书城成功励志读《史记》学生活
23243300000015

第15章 高祖本纪(7)

后来楚兵攻汉,切断了汉兵退路,把汉王刘邦围困在荥阳城。时间一长,汉王非常忧虑,问陈平道:“天下纷纷,何时定乎?”就是说,天下这样纷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陈平回答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洁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就是说,项羽对人表面上恭敬仁爱,所以那些廉洁讲礼的人大多数归附于他。但他对于有功之臣的论功行赏,却太吝啬了,因此也有不少有才之士不愿跟随于他。现在大王你傲慢少礼,廉洁之士不来;然而大王你能给有功的人以重赏,那些贪财之人都来投靠你。如果你能把双方不足的地方去掉,吸取双方的长处,天下就可平定了。然而大王不尊重人,不能得廉洁之士。楚国的骨干之臣,不过是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等几个人罢了。大王只要出重金行反间之计,离间他们君臣的关系,项羽又刚愎自用。猜忌心强,必定内乱,自相残杀,那时出兵攻之,就一定能够灭掉项羽。汉王刘邦听后认为陈平这一计策非常之好。

陈平很有奇才,为何三易其主?很值得人们深思。陈平去魏王那里谋事,魏王非常固执,不纳忠言,所以陈平又投奔项羽。项羽志大才疏,任人唯亲,不讲政策,使人才无用武之地,因此,陈平无法便又投奔了刘邦。但是,因为陈平三易其主,引起了不少谗言,遭到怀疑,什么“品德不正”、“三心二意”、“反复无常的乱臣”等等。幸亏刘邦能够调查研究,问个明白,并且十分爱惜人才,能够因才使用,要不陈平又只得告辞回家了。刘邦重用了陈平,陈平为辅佐刘邦灭掉项羽,建立汉业起了重大作用。后为巩固刘氏政权,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智慧金言】

识人与察人不同,鉴识之微,全在一心。用人一道全在识人。识人的功夫是对用人者智慧的综合考验。而在识人的功夫当中,综核名实、责实而用是十分重要的一招。

炮制一个神圣的光环

古代帝王打着“君权神授”的幌子,为自己炮制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在迷信思想盛行的时代,这一立威招法还是颇为有效的。

古代君主获得君位,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靠武力夺取,二是从家族继承,三是由政变获取。但不论是哪一种途径,有了君位不一定就有了相应的权威。权威是树立起来的。古代帝王为了大树特树自己的绝对权威,都要虚构一套君权神授的神话,这是最早、最普遍采用的手法。

商朝早期就流传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周王室的始祖弃据说也是其母“履大人足”而生的圣人。如果说先秦时期这样的神话还透露出对自己种族起源的朦胧的猜测的话,那么秦汉以后的类似神话就完全是统治者的编造了。

最早编造这一神话的皇帝恐怕要数汉高祖刘邦了。据说刘邦是其母亲与天龙交合所生,后来高祖起义反秦,在路途曾斩杀一条白蛇。一位老太太哭着说,我的儿子是天上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斩杀了。因此刘邦当皇帝是承受天命,君权神授,谁敢不服从,就是违背天命。此后的开国君主大都要制造出类似的神话,树立自己的权威。武则天为了登上皇帝的宝座,也借用佛教为自己大树权威。在她还是皇后时,就曾用自己的脂粉钱在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内修建了一座彼卢舍那佛,该佛像就是以她为模特儿的。后来,在她的授意下,僧法明等10人伪造了一部《大云经》,共四卷,说武则天是弥勒佛转生,当取代李唐皇帝为天子。武则天向天下颁布《大云经》,下令所有的州郡都建大云寺。紧接而来的,便是唐睿宗等6万余人上表请改国号。武则天经过一番推辞,最后表示顺从民意,宣布改唐为周,定称号为圣神皇帝。

古代帝王在鼓吹“君权神授”的神话中,“五德终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五德终始”的理论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首先提出来的。上古时期,人们从宇宙的物质中抽象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叫“五行”。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元素演变而来。五行具有两种性质:五行相克和五行相生,五行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邹衍把这种早期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物质观引入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认为每个王朝代表五行中的一行,后来的王朝取代前一个王朝是按照五行相克的规律发展的,如夏属于木德,商灭夏,商就为金德;周灭商,周就为火德;后来取代周的新王朝必为水德。这一理论在当时非常流行。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即根据邹衍的这一理论,认为自己属于水德,所以一切法律制度都按水德的性质来安排。西汉建立后,在五德的属性上曾经过多次改变。汉武帝最后确定为水德。王莽是通过禅让的方式取代汉朝的,所以他对五德的理论进行了修改,把五德相克改为五德相生,并重新安排了历代王朝的德性。按照这一排定,王莽新朝属于土德。刘秀重建汉朝后,把本朝定位为火德。此后每个王朝建立之初,天上每每都要显现出一些与新的五德相符合的祥瑞,证明这个王朝的建立乃是天命所归。新王朝便据此确定自己的五德属性,并制定出一整套与五德属性相符合的制度。

【智慧金言】

君权神授被聪明的帝王们频频使用,说明确有成效,但说到底,也不过是帝王管人驭人的权术而已。

不但要算生前更需算身后

大凡雄才大略的帝王,不但在治政安民上有一套,在保持国家的长期稳定上也常谋划不已。汉高祖刘邦为了自己的刘氏江山可以说用尽了心机,除了制朝仪、灭异姓王之外,他还做了一系列的安排。

在消灭异姓王的过程中,刘邦认为亲戚才靠得住,封了九个同姓王,即齐王刘肥,楚王刘交,荆王刘贾,赵王如意,代王刘仲,梁王刘恢,淮阴王刘友,燕王刘建,淮南王刘长,想以同姓王为辅佐,形成一股庞大的亲戚势力,确保刘氏政权的稳定和延续。同姓王当然是汉王朝的得力支柱,但日久也难免不反叛中央。刘邦对此忧心忡忡,但又无可奈何,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刘邦封他的侄子刘濞为吴王时,曾拍着他的肩膀说:“天下同姓为一家,千万不要反叛呀!”但此事被他不幸而言中。后来,果然发生了反叛中央的“吴楚七国之乱”,而领头的正是吴王刘濞。

一是和亲匈奴。在汉朝的北部边陲,匈奴时时犯边,深入内地,威胁新生的汉王朝。刘邦找不到既能使他放心又能干的得力将军,只好在公元前200年冬亲征,试图消除这一危险因素,却被匈奴围困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白登山上,整整7天7夜,许多士兵连手指都冻掉了。多亏了陈平派人用重金买通单于夫人为汉军说情,单于网开一面,刘邦和他统率的30万军队才得逃脱。史称“白登之围”。由于对异姓王处置不当,国内战火纷飞,刘邦在平城之围后再无余暇对付匈奴,内心异常忧伤、痛苦。在和家乡故人欢聚时,他感慨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对理想人才的渴求,对国防安全的焦虑,超过了衣锦还乡的得意。无奈之际,他采用了刘敬的和亲政策——将公主远嫁匈奴单于,暂时维持边界的不平等和平。尽管如此,这一政策对汉初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十分有利。

二是安排后事。到了晚年,刘邦又遇到一道新难题:吕氏外戚对刘氏的威胁。吕氏个性极强,手段残忍,韩信、彭越都死于她手,其子刘盈是当朝太子,但生性懦弱。功臣们因受到刘邦遏制,难以和外戚抗衡,吕氏家族势力在朝廷与日俱增。刘邦担心自己死后政权落到吕氏之手,为防患于未然,他想釜底抽薪,更易太子,以他心爱的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刘如意取代刘盈,削弱吕氏势力。但吕氏羽翼已成,吕后和叔孙通、周昌等拼死反对,刘邦的计划落空。

为了保证刘氏的家天下不致中断,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刘邦命文武百官到长安郊外的太庙议事,吕后、太子、诸吕也都按时赶到。刘邦站在露台正中,大殿前放置着牛、马、羊三牲,香烟萦绕,鼓乐齐鸣。忽然,刘邦拔出宝剑,大声说:“牵白马!”一会儿,几个武士牵出一匹高头白色大马。刘邦命令:“刑白马!”一个武士跪在地上。双手接过宝剑,一剑刺中白马的咽喉,鲜血流在盛着酒的玉敦中。官监把血酒先呈给刘邦一觞,然后文武百官、吕后、太子、诸吕各分一觞。刘邦举起酒觞,厉声说道:“今天,大家刑白马盟誓……”大家不知刘邦要做什么,各个都目瞪口呆。刘邦说:“今天大家都在,饮血酒盟誓:今后非刘氏而封王者,无功而封侯者,天下共击之!”文武百官齐声回答:“陛下立盟,臣等决不负约!”响亮的声音回荡在露台上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刑白马之盟”。通过此盟,刘邦希望功臣们保刘压吕。

刘邦在征讨英布时,不幸中流箭受伤,伤口恶化,病情日益加重。吕后为了探听虚实,便请来医生为刘邦诊治。刘邦不快地说:“我举兵起义打天下,想不到今天竟病成这个样子,就是扁鹊再生,也无济于事。”说完就赐给医生五十斤黄金,叫他退出宫去。这时吕后在一旁问道:“陛下百年之后,萧相国如果死去,谁来接替他的职务呢?”“曹参可以。”吕后又问:“除了曹参,还有谁呢?”刘邦说:“王陵可以,只是稍为憨了一点儿,陈平可以做他的助理。陈平才智有余,但是不能独挡一面。周勃稳重厚道,却缺少文采,然而安定刘氏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做太尉。”吕后再问其次,刘邦说:“以后的事情你就不必知道了。”其后王室大臣的撰升任用,也正如刘邦生前所算,这证明了他判断力的准确和他的远见。

【智慧金言】

人的判断力最好的体现就在于他是否有“远见卓识”,世间如刘邦者,罕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