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戊江城远比金州要火辣的多,年轻的姑娘已经换上了靓丽的裙装,也许是因为车水马龙的缘故吧。碳效应制造的温室成就了“火炉之城”,当然也成就了这里百年的商业“繁荣”。从戊江一桥的桥洞开始各色的面包车、小汽车、人货车熙熙攘攘,各种喇叭的尖鸣混合着各种叫卖(杂食叫卖声)依然不能推动车流前进的速度。驾驶室里司机焦急的脸庞、紧皱的眉头、嫌恶地叫骂和偶尔探出窗外怒吼两句“傻B,抢道啊!”也丝毫撼不动拥挤的车道。
戊正街原本狭窄的街道中间停靠着一溜的两轮拖车(人工拖车),那都是各个商铺的货运工具,用于往周边零售商店和运输码头送货的货车。那些穿着深蓝色长工作袍的年轻孩子就是这些拖车的“司机”,因为这些拖车的前身是一根木头或者竹茎扁担,所以这些拖运工又被武汉人称作“扁担”。“扁担”说白了就是顶替了牛马的工作,干着牲畜的活路。这些半大的孩子都是贫苦的家庭无法供养的孩子:有的来自偏远的大山里面,有的需要出来挣钱帮着供养兄弟姐妹。这些人不愿与人交流,都是低头干活,小跑着拉着拖车在街道上灵巧的穿梭。很明显这种灵巧的拖车比现代化的机动车适用的多,尤其在汉口这个古老又拥挤的特殊区域。
当然“扁担”还有一个群体是四十五岁左右的中年人,他们是零散的自由“扁担”,自己在市场上接活,或者给某些服装作坊定期送货。这样的人必须自己找一个廉价的“扁担房”栖身。
大乾巷紧靠着江汉一桥,在汉正一街的第一个巷口。这是一条并不很长却很窄的巷子,房屋低矮破旧,墙面灰暗颓败,巷内阴凉,可能是一年四季见不到阳光的缘故。但是这里人烟密集,鱼龙混杂,商铺的老板,打工的雇员,零散的求工者都在这里栖身。
这条巷子里共有三家扁担房,第一个在进巷口的三楼,两间很大的房屋,齐齐的木质板床,分上、下两层,每个扁担占据一个铺位,没有厕所,只是楼道走廊尽头有一个水龙头、一个水池,供洗脸刷牙用。这就是零散扁担的栖息地,一天三块钱,按天缴纳。
二楼分隔成四间房,分别租给带着家室的农民工,有木工、水电工、泥工等等。这些房子里也没有厕所、没有厨房,房子里只能将就着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可供睡觉吃饭。这些农民工在武汉生存了十几年,然而依然只能租住这样简陋的房屋。因为便宜,一个月二百来块钱。阳光从不肯光顾这些黑暗的房舍,仿佛也嫌弃这里的贫穷,所以一年四季进屋就必须开灯。夏天闷热,进不来一丝风;冬天阴冷,像冰窖。但即便是这样,这些农民工依然努力地在这里打拼,并不觉得委屈,因为他们的子女需要他们挣的钱去完成学业,跳出农门。
孟平生,租住在第二间房子里,虽然房间里有一个小窗户,但是窗外五十公分的一堵墙挡住了所有的光线。妻子郑其华正在收拾刚买的水果、糕点,准备去看望吴家山工作的侄儿。坐着的孟平生不耐烦,紧锁着眉头。因为刚过完年的一次意外孟平生摔断了右手手臂,至今不能干活,所以他异常郁闷。
“走吧。”妻子拎着沉甸甸的塑料袋催促着孟平生。
孟平生起身关掉昏黄的日光灯,锁好了门,和妻子一块下楼去搭公交车。
……
吴阿山明显比戊江街冷清,街道空旷,广告公司的招牌林立,鲜艳夺目。孟平生领着妻子径直走进中段路上的一家广告公司,规模很小,只有十来个人,都是年轻的男女,衣着朴素,默默低头做事。
“黄博!”孟平生看见姨侄在样板边对同事指手画脚的安排,大声的喊他。
几乎所有的员工都转过头来看这边的孟平生和郑其华,郑其华不好意思地埋怨丈夫应该小点声。
黄博跟坐在桌边的老板小声嘀咕了两句就迎了过来,“二姨,二姨父,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来看看你,你怎么都瘦变样了?”郑其华心疼地拉着黄博的手走出了门外。
“大家都这样,每餐就在饭馆点几个菜送来,不管够不够,饭也不好意思多吃,老板都跟我们一块吃呢!”黄博讪讪地笑着,腼腆地咧了咧嘴。
“这些水果和糕点是给你带的,下班后记得吃点,补补身体”。郑其华看着自己的侄儿眼眶湿润。
“不能换个工资高点的公司吗!这一个月一千四百块钱也太低了!”孟平生着急地询问。
“我们没有大学文凭,一般正规的公司都不招我们这样的中专技校生”。黄博耸拉着脑袋,面容沮丧,拎着塑料袋的手拽的很紧,手指都勒出了凹痕。
“但是你都干了四五年了,有经验了啊!”孟平生或许带着恨铁不成钢的关心,或许出于长辈的怜悯,加高了声调,表示对工资低的抗议。
“好了,让孩子去工作吧,老板都瞄了好几次了,别回头又挨骂!”郑其华看出侄儿的困窘,赶紧圆场。
“那二姨、二姨父,我先上班了,等有空了,我再去看你们。”黄博心情复杂的道别。
“哎,好。放假休息了就来看二姨,二姨给你做好吃的,啊!”郑其华拉着孟平生的胳膊,回头朝黄博摆摆手示意他赶紧回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