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明天就开始放假,开始难得的一个假期。今天天气很好,中午休息的时候,斜倚在天台的门旁,懒洋洋地看着天际,望出去,这是一个明媚的天空。湛蓝的天宇上,只见白云呈现着梯田层次,一层层白蓝相叠在茫茫的天宇上,视线被那美景所吸引,这天空真美。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面对如此湛蓝广阔宁静的天宇,心情不由得一阵放松。每天的奔波中,从不曾停顿过自己匆忙的脚步,以至生活中的一些美丽便在自己的不经意中与自己擦肩而过了,这时候才恍然发现,人活着,有时候不要太执着去追寻一个目标,匆忙中,要懂得让自己驻足小憩一会。
现在好了,难得的假期,可以让自己好好的静下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沉浸地想一些积压心底的心事。
为了生活,这些年来一直在东莞这块土地上漂泊着,在这片异乡土地上洒着自己的汗水与泪水。独在异乡,一切都靠自己,在茫茫的人群中,时常会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压着自己。这些,唯一能帮自己的除了自己还是自己,现实生活是不相信泪水的。所以,哪怕本来已经很脆弱的心,这时,也要强装坚强。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每天匆忙中,一直有一种习惯,随笔记录下身边的点点滴滴。文字对于我来说,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身处寂静空间,当夜深人静,当多愁善感的时候,我会想到用它来倾诉,记录下刹那的心情。只是很多时候我写,并不是因为我快乐,也不是因为我寂寞,只是心太累,想找一个寄托。
是的,是心太累了,近几年经历得太多,忍受了太多,以至自己不知不觉中让自己的心累着了。问一问我的心,心说,是你让我累着了。
在读书的时候就对诗书画有一种喜好,在课后空闲之余,时常会乱写几句,乱画几笔。在学校文学社和书画社时,也常和同学们一起到野外去采风创作,其间也留下了一些少年时代的文字和画稿。
曾经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光阴易逝,曾经的一切,早已成为心底的一个美好回忆。曾经一起谈天说地的同学,很多也早已各奔东西,忙着各自的工作,难有见面相聚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有一些曾经的同学已经淡忘在时间的洗礼里。岁月有痕,日子依旧,再回首,早已沧海桑田,物事人非。
岁月匆匆而过如白驹过隙,原以为双手无力抓住任何一丝东西,无奈的感受油然而生,踏足社会之后,随着阅历的增长,才明白到昔年的一些想法与梦想是多么的可笑。距离带来回忆,而少年时代的回忆大多是美好的。世事本来就难两全,现在更是物事人非。
刚踏足社会不久,家里的一场变故改变了很多事。几年前,两年间双亲的相继离去使我忍受了旁人难以承受之痛。痛失双亲是人生不幸中的不幸,每当忆起双亲,心中总有一种难言之痛。日常生活中喜欢记录下身边的点点滴滴,因双亲相继离去的影响,因此停笔了几年,几年间没写过一文,直到2007年底才开始写些随笔,记录一些身边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下刹那的一些心情,随心的文字总是有些挥之不去的淡淡哀愁。
不少认识我和读我文字的朋友总说我的笔下有着太多的泪,总有着淡淡的哀伤,或许是吧!这点我并不否认。走在没有尽头的时空隧道,穿行在世纪的风雨中,泪从眼前悄然滑落,那一片片旋而即逝的梦从我眼前飘然堕落,人世间,试问谁又能真正读懂得了谁?离开了家,离开了熟悉的亲人,出门在外,才懂得了“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才体会到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也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其实也很无奈。
每当夜深人静,午夜梦回的时候,有时难免会想起了家,想起了远方的亲人。这时,泪也会在此时此刻悄无声息地在眼里闪动,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自己往往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泪在眼里涌动。
其实早已习惯了孤独,习惯了面对黑夜,可是一直无法面对想家时的情愫,也许是心太多,也许是思念太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行走在异乡的土地上,虽说风也过,雨也过,也已习惯了面对一切酸甜苦辣。可有时会不知不觉中心生一种感到很累,想回家的感觉,可现实的实际又容不得我这么想。每次和家人通电话,听到家人熟悉的声音时,难免都会说一句:我在外很好,别牵挂。出门在外,报喜不报忧,以免让家人担心挂记。生存就是这样,快要喘不过气了,可还要在茫茫求存。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双亲离去时的那种难以忘怀的痛,一直都是心底一个难以磨灭的记忆,庆幸的是我忍住了痛失双亲的泪水,挺过来了,挨过了那段痛苦的岁月,当年年幼,珊珊学步的儿女也已一年年长大,慢慢开始懂事了。异乡漂泊的日子,没有双亲,家中事务和儿女的养育就辛苦了家中的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感谢你一直无怨无悔地陪伴着我,陪伴着我走过那段痛苦的岁月,关心照顾着我。少来夫妻老来伴,我只想对你说:未来的日子,紧握你的手,相依相伴。爱你,用我的一生!
月到中秋思更浓
“月到中秋圆更圆,每逢佳节倍思亲”。但在明月之下,人却不是那年的人。对于离家在外多年的我感受最深,二十多年没回家了,中秋之夜又平添了几多思念、几多牵挂。在此团圆欢乐之夜,人们的潜意识里,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家”。而“家”对不同年龄的人来说,却有不尽相同的概念。在孩子的眼里,“家”是思想的牢笼,禁锢自由的枷锁。而对于过来的成年人来说,“家”是温馨的港湾。但不管怎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作为女儿,漂泊得再远,也漂泊不出母亲的心,漂泊不出家的根。多年以来,时常想起甜甜的是那故乡的水,深深的是那故乡的情,圆圆的是那故乡的明月。那里虽没有林立的高楼,但那里有起伏多情的山岭,环绕着那一排炊烟缭绕的毛草屋,还有那源远流长的“玛延河”。思乡之情总是隔不断,乡音、乡情,家乡的山水常在梦里萦绕、闪现,尤其是在中秋月圆时。
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节的晚上,全家人都围坐在桌边,一边吃着甜甜的月饼,一边赏着圆圆的月亮。一轮明月挂在树枝头,像害羞的少女漫漫的抬起头。把她那静润皎洁的月光洒在了大地上,照在人们幸福的脸上,全家人在一起说说笑笑,其乐融融,真的是很幸福。现在回想起来,心里仍然是甜滋滋的。时光荏苒,又是中秋月圆时,浓浓的思乡情幻化成月饼的芳香,那芳香是团圆的温馨,是亲情的呼唤。吃着月饼,望着圆月更让我体会到漂泊在外的那份孤独,浓浓的思念漾起了悠悠的思乡之情……
其实,对不同的节日,人们赋予的情感色彩便各不相同。而对于中秋节来说,莫过于一个“圆”字。中秋节,这个古老的节日,满月,这个团圆的日子,多少年来成为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所描绘的,经久不衰的话题。生活在异乡,非常想念我年迈的父母亲,中秋之夜,不能陪在老人的身边,心中总有一种愧疚之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现实与虚幻的距离总是那么遥远。当一切近乎完美时,我们却总会发现难以弥补的遗憾,而心生扼腕叹息。难以磨灭的缺憾亦如这眼前的一轮满月,怎不令人生出这般些许的感叹?!
“窗外风悠悠,明月无语上高楼。举杯邀明月,一腔思绪化浓酒,酒浓难解愁。谁吹横笛当归谣?声声催泪流。凝眸中秋月,年年烙上千古愁。桂花幽幽吐馨香,缕缕漫心头。”当岁月的履痕轻轻的碾过额头,祈愿月儿不再有斜挂天边的苦涩。今夜,就在今夜,托明月捎去我对亲人的衷心祝福,平安快乐!
悼念已逝的青春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有一种怀念年少的感觉,因为年少,可以肆无忌惮的放肆;因为年少,可以躲在爸妈的港湾里。
听我们那里的老奶奶说。我出生的时候瘦如柴(这也难为我了,老妈营养不良)还封我一个绰号(普通话不知如何陈述其称呼,反正就是那种形容瘦的人)我是爸妈的三女儿(也是小女儿),80末乡村经济发展缓慢,更何况一家6口的大家庭呢?爸妈求了一济良药,顷刻间我变的肥胖。兴奋之余有点担心,老奶奶们喜欢捏我那肥胖的脸蛋,以上所述是“听说”的。从我有记忆起大概是4岁吧。记得以前外婆家住在老屋里,当年的陈设简易。有一种朦胧的记忆。那个时候我家里很穷,经常揭不开锅,姐姐们周末不上学的时候,她们都会带着年幼我和弟弟去外婆家做客(因为妈妈是外婆的大女儿)记忆中的外婆高大,孔武有力(一只手可以举起一箩筐的粮食)和蔼可亲。每次开心之余我们4人都不愿意回家,我家和外婆家有点距离,经过3座石桥,每次越过第3座石桥时都是不愿意前行,拉着外婆的衣角不让她折回去。那个时候外公外婆给予的温暖是爷爷一个人无以比拟的,何况爷爷那个时候孙子都4个了,那顾及弟弟和我们5个孙女了,况且那时爷爷有工作。每次我们不愿意回家的时候,外婆总是会从口袋里掏出4张5角出来给我们,我们才跟着大姐回家。
很可惜记忆中的外婆很少。一个沉重的消息悄然而至,外婆因为上牛栏拿干稻草的时候,一失足从上面摔在牛栏上,内脏被震伤了。我依然清淅的记得那天的场景,妈妈和姨妈依偎在床前痛苦的表情,外婆紧握着她们的手,口中嚷嚷有词,那个时候我们4人站在妈妈的后面,外婆几个外孙当中也许我们4人和外婆他们相处的最长,感情也很深。这样的场景在我4岁的记忆里犹然如新。葬礼那几天,爸爸都喝醉了。
小时候家里很穷。因为超计划生育,我们3人都被罚款了,罚金对于一个6口之家,当时经济状况又不乐观的大家庭,真是雪上加霜,巨大的罚金让家里面目全非,家具和畜生都拿去充公了,都没有办法交那笔罚金。那时的爷爷为求自保吧,不管爸妈的生活。也只有年老的外公外婆救济了。
爸爸是家中的老二,因为伯父擅长读书,所以爸爸和两个叔叔很小就辍学自立,我爸爸就是个小学三年级的文凭。1976年,16岁的他参军,退伍后工作也不稳定,在敬老院做过,最长的时间应该是捉犯罪的人吧,可惜因为计划生育的关系爸爸不得已辞去那份工作,成为地地道道的穷苦农民。就因为爸爸的这个决定外公就给了爸爸一个“光荣”绰号(普通话不知如何说,是那种很傻的)直到现在妈妈娘家人还会称呼这位大姐夫。
那个时候的我们4人都很听爸妈的话,平常爸妈都很少吵嘴的,不管我们再怎么听话,毕竟是小孩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因为何事,具体的已经忘却了,爸爸睡在竹床上好几天不吃不喝的,外公来说情都起不了作用,记得那天早早的我们4人跟着妈去农田里拔秧(可别说,我们特怕蚂蝗,现在不下田了,不过听到蚂蝗至今都会毛骨悚然)其实我们小屁孩那会,只是妈妈吩咐不能吵着爸爸才会跟着她出来的,水田里,太阳大,水的温度也很高,平时爱嬉戏的我们遇到这种场景也戛然而止了。那天妈妈说重心长+流着眼泪对我们说:娃呀,你们要听话,不要惹你爸生气,都是你们不争气啊!那次因为姑父的说(shui)情,爸爸才站起来的。尔后我们应该都
很害怕这样的场景,所以变得很安静,他们吵架的周期长了。
爷爷他们在爸爸结婚没多长时间就分家了,那时爸爸只有一间现在那么小的房间,大姐出生没多久,因为房间小的缘故,爸妈借居在乡村的古老的房屋里,也就在那样的环境下二姐诞生了。至今二姐也会因为这样的缘故说爸妈的不是。也许是穷人家的孩子我们却格外的听话,秋收的时候,姐姐们在黎明帮忙收割稻子后再去上学。乡村里的人和妈妈娘家的人都很喜欢姐姐们,
爸爸也不例外。大姐读初中时,因为学位离家里远就不得不住校。每逢一周回来二次,也就是那段时间爸妈是最高兴的。
爸对我们的教育严格,也和他当兵的经历有关。秋收时,爸会因为年幼的二姐坐在地埂上不帮忙而用锄头扔她(真是性情中人)因为我和弟弟跟姐姐们相差好几岁,所以爸对我们小的很宽容。我们就是穷人家的小小姐和小少爷一样的生活着。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般年纪的人都会放牛,我和弟弟就担起了这个责任。爸帮忙买了两头牛,一只黑的,一只黄的,那个年纪我们只能做这种事。年少的我们总是不安世事,总是会贪玩。也就是那一次我的手骨折了,我们来玩看谁先到家,鞭子一摇,牛发疯似的跑,因为牛的速度超快,又不敢放开牛绳,只能任牛摆布,就这样牛把我托回家,青紫不用说,我的手“失灵”了。也幸好爷爷会接骨,年幼的我被爷爷治的哇哇叫。幸许接受那天教训,慢慢的学会谨慎。
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姐姐一个在上初二,一个上初三。因为姐姐不在家,弟弟上一年级。那个时候家里的炭火经常自动熄灭,又怕上学迟到。我和弟弟经常会6点就起床自己做早饭吃。因为家里种了10多亩田地,每天晚上爸妈回来的晚,也是在那个时候,我们放学开始做家务,做好饭等着他们回来吃。看完电视剧就睡觉,每天早上黎明时起来做课时练和预习功课,也许这就成就了超强记忆力的原因。
因为家里穷,我们三姐妹从来不留长鞭子(节省洗发水吧),每次长(zhang)长一点,爸就会毫不留情的把它剪的与耳朵对齐。爸也不赞成妈买裙子给我们,居然小姨给大组的也放进火炉里烧没了。直到时2000年,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爸才同意的,可惜没穿习惯,太艳的缘故吧,一直放在衣橱里。读书的时候,穷里穷,因为小舅舅(20多岁的,出外谋生)的救济,才不至于我们4人失学,家里有个规定只有考上了重点,才会机会继续学习,姐姐们也因为此很早就出来自立了。也许是我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历史,地理,政治,英语出奇的好,再加上那时读书很用功,所以顺理成章的突破了难过。大概是居安不思危的缘故的,再也没有那股读书劲,显而易见,我没有考取一所家里人理想的大学,就这样我的学业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