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有祖宗护佑,死后有子孙祭祀,人们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神灵。活着,就该好好活着,严谨,自律,有担当,有责任,让祖先欣慰,让子孙自豪。勤劳,本分,朴实,坚韧,是我们这个村村民的特征。
小时候,在村里听到一些话,觉得很有哲理。
比如这句“不做哪有吃”,村人时时挂在嘴上。子女偷懒贪玩,大人就用这句话训过去。村人劳累成疾,旁人劝他少做点,那人叹一声“唉,不做哪有吃,天上不会掉呀”。
唯有做,勤劳,苦干,才是硬道理。村人,一年四季,田里土里家里,陀螺似的转。一个一个,争先恐后,起早赶黑,彼此之间,卯足了劲。冬季,农闲时节,人们也比赛似的,去山里砍柴砍铁芒箕。年前,家家户户楼上,堆满了柴。
越是勤劳的人家,越受人尊敬。那些懒惰点的,人们看不起,就要嘲笑,“你家土里的草比蒜苗还高呢。”“睡到太阳照到肚脐上了,才起床。”
“多做好事,多积德,少造孽。”现在还记得奶奶经常讲的故事,从前有个外乡人问路,本地人故意恶作剧,告诉人家相反的方向。不久,那人因作孽而扭了脚,痛了半个月。“存好心,做好事”,“好有好报,恶有恶报”,外乡人过路讨碗水喝,村人热心让座,恭敬倒水。
村人之间,彼此有个头疼脑热的,大家都会问候呵护。村人也不会忘记感恩:“下辈子做牛做马也要报答您。”奶奶76岁那年,算命先生对她说,本来你没这么长的命,但你今世积德修福了,所以才活到今天。
乡人也时有矛盾,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如孩子们的扯皮打架,东家的鸡吃了西家的菜,骂人骂天的内容大致是:“人不晓得天老爷晓得,要遭报应。”“像你这样的恶人,阎王老子怎么不把你收了去?”有人家遭灾后,痛哭失声:“我前世到底造了什么孽,今生遭到这样的报应?”
多年后的今天,我了解了些佛教知识,突然发现,这些内容都是与佛教主张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修福积德”等有关,村里人没有一个是佛教徒,也没有人了解佛教内容,他们都是无意识遵循,可见,佛教的智慧深入人心。
“生仔养娘,作田还粮。”这是袓传下来的,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人质疑。每年,秋收后,人们老老实实挑着粮食去粮店。与老人分开住的,家里再穷,每月也要称粮给老人。否则,就要被扣上“没良心”的帽子,这三个字仿佛针一样,刺得人一辈子抬不起头。
子女有孝心,父母幸福脸上有光。“子不教,父之过。”村里人教育子女,一个字“严”。村里流行的一个故事,长盛不衰:一位溺爱子女的母亲,从小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孩子养成了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坏习惯。长大后,孩子不学好样,干起了偷窃打抢的勾当,在抓去坐牢与母亲告别时,他对哭泣的母亲说,你过来我想和你说句话,母亲靠近去,他低头一口咬下母亲的奶头,恨道,是你害了我。
故事的真实性没有人考究,但每讲完这个故事,村里人就总结道:“严是爱,松是害。”对孩子们,言行举止,样样有规矩。比如吃饭,人不能离开饭桌,脚不准搭在凳上,饭菜不能掉在桌上,筷子不能随意挑菜,一旦违规,父母打骂是常事。记得我的二堂姐,不知因何事而受了委屈,玩起了失踪。一家人找了一天,晚上在堂屋里的柴堆里找到了她,伯父用一种阳刺的灌木抽打她,堂姐的尖叫声,现在回想起来,还让人心悸。
说也奇怪,用这种教育方式教育的孩子,忠厚,勤劳,本分。当然,还有一个遗传因素,袓袓辈辈流徜着相同的血液。我的几个堂姐,嫁到外乡,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口碑极好。
在村里,所有的一切就是这样,世界如此简单,人生如此简单,如同泥土和庄稼般的质朴与踏实。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血液里流徜着相似的秉性,遵循着一种朴素的哲学,自身的法则,规规矩矩,勤劳本分,坚韧朴实。即使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也不受外界侵扰,始终保持最初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