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易经的决策智慧
23374200000007

第7章 《易经》能读懂吗

《易经》能读懂!

关键在于分析、理解《易经》的经文时,必须掌握释读的要领。一是不要把思维的焦点集中于词汇的本身;二是不要把思索的目标停留在字面上。要拓宽思路,思考其卦、爻辞文中的模、喻及象、兆的内涵;莫忘思“易”。

01读懂《易经》的关键在“模”象

模,指的是模仿--即要说明一件事情的经过,或阐述某项事物及现象的意义,或要讲人的处世行为,并不直接说明事情、事物、现象、行为的来路、来由及事理的过程,而是通过模拟其他的事物、现象,引发读者的种种联想,以随机模拟采取处世应对的举措。

比如,《易经》的卦辞、爻辞里说一句笑,不要为这个笑字而把想象力只集中在人的笑脸上;提到一滴泪,别为此即难过起来;也别看到一个风字,就打冷战;别瞅到一个雨字,就只注意到它湿淋淋的意思。

要仔细地琢磨琢磨,《易经》的卦辞、爻辞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是告诉我什么?它是想让我从哪方面模拟何种行为,办什么事情?或它模拟这一事物的易变,是要启发我何种联想?关于模的叙述有三种:

(1)现象模:现象,指的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观形态和联系。可随便举一成语为例:“浮云蔽日”(飘浮在空中的云,把太阳遮挡了,使光不能四射)。这便是通过模拟一种现象的辞语,影射在某一国家、某一团体或某一社会环境下,奸邪当道,贤者不得其位。使人联想小人当道,处处一片黑暗。这样则要求读此成语的人,别如观景一般地把目光注视在日光被浮云遮蔽了,而是通过联想,考虑如何清除小人。

(2)意象模:意象,指的是一种意境。即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一种境界的情调。模意(即意象模),具体说即是以模拟某种事物变化、发展的象征性方式,把读者带入相关的意境之中,借以启发如何规范正道的想象。例如成语“抚躬自问”(抚摸着自己的身体问自己),指的是平心静气地进行自我反省……

(3)法象模:法象,指的是做事的行为,也可说是为实现某种目的或意欲达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象征性办法。举成语为例,如“斩钉截铁”(用钢刀把钉子斩断,把铁条截碎),启示读者办事要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再如“俯首帖耳”(低着头,把耳贴近下达指令人的跟前),寓意为甘心地表示服从,丝毫没有违抗的念头。告诫一些人应当考虑在上级面前应该唯命是从。

以上三种模象,无论哪一种,都是通过寓意表达或影射,披露对人世、事物变化规律的预见,启示人们要为把握正确的成事行为作心理上的准备。

02把握象、兆关系是重要环节

象与兆指何而言?这个是分析、理解易辞的重要一环。《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有卦辞;每卦六爻,每爻的后面有爻辞,在分析理解爻辞的寓意时,必须了解爻辞是由象辞和兆辞两部分组成的。

象辞,是描述象征事物形象的文辞。兆辞,是描述象征意义的文辞。前者是前提,后者是结果。也可说,前者是迹象,后者是兆头。一种是表露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和将来的情况,一种是由前者的表露而展示的预兆和结果。在读爻辞时,能否分清哪是象辞,哪是兆辞,是能否读懂《易经》的关键。

关于象、兆关系的叙述,可分成四类:

(1)记事类:记载古代具体故事的经过,借古喻今,提示读者对自己可能出现(包括成、败、得、失)情况的预测。所谓“故事”,可能是古代相传的故事,也可能是古人预测的故事。

(2)取象类:以某种事物现象,比作人与事的象征,令人们加以比类对照,预测处事的结果。

(3)说事类:以人的所作所为做象征,直白地提示,如此作为或是,或非,或成,或败,或凶,或吉。借以告诫读者应如何把握做人之本,成事之道。

(4)预知类:以象、兆联合为基点,启示读者为人处事要注意做到见微知着,防微杜渐,对自我行为的计谋与举措的成败有所预见,以求端正行为的方向。即心中有数,以预为先,避免盲动,以守正道。

另外应说明的是:兆辞与象辞没有一比一的对应限制。在一段爻辞里,可能一象一兆,也可能一象多兆,多象一兆、多象多兆的情况也常见。所以在分解爻义时,一定要仔细分辨。

03读《易经》莫忘“变”

《易经》既然处处在讲一个“变”字,所以要真想读懂《易经》,时刻莫忘把“易”的内涵挂在心上。变化的规律分三种类型,即如古代学者郑玄《易论》所说:“易含三易: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1)简易,指的是“顺变”(也称常变),即事物顺时、顺势的常规变化。之所以称为“简易”,即是变化的简单,道理简单,逻辑概念十分简单。事物若向前发展,是一步步地提高,一步步地增强。若向后退,向后缩,也是一步步下降,一步步减弱。好比以“一”为基数,依次递增而变为二、三、四、五……百、千、万……等,直至到达更多、更大的数。告诉人们:处事求成,如同由“一”为基数的加减法,得沉住气,慢慢来。无论什么事情,有常就有变,有变就有常。常与变是平常事,变也得逐步地变。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不想变,它也在一步步地变。你想变,它也是一步步地变。也就是说,不论多么复杂的变化都是从“简易”开始。明白这一道理,对人生处世判断因果、计谋进退有利。

(2)变易,各家说法不一致。有的认为“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比喻动物的幼、老、病、死;植物的生、茂、枯、槁;时令的春、夏、秋、冬;……这一切变化都是人的意志无法违逆的。自然规律综合而言,就是一个词:“变易”。所以可谓:“不逆者,非易;非反者,不变也。”人生即如顺从自然,万事不得强求。

另有人以卦的六爻做比喻:

上爻

五爻

四爻

三爻

二爻

初爻

爻位概念反映:

初爻,象征事物的萌生、初始,寓意事业初创;

二爻,象征事业起动,寓意业有小成,崭露头角;

三爻,象征事业进一步发展,寓意事业发展,见新的起色;

四爻,象征事业上进,寓意变革迈入上层;

五爻,象征事业展现兴盛光辉,寓意大业取成有圆满之势;

上爻,象征事业发展已至尽头,寓意大业名声高扬,影响波及四海。

认为“变易”是告诫人们人生的追求必须步步提高,争取改变人生的质量。否则一旦满足现状,中途停顿,追求止歇,平凡人生无“变”可言,愧哉!憾哉!

人生只有求“变”不息,才属人品之德,未浪费生命。

“变”就是“易”,“易”就是“变”。“易变”既包括质的变化,又包括性的变化,也包括量的变化。无论变化的程度如何,所反映的都是事物自然时态展现的必然过程。严格地说,简易、变易、不易,三者是统一的。就人生成事而言,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成事如同写文章--文章,是由一个字、一个字连接而成的,漏掉一个字,写错一个词,即难成“章”甚至可能出现反义。行路前一步不稳,后一步即可能摔跟头。踏实地走稳一步,比踏虚十步要强得多。从另一角度说,防微杜渐,居安思危,更是简易的道理。

此外,“变易”时刻伴随着人生。人生,无人不想越变越好,活出个好模样、好质量。但这要靠个人努力。努力是艰苦的,长期的;怕苦即换不来优化人生的变易。

同时,变易也告诫人们--一切事物的发展均有终极。变易中涵藏有物极必反的哲理。它象征着物极必尽,尽则必灭的客观规律。处事、创业、求成均如此,“成”发展到尽头时,该“收”则收,否则,势衰难免。

《易经》六十四卦的首卦“乾”的上爻辞文“亢龙有悔”就是告诉大家--做事情要懂得物极必反是规律。得与失、存与亡、进与退等关系应把握好。否则如巨龙高飞在天上已达穷极而不知返,势必会遭挫折乃至跌下低谷,摔得头破血流。《易经》处处讲变易,在分析卦、爻辞义时,莫忘把思维集中点放在这儿,会对读懂《易经》有很大帮助。

在一次讲课时,有位听众提问:“该收则收?这不是因自我满足,而安乐等死吗?”他认为我的上述讲解,前后自相矛盾。我解释说,满足不满足,不应以名位、财富为标准,要以德、才、智、能来衡量。“该收则收”指的是人生处世最要紧是把住“道德”心态。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无论取得多么辉煌的成绩,当自己觉得(或客观事实已经证明)个人的才能发挥已尽,或发现、或觉得已有超强于自己的后来人时,就该为创业补充新的活力而把“帅位”让出来。这就叫作主动维护、保持积极的“变易”,也可说是知足长乐--个人长乐、人人长乐、团队长乐、社会长乐、国家长乐。如果作为一只“巨龙”,已高飞至极点,再往高飞已力所不及,却不欲返的话,其被历史抛弃的责任,也只有个人负担了。

“变易”证明一切都会变,都在变,都该变。做人,一定要将这一道理牢记心间。

(3)不易,指的是“不变”吗?刚刚才说天地处处有变易,怎么又会有不易的事物存在呢?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自撰的《类经图翼》中这样说:“以常变言之(常,指的是恒久,这里引申为规律),则常易不易(意思是说,永恒的规律是不会变化、不会改变的),太极之理也(这就是宇宙万物万象运动发展的道理)。变易常易,造化之动也(万物万象的永恒变化规律,展示出天地间的自然性)。常易不变,而能应变(永恒的规律不会改变,却能以不变而应万变,任何具体的变化,也都依不变的准则而运动)。变易不常,靡不体常(某些具体事物的变化或许不是永恒的,但却无不体现出永恒的运动准则及规律)。是常者易之体,变者易之用(永恒的规律是易理构成的主体;因此要掌握处事的变化必须靠易理启示)。古今不易易之体,随时变易易之用(自古至今永远改变不了的是易理的主体;而随时可在易理指导下,把握处事变化的灵活性)。”

《易经》的主体准则指的是什么?

概言之,天、地、人间的一切事物、事理均脱离不开阴阳互依、互化,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分为二”这永恒不易的定律。牢记这“不易”定律,既可以通释万变之理,又可以循守而自律身心,从而坚持固守中正之道,追求上进不易;弃恶扬善的心性不易;时时防微杜渐,制止负向行为意识萌芽不易;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永远奔向成功光明前程的决心不易;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优秀人士不易。

《易经》概含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精妙哲理,读懂《易经》也就明白了这些道理,从而使之成为人生的决策指南。

在这部分,主要介绍有关分析、理解《易经》六十四卦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这对读懂《易经》很重要。如果说《导论(上)》是初步认识《易经》,树立起接触《易经》的愿望,奠定学懂《易经》的信心,并知道读《易经》该有的几方面思维意识的心理准备,以及了解到一些与之相关的简单常识,那么,这《导论(下)》就是要直接靠近六十四卦“殿堂”门外的台阶,试试是否有向上攀登的可能了。

说起来,这攀登也不算困难,关键在于是否抓好了这根助人向上迈步的“拐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