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上最简单的智慧书
2339500000056

第56章 教育真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1)

孩子与软糖

研究者曾进行过一个试验,一群儿童依次走进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在房间最显著的位置为每个孩子放了一颗软糖。

测试老师对每一个孩子说:“谁能坚持到老师回来时还没把这颗软糖吃掉的话,谁就可以得到另外一颗糖的奖励。但是,如果老师没回来你就把糖吃掉的话,那么你们就只能得到这一颗。”

试验的结果发现,有些孩子缺乏控制能力,大人不在,又受不了糖的诱惑,就把糖吃掉了。另外一些孩子,则牢牢记住了老师的话,认为自己只要坚持一会儿,就可以得到两颗糖。于是,他们尽量克制自己。他们并非不受糖的诱惑,却努力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蹦蹦跳跳,有的干脆离开座位到旁边玩去,坚持不看那颗软糖,一直等到老师回来。

就这样,他们得到了奖励——第二颗软糖。

研究者把孩子分成两组:能够抵挡住诱惑,坚持下来得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和不能坚持下来只得到一颗软糖的孩子,并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孩子长大后,那些只得到一颗糖的孩子普遍没有得到两颗糖的孩子获得的成就大。这就说明,凡是小时候缺乏控制力的,无论他的智商如何高,其成功的概率都很小,反之,那些小时候便能控制自己,尤其能够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控制自己的孩子,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把研究成功的重点转移到心理素质的探索上,人的非智力心理素质的作用,在决定人生的成败方面,常常超过智力因素。

最后一个早晨

某运动队要到业余体校选拔队员,一时间成为该校的头条新闻。传说来选拔队员的这位教练非常了得,凡是经他亲手调教的弟子,最低能的也能拿个全国冠军。于是业余体校的各路尖子人才,个个在心里祈盼成为名教练的徒儿。

人们最终看到的却是一位其貌不扬的老头。在和校方进行了一番接触后,30名拔尖的学生被老头挑选出来参加特殊考试。

老头说:这是一场非常艰辛和复杂的考试,只有通过了这场考试的人,才具备运动员的基本条件。考试果然是高强度的,但却出奇的简单:老头要求队员们每天早晨6点起床,围着操场练习跑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之后,再一本正经地复习早就做得滚瓜烂熟的各种运动动作。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十天过去了,教练老头一个,科目周而复始,于是各种传闻迭出,有人说老头根本就不是什么名教练,甚至还有人说他可能是一个骗子……伴随着这些传闻,众队员想当明星的热情像被当头淋了一盆凉水,每天晨起的人逐日减少,15人,10人,5人……目睹此情此景,老头依然如故,继续履行他那一套“特殊”、“复杂”的考试:跑步、仰卧起坐……

第十五天的早晨6时,老头准点来到训练场。此时,偌大的操场上只有一名队员笔直地站在晨曦中。老头走到队员面前,露出半个月来的第一次笑容:“恭喜你,你顺利通过了全部考试!”

原来,“老头”是一名货真价实的名教练。他认为,对一名运动员来说,忍受寂寞比面对刺激更重要,而韧性和毅力、枯燥和平庸则是成功的基石。可惜,绝大多数盼望成为明星的队员却没能悟到这一点。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考验,我们起初充满了热情,时间一长便消极应付,不知道成功就在眼前,于是懈怠起来,谁知就因为这片刻的懈怠,而让成功与我们擦肩而过。实际上,面对人生的每一道题目,我们应该完成每一个环节,更应该完成最后一个环节。

四百年前的校规

在剑桥大学一次考试的过程中,有个勇敢而极富创意的考生突然提出,要监考的学监为他提供点心和啤酒。接下来是这样一段对话:

学监:对不起,您在说什么?

考生:我要求您给我拿点心和啤酒,先生。

学监:很抱歉,不行。

考生:我坚持我的要求,先生。我不仅是请求,而且是命令您现在给我拿点心和啤酒。

这个学生同时出示了一份剑桥大学校规的复印件。这套校规是在400年前用拉丁文订立的,名义上永远有效。他指出其中不引人注意的一条:参与考试的所有考生,有权在考试过程中得到点心和啤酒。

惊讶之余,学监不能再表示异议。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他临时拿来了可乐和汉堡包作为替代品。那个机智过人的学生心满意足地坐在那里,一边舒服地又吃又喝,一边答完了他的试题。

3个星期之后,剑桥大学给予这名考生罚款5英镑的处分,理由是:在考试过程中,该考生没有按照校规带上佩剑。

这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鲜活例子。应知道,任何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规章制度也不例外。如果抱住僵死的教条不放,到时被束缚的只是自己。

真正的男子汉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仍然自卑,一点男子汉气概都没有。

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

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里,三个月以后,我一定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父亲同意了。

三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三个月的训练成果。

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16次。

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现在还自卑吗?”

父亲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三个月,看到的结果是他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禅师说:“你只看到了表面的胜负,却没有看到你儿子那种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信心和勇气,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啊!”

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并不是不被打倒,而是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信心和勇气。说白了男子汉气概其实就是对自己充满自信。

自信表现为一种自我肯定、自我鼓励、自我强化、坚信自己能成功的素养。没有自信心,就没有生活的热情,也就没有探索拼搏的勇气和力量。

老人和女孩

小女孩因为太矮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外,虽然她的歌唱得不错。小女孩一个人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还在想:老师为什么不让我参加呢?难道我唱得真的很难听吗?

小女孩不由自主地唱了起来,唱起歌来她就忘记了一切。“唱得真好!”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说道,“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老人说完就走了。

小女孩第二天再来的时候,老人依旧在那里,满脸慈祥地微笑着看着她。于是小女孩唱了起来,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副很陶醉的样子。

最后,老人大声喝彩:“太棒了!谢谢你,小姑娘。”说完仍独自走了。

这样过了许多年,小女孩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同时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歌手。当她特意再去找老人的时候,老人已不在人世了。

她最后才知道,老人根本就听不到她的歌声,因为他是个聋子。

老人用他的鼓励给了女孩一片新的天空。鼓励就如同一股凉风,能消除我们心中的疲惫,扬起我们前进的风帆。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赞美,这是他们成长必需的养料。

儿子和衣服

一位父亲为儿子买了一套衣服,儿子穿着这一身漂亮的新衣服高兴地跑了出去。等到他回到家时,父亲发现衣服脏得面目全非了,便愤怒地举起一根棍子要揍儿子,并且向他怒吼道:“衣服是花钱买的,你不知心疼,今天非要教训你不可。”哪知儿子不慌不忙地对父亲讲了一段话后,奇迹出现了。

这位父亲不仅内疚地把棍子扔掉,而且还抱着儿子忏悔认错。是什么语言有着如此神奇的作用呢?原来这位儿子说的是:“爸爸,如果你一定要打我的话,能不能稍微等一会儿,等我把衣服脱光了再打,我发现你心疼的是衣服,而不是你的儿子。”

一席话使这位父亲顿悟,悔恨不已。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真正关心孩子的自身,而不要只是在乎其外表。唯有这样,孩子才会诚心地接受父母的教育,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坏孩子与好孩子

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从小被认定是一个坏孩子。母牛走失了,树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个人都认定是他做的,甚至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很坏。人们都认为,母亲死了,缺少管教是拿破仑·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无所谓了。

有一天,父亲说要再婚,大家都不知道新妈妈是什么样子,希尔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一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

“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

“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和潜力诱导出来。”

之后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拿破仑·希尔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他成功了。是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是她给了一个孩子希望和自信,让他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赏识导致成功,打击造成失败。好孩子并不是生来就是好的,而是因为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坏孩子并不是生来就是坏的,而是因为打击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赞扬的魔力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铃木找到了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最佳教育方法后,每年能培养700个与莫扎特有同样演奏水平的小神童。一下子,他在日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天,一位年轻的母亲千方百计地找到铃木,跟他说:“你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小提琴家,而我的孩子已经练了几年了,也没有长进,你若能把他教好,我就服了你。”

铃木跟着那位母亲到了她家,那孩子只有五六岁。

母亲让孩子把小提琴拿出来,演奏一段给铃木听。小男孩一看是铃木大师来了,心中发慌。吱吱呀呀拉了一遍,比青蛙叫好不到哪里去,还不如平常的水平。

母亲拉长了脸。

谁知铃木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把搂住孩子说:“你拉得太好了,太动听了,你再拉一段给我听听。”

孩子激动得脸都红了,接着又拉了一段,比第一段好一些。

母亲在一边看得目瞪口呆。

拉完了,铃木又是鼓掌又是表扬。到走的时候,孩子已完全沉浸在小提琴神童的感觉里了。母亲送铃木走的时候,说:“铃木先生,我真的不懂,你怎么能在孩子面前说假话呢?明明我儿子拉得那么难听,你还夸奖他?”

铃木回答道:“你要知道你孩子的心灵已经受伤了,我是在治他的心病。你有没有发现,我第一次夸奖他时,他的眼睛一亮,这说明孩子受到了震动,心灵开始转变了,感觉找到了。”

后来,铃木专门辅导这个孩子。不到两年,这个孩子就举办了独奏音乐会。

不是因为孩子聪明才去夸奖他,对于一般的孩子,夸奖也会使他变得越来越聪明。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可以采用“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无限夸张”等方式去夸奖孩子,以唤起他的自信心。

爱因斯坦的镜子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讲如同耳旁风。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的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父母应该教导子女: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只有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才能映照出生命的熠熠光辉。

玛丽娅的传奇人生

1823年,在英国南部城市威尔士的一个小城镇,一户穷困潦倒的农家,一个瘦小的女婴呱呱坠地。她不合时宜的降临,在愁眉不展的父母看来,只是让本已穷困的家中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更让父母苦恼的是,女孩两岁那年,左脸上突然生出一颗指甲大的黑痣,让她那张本来就不大好看的脸,变得更丑陋了。

来自亲人和周围人们的歧视的目光,让从小自卑感就很重的女孩变得更加抑郁了,她常常久久地望着远方发呆。父母也不喜欢她了,只让她念了四年书,便让她去一家农场做工。

女孩默默地听从了父母的安排,每天除了拼命地干活,一有空闲,她就躲到一个角落里,痴迷地读着能够找到的各种书籍,似乎只有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她才可以忘却生活中那无尽的烦恼。如果不是因为一句突如其来的鼓励,她十有八九会像许多贫苦农家孩子一样,默默无闻地走过凄苦的一生。

女孩命运的改变是她13岁那年的春天。

一位赫赫有名的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偶然在她家农场草垛旁,看到了正在全神贯注读书的女孩,他不容置疑地对身旁的人说:“哎呀,这个小女孩双目有神,心智非凡,将来肯定是这个小镇上最有出息的人。她脸上的那颗黑痣,其实是一颗幸运星。”

真的吗?哲学家本是想鼓励一下女孩,没想到他的话像一块巨石,砸在了女孩的父母和众人平静的心海,他们不约而同地打量起平时谁都不愿意多瞧几眼的女孩。

许多事情就从那时突然变得奇怪起来——丑丑的女孩虽然没有一下子美丽多少,但可爱许多。众人纷纷搜寻了许多的旁证,来附和哲学家的判断,以证明女孩的确与众不同。

众口一词的鼓励和赞赏,深深地鼓舞了女孩的父母,女孩脸上的那个讨厌的去不掉的黑痣,在父母的眼里也陡然成了一种智慧的象征。

接下来,一连串的幸运降临到女孩的头上——本镇最好的学校主动邀请她免费入学,一位大农场主主动登门认她为干女儿,为她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条件,并帮助她们一家走出了贫困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