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
(一)
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爱因斯坦的生活安排与在伯尔尼没什么两样。除了研究课题外,上课就是一种放松。
每次上课,爱因斯坦都是看着怀表的钟点走进教室,一面脱下帽子和外套挂上衣架,一面和蔼地和学生们随意说话:
“同学们,上次讲的量子的测定问题,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他不要求老师一进教室那一套礼节性的程式,所以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提问中,他很快就能抓住一个要点,然后讲解起来,课也就不知不觉地开始了。而且,他从来不带讲义和教材,是学校里唯一一个这样做的教师。
一位名叫汉斯·塔纳的学生在这期间听过爱因斯坦的讲课,他回忆说:
当爱因斯坦身着半旧的上衣,下身穿着过分短的长裤登上讲坛时,当我们发现他的胸前挂着一条铁制的表链时,我们对这位新教授不免心生怀疑。但他一开口讲话,就以独特的方式征服了我们变冷的心。
爱因斯坦讲课时,用的手稿是一个如名片大小的笔记本,上面写明他在课上即将阐述的各种问题。可见爱因斯坦的讲课内容都来自于他的脑海,我们也就成了思维活动的目击者。
像这样的方法,对大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虽然我们习惯于风格严谨、四平八稳的讲课,但这些讲课刚开始也吸引过我们,但在老师和同学之间却留下了一种隔阂感。而在这里,我们亲自看到科学家的成果是通过什么样的独创方法产生的。课后,我们都觉得,我们自己似乎也能讲课了。
科学成果的这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不仅是爱因斯坦授课方法中所独有的,而且也是他的研究方法和他的思想内容所特有的。在讲课方法与课程内容之间,有着一种深刻的和谐。
爱因斯坦在课上讲的主要是古典物理学,但现在,在修改了它的基础之后,古典物理学便被解释成为另一个样子,并因此用另外一种方法来阐述了。在学生面前,他展现出来的不是秩序井然的建筑物,而是建筑工地。爱因斯坦与其说是在向学生讲述建筑物的平面图,倒不如说是与他们一起讨论重建的方案。
本来名望就高,加上讲课方法独特、自然,平时又十分平易近人,因此爱因斯坦很快就成了学生们的偶像。
学校常常会开校务会,爱因斯坦不爱听那些没完没了的发言,就闭上眼睛驰骋在自己的想象当中。
有一次,当他正陷入一个关键论据的辨析之中时,仿佛听到有人提他的名字。
“诸位,我听到学生们对爱因斯坦副教授的反映,想提请爱因斯坦先生注意。”一位老教授说,“爱因斯坦先生上课时,从来不带讲义教材。校长先生,就算是博学强记的天才,也不可能毫无依据地左右一节课吧。”
接着,又有学监老师附和道:
“的确如此。我还听到学生们编的顺口溜,说,‘聪明的人才是数学行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指出物理学的方向,虽然他很少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可是上帝不许他剪掉长头发。’诸位,这并不是什么好现象,提请校长先生注意。”
不过,亚德勒教授却对此提出异议,他说:
“一位教授上课不用带教材,下课后学生们能将他编成顺口溜牵挂,尊敬的校长先生,这才是我们每个人要努力争取达到的至高境界!”
“我很了解爱因斯坦先生,”格罗斯曼也说,“行为要与效果统一起来才行。爱因斯坦先生的教学水准,请您到学生当中,到教务处去调查后,再下结论会比较好。”
……
对于这些争论,爱因斯坦根本没兴趣,他又闭上了眼睛,思考起物质的临界问题。对于他们如何争论他,他才不关心呢!
(二)
爱因斯坦在苏黎世的薪水并没有比在伯尔尼多,但副教授的头衔却要有副教授的排场和消费,家里需要经常举行晚间宴会,宴请其他的教授和他们的太太。这让他们的开销也随之增加了。
幸好米列娃很能张罗,她招了几个学生在家里寄宿,以此赚些钱来补贴家用。
这样一来,家里虽然拥挤了,但爱因斯坦却很高兴。
“这样简直太好了!我可以跟这些学生们一起吃晚餐,并且像老朋友一样和他们聊天,而不用像教授对学生那样说话。他们也会开开玩笑,向我提出一些问题,并能随时来向我请教。”
虽然家庭收入稍微增加了一点,但还是显得比较拮据。这样一来,每天被柴米油盐搅得心烦意乱的米列娃也免不了会与爱因斯坦发生摩擦。
1910年6月,爱因斯坦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取名为爱德华。小儿子的出生不仅没有改善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的关系,反而使他们的关系日渐紧张。
米列娃和爱因斯坦都具有较强的个性,而且米列娃还觉得,嫁给爱因斯坦埋没了自己的科学才华。她现在只能做一个喜欢空想的妻子,做一个庸俗的家庭主妇,每天照顾丈夫和孩子,为一家的一日三餐操心,实在太委屈了。
而且,这位大学物理系出来的高材生,操持家务的能力也并不高强,家里经常搞得乱糟糟的。她需要丈夫的体贴、帮助,可爱因斯坦却像个长不大的孩子,需要别人的照顾和关心。
尽管爱因斯坦也做家务,照顾孩子,但他的心思全部都在物理学上。如果在物理学与家庭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物理学。
可以说,苏黎世造就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给他的家庭悲剧拉开了序幕。
1911年初,爱因斯坦收到了中欧第一所大学,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布拉格大学寄来的请他去布拉格大学担任教授的聘书,那里的物理学编内教授职务空缺。
爱因斯坦经过一番思考后,接受了布拉格大学的聘请。
与苏黎世相比,布拉格的待遇高,工作条件也好。而且,马赫曾是那里的第一任校长,开普勒也曾在布拉格附近工作过,这些都给爱因斯坦想象中的布拉格增添了一层诱人的浪漫主义色彩。
布拉格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布拉格大学是1348年卡尔大帝四世创立后发展起来的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但在那时,总共才只有几千人的德国人,却统治着几十万捷克本地的居民——捷克和拉斯夫人。德国人自诩为这里的主人,当地人是劣等民族,是他们奴隶。他们在那里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1882年,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布拉格大学被迫成立德国分校和捷克分校。1867年,马赫在布拉格担任实验物理教授时,被推选为布拉格德国大学的首任校长,从此在这里执教30余年,使这所大学逐渐闻名起来。
按照规定,在宣布委任教授之前,需要有推荐人的推荐书才行,于是,大学就邀请了德国最着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担任推荐人。
普朗克在推荐书中热情地赞誉爱因斯坦:
“如果要对爱因斯坦先生的理论做出中肯的评价的话,那么可以把他比作20世纪的哥白尼,这也是我所期望的评价。”
布拉格大学欢天喜地地请来了科学界的翘楚,可爱因斯坦来到布拉格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愉悦,因为这里德国人的专横让他十分反感。
有一天,爱因斯坦走进一家捷克人常去的咖啡馆,发现那里的菜单上用的是两种文字,而大字体是德文,小字体才是捷克文。爱因斯坦就将服务员叫来,问为什么要这样。服务员解释说:
“如果我们的德国顾客发现他们的文字印得这么小,就会认为受到了轻视。”
服务员起初将爱因斯坦当成了德国人,当一切清楚之后,他才悄悄对爱因斯坦说:
“他们看不起我们,侮辱我们,可是,这块土地是我们的啊……”
爱因斯坦沉默了,他对遭受压迫的捷克民族的苦难产生了深切的同情。爱因斯坦从小就有一种和平的心态,希望世界大同,没有战争和饥饿。可是这里的民族矛盾这样激烈,让他感到忧心忡忡。
更让爱因斯坦感到不悦的是,当他在布拉格大学办理公职手续时,一位官员问道:
“教授先生,您信什么教?”
“不信教。”
“那可不行,教授先生,”官员皱了皱眉头,说,“任命教授都是要皇帝陛下批准的。陛下规定,教授陛下信奉上帝,您就随便说一个吧。基督教,还是犹太教?”
“我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淡淡地说。
幸好官员脑袋灵活,在爱因斯坦的履历表上填上了“信奉犹太教”五个字。
事情虽然蒙混过关了,但这种强制信仰的做法却使爱因斯坦终生都感到厌恶。
(三)
表明宗教信仰,还不是爱因斯坦获准进入布拉格德国大学执教的必备正式手续之一,另外一项要求,更是令这位科学家深感震惊,甚至视其为最愚蠢的做法,那就是要求他购买一套制服。
这种制服与奥地利海军军官的制服十分相似——三角形的羽毛帽,饰以穗带的外套和长裤,以及一把长剑。
与所有的奥地利教授一样,爱因斯坦也被要求穿上这件华丽的制服,宣誓效忠,然后才获准进入大学执教。当然,他以后再也没有穿过这套制服。
另一件让爱因斯坦感到愚蠢的风俗,就是新来的教授必须去拜访与他在同一学校任教的每一位教授,一共是48位。
虽然这是一件十分讨厌的事,但爱因斯坦想,就当是顺便欣赏一下布拉格各个街区的景象吧,也挺不错的,毕竟布拉格还是个相当美丽的城市。
于是,爱因斯坦便开始了漫长的拜访活动。他总是挑选可以供他散步而且是他所急于去看看的区域。
在经过城里的犹太人区时,爱因斯坦停了一下,信步走过去,发现着名的犹太人公墓就在这里。爱因斯坦凭吊着古老的墓石,原来并不在意的犹太人情节,现在突然变得厚重起来。犹太名族,一个苦难的伟大的民族!
当这种观光式的拜访结束后,爱因斯坦立刻就将拜访名单撕掉了,其中有些教授他根本就没去拜访,这些教授们也自觉受到了侮辱。可他们不知道,爱因斯坦之所以没有去拜访他们,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地区没有引起他的兴趣而已。
在布拉格大学期间,除了教学,爱因斯坦还继续从事他的研究工作。所以,他在第一次给学生们上课时就说明:
“我必须把最新的物理学观点告诉你们,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随时来找我,因为你们将是下一代的物理学家。”
但是,爱因斯坦的心情并不舒畅。民族之间的矛盾,犹太人压抑的生活环境,都令他感到除了科学研究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人生。就连学术界当中也不是至清至纯的,教授们之间彼此也都渗透着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冷漠与隔阂。
1911年10月,爱因斯坦与同校的赫泽纳尔教授,一起应世界索尔维科学大会的邀请,代表布拉格大学出席。
在大会上,爱因斯坦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世界科学家的巨头前来,一起汇集在古老的布鲁塞尔城。
代表德国的是热力学权威能斯特教授和爱因斯坦的老朋友普朗克教授;法国来的是数学大师彭卡勒教授和电磁学权威朗之万教授;英国来的是剑桥大学的顶尖教授卢瑟福;波兰来的是当时已经闻名世界的居里夫人。
爱因斯坦的老朋友洛伦兹教授,是索维尔大会的主席。
在这次会议上,爱因斯坦根据“辐射理论与量子”的议题,系统地总结了量子论的各种应用。
演说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爱因斯坦的发言也成为此次大会上最引起轰动、最具有指导意义的发言。洛伦兹教授兴奋地说:
“各位学者,我们都听到了,爱因斯坦博士的力量将解决经典物理学上许多未能解释、未能深入研究的问题……我特别要说明的是,爱因斯坦博士是没有任何指导老师的,他的理论完全是在艰苦自学中探索出来的,这是极其可贵的。我也要顺便说明一个事实,爱因斯坦博士在他任教的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档案中,仅仅是一名刚刚聘用的副教授。”
台下一片喧哗,有交头接耳的,有愤愤不平的,也有趁机力邀爱因斯坦去任教的……
参加索尔维会议令爱因斯坦的名望更高了,世界也都认识了爱因斯坦。随后,欧洲的许多大学都纷纷向爱因斯坦发出讲学邀请,甚至大西洋彼岸、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也发来邀请。这时,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爱因斯坦的母校终于意识到不能怠慢自己的学生了,他们也打算邀请爱因斯坦来主持一个新开设的数学物理讲座。
面对这么多的邀请,爱因斯坦最终选择了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米列娃也不喜欢布拉格,怀念苏黎世。她与爱因斯坦一样,将苏黎世当成了自己的故乡。而爱因斯坦对母校也有着一种依恋之情,而且那里还有他的好友格罗斯曼,解决引力的问题需要他。
于是,1912年秋天,在布拉格大学一年的讲学期满后,爱因斯坦回到了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聘用期限为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