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季节中,我们都要使情志活动与时气的特点相应,这样,情绪活动与生理状态、与自然界的变化一致,才能有助于保养心神。“顺时调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顺应一日之中的时间节律来调节心神。按中医理论,在一日四时中,人体气机的升降沉浮,类似于一年四季中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变化。人的精神情志状态有随一日四时而变的规律性, 故心理养生也顺应这种时间节律。清晨神气始生,精神清爽,应使情绪振奋;中午“人气长”,则应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傍晚,人体身心都渐趋疲乏,所以情志活动不宜过分激烈;夜间,人们困倦思眠,这时不要强使情绪兴奋,以免影响睡眠。 总之,应顺应时间节律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使情志状态、生活起居方式与人体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协调同步。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心理和身体的养生,无疑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春天的生发、夏天的成长、秋天的收敛、冬天的伏藏,古人对于自然规律及相应养生方法的这些归纳总结,都很有道理。 如果违逆自然规律而行事,就可能对于身心造成伤害。当然,作为现代人,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氛围、生活节奏,不可能完全照搬古人的做法。 但在可能的条件下借鉴古人的理论和经验,对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是会很有裨益的。
1. 春季心理养生
在春天,我们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即俗话所说的“春困”。 然而,春天是万物生发、生机勃勃的季节,人要顺应自然,就应该心情愉快,让内心充满盎然的春意。春天的心理调养,重点放在一个“生”字上,我们要让自己的心绪与春光一起生发,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使得肝气顺达,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在传天我们应该穿轻盈的、富于朝气的春装,闲暇时到郊外去旅游,让春风拂面,春花养眼,感受春天的气息,这些都有助于调节情绪,让自己的心境与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协调同步。
2. 夏季心理养生
在夏天,天气炎热,我们容易产生烦躁不安的心理。 但是,夏天也正是自然界万物繁茂成长的季节,人也应该顺应自然,让心态与夏天的繁茂成长之势相协调。 古人早就提醒人们,不要因天气炎热而厌烦,要使精神饱满、情志充实而欢愉,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以免心境焦躁不安而易于动怒。在夏令暑蒸气耗的季节,若能自我调整出这样愉悦、舒畅的心境,显然是有利于身心保健的。《黄帝内经》还鼓励后人要顺应夏季的繁茂成长之势,可以使内心世界的精华上升到瑰丽秀美的境界。 这些对于我们都是很有启迪意义的。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如果整天在空调的环境中、喝着冰镇的饮料,是体验不到夏天的繁茂成长之势的。我们一定要留出适当的时间去真正地感受夏天,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也才能有机会受益于古人的夏季心理养生的方法。
3. 秋季心理养生
每到秋天,万物呈现出萧瑟的景象,由初秋的凉风到深秋的落叶,我们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古诗中,有许多“悲秋”的诗作,现代人对此也有心理的共鸣。 然而,秋天是自然界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的季节。 顺应自然,我们在此时应保持情志的安宁,使神气收敛,以顺应秋天的“收敛”之势。我们如果能够保持神志的安宁,可以减缓秋天的萧瑟之气对于心理的负面影响,避免抑郁心理。 此外,我们应该多从美好的一面看待生活现象,也有利于克服抑郁。4. 冬季心理养生
在冬天,万物蛰藏,我们也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相应的心理养生方法。 古代养生学提倡,冬天人要讲究“伏藏”,应该避免过度的劳作,所以提出“待天亮有日光照耀时起床”。当然,对于今天的上班族而言,这样做是不太现实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到让心情尽可能保持沉静。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角度,让心情尽可能保持沉静也是有益的。
如今,现代人的生活起居偏离了正常的时间节律。 特别是夜间过度兴奋的情志状态,包括经常性的彻夜上网、过度的夜生活等,对于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 在几千年的历史上,“顺时调神”的心理养生方法受到历代医家和养生家的推崇和具体运用。 时至今日,这一心理养生方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八、保持较为超脱的心态
从《黄帝内经》到历朝历代的医家和养生学家都重视“节欲”在养生中的作用。但是,欲求本身乃是人类的一种正常需求;真正需要节制的只是过度的欲求。
尽管欲求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但人们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生活环境的限制,或者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或者是由于各种社会规范的约束,人的欲求能够顺利满足的,只能是有限的一部分。当欲求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失落感,进而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此时,适当地节制欲望可以有效地调整身心状态。此外,即使客观条件允许,过度的纵欲也是有害身心健康的。 节欲对于心理养生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黄帝内经》倡导“志闲而少欲”,这就是要人们节制自己的欲求,保持较为超脱的心态。 我们要不为物欲所扰,保持恬淡心境,可使自己达到身心健康;而过度的欲望,则会造成我们身心的莫大灾难。
我们需要以淡泊心态对待名利问题。诚然,要让人们完全放弃名利,那通常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放任自己的欲望膨胀,恐怕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对于名利的追求,要讲求“中节”。 在各种欲求中,中医养生也很注重对于性欲讲求“中节”。 节欲与中医心理养生提倡的“清静养神”密切相关。 人们适当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达到内心的清静,实现清静养神。 情感、情绪会影响人们的欲求,人们通常会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产生欲求。另一方面,人们的欲望能否得到满足,也会影响人们的情绪、情感。《黄帝内经》认为,如果人的欲望得到顺利满足,就会产生欢喜愉悦的情绪;如果欲望的满足受到阻碍,就会产生忧愁的情绪。因而,在可能的情况下满足人的欲望,可有助于产生愉悦的情绪。
这里所说的满足人的欲望,与前述的节制欲望,看起来是有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
第一,《黄帝内经》关于满足欲望可产生愉悦情绪的论述,是对于人们的心理现象的客观描述。 欲望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情绪,并不一定就有利于身心健康。 这样的纵欲行为,虽然感受到了快乐的情绪,却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第二,《黄帝内经》认识到满足欲望对于情绪调节的积极作用。因而,中医心理养生提出,对于欲望要保持“中节”适度,不赞成过分地压抑人的欲望,也不赞成纵欲。 包括性欲,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过度膨胀的欲望常常是得不到满足的,同样会带来沮丧的情绪。 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欲望的中节适度,也是明智的。
第三,中医心理养生关于“节欲”的主张是主动地、自觉地实施的。这样主动实施的“节欲”行为,可以有助于达到内心的清静,进而产生愉悦的感受。这与过度膨胀的欲望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而得不到实现,不得不压制自己的欲望,因而产生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并不是一回事。
如果对于生活的享受,能够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这样的享受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人们的一些欲求,往往背离了有利健康的原则。
1. 现代人与名利
现代社会,财富的积累达到了极度的丰盈,而传媒的发达又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 于是,现代人对于名与利的欲求,便空前地膨胀起来。 对于现代人来说,如何正确处理名利欲望与心理养生的关系,是最为关键的。首先应该承认,对于名与利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也是人的正常欲望。对于名利等欲求的过度压制,会使生活变得苍白而沉闷。 完全禁绝名利欲望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但是,从心理养生的角度看,如果听凭名利欲望的过度膨胀,显然也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把对于名利的欲望放到一个适度的位置上。例如对于金钱的态度,我们就应该达观一些。在金钱和地位方面,人与人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但在健康快乐上,却是有可能人人平等的。 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所拥有的条件下追寻快乐。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安心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与宁静;有钱人如果想到致力于慈善事业也是有利于求得心理平衡的。
2. 现代人与美味佳肴
人对于美味佳肴的欲求几乎是无法克制的。但是,现代人经常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又对健康不利。古人早就认识到饮食对于健康的影响,三国时期的嵇康指出,不良的饮食习惯与情志因素共同作用,会对人身体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人的血肉之躯,受到不良饮食与情志因素的内外夹击,怎么能够承受得了呢?如果人们能够养成健康的、合理的饮食习惯,则是有利于身体与心理养生的。
3. 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欲求
现代人生活在电子技术创造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中,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可以极度地满足人们视觉、听觉等感官的需求。不可否认,休闲娱乐对于调节心境是有重要作用的。 但是,对于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欲求也要有所节制。 譬如,现代电视媒体日益臻于完美,为人们提供了最方便的信息渠道和休闲娱乐方式,也形成了吃完饭后就蜷缩在沙发上看电视的“电视一族”。 古代虽然生活简陋、物质贫乏,但古代医家以其睿智和预见,从维护健康出发,对于类似这样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黄帝内经》中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这是很中肯的告诫。 此外,观看电视进行休闲娱乐还是一种被动的消遣方式。 现代的人们应该把看电视、上网等休闲方式置于适度的范围内。同时,应该多进行更积极的休闲娱乐,譬如旅游、体育锻炼、唱歌、跳舞,或者发展诸如摄影、绘画、书法等爱好。多进行户外的休闲娱乐,多亲近自然,多与社会人群接触,对于心理养生是很有好处的。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不一定就是健康的福音。譬如,有人从自己原来居住的小屋中乔迁到高楼大厦中,却心情郁闷不舒;人们摆脱了贫困艰难的生活之后,如果沉溺于享受之中,也会带来诸多心理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感官的幸福感只能持续几个小时,是不能持久的。而对于感官享受的过度追求所带来的伤害,却可能会持久地存在。所以,我们应该节制自己对于感官享受的过度欲求。
那么,现代人该如何节制自己的欲求呢?
1. 古人的忠告
《养生论》:“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思寡欲。 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这里,对名利“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指的是在心理上要主动地淡泊名利,而不是内心充满对于名利的欲望,却勉强压抑自己的欲望。淡泊名利带来的是心理愉悦,强压欲望带来的是焦虑和痛苦。显然,前者比后者有利于心理养生。对滋腻厚味的饮食“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指的是要使健康饮食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生活常态,远离滋腻厚味饮食的诱惑,而不是面对丰盛厚味的饮食却竭力控制自己的食欲。古人的这些忠告,对今人是很有意义的。人的自制力往往是有限度的。 培养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不良的诱惑,都是心理养生的明智之举。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的许多诱惑具有生理的或心理的成瘾性。 沉溺于诱惑之后再自我解脱出来,那或许将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2. 现代人的心理调节方法
现代人的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对于人们节制自己的欲求或戒除一些有害健康的嗜好是有效的。 我们应该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尝试按新的生活模式来生活,体验新的生活模式带来的新鲜感和愉悦感,并把新鲜的感受与原有的生活感受进行对比,或许就会发现,新的生活模式更适合于自己。
九、精神内守病从何来
《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心情清静安闲;“虚无”就是善于排除杂念。我们如果能做到“恬淡虚无”,那么就可以心神不躁,情绪安定,真气顺畅,可以起防病保健的作用。 中医心理学关于清静养神的养生方法是心理上保持平衡、情绪保持稳定的一种心理养生方法。 由于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心理,使清静养神的心理养生方法颇具现实意义。
《黄帝内经》提出的“清静”并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动,而是静中有动。 在自然界中,动与静是一对矛盾,在相互依存中达到平衡。《黄帝内经》倡导人们要顺应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来调整心态,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理想的“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 清静养神的心理养生方法并不是要求人们什么都不去思考,也绝不是刻意的追求安静。“心之官则思”,人活着,就要有思想、思虑,就要有七情六欲。但是,在人的心理活动中,“静和动”是要保持某种平衡的。清静养神,是指避免过度思虑、力求恬淡心态、保持精神内守,这都是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原则,其真正的含义是告诫我们,要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志活动。在现代社会,焦虑是人们经常会感受到的一种心态。 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焦虑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常态。 比如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顺利会产生焦虑,白领阶层经常性地加班加点会引发焦虑,下岗失业的人们对于生活前景的担忧会产生焦虑,等等,这种种的焦虑感汇集在一起,已形成了一种社会性的焦虑心态。
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如何在目前社会性焦虑心态的氛围中,将焦虑、浮躁等这些心理上的负面情绪排解掉呢?中医心理学关于清静养神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清静养神对于排解焦虑、浮躁的情绪,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我们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做“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隐者。在现代生活中运用清静养神的心理养生方法,不是让人们千方百计地处于“静”的状态,那样是行不通的,而是更应该强调心理上静与动的平衡。 譬如,不在意身边的琐事,保持宽广的心胸,从容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生活。《黄帝内经》所说的“清静”,也并非是绝对的静止不动,而是静中有动,是动与静的平衡。 清静养神,还可以达到积极进取的心态。 通过清静养神,汇聚身心的能量,发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俗话说“养精蓄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在进行清静养神应该注意什么呢?
1. 要胸怀坦荡,内心安宁
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对于名利、物欲、得失、升迁等,不要看得过重。 胸怀开阔一些,眼光放远一些,就可以少一些烦恼,就可以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尽可能为自己的内心保留一个相对宁静的空间。
2. 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