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打开宝宝的聪明穴
23429800000004

第4章 幼儿游戏发展(3)

或者问:“妈妈为什么用水洗衣服、洗碗呢?”不妨让幼儿清洗他们自己的塑料玩具或娃娃衣服。放块肥皂或小抹布在盆边,当幼儿兴冲冲、一脸水滴的跑来,告诉父母:

“爸爸妈妈,我把玩具都洗干净了!”幼儿因此体验了水的洗濯功能。这恐怕比对幼儿说十遍“水可去污”,来得更为具体、更容易让他接受。

娃娃衣洗完了,晾在阳台的小板凳上,等衣服干了,幼儿又因此体验到“太阳可以晒干衣服”。但是,“水哪儿去了呢?”顺着幼儿的兴趣,带领他们探索世界、发现问题,再引导幼儿自己找出答案,才是帮助他们成长的好方式。

三、家中可以玩水的地方

平常父母上班,不太有时间带幼儿去游泳池,而游泳池人多,对幼儿似乎也不尽理想。但是家里却有幼儿玩水的好地方。

夏天,幼儿可在浴池里玩水。最好是洗澡前后,让孩子整个人坐在浴池中,如此,既不必担心会弄湿地板,也不需担心弄湿衣服。

阳台或院子也是幼儿玩水的好地方。午后,放一大盆水在阳台或院子里,盆内放些用过的洗发精瓶子、塑料罐、塑料水杯、勺子等(瓶罐以透明最好,以便幼儿观察),让幼儿蹲或坐在盆旁,穿件轻凉夏衣或游泳衣,脚着拖鞋,管他水溅四处。全身湿了,擦擦干,换件衣服就好了。

四、设立玩水的范围与规则

若是阳台堆有东西,不妨用塑料布(用旧的塑料桌布最宜)将东西盖住,以防被水溅湿。院内若有其他花草、鱼池,不希望因孩子玩水而有所影响,可在地上用防水胶带,或粉笔标出界线,告诉孩子,范围之内是他可以玩水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同时,亦可设立一些规则,如:“将水倒在盆内,不要倒在盆外,我们不要浪费水。”或:“妈妈不想弄湿衣服,请不要泼水弄湿妈妈。”幼儿若努力遵守这些规则,父母应给予鼓励:“妈妈好喜欢你记得将水倒在盆内。”反之,若幼儿经过多次提醒,仍然犯规,就停止玩水活动,“宝宝一直泼水弄湿妈妈,宝宝不想和妈妈一起玩水!”让幼儿明白,我们喜欢他高兴地玩水,但却不喜欢他破坏玩水的规则。

玩偶娃娃的妙用

玩偶对孩子来说,是有生命的。它会跳舞、唱歌、说故事,它和孩子一样,有时害羞得脸红,有时害怕得大声哭泣;它也像个魔术师,能飞天遁地、来无影去无踪;它能陪着孩子勇敢面对黑暗的恐惧,也能分享孩子的欢乐喜悦。

而以玩偶制作的偶剧,能启发孩子创造性的思考,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玩偶的过程中,也能学习情绪的表达,以及如何与人交往。

只要动动脑、动动手,您也可以将玩偶带进生活中,和孩子共享玩偶的乐趣。

一般家庭中易于取得、制作的玩偶,有填充偶、积木玩具组合偶、纸偶、器具偶、肢体人身偶和废物工偶等,每一种偶的造型及功能,可依需求而千变万化。下面,为您介绍具有不同特性的“家庭偶”。

一、孩子感情的贴身友伴

孩子常害怕黑暗,或只要大人离开一会儿,就嚎啕大哭。对容易不安的孩子,不妨给他亲密的感情友伴——填充偶让人有温馨、安全的感觉,最适合当孩子的守护神。

可以先和孩子一起讨论什么最勇敢、会保护他,先刻意为玩偶塑造象征的性格,如勇敢、有礼貌、爱干净等,再和他一起动手制作,或在特别的日子,买一个回来,给他一个惊喜。当孩子有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时,填充偶就可发挥它的功能。

二、创意无限的废物工偶

只要平日细心搜集,加上适当的整理、储存,家中的废弃物也可以成为制作偶的材料。挪出一个大桌面或宽地板区,加上一个废物搜集箱、工具箱和成品展示架,让孩子不仅能享受自由创作的乐趣,更对自己制作的机器人、盒子狗赋予深厚的感情,跟它说话、跟它玩,废物工偶虽其貌不扬,却也可成为孩子的贴身伴侣。

三、表达亲密的人身偶

透过肢体人身偶,和孩子作身体的接触,爱意表达无限。只要将十个手指巧扮一番,加上抑扬顿挫的声音变化,就能上演一场热闹的偶剧。

假如孩子还太小,手指的灵活度还不够,可利用简单的儿歌来练习,如:“大拇哥、二拇弟、三中妹、四小弟、五小妞妞爱看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一面促进孩子手指的发展,一面跟孩子表达亲密的情感。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手指偶的点点头、握握手、抓抓痒的动作,就足够让孩子开心的了。

入睡前、出门前,亲子可以逐一互碰每个手指头,边道晚安、再见,边说些贴心的话,让孩子在会心的笑意中入梦,或欢欢喜喜地出门。

四、趣味十足的器具偶

家中各式造型有趣的器具,都是可以利用的素材。衣架加上一个大夹子,可以变成会咬人的狗;扫帚加上眼睛就成了怒气冲天的摇滚歌手。器具偶若配合影子戏的方式来呈现,会更加强拟人化的效果,比如:两只叉子互相交叉,影子看来像只小鹿;剪刀张合交叉地动,好像在跳芭蕾舞。

享受器具偶的乐趣时,别忘了在每场开场白中,先对孩子说明使用器具的安全规则,也让孩子由扮演中,知道器具的特性,明了保护自己的方式,且互相约定可以使用的时间,让孩子养成物归原位的好习惯。

五、简单的纸偶

利用纸、笔,再配合剪、贴、揉等纸工技法就可创造出各种纸偶,对孩子而言,造这种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或挫折。孩子自画自说,就能自得其乐地完成一出偶戏。

六、玩偶如何操作

有了玩偶,还须懂得如何操作。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操作方式,可以在创作玩偶的造型时,先考虑要用什么方式呈现,演出会更生动。

1.以掌操作偶

这是最普通的操作方式,把食指伸入偶的头部,中指和拇指(或中指和小指)伸进偶的双臂,运用手指的力道和手臂的移动来操作。

2.以杖操作偶

或称棒偶,操作者握住一根伸入偶体内直达头部的棍棒,再以细棒牵动手脚来操作。

3.以线操作偶

悬丝偶主要是以线牵动偶来表演。操作者手握悬架,架上的丝线共九条,和偶的四肢、肩膀、背、耳朵连接,但也可以为特殊效果而增加线。

4.影偶

剪出所要的玩偶形状后,固定在竹棒上,利用布幕或纸幕的透光效果,配合灯光照射来操作。也可以运用手、拳头,变化动作做出各种影像。

你丢我捡

孩子周岁了!从一个完全无助的小人儿,到能坐、能爬,甚至蹒跚地走向你叫妈妈,这真是人间最让人感到欣慰的一幕。

这时候的孩子,多能用大拇指与食指抓起小如葡萄干的东西,也能用两手各抓一个积木相互敲击。心急的妈妈于是想:该买些“教育性”的玩具让他玩了吧!

一、拿到玩具先咬后丢

令人泄气的是,不管是多么吸引人的玩具,孩子第一个反应总是拿起来放进嘴里咬。较有耐心的父母道:“好吧!咬完后总该可以好好地玩了吧?”不料孩子的第二个反应让父母更沮丧,孩子把玩具——丢掉!据研究显示,“丢”是12~18个月孩子的嗜好。他们可以从这头走到那头,捡起一辆小汽车,然后——丢!或是千辛万苦爬到床底下,抓出一个积木,然后一丢!王妈妈常拿个球追着小朋友说:“你可以丢球,不可以丢镜子!”或“你可以丢球,不可以丢杯子!”等等,她做得很有技巧,因为她除了纠正孩子的负面行为外,还提供孩子一个可以依循的正面指示。

二、“丢”是发展的特征

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故意把东西丢出去,然后看着它落地,是12~15个月孩子的特征,而这种行为会在18个月以后消失,如果孩子18个月了还持续着这种行为,或是到了15个月还没有这种行为发生,父母应多加留意。另外,幼儿若有视觉上的障碍也会造成投掷或丢的行为异常。

事实上,拿起物品一丢一看的连续动作,不仅是大小肌肉的控制和运作,也是手眼协调能力的训练。所以面对孩子丢东西的行为,我们不必急着教他什么东西可以丢,什么东西不可以丢,而是先把不能丢的东西拿开,然后默默的“你丢我捡”,目的在以身作则,维护环境的整洁。甚至也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孩子有目标的丢,训练他的大小肌肉及视觉判断与动作协调的能力。

三、爸妈请 “你丢我捡”吧

“丢”既然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发展,做父母的还可以进一步和孩子玩丢的游戏。王妈妈13个月大的儿子,最爱的玩具,始终是摆至客厅一角的水果藤篮,她在里面装了软的、硬的、大的、小的,各式各样的球。孩子最开心的就是东抓一个、西握一个的到处乱丢,丢得不亦乐乎!而王妈妈则是捡得不亦辛苦乎,但也乐在其中!希望有这个年龄宝宝的爸妈们,也能心甘情愿的“你丢我捡”!

让孩子独立地游戏

儿童发展学家认为,孩子是主动的学习者。虽然刚开始时,他们因身体动作及语言表达的限制,必须依靠父母的帮助,才能展开各种学习,但事实上,孩子对自己的成长也下了不少工夫。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婴儿即使是一个人躺在小床上,也不是闲着。他们可能正努力地研究自己的手、观看眼前的事物、试图运动他们的身体、模仿父母的表情与声音等。

这些可爱的动作,既是大人眼中的“玩”,也是研究者所谓的“学习”。

一、“被动”与 “自发”地玩

小华是妈妈带大的,通常都是由妈妈为他安排吃饭、散步、玩玩具、听故事等活动,他根本不需要动脑筋来安排自己的时间。他唯一会做的,就是靠在大人身上,等大人问他要不要做什么,然后由大人带着他做。事实上,是大人做,他在旁边看,等大人做好,他再拿着成品玩。他是会玩,但并不是自发地游戏。

当小华3岁大时,妈妈觉得他该上幼儿园了,小华也高高兴兴地去。但是当他和一样大的小明,同在娃娃家玩时,他先是毫无目的地徘徊,然后没头没脑、未加告知地拿走小明摆好的餐具。弄得小明“煮好菜”要装盘时找不到盘子,好不懊恼。

这种在同一地点、进行类似却没有交集的“平行游戏”方式,虽是一般3、4岁孩子常会出现的游戏特征,但小华看着同伴玩了好半天后,竟还没头没脑地把友伴摆好的餐具拿走,破坏了对方的游戏却毫无感觉,这除了是一种“自我中心观”的表现外,也表示出他对游戏情节的发展不太熟悉。

二、“依赖”与 “独立”地玩

小涵是另一种孩子。他既会拼图、玩玩具,也可以自己看书或看录像带,且在口语表达及扮演方面都很不错,但他就是离不开妈妈,甚至只要发现妈妈不在视线内,便马上丢下手边的玩具、游戏,哭哭啼啼地要妈妈。

有人会问:是不是孩子年纪太小? 或是对幼儿园太陌生了? 的确,年龄与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所以当他们处于单独游戏期或刚到新环境时,一个人玩并不奇怪。但是,当问题的起因并不在孩子的年龄或适应环境,而在父母不相信孩子正逐步迈向独立,不敢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再加上孩子也惯以啼哭甚至呕吐来迫使父母顺其心意时,父母往往会在情急、心疼的情况下,情绪崩溃而屈服。在这种循环下,孩子的依赖只会增不会减,怎可能享受独立从游戏中学习的快乐呢?

三、游戏是孩子自主的活动

对孩子来说,游戏本来是他们主动自发,以达成自我发展的一种“工作”,虽然大人加入孩子的游戏,对他们游戏的持续进行都有帮助,但游戏毕竟是孩子的活动与任务,父母不必也不可能取代孩子自己游戏的角色!

父母可以做的,是下面这些事。

1.安排亲子时间

爱、安全感与信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稳定的互动,可以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带给孩子安全感。既然所需要的爱与安全感并不缺乏,孩子也就不必担心,更无须借由负面的情绪或举动,来吸引父母的注意或控制父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及亲子关系的建立,慢慢地,主动时间将会越来越有弹性。

2.相信孩子

不少研究儿童发展的学者认为,孩子具有内在动机,只要环境合宜,他们会主动学习。然而,父母是否也这样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