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环球风情
23446500000023

第23章 非洲风情(1)

有趣的马里风俗

马里面积124.1万平方千米,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内陆国。西邻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北、东与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尔为邻,南接几内亚、科特迪瓦和布基纳法索。境内大部为海拔300米左右的台地,较平缓,最东部和中、西部有一些砂岩低山和高原。最高峰洪博里山海拔1155米。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中、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

马里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班巴拉、颇尔、塞努福和萨拉考列等23个民族组成。官方语言为法语,通用班巴拉语。马里8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居民信奉传统拜物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多民族的组成,也使得马里具有了多种民族风情和习俗。

吉祥的柯拉果

在非洲马里,无论是在市场上、公路旁,还是在汽车里、办公室内,都可以看到人们不时地从衣袋中掏出一片片柯拉果,放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咀嚼着。

柯拉果是柯拉树结的果子。柯拉树原是生长在西非热带原始丛林中的野生果树,它盛产于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几内亚、加纳等地。有些柯拉树高达十几米,两三个人才能合抱得过来。

柯拉果的形状有点儿像板栗,放进嘴里咀嚼,味道苦涩。但嚼的时间一长,就会觉出一股爽口的甜味。由于果汁中富含可卡因,所以人们在疲乏、困倦时嚼上几片,便能提神醒脑。

柯拉果是马里人的一种吉祥物。根据当地习俗,年轻人求婚时,柯拉果往往是传递婚姻信息的特殊信使。男方要先委托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人前往女方家求婚,如果女方父亲了解了小伙子的为人,并征得女儿同意后,就会收下那位老人带来的10枚柯拉果和50马里法郎,表示他们已经同意了这门婚事。

另外,马里人在节假日访亲探友时,带去的礼物也往往是成偶数的柯拉果。而送钱是不受欢迎的,被视为收买人心的表现。为了表示友好,人们一般挑选红、白两色的柯拉果混在一起送给友人。

马里男人也化妆

在马里有一个神秘的“颇耳族”,他们的结婚习俗特别奇特有趣。

结婚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青年男子把姑娘作为未婚妻领到家里,从小一起生活。等姑娘长大,到了结婚的年龄,就举行结婚仪式,建立一个新的家庭。

另一种是小时候没有许下婚约的女性,她们往往通过部族举办的大型结婚派对来选择对象。这个聚会活动的一大特点是:约有50~60名新郎候选人等着姑娘们挑选。

而更有趣的是,这时候男人们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出色,都精心地化妆打扮,戴耳环、戴手镯、戴项链。男人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其热闹程度绝不亚于姑娘选美。

由于马里人都认为个子高、眼睛大的男人最有魅力,所以,许多新郎候选人为了赢得姑娘的好感总是偷偷地踮起脚后跟,或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奇闻轶事——用音乐代替语言

居住在西非几内亚湾的约鲁巴人富有音乐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约鲁巴人经常使用传统的音乐来代替语言,而这种有趣的表达方式就来源于乐师在祭神中的演奏。

约鲁巴族是信奉神灵的民族,祭祀的神灵有400多个,如雪神、山神、河神、农神等等,不同的神有不同的祭神乐曲。

乐师的演奏大多应用于宫廷及结婚仪式。他们的主要乐器是鼓,再加上喇叭或葫芦。音乐的长短,可以表达不同的语言。过去,约鲁巴人没有文字,乐师就是通过这些简单的乐器吹打出不同的乐曲,来传布民间神话或国王的旨意。

这种以音乐部分地代替语言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他们常常请乐师吹喇叭来传递信息,有的则直接用喇叭来对话,路程远的还要设立“中转站”。每当部族首领外出归来,都由乐师奏乐,然后播放录音,让全族人知晓。这种用以代替语言的独特的黑人音乐,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旅游者去当地观光旅游。

还有用口哨传话的,戈梅拉是加那利群岛中较小的一个岛屿,岛上的土着人能通过口哨进行长途对话。一名好的哨手能同5英里外的人用哨语交谈。

奇特的阿拉伯

阿拉伯国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同时也是阿盟的成员国。

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千米,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其中非洲部分占72%,亚洲部分占28%,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

阿拉伯也有许多特殊的风俗和习性。了解阿拉伯的这些特殊风情,也能帮助我们更多地认识阿拉伯。

烟熏洗澡法

在阿拉伯妇女中间,至今流传着一种奇特的沐浴方式——烟熏浴。洗这种澡时不需要用水,只要用烟熏就可以了,当地人称之为“吸烟”。

最简单的“烟熏浴”在自己家里就可以进行。首先,在一间小房子的地上挖出一个坑,在坑里架起燃烧后能发出浓烈香气的香木,如檀香木、阿拉伯胶木等。然后,在密闭的房子里将这些香木点燃,还要不时地洒上一些清水,使香木保持似燃非燃、烟雾缭绕的状态,使整个屋子里都充满了香味扑鼻的烟雾。

然后,女人们把横木架在烟雾上面,像烤羊肉串似的把双腿架在横木上反复熏烤。同时,还要不停地用芝麻油擦拭全身。不一会儿,女人们便一个个大汗淋漓,浑身散发出动人的芳香。这时候,被烟熏香的芝麻油随着汗液的排出浸入张开的毛孔,使香味能够更加持久地留在身体上。

等到香木燃尽,女人们的皮肤被均匀地染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烟黄色,那种美透着淳朴,透着自然。那淡淡的清香,是任何香水都不能比拟的。

炎热的天气也穿长衣服

天热穿薄衣短衫,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可是在伊拉克等阿拉伯地区,尽管气候非常炎热,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不会轻易穿短袖衣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事呢?那是因为沙漠里的空气太干燥了。

在中国南方潮湿闷热的夏季,人们一般尽可能少穿衣服,把更多的皮肤裸露出来;而在阿拉伯干燥的沙漠地区,由于人们出的汗蒸发得特别快。因此,即使太阳再大也不会感觉热,如果在树阴下还会感觉凉爽。

但同时,强烈的太阳光容易损伤人们裸露在外的皮肤,穿短袖衣服会让人过快地失去体内的水分。所以即便在炎热的夏季,伊拉克人都穿着长长的衣服。而居住在伊拉克等阿拉伯地区的女子一般都会用布裹住全身,以保护她们美丽的皮肤。

男穿裙子女穿裤

在阿拉伯的北也门,居民穿衣的最大特点,就是男人穿裙子,而女人则穿裤子。

这里的男人,头上大多都扎着白头巾,也有少数是花头巾或彩条巾,上身穿衬衣,外着西装上衣,肩上披着一条长巾;而下身,则穿短裙或裙子,而且以白布面料的居多。不分老少,这里的男人一年四季都穿着裙子,脚上则穿着拖鞋,而且还不穿袜子。

相反,这里的女人则穿连衣裙或者长裤。在出门前,她们会将身体包裹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有时连眼睛都不显露。裹身体的东西一般有大花格子的披风,从头顶批起一直拖到地面,头发、面部和嘴巴则另用一条黑巾裹住。另一种裹身体的东西就是黑纱,分3个部分,一是黑纱头巾,将头发、面部和脖子全部遮起来,外面的人都看不到她的面容;第二种是披肩黑纱,从肩膀披到腰部,胸前用带子系着;第三种则是一条大的黑纱裙子。在街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个个黑衣女人。

严禁偶像的国家

阿拉伯严禁一切偶像。工艺品中的人物,儿童玩具洋娃娃,以及商店橱窗中的模特儿等等,都在禁例。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阿拉伯人认为,这类偶像都是为顶礼膜拜而造的。而崇拜偶像与伊斯兰教的戒律背道而驰,所以任何人不得携带人物雕像、洋娃娃入境,违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如果你去那里旅行,会惊奇地发现:在阿拉伯的商店里,所有的模特儿都只有身子而没有脑袋。在学校里上图画课时,画人物像也是被禁止的。即使在十字路口的交通警示牌上,也只有几个无头人在提醒人们:“横穿马路,注意车辆!”看着这样怵目惊心的警告,相信没有几个人敢乱穿马路了吧。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这种状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政府对玩具和艺术品的限制也在不断放宽。只要不是为了崇拜偶像而造,有头有身的完整人像也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了。

干净的右手,不洁的左手

阿拉伯人吃饭很有特色,通常是席地而坐,将面包掰成小片或是将米饭撮成小团,用右手的几个手指捏住送进口中。即使是带有汤汁的菜肴,他们也都能这样全部吃下去。实际上,用手直接抓着进食也不能算做是阿拉伯人独享的“专利”,全世界用手抓着吃饭的有好几亿人口,其居住的范围能从北部非洲一直延伸到南亚次大陆。

按照阿拉伯人的生活习俗,他们的右手总是干净的,因此吃饭时必须用右手将食物直接送进口里,而不能用左手。因为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左手是不干净的,只能用来辅佐右手撕扯食物。即使平时干活,人们也是更多地使用右手。当地妇女总是忙不迭地用右手劳作着,而左手则是将裹在身上长长的布料紧紧地捏在腋下,左手偶尔腾出来帮一下,然后倏地缩回去。

为什么在阿拉伯人的观念中左手是不洁的呢?原来,阿拉伯人入厕出恭后从来不用卫生纸揩净,而一概是用左手拌着清水冲洗干净。所以,初到阿拉伯国家的人,对其酒店客房里没有摆放卫生纸会大惑不解,同时也对卫生间里的洗便器感到困惑。据当地的医生介绍,阿拉伯人的痔疮发病率极低,这应该与他们的这一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在接人待物方面,阿拉伯人的左右手也是绝对的内外有别。凡是对外的事情,譬如递送东西给他人,他们必须要用右手,否则就是极大的不恭敬,而在别人看来也是相当不礼貌的。同样,阿拉伯人在接别人递送过来的东西时,也要使用右手。即使右手正在忙碌,也要赶紧腾出右手接过来。

奇闻轶事——喜欢在脸上涂粉的民族

在非洲莫桑比克德尔多加多角省的彭巴市郊,有一个奇怪的村落,那里的女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脸涂得像雪一样白,即使身上的皮肤依然黝黑发亮。

每天清晨,当太阳还隐藏在地平线下的时候,村里的女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了。她们把从面包树上切下的木块磨成粉末,涂在脸上,直到把脸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涂成白色才罢休。

这种面包树粉末是当地女孩们最喜欢的护肤品,而且这种材料满山遍野,随手可得,每家每户都储藏很多,真可算是物美、无价、多功能的美容材料了。整个白天,她们就以这样的面孔去劳动、逛街或者走亲访友。直到晚上,她们才会用清水洗净脸上的粉末,恢复原来的肤色。

据说,当地的妇女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自己的皮肤被强烈的阳光晒伤。而她们相信,面包树的粉末就像防晒霜一样有效。

尼日利亚风情多

尼日利亚尼位于西非东南部,南濒大西洋几内亚湾,西与贝宁接壤,北与尼日尔交界,东北隔乍得湖与乍得相望,东和东南与喀麦隆毗连。海岸线长800千米,地势北高南低。沿海为宽约80千米的带状平原;南部低山丘陵,大部地区海拔200~500米;中部为尼日尔-贝努埃河谷地;北部豪萨兰高地超过全国面积的1/4,平均海拔900米;东部边境为山地,西北和东北分别为索科托盆地和乍得湖湖西盆地。

尼日利亚是一个多部族的国家,大小部族有300多个,因此其风俗习惯等更是举不胜举。

实行“一夫多妻”制

实行“一夫多妻”制的民族至今也还有不少,但却以尼日利亚的犹罗巴族人最为盛行。当地的男人,妻子越多,表明地位越崇高,越有声望。在那里,地产、房屋都不值钱,更没有什么银行可供人储蓄存款,最实在的财富便是妻子。

犹罗巴的一位普通男人都能拥有10个妻子。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有50位妻子,那也不足为奇。当地曾经有一位名叫阿莱布卡的酋长,拥有的妻子多达400个。每一位新娘最低价钱约在700美元上下,购买新娘的钱须由新郎交给新娘的家属,而新娘自己也可分得一部分。

犹罗巴地方人口不足10万,属国王制,但国王并不是至高无上的,身为他属下的酋长反而颇孚众望。前面提到的阿莱布卡就是这样的一位酋长之一,这可能是他拥有400个妻子的原因。

奇怪的是,这里的女人都很热衷嫁给拥有多妻的男人,她们认为这是无上的光荣。在她们看来,如果“不幸”嫁给了一个妻子少的男人,那便是毕生的耻辱。

牙齿上的艺术

在非洲尼日利亚的曼喀地区,不仅风光秀美,而且当地还流传着一种精湛的艺术——齿雕。

这是一种镶嵌在人牙齿上的雕刻作品,是用一种硬质薄石片和金属嵌制而成的假牙。假牙上面雕刻着人物、鸟兽、花卉等各种美丽的形象和图案,非常逼真。在如此小的齿面上,当地人甚至可以雕上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头像。

据说,曾有一颗牙齿的表面竟然刻着完整的石佛诵经图,这颗珍贵的牙齿价值50头大象,真可以说是价值连城了。

有钱人装牙,都选用整幅图案的“齿雕”,制作十分精美;而贫苦人就只能戴上自制的刻有简单花卉或其他图案的“齿雕”了。

吃饭必须留下一点点

在尼日利亚的西部地区,至今保持着一个相当特殊的饮食习惯,就是吃饭时不能将盘中的食物完全吃光。不管饭菜多么合你的胃口,那也至少得留一点东西在盘子里。

而更加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当地人要把那剩下的一点东西留到第二天,才把这些丢到垃圾箱。因为他们认为,神灵会在晚上来吃这剩下的一点点东西的。

另外,在尼日利亚,旅客千万不能因为饭菜的美味可口而把碟子上的肉或汤吃光,否则当地人肯定认为你是一个不懂礼节的家伙。

而生活在太平洋兰屿岛上的雅美族人吃鱼时,女人只能吃红黑花纹或白色的鱼,男人吃灰色的鱼,老年人专吃黑色的鱼。

没有围墙的城市

漫步在尼日利亚新首都阿布贾的街头,你会奇怪地发现,无论是高耸的政府办公大楼,还是精美的私人住宅、别墅、居民住宅区,无一例外都没有围墙。所有的一切都一目了然:宽阔笔直的马路,建筑物前如茵的草坪和五彩缤纷的花坛,还有形式各异的楼房……透过楼房的玻璃窗,屋里或静或动的人影都清晰可见。

早在1976年,尼日利亚政府建设新都伊始,设计者就将其规划成一个开放型的城市。他们认为围墙有碍市容。围墙不仅挡住了庭院中美丽的花卉树木,遮掩了角落里的垃圾和废弃杂物,而且从社会治安角度考虑,围墙有时反而会起到掩人耳目的作用。

出于上述考虑,尼日利亚政府规定:在阿布贾不准修筑任何围墙。1985年7月,阿布贾市长还下令拆除了十几个单位擅自修建的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