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文明解密
23447800000007

第7章 源远流长的亚洲文明(6)

泥版虽然可以写字,但是却没有办法装订,所以如果一块泥版写不下一篇文章,那么这几块泥版上都要有全书的标题和编号,而且下块泥版一般要重复上块泥版的最后一行字,以便读者查寻。类似的泥版文书在尼尼微城遗址就发掘出2万多块,目前总共约有数十万块被发现,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刻制泥版的工作在我们今天看来虽然烦琐而繁重,但在当时来说,却是很先进和有水平的技术。并且,要想成为一个泥版工人,还需要不短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呢。

泥版保存别具特色

泥版在经过晒干和烘烤后,会变得非常坚固耐用,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但存放起来却并不十分方便。如果拿我们现在用的约50页的32开本的文字量写在泥版上,重量就能达到50千克。因此,泥版的存放就完全不能像现代的书籍一样。

存放在图书馆里的文字版书,成套的泥版要用绳子捆起来,并附上标示这些泥版各自内容的一个小型的泥版块,放在架子上或书库里;也有的是用篮子或泥坛、泥罐存放。一些重要的文件或需要保密的书信,通常需要采用一种特殊的“信封泥版”来保存,也就是用另一块泥版盖在印有重要文件的泥版上,再用一些软泥封住两块泥版的四边,再盖上印章,表示这块泥版很重要。然后,再在外部泥版的表面刻上该文件的副本或内容概要。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泥版的意外损坏或伪造和篡改。

信件的保护也是这样,把写有信的泥版包上一层薄薄的黏土。收信人在接到信后,只要把这层黏土去掉就可以读到信件的内容了。虽然剥落外层黏土的过程也许并不太轻松,但至少这种方式很安全。

泥版文书的创制和保存过程与中国制陶比较相似,人类的文明就是如此奇妙地互相感应着的。泥版文书的创建,也展示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关于泥版文书的创制里仍然有很多没有解开的问题,比如泥版文书的材料要怎样调制?泥版文书在长久的保存过程里遇到水以后字体的扭曲会不会使释读有产生误解?如果有,这一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这些难以解释的问题,还有待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关链接——泥版书屋

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安德烈·帕罗特在两河流域上游的名城马里中,发掘出了一所房舍。这所房舍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掘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这所“学校”包括一条通道和两间房屋,大间房屋长44米,宽25米;小间面积约为大间的1/3。大间内排列着4排石凳,可以坐45人左右;小间排列着3排石凳,可以坐20人左右,很像一所学校的教室。不过,在房舍中并没有发现教师授课用的讲台,但却发现了很多泥版,研究人员称这些应该是学生的作业。

因为这所房舍靠近王宫,附近还有许多泥版文书,所以考古人员认为,这应该是当时的一所学校,建造时间应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如果这一推断正确的话,那么这所学校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要比古埃及于公元前2500年出现宫廷学校早1000年左右。

研究发现,苏美尔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大体上分为三类,即语言、科技知识和文学创作。语言是最基础的课程,首先要学苏美尔语,以便适应神庙祭祀和宗教活动的需要。苏美尔语在当时是显贵阶层的语言,懂得苏美尔语也被视为有学识、有教养的标志。除此之外,学生们还需要学习一些计算、几何及其他科学知识。

美索不达米亚的生活方式

古代欧亚大陆诸多的文明生活方式,与它们早先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都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就美索不达米亚来说,它的地理位置影响表现较为明显,因为这里经常遭到外族侵略;而这一地区自古迄今的发展,又与它一次次遭受的外来侵略分不开。

事实上,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北方的入侵者印欧人和来自南方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他们为了争夺这块肥沃的大河流域,展开了长达数千年的斗争。而这些斗争,也就构成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

创建了第一个文明的苏美尔人

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创建者苏美尔人,好像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并非闪米特人的一支,这点很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我们现在常用的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很可能是东方的某个地方。但不管怎样,苏美尔人还是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开掘了沟渠,依靠非常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湍急的河水,创建了第一个文明之地。

到了公元前3000年时,在苏美尔地区就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比较着名的如乌鲁克,它占地440公顷,人口约达5万。各个城市国家为了争雄称霸,相互之间征战不休;战争愈来愈专业化,人们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而战争的结果,也大大削弱了苏美尔人的力量,使他们臣服于闪米特人。闪米特人的着名领袖萨尔贡一世,就是作为第一个帝国的奠立者而在历史上闻名。萨尔贡一世以阿卡德为基地,最早征服了整个苏美尔地区,然后又向远方地区进犯,并最后建立了一个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

巴比伦帝国的建立

在当时,阿卡德帝国属于一个幅员非常广大的国家,然而它的寿命却并不漫长。从伊朗前来的新的入侵者,很快就打败了萨尔贡一世的孙子,并让阿卡德德国从历史上消失了。于是,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又一个个重新出现,并享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直到乌尔城邦崛起,建立起一个纯粹的苏美尔人的帝国。这一帝国从公元前2113到公元前2006年,维持了近1个世纪。

在这期间,一批闪米特游牧民,即阿莫里特人,又侵入了两河流域,在他们着名的统治者汉穆拉比(约公元前1704~前1662年)的率领下,经过长期征战,建立起了巴比伦帝国。而这种连续入侵的方式也一直持续到近代,由于继阿莫里特人之后的入侵者还有赫梯人、波斯人、马其顿人、亚述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等。

苏美尔的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

尽管这些帝国都很富有,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实质上还是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城市的最基本单位,就是每个城市都尊奉一位主神,而城市也被看作是属于主神的一个神圣存在物。在当时来说,寺院和国王属于最大的富豪,但也有许多私人的资本被投入到土地、手工业、商业冒险和放债当中。而大多数平民,都只能依靠做农夫、工匠、商人、渔民和养牛等方式来谋生的。每个城市当中,都有一个手艺人阶层,包括石匠、铁匠、木匠、陶工和宝石匠等,他们在自由市场上出卖自己的手工艺品,买主支付货币或以实物代货币。货币通常都是银环,每次交易后,人们都需要称一下分量。

城墙的外面,就是大面积的农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最终都取决于这些农田的收成。通常来说,大部分土地都是以大地产的形式被占有的,占有者当然是国王、祭司和一些富人了。他们把自己占有的土地划分为小块的份地,然后连同种籽、农具和耕畜等一起分配给为农人。而农人则提供劳动、自行经营,然后再把地里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缴纳给寺院、宫廷或地主等作为报答。

当时的基本农作物就是大麦和小麦,其次还有一些蔬菜和水果,如蚕豆、豌豆、大蒜、韭葱、洋葱、小罗卜、黄瓜、甜瓜、椰枣、石榴、无花果和苹果等。而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羊和母牛。羊可以提供羊毛,而羊毛又是美索不达米亚主要的组织纤维。

在经营地产时,人们都需要记账,比如从佃耕的农人那里收到的地租、牧群的头数、牲畜所需饲料的量、下次播种所需种子的量,以及关于灌溉设施和灌溉计划的一切复杂细节等,都是需要上账或记录的。人们在管理事项和账目时,就是用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杆当笔,刻写在泥版上保存的。这种最早的文字形式显然不是为了智力活动才发明的,确切地说,这是经营管理时的一种常用工具。

苏美尔人应日益复杂的各种社会需要,不仅发明了文字,还发展了数学和其他一些学科。在最早的数学文献中,他们记述了对牲群的计算、对谷物的计量和对土地的测量。他们的杰出贡献,就在于发展了最早的计时、计量、测量距离和面积等各种方法。而且,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他们就已经在仔细地观察和记录天体运动了。之所以这样所,是因为他们认为诸神的意志决定天体的运动,弄清了天体运动,人类就能洞察神的旨意,做出相应的行动。因而在许多世纪中,美索不达米亚的占星术家都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资料,这些资料后来也被用于发展科学的天文学。

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制度

为了能够控制人们,美索不达米亚的领导者们也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达到目的,其中汉穆拉比法典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此后,这部法典也成为闪米特人其他各族,如加勒底人、亚述人以及希伯来人等,制定法律法规的基础和参考资料。

在汉莫拉比法典的开头,是汉穆拉比的一篇引言,称古时诸神早已预定,巴比伦国就是世界上最最至高无上者,因此巴比伦应担负起“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的使命。在引言下面,就是法典的正文了,共300条左右,主要是为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而服务的。因此,这部法典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

新知博览——亚述人为何好战

亚述人是居住在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的一支闪族人,更确切地说,他们是与非闪族人融合了的闪族人。在人种上,亚述人有许多闪族人的特点:长脸钩鼻、黑头发、多胡须、皮肤黝黑。而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比其他游牧民族更崇尚武力,更喜好穷兵黩武。

有人认为,亚述人对人类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他们的战争艺术。亚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现今发现的亚述时期留下的浮雕作品,几乎都是与军事有关的,而亚述人的军队也是整个西亚最强大的。亚述的军事力量之所以强大,一是因为他们的军事理念和军事素质,在亚述人的观念中,国家和军事几乎是同一个词,或者说,国家就是一架巨型的战争机器,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和进行对外扩张是国家的首要任务;二是他们的作战技术,在几千年前,亚述军队就有骑兵、步兵、工兵等各兵种,作战时他们会将这些兵种进行编组,并使其发挥各自的威力;三是因为他们拥有先进的武器和优良装备,比如铁制武器,就使亚述人的扩张几乎具有战无不胜的威力。在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王宫的一个武器库里,发现了近200吨的铁制武器,如铁剑、弓箭、撞墙锤、战车、盾牌、盔甲等。

有了这些条件,亚述军队在整个西亚可谓纵横驰骋,几乎无坚不摧。可以说,亚述人也是恐怖主义的始作俑者。据历史记载,亚述士兵所过之处,常常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而且这种记载并非来自敌方的传说,而是亚述人自己所做的记载。这一切说明,在亚述人看来,这些行为并不是残暴,而是体现了亚述人的英勇无畏,是一种荣耀。

关于亚述人的战争爱好,研究人员认为,亚述人是一支出色的武士民族,并非因为他们在种族上不同于所有其他的闪族人,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环境有特殊条件。亚述的国土资源很有限,而且常常还要受到周围敌对民族的威胁,这些现实问题也养成了他们好战的习性和侵略的野心。因此,亚述人对土地贪得无厌,而且征服得越多,就越感到只有靠征服才能保住自己已经获得的一切。每一次成功都刺激着他们的野心,使黩武主义的链条拴得更牢。

日本的书法起源于何时

多数人认为,书法是中国的独有艺术,其实在东邻日本,书法也是人们喜爱的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一门艺术。

日本书法的源头

日本的书法被称为书道,显然这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书法艺术自古盛行于中国,后来普及到朝鲜、越南和日本等地。那么,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传入日本的呢?

一种说法认为,日本书法艺术是通过朝鲜由中国传过去的。据《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58年,朝鲜百济国使王仁进献了《论语》10卷和《千字文》1卷,带去了系统的汉字和汉文的典籍,因此这算是日本人学汉文的真正开始。后来,王仁的子孙被同化为日本人,住在大和、河内等地,担任祭扫、出纳等职位。而到了推古天皇的朝代,日本便与我国的隋朝建立邦交关系,并派留学生和留学僧到中国学习。这些人归国后,便带去了中国书法。

另一种说法是,日本的书法艺术起源于奈良时代,祖师应该是王羲之。公元754年,中国僧人鉴真东渡,带去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真迹,使“二王”书法在日本逐渐流传。当时的上层人物对书法都很有兴趣,人人都争相模仿,其中圣德太子更是亲笔抄写了《法华义疏》,成为日本最早的书法作品。

可以说,日本在当时是全面吸收中国唐朝文化的,书道自然也不例外,他们甚至在大学寮里设有书法博士,教学生学习中国书法,并出现了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等一些着名的书法家。当时,身居“正仓院”的光明皇后书法造诣很高,也喜欢临写王羲之的书体。而她所临摹的《乐毅论》,一直被后人视为书法的精品,这对于日本书法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日本书法界人士崇拜王羲之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甚至后期的假名书法也深受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