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23477800000026

第26章 健康——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2)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被空虚所乘机侵袭的人,无一例外的是那些对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对生命的意义没有正确认识的人。他们或是消极失望,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生活,或是毫无朝气,遇人遇事便摇头。为了摆脱空虚,他们或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或无目的地游荡、闲逛,沉醉于某种游戏,之后却仍是一片茫然,无谓地消磨了大好时光。空虚带给人的是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摆脱空虚感呢?从下面的寓言中我们或许能感悟到真谛:

神孜孜不倦地造人,一个一个地造出来又一个一个地被魔吃掉。有一天,魔终于忍不住了,暴怒地对神吼道:“你不要再造人了,再造人,我连你一起吃了!”神的眼里淌出了泪水,说:“可我总得有事做呀!否则我会很寂寞的。”魔沮丧地垂下了头,低声说:“我也是。”

我们每天重复地做着许多事,其实就是为了逃避空虚。

空虚是无尽的黑暗,是纠缠的恐怖,是没有血肉的空空袍袖,是用理不清剪不断的蛛丝编织的网,所以要逃离空虚。于是,有人一圈圈孤独地散步,有人拖着鼠标在网络里游荡……

现实生活中,摆脱空虚感可以采用以下五种方法:

调整需求目标。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求得社会支持。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只有获得社会支持,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博览群书。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忘我地工作。劳动是摆脱空虚极好的措施。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目标转移。当某一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进行目标转移,比如在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心情平静下来。当一个人有了新的乐趣之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使生活内容得到调整,进而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迎接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当你和空虚顽强斗争的时候,请记住普希金的这句诗:“生活不会使我厌倦。”

会休息的人,才会生活

休息与工作的关系,正如眼睑与眼睛的关系。

——泰戈尔

承担事业责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需求,只注重事业成功,为工作失去生活,这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找回真实的生活。工作在职场快节奏中的都市白领们,他们在职业生活里奔跑,为了不迟到,他们步履匆匆;为了赶时间,他们在快餐店里狼吞虎咽;为了提升自己,“充电”学习进速成班;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他们每天都在跟时针、分针甚至秒针赛跑,到头来有些人为了承担事业的重任,而把生活拒之千里之外……健康更成为一种奢侈。

小王是一个十分敬业的主管,差不多每天都是马拉松式地工作着。不但他个人如此,甚至要求下属,和他一起共同拼搏。其中一个叫小张的下属,也是抱着“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这种态度。这样的工作方式让他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让小张感到很累,他一直以为这就是生活,然而有一日,小张的儿子跌伤了脚,这皮外伤固然不碍事,问题就出在儿子对他的态度犹如陌生人,若即若离。这种陌生感让小张受到很大打击,他发现原来自己以前对生活的理解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让自己感到很累的同时,也让家人感到疲惫。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和上司小王商议,寻求解决之道。双方协商后提出:“以工作成果来评价我的能力,而不是以我逗留在办公室的时间作为表现的准则。”在这个原则下,小张有了个人的空间,有时间来改善父子关系,同时,也可以趁机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工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一个人要会工作的同时,也要会休息。除了工作,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花时间和心思去处理的事情,学会休息,给身心放个假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压力极大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生活,为了生存,我们承担起繁重的责任,比如社会责任、事业的责任、家庭责任,我们拼命地工作,但在实际上,不管我们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工作几乎成了生活的唯一内容和支柱。一旦失去了工作,我们不仅会在物质上垮掉,同时也会在精神上垮掉。而在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又会使我们时时感受难以解脱的束缚,经受无法避免的挫折,从而体验到深刻的无力感与无奈。

很多人既想在工作上做出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又想过着自在惬意的生活。可是,结果总是两头不讨好,往往得到了这个,失去了那个。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很可能出在把工作与生活混为一谈。

其实,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如果错把谋生的工具当成人生的目标,而且太把它当成一回事,就会把自己弄得一团乱。

我们要知道,工作和生活,两者应该尽可能地区分开来,工作与生活是两回事,应该用两种不同的态度来看待。工作上,你演的只是职务的角色;而回到真实生活里,你要演的才是你自己。

约翰·列侬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生活沉重是我们更多的运用了加法,不妨运用一下减法来生活,你会更轻松。”

有这样一个人,他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头等他。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有什么感觉?

那人说:“觉得越来越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每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觉。”

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

哲人问:“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那人不语。

哲人说:“我们每个人的篓子里装的不仅仅是精心从这个世界上寻找来的东西,还有责任。”

生活就是这样,你要想在篓子里多装东西,就得比别人更辛苦,就要付出更多的责任。人生,本来就是一次旅行。只不过这趟旅行,只有起点,没有回程。因此,只有放慢脚步,才能品尝人生。

走,是为了到达另一个境界;停,是为了欣赏人生。我们不必把每天都安排得紧紧的,总要留下一点空间,来欣赏一下四周的美景。

无休止的快节奏给执着的追梦人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心灵的焦灼,精神的疲惫,以及健康的每况愈下。这些和时间赛跑的疲于奔命的“快”已使自己迷失了生活方向,使自己离健康幸福的生活越来越远,我们不妨让自己慢下来,我们静下心来读一些书籍,喝一杯淡雅的茶,与朋友交谈一下;推掉一些可放弃的应酬早早回家;开始把周末留给家人、朋友间的团聚……开始慢运动,慢慢吃,慢慢读,慢慢思考……

所有的“慢生活”与个人资产的多少并没有多大关系,只需要有平静与从容的心态。其实,真的不必等到实现了梦想,完成了责任才开始休息,如果你一定要执着地抱着这个想法,你永远等不到那一天,你恐怕要抱恨终身了。如果你真的珍惜生命,奉劝你从现在开始,坚决摒弃这种“快”的工作方式。学会爱惜自己,给身心放个假,找回健康充满活力的人生,是我们眼下最需要解决的事情。

然而,有人认为休息不休息无所谓,即使少休息一会儿也没什么,殊不知,人的精力体力总是有限的,无休止地工作,不但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而严重损害健康,那是得不偿失的事。没有健康的体魄,哪还能谈什么工作效率呢?正确的态度是劳逸结合、动静结合,工作时聚精会神,休息时就尽量放松,哪怕工作再忙,也要保证必要的休息。这样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精神愉快,有益健康。

休息是一种境界,一种克服了急躁与盲动之后的精神上的升华,学会休息,也就得到了更大的生命力量!

总之,不会休息的人不会工作,不会休息的人不会生活,不会休息的人也不会拥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