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宫秘史
23480800000010

第10章 百年风雨任摇曳——大元汗帝篇(10)

这位元顺帝追求享乐,他的大内宫室极其奢华讲究,大殿后建有两座水晶圆殿,圆殿耸立于水中,外用玻璃装饰,阳光照射,光影回彩,如同一座仙子水宫。他还在清宁殿前建造精巧的假山、月宫。

这位聪慧过人的高水平设计师元顺帝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二月,在自己的内苑设计了一套龙舟式样,命内官供奉少监塔思不花为监工,照式样督造。龙舟首尾长120尺、宽20尺。舟前为瓦帘棚、穿廊,还有两座暖阁,舟后是庑殿楼子。龙舟的龙身和殿宇用五彩金装饰,前面有两枚利爪。

此龙舟在行进时,它的首、眼、口、爪、尾都相谐摆动,极为精巧别致。舟上的24名水手分列龙船两侧,各执一篙,个个穿紫衫系金荔枝带,头上还裹丝带头巾。顺帝常坐乘龙舟,在紫衫水手的操作下,自后宫到前宫山下海子内,往来游戏。西出内城,便临一片内海。海广约五六里。海中架有飞桥,西渡起于瀛州圆殿,绕为石城卷门,散作洲岛拱门,以便于龙舟往返。当时的后宫龙舟极多,除了顺帝设计的龙舟外,还有其他大小不一、样式各异的龙舟。龙舟大的长达10丈,绕设红彩栏,前起龙头。其余船只三五丈,各自奇巧。所以《辇下曲》唱得温情美妙:“直教海子望蓬莱,青雀传言日几回。为造龙舟载天姆,院家催造画图来。”

宫漏历来是元后宫的宝物,元代着名的大臣郭守敬就曾进七宝灯漏给元世祖。元宫中又以大明殿的宫漏最有名,《元史》有记载:“大明殿灯漏,高17尺,架以金制作。其曲梁上,中设云珠,左日右月。云珠下,又悬一珠。梁两端,饰以龙首,张吻转目,可以审平水缓急。中梁上,有戏龙珠二,随珠俯仰,又可以察立水均凋。灯杂以金宝制成,内分四层,上环布四神,旋当日月参辰所在,左转为日一周。次为龙虎乌龟之象,各居其方,依刻跳跃,内有铙鸣。又次周分百刻,上列十二辰,各执时牌,到其时,四门通报。又一人在门内,常以手指其刻数。下四隅,钟鼓钲铙各一人,一刻鸣钟,二刻击鼓,三刻响钲,四刻响铙,初刻正刻都是如此,其机发隐在柜中,以水激动。”难怪元后宫偏爱宫漏,原来如此精巧,如此惹人喜爱。

顺帝也曾亲自设计制造过水晶宫漏,这足可证明他技艺水平之高。顺帝自制的宫漏,高约六七尺,宽约三尺。造木为柜,隐藏诸壶在其中,运水上下。柜上设四方三圣殿,柜腰立玉女,捧时刻筹,时至辄浮水上。左右立二金甲神人,一悬钟,一悬钲,夜则神人自能按更自击,无分毫差。当钟钲鸣时狮凤在侧者皆翔舞。柜东西有日月宫,飞仙六人立在宫前,遇子午时飞仙自能耦进,渡仙桥,达三圣殿,已而复退立如前。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没有。顺帝曾经自造微型宫殿,用小小的木料巧妙地搭成,高仅尺余,却栋梁楹榱齐全,栩栩如生。

由于太潜心于木匠制作,顺帝把自己的政务都给荒废了。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烽火四布,王朝大势已去。当时顺帝召集文武百官军民人等共议战守大计,前往端明殿。打开殿门,忽然从殿中跑出来两只狐狸。顺帝万分感伤地说:“宫禁如此之严密,居然会有两只狐狸跑进宫里来,看来这是上天的昭示,我还留在这里干什么呢!”

顺帝驾临清宁殿,召集三宫后妃、皇太子、太子妃商议避兵北去。左丞相失烈门、知枢密院事黑厮、宦官赵伯颜不花等跪伏泣谏,认为千万不可。顺帝不听,伯颜不花痛哭进谏说:“天下是世祖的天下,陛下应当死守,岂能抛弃!我等愿率军民出城拒敌,希望陛下固守京城!”当天深夜,顺帝却带着后妃开建德门北逃,随后,大明兵进入京师。明司天监长官将顺帝所造的水晶宫漏进献给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看过以后,对侍臣说:“不理政务,而用心在这里,这就是所谓做无益而害有益!如果用此心治天下,还能灭亡吗?”朱元璋便吩咐左右,将水晶宫漏击碎。

文宗为何被称为元朝

最博学的皇帝

元文宗图帖睦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营造宫廷的汉化即儒化氛围。他为此所做的努力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己在汉人臣民中的威信和合法性,另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爱好。在元朝的所有皇帝中,文宗可能算是最博学和最多才多艺的人了。

其实,在很早文宗就显示出了广博的知识和艺术爱好,在泰定二年(1325年)至天历元年(1328年)任怀王时,身边就有很多着名的汉人文学家和艺术家。文宗有极好的汉学和历史知识,在诗歌、书法和绘画等许多方面都颇有造诣。文宗采取了许多尊崇儒教和倡导汉文化价值的措施。他还沿用前朝褒扬圣贤的办法,应孔子后裔、衍圣公孔思晦的请求,加封孔子之父齐国公叔梁纥为启圣王,母鲁国大夫人颜氏为启圣王夫人,孔子之妻亓官氏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后来,又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并对颜回、曾参、子思等人也加封了相应某国圣公称号。文宗用加封儒学先圣先贤的办法来提高儒学的地位。

天历二年(1329年)图帖睦尔派遣官员前往曲阜代祀孔子,至顺元年(1330年),皇帝本人亲自参加祭天的郊祀,这是元朝皇帝第一次参加此项中原王朝传统的重要祭祀。为发扬儒家道德,宫廷每年都表彰许多孝子与节妇。

为阻止汉人追随蒙古人和非儒家习俗,1330年下诏:“诸人非其本俗,敢有弟收其嫂、子收庶母者,坐罪。”第二年,又下令汉人和南人严禁实行收继婚制。同时,鼓励蒙古人和色目人接受汉人的习俗,蒙古和色目官员在1329年准许按汉人习俗为父母守丧三年。这是对前朝皇帝泰定帝颁布的凡蒙古、色目人效汉法丁忧者除名的规定的否定。

文宗倡导汉学最具体的措施是建立奎章阁学士院,这就使得当时各族学者和艺术精华的代表毕集于元大都。在天历二年(1329年)春季建立的奎章阁学士院,为其设定的职能就是“进经史之书,考帝王之治”。奎章阁学士院秩正三品,以翰林学土承旨忽都鲁、都尔弥施、集贤大学士赵世延等人担任奎章阁大学士。大学士之下设有侍书学士、承制学士、供奉学士、博士等官。这些职位大多由学问深、声望高的朝官兼任。八月,在奎章阁学士院之下设艺文监,秩从三品,专门负责将儒家典籍译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艺文监设有大监、少监、监丞、博士等官。监下属机构有两个,一是负责保管书籍的艺林库,另一个是负责刻印书籍的广成局。这些机构的职能包括向皇帝进讲儒家经典和汉文史籍,教育贵族子孙,收集、校正和编辑书籍,对皇室所藏绘画和书法作品进行鉴定和分类。先后在学士院任职的官员中,有许多着名的汉族士人,包括虞集、欧阳玄、苏天爵等。

奎章阁学士院的各种活动都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这给朝廷一个“精心安排的文明外表”来改善皇帝的形象。奎章阁学士院的核心人物虞集起草诏旨为皇帝的正统辩解,并且着文写诗歌颂皇帝,用自己的真才实学为皇帝效力。

奎章阁学士院确实编辑和出版了一些着作。它最重要的成果是编辑了大部头的政书《经世大典》。按照唐、宋的《会要》体将元代所有重要的官方资料和法律规定编辑于此书中,其目的就是强调元代的统治与以前的中原王朝的统治可以媲美。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名义上是由燕铁木儿监修,但主要负责此事的是虞集。该书的编辑始于至顺元年(1330年)五月,用了13个月时间全部完成,正文880卷,目录12卷,公牍1卷,纂修通议1卷,合计894卷。分为《帝号》、《帝训》、《帝制》、《帝系》、《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10编。前4编为君事,为编辑这4编,以前禁止汉人接触的许多蒙文资料被翻译成了汉文。另6编为臣事,按照儒家经典《周礼》和《会要》的体例编排。由于保存了大量的元代官方资料,《经世大典》不但是元文宗的骄人成就,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也颇有益处。它为明朝初年编撰的《元史》的各志提供了基本资料。虽然该书在1509年至1605年间散佚,但许多部分收入明代类书《永乐大典》。

但奎章阁学士院却未能使元政府更为儒化。它的影响只是局限在宫廷内部。虞集便认为他对政府的政策毫无影响。文宗去世后不久,奎章阁学士院即被撤销。看来,奎章阁学士院仅仅只是为文宗增加了一些宫廷的儒化表象。

为了严格官学的考试制度,文宗在至顺元年(1330年)下令中书省、御史台、集贤院、奎章阁的官员共同主持对国子监学生的考试,合格者按考试成绩分等授官,不合格的留校读书,不得授予官职。

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文宗去世。文宗在位期间虽短,但他所提倡的文化治国策略对后世还是有着一定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