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帖木儿没想到皇太后卜答失里竟然如此固执,定要把帝位还给明宗之子,急得不知如何是好。遂又极力分辩,明宗帝在世曾有遗言,先帝在世也曾下诏说那妥懽帖睦尔并非明宗之子,如何能即位皇位?皇太后丝毫不为所动:“先立皇侄妥懽帖睦尔为帝,以后可效武仁故事,由他传位于我的儿子。”“然人心岂可预料,谁知道他日后能否履约传位于你的儿子。”太平王燕帖木儿仍固执争辩。“吾意已决,太平王勿复再谏。”卜答失里皇太后制止燕帖木儿的争辩。
于是皇太后传旨,命中书右丞阔里吉思前往广西静江迎接妥懽帖睦尔。因道路遥远,直到至顺四年(1333年)元月,妥懽帖睦尔一行人马才行至北京郊外的良乡。皇太后接到报告后,即刻派太常礼仪使准备好仪仗队,偕同文武百官,前往迎接。燕帖木儿这时病体稍有好转,但还是威仪赫赫,令人望而生畏的样子,也一同前往迎接。妥懽帖睦尔当时年仅13岁,平日又听得许多燕帖木儿仗威使权之事,今日一见他的样子,不禁心中早已惧怕,不敢与之接谈,深恐因语言不周而惹祸。文武百官一个个跪见之后,动身向京师进发。燕帖木儿竟与妥懽帖睦尔两马并列而行。边行边扬鞭指划,对妥懽帖睦尔说道:“此次迎嗣皇来继大统,乃皇太后懿旨。太后秉文宗皇帝遗命,舍子立侄,真乃至慈至公,愿嗣皇鉴察。”
说完,把双眼瞥向妥懽帖睦尔。不料妥懽帖睦尔竟然面容呆板,毫无表情,默默不答。燕帖木儿又说道:“自古圣王,均以仁孝治天下。况自古为争位夺宝,骨肉相残,同室操戈,史不绝书。像皇太后这样甘愿舍子立侄者有几人?愿嗣皇入京后,孝事太后。”妥懽帖睦尔听后,仍是默默不语,不置可否。燕帖木儿摸不透妥懽帖睦尔的心思,不禁心中暗道:“此人其年虽小,然其心深不可测,非等闲之人。”遂又对妥懽帖睦尔说道:“老臣历事三朝,深受文宗皇帝的恩惠,故谨遵遗诏而行。侍奉前王,今迎嗣皇,老臣均尽心竭力,衷心赞同。”
这一番话明明是在摆资历以自重,表心迹而邀功,无非是旧宠已去,再希新宠而已。谁想这一片苦心竟未获所报,妥懽帖睦尔依旧是一言不发。这一下使燕帖木儿甚是恼怒,再也无话可谈。
进入京都后,燕帖木儿立刻入宫密奏皇太后道:“这小东西年龄虽幼,然而城府极深,若使他承继皇位,恐怕对于太后你将大大的不利,会留后患的。”皇太后卜答失里听罢,也很是踌躇。但明宗帝后的阴影始终徘徊在脑际,挥之不去。每想到明宗夫妇二人梦中索命的情景,就毛骨悚然,只好无奈地说道:“事已至此,已不能中止。只求我对得起他,其他的都听天由命吧!”
皇太后这时已是心乱如麻,难以定夺。燕帖木儿只好先行告退,暗中指使太史密奏皇太后,言嗣皇实不当立,立则天下必乱。皇太后至此遇事才完全露出了女人的本色,总是犹豫不决。这样,妥懽帖睦尔登基的事也就迁延下去了,军国重事都是由燕帖木儿主持,禀明皇太后之后,再予颁行。一直到燕帖木儿病逝,这局面才告结束。
燕帖木儿病逝以后,皇太后想起文宗皇帝生前说的“太平王亦应遭劫”之语,越发觉得报应不爽,越是恐惧,再也不敢拖延妥懽帖睦尔即位的日期,急忙召集诸王、众臣议定,择吉日立妥懽帖睦尔为帝。于是,在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妥懽帖睦尔即位于上都,颁诏中外,大赦天下。
这就是元代的最末一个皇帝元顺帝即位的始末。从此那妥懽帖睦尔开始了他的末代皇帝生涯。
酒、色、佛、猎夺命泰定帝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在心中一直推崇佛法。在为皇后巴巴罕玉体违和而作的佛事完毕之后,皇后自然病愈身康,不久还生下一个皇子。泰定帝见佛法果然神通,就更加迷信佛法。为了求佛保佑,他突发奇想,于泰定二年(1325年)十二月,封授佛戒为帝师。又过三年,于致和元年(1328年)三月他举行盛大仪式,拜帝师正式入佛门,成了古往今来地位最高、身份最尊的佛门俗家弟子。从此以后帝师权重如山。为了防止海啸,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不思实务,竟听信帝师的话,在沿海各处建造浮屠216座,以镇压海啸。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成了佛教徒,与众僧徒成了一体,众僧徒还不有恃无恐?所以有史以来的佛僧徒在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当朝时,其宠信和权势,都高过以往历朝,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把帝师的兄长封为白兰王,把公主嫁给他为妻,赐给金印,授予圆符。其他僧徒被赐予司空、司徒、国公名号。于是乎佛僧们横行霸道,肆无忌惮,占人田产,奸人妻女,为所欲为,使得百姓不堪其苦,流离失所。
西台御史李昌见状,气愤不过,忍无可忍,愤然据实上奏佛僧徒们的不法行为,历数佛僧徒们的种种劣迹和对天下百姓的危害及对国家的祸害。不料,奏章递了上去,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不但不采纳忠言,反而受到帝师的恶言游说,认为李昌恰在自己和皇后受佛戒之后弹劾僧侣,这明显是与自己作对。于是下旨将李昌削职为民,而且永不启用。随后听取帝师的佛劝,又下旨令倒剌沙、旭迈住、燕帖木儿等大臣留守京师,自己带着皇后和两位贵妃及太子出巡上都狩猎取乐。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这种弃国于不顾的做法又惹恼了另一个耿耿忠心之臣平章政事张珪。他见皇帝如此行事,就联合枢密院、御史台、翰林院、集贤院各位大臣联名上了一道万言书。张珪与员外郎宋文瓒共同亲赴上都面呈圣上,但却遭到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不理不睬的回应。
众大臣见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如此崇佛胜似信人的昏庸,天天荒于饮酒作乐,不顾朝政及大臣们的进言,众臣们各个心灰意冷。张珪此时见事已无可挽回,于是启奏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以老病为由告老还乡。泰定帝虽有心挽留,但张珪去意已定,再次上奏说自己人老日衰,病势日趋严重,已到了只有搀扶才能行走的地步,恳请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放归。泰定帝念他为三朝元老,勋业卓着,声名远播,还有利用的价值,还是不准其请,只是让他到西山养病,加封蔡国公,刻蔡国公金印赏赐予他。张珪只得暂时移到西山养病,但乞归的念头一刻也没有改变。此后,张珪又多次上奏恳请告老还乡终才得以恩准。
张珪归去以后,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身边少了一个聒噪之人,更加无所顾忌了。这时不少忠直臣子都纷纷上表请归。泰定帝乐得耳边清静,不加细想,一概恩准。从此以后,泰定帝心中就只有酒、色、佛、猎四件事,那朝政就全由皇后巴巴罕处置。朝中重用的也大多是阿谀奉迎的小人。他们只知道自己升官聚财,为了达到他们各自的私利,他们只是一味地推波助澜,迎合泰定帝的心意,讨得泰定帝的欢心,哪有心思管什么国家大事?这样,泰定帝自然欣喜异常,滞留于行宫,不思回返,恣意行乐。
天长日久,他对必罕和速哥答里二妃也逐渐生出了厌心。这时就有那一般奸佞小人,窥知到了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的心意,奏说异域女子滋味独具,秀色可餐,非中国寻常女子可比。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正处于厌旧无新之际,闻奏自然大喜过望,即刻令人去高丽国搜取来明眸皓齿、各具千秋的妙龄美女30名,令她们轮流侍寝。泰定帝又尝新味,龙颜大悦。有时泰定帝淫性大发,竟然置宽床广被,和数名高丽美女同眠,极尽男女之乐。
终于,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不胜酒色一病不起,用尽所有御医的针药也不能够治愈,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泰定帝清楚地知道自己快不行了,马上传旨,急召留守京都的丞相倒剌沙,想要把后事托付给他。但倒剌沙还没有到达上都,泰定帝就于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在上都行宫死掉了,年仅36岁。
短命皇帝阿速吉八
元朝时代出了两个短命皇帝,不但年龄不满10岁,做皇帝也不足1个月。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就是其中的一个。
泰定帝驾崩,本来应当拥立太子阿速吉八即位。但阿速吉八当时年仅八岁,还不懂得世事。丞相倒剌沙见泰定帝遗下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就起了擅权之心,以太子年幼为由,没有拥立,而由自己摄政,大权独揽,独断专行。命平章政事乌都伯剌进京传皇后敕令,收取百官印绶,安抚百姓。皇后巴巴罕在泰定帝在世时,虽然操纵朝政多时,但那毕竟还是倚仗泰定帝的权威。如今泰定帝已崩,朝中那些势利之臣,谁还听她这个过时皇后的话,全都趋于倒剌沙的门下。事已至此,巴巴罕也徒唤奈何了。
泰定帝巡幸上都时下旨留守京师的四个权臣,这时只剩下了手掌枢密院兵权的签书枢密院事燕帖木儿一人了。这燕帖木儿原是武宗海山宠信的人。武宗出镇朔方时,他就备列宿卫,以后又袭父左卫亲军都指挥使之职。泰定二年(1325年)升为太仆卿。致和元年(1328年)擢为签书枢密院事。燕帖木儿一直没有忘记武宗的恩遇,见武宗的两个儿子都被斥出京师,深感有负主恩。现在见泰定帝已崩,太子又没有即位,国内无君,天下无主,认为这是拥立武宗之子的天赐良机,于是决定拥立武宗之子为帝。
燕帖木儿想要立武宗之子,但又担心孤掌难鸣,于是就先去联络西安王阿剌忒失里,想得到他的支持。西安王本来和怀王的关系非常密切,但这时却说武宗之长子远在漠北恐怕来不及。燕帖木儿看出西安王阿剌忒失里的忧虑,又说武宗另一儿子就在江陵可先行拥立。西安王阿剌忒失里终于点头答应给与支持。
燕帖木儿即刻召集亲信,布置停当,待致和元年(1328年)八月上都来使乌都伯剌召集百官集于兴圣宫,想要宣读皇后敕令时,命令勇士数百人包围兴圣宫。燕帖木儿率阿剌帖木儿、孛伦齐等17人,手执利刃,闯进宫内。燕帖木儿来到宫廷之上厉声宣道,武宗皇帝有二子,孝友仁义,名播遐迩,大统所在,当迎立之。敢有不从者,立斩不赦。说完之后,燕帖木儿拔刀而立,怒目而视。乌都伯剌、伯颜察儿二人刚要开口,燕帖木儿立时亲自动手和阿剌帖木儿、孛伦齐将他们拿下。同时又将参知政事王士熙,参议脱脱、吴秉道,侍御史铁木朵、邱世杰,太子詹事丞王桓等囚进狱中。其余众臣见这种情况,都不敢乱说乱动。燕帖木儿和西安王入守内廷,在枢密院分布好心腹。从东华门夹道排列两行军士,派人在其中往来传命,以防泄漏。布置停当,再召百官入宫听命。命令前河南行省参知政事明里董阿、前宣政院使答剌麻失里快马赴江陵迎请怀王,并让他密嘱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颜选兵护驾。众人见当时处在非常之时,又奉非常之命,哪敢怠慢,遂连夜动身。燕帖木儿随即又封府库,收百官印,调兵遣将分守各处要道险关。
无论燕帖木儿和众臣怎么劝进,怀王执意不肯即帝位,于是先入居大内。
京中之变的消息传到上都后,丞相倒剌沙急急去见皇后巴巴罕,请太子速即皇帝位。巴巴罕早已迫不及待,满口答应,遂于致和元年(1328年)九月,太子阿速吉八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议定明年改元天顺。
燕帖木儿闻知天顺帝登基的消息后,急忙去见怀王,请速即位。怀王看到如此境况,若再执意等待长兄恐怕来不及,于是就答应立刻即位。于是,怀王也于致和元年九月十三日即皇帝位,是为文宗。改元,以致和元年为天历元年。怀王即位以后,对燕帖木儿恩宠有加,封他为太平王,授中书右丞相之职,兼知枢密院事,赏黄金500两,白银2500两,钞万锭,金素织缎色缯2000匹,平江官地500顷。命他调兵遣将,分赴各地迎击上都的进攻。此时君臣相得,如鱼得水。
这样,元朝第二次出现了两君并存的现象。俗话说一山容不下二虎,这种局面必然要有一场争夺之战。
大都、上都双方经历数十次大小战斗,直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马死伤无数。上都终于兵折将损,大败亏输,宣告投降。十月,上都丞相倒剌沙奉皇帝御宝开门出降,元朝的两都之战,至此结束。
燕帖木儿到上都受降,奉旨将一班附合倒剌沙与大都为敌的大臣们尽皆斩首。将倒剌沙暂羁狱中,后来又押送大都,被处以五马分尸之刑。等到寻找天顺帝阿速吉八时,却是奇怪,搜遍宫中,不见踪影。可怜阿速吉八,乃一尚不谙世事的小儿,被人拥立为帝,在位不足1个月,就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成了元朝第一个短命皇帝。而究竟死于何人之手,更是千古之谜。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的身世之谜
元惠帝妥懽帖睦尔是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而宋恭帝赵为南宋的末代君主,但是这两个既非同族又非同代的人,无论是在民间还是文献典籍中一直被盛传是父子关系。这一说法虽有不少疑问,但也得到了一些着名学者的论证和赞同。从元迄今,成为一桩争论不休的历史疑案。
元惠宗
朱棣朝中的卜算大臣袁忠彻,曾写了一大堆算命书和野史,元顺帝是赵宋之后就是他提出来的。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宋恭帝赵随谢太皇太后投降。二月,他和母亲全太后及随从被押离临安北上,五月到达大都,被元世祖忽必烈降封为瀛国公、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恭帝又被迁居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石别苏克),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公元1288年,恭帝已经18岁,元世祖担心留着他将成为后患,准备除掉他。他得知这消息后,请求脱离尘世,永生为僧,以绝元世祖的疑虑。元世祖应允,于同年十二月遣送他入吐蕃,习学佛法。从此,他长期居住于西藏萨迦大寺,更名为合尊法师,号木波讲师,过着清苦孤寂的庙宇生活,终日与青灯黄卷为伴,潜心于学习藏文,研究佛法。多年的苦读,使他通晓了藏文,贯通了佛学,成为佛门学问僧,一度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主持。他进而从事佛经的翻译,译成《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经文,被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之列。
据说,恭帝在西藏为僧时,一次,元朝皇族赵王经过寺院,见他年老孤单,颇为同情,留下一回族女子与他作伴。公元1320年,回女生下一子,正巧元明宗经过,十分喜爱这刚生下的婴儿,便要了去做为养子,取名为妥懽帖睦尔,就是日后的元顺帝。又传说明成祖朱棣在观看历代帝王像时,见到元顺帝画像时惊异地说:“他怎么不像元朝列帝而像宋朝列帝?”
《元史》上记载,妥懽帖睦尔是元明宗落魄的时候生的。元文宗得了帝位之后,把妥懽帖睦尔流放,而且宣布明宗没有当皇帝以前就一直否认妥懽帖睦尔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元文宗放这种空气出来,当然是为了否定妥懽帖睦尔的皇位继承权。但是这件事也未必是空穴来风。如果妥懽帖睦尔真的是元明宗的亲生儿子,恐怕就不是流放而是杀头的问题了。
如果妥懽帖睦尔真是瀛国公之子,朱棣又真是元顺帝的遗腹子,则无非天下又姓了赵而已。如果妥懽帖睦尔的生母是回女,则朱棣的虬髯就有来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