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母亲河,别再流泪
23487000000014

第14章 是母亲河在滋养着人类(2)

底格里斯河中游在古代是城市文明所在地,公元前2000年前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灌溉系统。阿契美尼德帝国覆灭后,这个富饶的地区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政治与商业中心。塞琉西亚与泰西封分别是塞琉古王国的都城安条克的外港和萨珊王朝的首都,而巴格达与萨迈拉都是阿拔斯王朝都城,它们皆位于底格里斯河畔。

现在,底格里斯河的主要治河工程包括建立有效的分水和储水系统,一面防止4~5月间大汛的泛滥,一面蓄洪留作5月以后旱季里分配使用,因为从5月起直到秋末,没有降雨,干热的气温高达49℃。

(二)人类最早的发源地——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是西亚地区最长的河流,源于土耳其东部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内托罗斯山脉,它的源头称卡拉苏河,自西流至班克以北与木拉特河汇合后,被称为幼发拉底河。此后曲折南流,在比雷吉克以南进入叙利亚,至梅斯克内附近转向东南,沿途接纳了拜利赫河、哈布尔河等支流后,流入伊拉克境内。在到达希特附近流入平原时,幼发拉底河就再无常流支流汇入,在流至欣迪耶附近时则被分为两支,东支为希拉河,西支为欣迪耶河。在两河分流处筑有欣迪耶大坝,控制两河水量,这里形成了伊拉克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当希拉河与欣迪耶河在塞马沃附近汇合后,继续东南流,并在古尔奈附近与底格里斯河汇合成为阿拉伯河,在法奥附近流入波斯湾。幼发拉底河从河源直到塞马沃,全长2750千米,流域面积67.3平方千米,一路的河水主要是靠高山融雪和山区降雨补给。虽然水量较为充沛,但由于沿途蒸发、渗漏及大量灌溉等原因,导致中下游地区流量骤减。

幼发拉底河的上游段,是由北面的卡拉苏河与东面的穆拉特河这两条主支流开始的。这两条河流的发源地都在亚美尼亚高原上,它们的河谷宽窄交替,深峡迭现,在埃拉泽镇西北约50千米处的地方合流。在高原上汇合而成的幼发拉底河,继续以极大的曲折迂回于土耳其南部的托罗斯山脉高耸的群山之间。

幼发拉底河的上游段全长达到1500千米。在幼发拉底河的中游段,汇合了若干干流,其中包括哈布尔河在内。幼发拉底河下游段,源自于叙利亚高原上深邃的山谷。它在伊拉克平原上拓宽,期间流量减少,流速放慢。由于该地区的气候干燥,因此水量因河面和漫滩蒸发以及灌溉而大量损失。在整个河流流经的地方,由于幼发拉底河的年径流和季节径流均无规律,使得控制洪水和建立适当的灌溉设施成为难题,伊拉克境内的情况尤其如此。在几个世纪中,特别是在近代,先后修建了许多堤防、河堤、水库、河坝、堰、渠及其他排水设施。

幼发拉底河是从苏美尔时期到阿拔斯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古老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1000年初期,该河流域分别为南部的巴比伦人、中部的阿拉米人和北部的西台人所据。阿拉米地区后来成为亚述帝国的一部分。幼发拉底河流经叙利亚的一段后来成为罗马与安息之间的界河。

应该说,幼发拉底河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在《圣经》中,幼发拉底河被称为伯拉河。《圣经》最早提到幼发拉底河是在创世纪第二章——它是继比逊河、基训河及底格里斯河之后,第四条从伊甸园流出来的河流。幼发拉底河亦是上帝允诺赐予亚伯拉罕及其后人的土地(迦南)的边界之一。

(三)两河流域孕育出的古巴比伦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是由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三部分构成的,其中巴比伦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典范,与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早在公元前50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边繁衍生息,逐渐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后来,阿卡德人在此基础上对它加以继承和改造后,使得这一世界上最古老文字更加完善。这是一种用芦苇秆和动物骨头在软泥上所刻的文字,落笔时力度大,速度缓,印痕宽而深;由于在提笔时力量小,速度快,印痕窄而浅,好像木楔子一般,因此得名“楔形文字”,古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曾经把它作为自己的文字,并且苏美尔人还把他们的神话故事《吉尔伽美什》用“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成为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最古老的史诗。

到了公元前2006年,古巴比伦建立起了真正的王国,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千米处,幼发拉底河右岸,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并在苏美尔人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加绚丽的文明。巴比伦是“神之门”的意思,由于地处交通要冲,这个“神之门”不断扩展,成为两河流域的重镇。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它一直都是西亚最繁华的政治、经济以及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还曾是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首都。在法国巴黎的罗浮宫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古巴比伦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全文共3500行,它的内容涉及盗窃动产和奴隶,对不动产的占有、继承、转让、租赁、抵押,还涉及了经商、借贷、婚姻、家庭等方面。在当时的年代,古巴比伦就有如此完善的法典,实在令人惊讶,这部法典对于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古巴比伦的城垣雄伟,宫殿中的建筑更是壮丽无比。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城,充分展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城内的主要建筑物是埃萨吉纳大庙和所属的埃特梅兰基塔庙。埃萨吉纳大庙高达91米,基座每边长91.4米,共有7层,每层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砖砌成,塔顶有一座用釉砖建成的供奉着玛克笃克神金像的神庙。据传说,埃萨吉纳大庙就是《圣经》中耶和华变乱人们的语言后,致使人们未能通天的巴别塔。女神门也是城内古建筑的精华之一,它高12米,宽近20米,在门墙上镶嵌着形象生动的各种动物的釉彩图案。

说到古巴比伦的建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的空中花园和引入注目的人与狮子搏斗的雕像。空中花园,又称为“悬园”,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令人神往的地方之一。在阿拉伯语中,空中花园被称为“悬挂的天堂”它相传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修建的。在公元前604~562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波斯公主塞米拉米斯为妃,而公主却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为了治愈爱妻的思乡病,国王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共7层,高25米。它的基层由石块铺成,每层都由石柱支撑,层层都植有奇花异草,蝴蝶在其间翩翩起舞。另外,在花丛中埋设了很多灌溉用的水渠和水管,花园的高墙上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园中有小溪流淌,溪水缘自于幼发拉底河河水。国王特地建造了这座超豪华的“天堂”献给她作为礼物。果然,当爱妻看到这座好似天堂的花园后,思乡的愁容一扫而光,白皙的脸上顿时露出了欢快的笑容。由于此园如悬空中,因此得名“空中花园”。然而从公元前539年起,巴比伦城先后被波斯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和帕提亚人所占领。到了公元前4世纪末,这座古城逐渐衰落,公元2世纪后则沦为一片废墟。而当年在“女神门”内庆典大道两旁的120尊石狮也早已荡然无存。

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行着,到了公元637年,阿拉伯人战胜波斯人,因此,两河流域自然并入了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在阿拔斯王朝统治两河流域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阿拉伯帝国将首都从大马士革,迁到底格里斯河河畔的巴格达,从此,巴格达就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

在巴格达城中,帝国首领哈里发的皇宫规模浩大,整个皇宫用大理石砌成。宫廷的大院有喷水池,种植着奇花异草,在城门上精雕细刻着花草虫鱼、走兽飞鸟的图案,窗户镶嵌着彩色玻璃,墙上挂着精美的壁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来自帝国各地的达官显贵、皇亲国戚聚集宫中。此间,歌女们载歌载舞,仙乐飘飘,通宵达旦,而在宫廷外围则是另一番繁荣的景象。那里水渠纵横,沃野千里,田禾茂盛。在两河流域沿岸的码头上,时时刻刻都停泊着密密麻麻的商船,河畔城市更是市场繁荣,贸易兴盛。

在这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创造起了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在麦蒙统治时期,建造了智慧馆,翻译了古希腊重要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阿拉伯数学家还引进印度的十进制数学成果,当它们被传人欧洲后就演变成了今天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也是在这一时期里出现的,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两河流域的文明传人欧洲时,就加速了欧洲走出神权黑暗统治的进程,点燃了欧洲思想智慧之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

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过去数千年间一直处于人类世界的中心地带,是世界的心脏。不过这块土地多灾多难,现在的伊拉克依然笼罩在动乱和恐怖主义的阴影之下,而且以色列入和阿拉伯人的千年恩怨纠缠不清。

为了发展旅游业,上世纪70年代,伊拉克政府制定与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他们在古巴比伦的遗址上仿建了当年的部分城墙和建筑,并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了很多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一块高达2米左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复制品最为珍贵。石碑的上半部分是太阳神将权标授予汉穆拉比的情景的精美浮雕,而石碑的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谟拉比法典》全文。此外,伊拉克政府还在巴比伦遗址和巴格达市内重建了当年的宁马克神庙和空中花园,修缮一新的古城拥有高数丈的淡蓝色城墙,重现了这座古城昔日的风采。

尼罗河的奇迹

一说到古埃及的文化遗产,首先映人人们脑海的就是尼罗河畔耸立的金字塔,神奇的尼罗河纸草,穿梭于尼罗河上的古船和神秘莫测的木乃伊。它们是古埃及科学技术最高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的积淀。孕育这些古文明的正是尼罗河——古埃及的母亲河。同样令人深感神奇的是,尼罗河既是一条沙漠之河,同时它也是世界第一长河。这又一次让世人见证了水的生命力和慷慨仁慈力。

(一)沙谟中的神奇大河——尼罗河

尼罗河位于非洲东北部,它是非洲主河流之父,也是一条国际性的河流。“尼罗河”一词最早出现于2000多年前。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于拉丁语“nil”,意思是“不可能”。因为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但是由于瀑布的阻隔,使得中下游地区的人们认为要了解河源是不可能的,故名尼罗河。二是认为“尼罗河”一词是由古埃及法老尼罗斯(nilus)的名字演化来的。

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南部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干流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苏丹和埃及等国,最后注入地中海。干流自卡盖拉河源头至人海口,全长6670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它的支流还流经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刚果(金)、厄立特里亚等国的部分地区,其流域的总面积约287万平方千米,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九分之一以上。

尼罗河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发源于海拔2621米的热带中非山区的白尼罗河。白尼罗河顺东非高原侧坡北流,它的河谷深狭,多急滩瀑布。白尼罗河流人平浅的沼泽盆地,水流缓慢,在河水中繁生着大量以纸草为主的水生植物。当白尼罗河向北流出盆地后,先后会合索巴特河、青尼罗河与阿特巴拉河,就再也没有支流流人了。白尼罗河整个河流流经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庞大的湖区,穿过乌于达的丛林,经苏丹北上。尼罗河的另一个源头在海拔2000米的埃塞俄比亚高地,称为青尼罗河。青尼罗河全长680千米,它穿过塔纳湖,然后急转直下,形成一泻千里的水流,即非洲著名的第二大瀑布——梯斯塞特瀑布。白、青两条尼罗河在吉齐拉平原合流,合流后的河段才是大家所熟识的尼罗河。由此尼罗河向西北绕过亚斯文,形成了一个特有的S形尼罗河景观.经过三个瀑布后注入纳塞尔水库。河水出水库经埃及首都进入尼罗河三角洲后,分成若干支流,最后注入地中海东端。尼罗河的全部水量有60%来自青尼罗河,32%来自白尼罗河,8%来自阿特巴拉河。洪水期青尼罗河占68%,阿特巴拉河占22%,白尼罗河占10%;枯水期白尼罗河占83%,青尼罗河占17%。

在尼罗河流域上有很长的河段要流经沙漠,因此河水的水量在那里只有损失而无补给。但由于在河流的上源为热带多雨区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水量,即便是在沙漠沿途因蒸发、渗漏而失去大量径流,尼罗河仍然能维持一条长年流水的河道。值得注意的是,尼罗河不是一条由流经区域的河流径流汇聚而成的大河,而是一条客河。而且当地的气候条件对这些“客河”的形成没有积极的作用,只有消极的影响。例如,尼罗河在喀土穆以北处要流经沉积岩区,在此地河谷是平底的浅峡谷。在瓦迪哈勒法附近的谷地宽仅201米,由此至阿斯旺一段的河谷都很狭窄。阿斯旺以下的河谷就陡然变宽,至纳贾哈马迪一带宽约16千米。河道临近东岸,河谷平原多在河西。喀士穆至阿斯旺之间有6处瀑布,它们都是由于组成河谷东侧高原的基底结晶岩向西延至谷中而造成的。两岸谷壁不对称,东壁高陡,两壁低缓。

尼罗河流域分为七个大区:东非湖区高原、山岳河流区、白尼罗河区、青尼罗河区、阿特巴拉河区、喀土穆以北尼罗河区和尼罗河三角洲。英国探险家约翰·亨宁·斯皮克1862年7月28日发现了尼罗河在维多利亚湖的“源头”,当时计算河流全长为5588千米,后发现最远的源头是布隆迪东非湖区中的卡盖拉河的发源地。尼罗河在向北流时,经过了坦桑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等国,在西边时是注入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