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早期教育成就一生
23490100000011

第11章 行为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3)

不过在在制订和执行时间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每天坚持,不能因为家里来客人或其他特殊活动就扰乱孩子的生活规律。这样,才会给孩子留下“规定是不可以随便破坏”的印象。

另外还要适时表扬、鼓励孩子,提高孩子自觉性。刚开始时,由于新鲜,孩子可能会遵守得很好,时间一长,就容易忘掉规矩。家长要在孩子坚持不懈的时候赞赏孩子做得好,要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会逐渐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NO.5勤快的孩子从小培养

据调查,在美国的各个幼儿园都设有美劳角、木工角等,教师会经常对孩子们讲述节约和保护森林、海洋等资源的重要性。而根据国际儿童机构的统计,在世界各国儿童中,美国儿童干的家务活最多,时间也最长,平均每天1.2小时以上,家长们从小就培养孩子勤劳和节俭的意识和品行,培养孩子独立、自强的能力。

在日本的城市中,由于住高层和超高层(20层以上)的居民多,孩子们到户外活动及同小伙伴们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这样家庭的孩子就在家里做些培育花木、饲养小动物等家务活,这同样能收到多方面的教育效果。

在德国的法律中,明文规定了不同年龄的孩子,应当在家帮助父母亲完成什么样的家务活;最近,在德国又掀起了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参观工厂,家长们在带孩子外出旅游时,喜欢和孩子一道到工厂参观,了解生产的过程,资源的开发与节约,特别是了解生活用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既能让孩子开阔视野,又培养劳动生产、勤俭节约的意识和品德。

而在中国,以上的现象却是少之又少。有这样一副漫画,《儿子要去参加劳动》,漫画里的妈妈左手拿着扫帚,边走边用右手给儿子扇着扇子;爸爸紧随其后,毛巾、脸盆、饮料一应俱全。“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经受一点磨难。幼儿园中经常有孩子喊着做操、穿衣服累,就连吃饭也喊累,老师一问,他却说太累了因为要自己拿勺子。孩子的种种表现,责任都在于家长。

事实上,孩子天生还是积极的、勤快的。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到处看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他喜欢到处爬,到处摸,什么都拿起来咬,大人做什么,他也模仿着做什么。当然,因为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做,所以难免出错。如果每次尝试时大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时,孩子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乖”了,那就不碰,不摸,不试,他认为这样才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再长大一点,孩子就渐渐变成该做的事情也懒得去做了。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勤劳节俭习惯的方面,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只要从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孩子良好习惯才能逐渐养成。

鼓励孩子多做事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以后变得懒惰,就应该记往:当孩子要自己做事时,只要不是危险的和损害别人利益的,家长就应该鼓励他,并提供机会让他大胆尝试。

比如,孩子还不会洗碗时,他总想学妈妈一样洗碗,这时家长不要简单地制止:“不行,你会打碎碗的!”不妨给他一个脸盆,放上几只脏碗,再滴上几滴洗洁精,让他洗个够;当孩子还不会扫地时,他总是来抢你的扫把,你也不要简单地拒绝“去去去!不要越帮越忙!”而是给他一把小扫帚,让他扫个够。就算他真的把地扫得一团糟,也没必要太计较,而是应该赞扬他“真能干,会帮妈妈扫地了”之后,再悄悄地把脏地收抬干净。

总之,在孩子学习做事的时候,家长不要充当评判者,而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建议者、鼓励者及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的帮助者。对待孩子的失败,也不要太在乎,要让孩子明白,谁都有失败的时候。这样,孩子每次尝试做一件事情时,他得到的都是“肉丸子”而不是“电击”,他当然会很有自信,也乐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去做自己还不会做的事情。长大之后,也很自然地成为一个勤快的、乐于尝试新事物的、积极向上的孩子。

家长要求应直接鲜明

有时候,家长也会有益培养孩子勤劳的习惯,比如要求孩子自己收拾房间、整理玩具等。但是有个问题要注意,那就是家长提出的要求不能十分笼统,否则就算是要求也会成为孩子迟迟不动的原因之一。比如,有的家长常常吩咐孩子“把你的房间收拾整齐”,三四岁的孩子对这样的要求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家长不妨直接对孩子说:“把你的玩具放到玩具箱里去。”“把画笔装进铅笔盒里。”这样做,你就会发现比直接让孩子收拾玩具更有效,孩子也会有目的性地动手操作。

利用故事培养孩子的勤劳意识

故事的趣味性和引人入胜的特点会让幼儿百听不厌,他们往往也会把故事情节与实际生活相混淆。因此,故事可以促使孩子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孩子常常会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些都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的体现。而情绪对四五岁幼儿心理的作用极大,用情绪性的故事往往能打动幼儿。

比如,家长可以将关水龙头这件事编成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来表现没关水龙头后小水龙头的反应,“它很伤心,流了很多眼泪,听小水龙头哭得多伤心。”孩子就会被故事情节感染,对水龙头产生同情而主动关掉水龙头。

用游戏帮助孩子勤劳起来

家长有目的地和孩子玩一些游戏,将勤劳的意识渗透到孩子每天的生活之中。

在想让孩子收拾房间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但要让孩子做主角,家长仅仅给予指导就可以了。比如告诉孩子:“小鸡宝宝想进窝了,快把小鸡宝宝放回箱子中去!”“小熊说它想妈妈了,我们来帮助小熊找找妈妈,看看大熊在哪里啊?”“妈妈想和珍珍比赛收拾玩具,不知道珍珍敢不敢比赛啊?”通过这样的游戏,孩子就会很乐意把房间中的东西归类,收拾整齐。当然,“懒”孩子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家长对待这个问题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切忌把劳动或家务变成对孩子的一种惩罚。我们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利用孩子爱玩、好胜的心理,把劳动变得有趣一些,相信孩子一定会欣然同意的。

另外,孩子在幼儿园里,由于受到老师的督促和集体的约束,有时也会表现得比在家里积极、勤快,家长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和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

还应该强调的是,家长应特别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衣服随便乱丢、窗台上积了一层厚厚的土也懒得去擦的家长是教育不出勤快的孩子的。

NO.6遵守规矩的孩子才更独立

周末,几个孩子在户外玩耍。陈晨的手里正举着一把玩具手枪,四处扫射着。突然,一辆玩具坦克轰隆隆地开了过来,车顶上有一排五颜六色的灯正炫耀地闪烁着,这吸引了陈晨的注意力。他立刻扔下自己手里的玩具枪,饿虎扑食般地逮住了坦克。

坦克的小主人杨杨不干了,他赶紧跑过来拦住陈晨,大声喊起来:“这是我的坦克,我不能给你!”小陈晨用一种很奇怪的眼神看了杨杨一眼,紧紧地护着刚刚抢到手的坦克,那神情仿佛在说:“什么?我喜欢的东西怎么可能是你的?”

对习惯了左右家中每个成员的陈晨来说,他需要什么,什么就是属于他的;他喜欢什么,什么就会不折不扣地来到他身边。在他心目中,规则是一个十分遥远的东西,它约束不了任何事情,自己的需要就是规矩。

规矩,一个看上去有些冷峻的字眼,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这些临时或者非临时建立起来的规矩,就像一道稳固的围栏,护卫着孩子们一点点地走向自立,让他们学会坚持他的原则,同时又能在小的事情上灵活变通,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但是,孩子不听话,不守规矩,几乎是每个家长都要面临的事。为什么家里的孩子总是爱耍赖、不听话?同样的规矩即使重申了好几次,软硬的手段兼施,最后还是以孩子的哭闹来结尾?

其实,要想让孩子守规矩,听话,就必须先弄清楚孩子耍赖、不听话的原因。当孩子出现耍赖、不听话的情形时,绝对不会是无缘无故,背后一定有其动机与原因,因此不可只是一味地责骂孩子脱序的行为。

幼儿的表达能力都很有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拥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但却尚未学会管理自己,因此面对家长的规定有不满时,碍于表达的不完整,或是不懂得如何说明,就会以反抗、不听话的表现作为另一种形式的表达。而有些孩子在因不听话而受到斥责时,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以哭闹来耍赖。有些家长为了制止孩子的哭闹,或出于心疼孩子,就会答应孩子的要求。这便会建立孩子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只要哭闹家长就能听自己的,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此后一遇到类似的情形,他就沿用这套坏习惯。这种对孩子的过分顺应,会逐渐让孩子变得任性、自我、孤僻,或者出现其他不良行为,如好动、攻击性强等。因此,家长要弄清孩子不守规矩的原因,然后对症治疗,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的“违规行为”要惩罚

最高明的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遵守各种规则,而是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一旦孩子认识到他做的一些事是家长不赞同的,结果也会让他感到不愉快,他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排除干扰,遵守相关的规则。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做事时是只看眼前不计后果的,生活经验又贫乏,因此对事物发展的预见力非常薄弱。要让孩子意识到某些规则的必要性,家长就要在保证孩子健康的前提下,让他吃一堑长一智,这样经过亲身实践,孩子就会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逐渐被事实教育着建立起遵守规则的意识。

比如,家长想要让孩子养成定时吃饭的习惯,可是孩子每到该吃饭的时候都不按时吃,或者边吃边玩。即使给他讲道理,他可能也听不进去。这个时候,就把饭菜收起来,给他设定一个时间,告诉他只要闹钟闹了才可以再吃饭。不论此后孩子如何折腾,都不要手软,一定要等到闹钟响了再给他饭吃。来了这么几次,孩子自然就会明白,如果不按时吃饭,他的肚子就会受到惩罚,他就要挨饿。

别让规矩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尽管下午同事有约来家,可唐晓的父母还是不愿意错过休息日的好天气,带女儿去游乐园玩。临出门前,他们与4岁的晓晓约定,玩2个小时后就得回家,否则就会使前来的叔叔阿姨等在家门外。晓晓听后一口答应。可是当约定时间到了时,唐晓却死活都不愿意上车回家。晓晓父母最后只得答应,如果晓晓按时回家的话,就送给她一个玩具,女儿这才同意。

孩子为什么不遵守规则?究其原因是由于他已经把家长的心思摸透了,他明白,很多时候家长的“不行”并非真正的“不行”,仅仅是“可能不行”而已,而且这种“可能不行”还可能会转变为“行”!只要他拼命地吵闹一下,就可能达到目的。在这样的环境刺激下,孩子就逐渐掌握了哭闹这个可以控制家长的绝招,并由此养成了任性的坏习惯。

其实案例中,唐晓的父母应该坚决把女儿抱上车回家。既然孩子已经承诺“2个小时后回家”,就该这样做到。当然,比较理想的方法是,提前5分钟就提醒孩子,因为大多数孩子在玩得兴起时分都会恋恋不舍。而运用一次次的交换条件,只会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惯。

很多情况下,家长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让孩子高兴,但就会遇到必须打破自己曾经制定的规矩的难题。这时,做家长的必须清楚,作为家长,你们的态度和标准将影响到你的孩子能否成为一个明辨是非的人,所以必须做一些孩子不愿意接受的决定。一旦给孩子制定了某些规则,就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如果家长在这件事上坚持原则,而在另外一件事上放弃原则,那家长的做法无疑就是在强化孩子的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并坚定他们耍赖的信心。

鼓励孩子正确的表现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订定了规矩之后,就是让孩子认清是非的最好方式。当孩子因表现良好受到鼓励时,自然能强化规矩的正面意义;孩子犯错时固然也要给予处罚,但不宜太过放大,把焦点放在孩子的好行为上,他会更乐于表现。

用有趣的语言代替大道理

千万别想用大道理说服孩子,那该怎样让他去做那件“对他来说,是最好的事”?把那些冷冰冰的、生硬的大道理“翻译成”影响他实际生活的“切身”事件。

比如说,你想让他刷牙,现在你跟他讲“不刷牙会有蛀牙”,可是他对“蛀牙”并没什么具体的概念,也不明白,所以这么说一点意义也没有。你应该这么跟他讲:“我们应该刷牙,这样我们就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还可以列举一些他爱吃的食品,比如棒棒糖或者小熊饼干之类。他不知道“蛀牙”是什么东西,但他知道“吃好东西”是什么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