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韩诗外传》卷九,这声叹息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很少留在家乡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才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当初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亲,现在已追悔莫及了!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木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其实,父母生了我们,养了我们,他们的要求并不高。或许只是需要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好吗?”一起坐下来吃一顿家常便饭,陪母亲逛逛街,唠唠家常,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他们就无比满足了。而不是像中央电视台那则公益广告《都忙都忙》中的老人那样,做了一桌子饭菜等儿女们回来,儿女们一个个有事又不回家吃饭,老人只能在一间空旷的大房间里,对着电视机怅然若失。
1962年,陈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陈毅见到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他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身兼要务,仍然不忘家中的老母亲,而且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他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很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中,看出了他对母亲深厚的爱。他的这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的儿女学习、效仿。
人们常说,父母恩最难报。愿我们每一个人能以当年父母对待小时候的我们那样,耐心、温柔地对待渐渐老去的父母,体谅他们,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哪怕只是为父母换洗衣服,为父母喂饭送汤,为父母搽搽风湿油,按摩按摩酸痛的腰背。哪怕只是握着父母的手,搀扶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就像当年他们搀扶着蹒跚学步的我们。好好地爱父母,让我们的父母幸福、快乐地度过余生吧,而一定不要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换位思考,让婆媳关系不再难处
婆媳关系历来是家庭关系中最微妙、最难处的关系,不同年龄的人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认知不同不是问题所在,重要的是在相处过程中,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对方。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常做换位思考是缓解矛盾的良方。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婆媳关系比较难处呢?有一个比喻,把婆媳关系比作“天敌”。首先,在婆婆的情绪里面,多少认为,儿子把爱分给了别人,媳妇在和自己争夺儿子的爱;媳妇则认为,丈夫应该爱她,应该从母亲的爱里独立出来。其次,两者的期望值不一样。婆婆希望媳妇爱丈夫像自己爱儿子一样,但是妻子希望得到丈夫的呵护;同时,婆婆看到媳妇与自己的儿子结婚,走进自己的家,就会本能地形成一种预期,那就是儿媳妇应该像儿子那样对待自己,可是,儿媳妇往往因为缺乏“血缘关系”无法做到这一点。最后,媳妇婚后改口称婆婆为“妈妈”,也会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自己的母亲相比,形成婆婆应该像母亲这种预期。当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总之,由两个岁数和经历不同的女人构成的婆媳关系确实非常复杂,她们的心理相容度总体来说是比较低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善良而睿智的女人,一定要经营好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父母,也要用心去爱丈夫的父母,并学会尊敬他们。要知道,你深爱的丈夫秉承了父母的容貌、智慧和才干,无论怎样,没有他的父母,也许就没有你们今天的幸福,懂得感恩,“爱吾老及人之老”,更何况是自己深爱的人的父母。再则,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都是上一代的老人付出了青春和才华所打下的夯实基础,应该懂得感恩。
其次,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把丈夫据为己有,要理解丈夫,并明白母亲在任何人心目中的分量都是无可比拟的,你可以成为他的太太,但不可以替代他的母亲。另外,也要理解婆婆的失落感。婆婆在退出儿子的主要生活圈以后,常常会产生“空巢综合征”。要经常陪丈夫和孩子去看看婆婆,不要干预丈夫去看婆婆,因为即使你阻止,儿子也会偷偷地去看母亲的。在经济方面也一样。
最后,还要把婆婆视作自己的母亲那样照顾,尽可能地去体谅老人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不足。同时,你还记得那则《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吗?儿媳(闺女)在为老人端水洗脚,孩子看到了也端水为妈妈洗脚,俗话说“小虫(麻雀)住房檐辈辈传”。要时刻谨记,你今日对老人的态度就是明日孩子对你的态度。
当然了,作为婆婆,对儿媳妇的期望值也不能太高了。毕竟自己和儿媳妇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可能要求儿媳妇在情感上像女儿对妈妈那样。我们不妨看看明智的婆婆是怎么做的:“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该管的就不要管。媳妇和女儿不一样,疼媳妇要比疼女儿多,而说媳妇则不能像说女儿一样照直说,要委婉的表达。我儿媳妇病了,我亲自把药送到她的办公室去,媳妇也会同样对我;我女儿非常孝敬她的婆婆,我开玩笑说她‘你是你婆婆生的,不是我生的!’这种关心是相互的,要处好婆媳关系,一个人努力不够。”
学会真诚地欣赏孩子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鼓励和赞美。人人都需要赞美,孩子更需要赞美,这就如同万物的生长都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没有赞美,孩子在精神上就会有失落感,适时适度地给予孩子赞美的声音,能使孩子获得力量和希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认同是所有人的天性,心理学家对儿童所做的一项心理测验表明,“当一个疲惫的孩子受到赞扬时,他会产生一种明显的、新的、向上的力量;相反,当孩子得不到赞赏或受到批评时,他现有的体力也会戏剧性地减退。”
鼓励和赞美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西方的家长从不吝啬对孩子说“你很了不起”、“你真棒”、“你真伟大”等赞美之语,其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成就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一个孩子成长的全部历程中,令他们记忆最深刻的往往是来自于爸爸妈妈的那些难得的褒奖之辞。赞美是父母和孩子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父母教育、培养孩子的一个重要手段,及时而真诚的赞美往往能够促进孩子良好行为的持续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和自我认识。一次小小的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有时是终生的。
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博士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曾说过:“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被认为是一个应该下地狱的人。”可是这一切都因他父亲的再婚而改变了。在新妈妈走进他的房间时,他父亲说:“这就是拿破仑,是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可是新妈妈并没有在意父亲的话,而是用最亲切的语调说:“这是最坏的孩子吗?完全不是,他恰好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而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要把他所有的伶俐品质都发挥出来。”新妈妈用她浓厚的爱和不可动摇的信心造就了一个新的成功的拿破仑。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从来不愿意当着孩子的面赞美和夸奖孩子,他们深怕这种赞美会产生副作用,让孩子滋生出骄傲、自满的情绪。于是,为了让孩子拥有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父母便经常不断地在孩子身上挑缺点、找毛病,他们甚至认为,优点不说出来还是有点,但缺点不指出来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没有鼓励和赞美,任何人都会丧失对自己的信心,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孩子更加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真诚而恰到好处的赞美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很快乐,并将这种快乐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甚至影响到整个人格的发展。
教育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因此,家长一定要尝试着去赞美自己的孩子,也许你会发现,孩子在赞美声中露出了久违的笑脸,重新向你敞开了心扉,而且慢慢地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优秀了,这难道不是你所期望的吗?赞扬孩子,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事先告诉孩子,当他有好的表现时,你会赞美他,并且你的内心是多么的喜悦和骄傲。
2.每天都挑出孩子在一天的所有时间里做对的事情,并具体地告诉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
3.赞美孩子之后,静默几分钟,让孩子感受你愉悦的心情,做符合自己内心感受的事情,比如,告诉孩子你爱他,或者拥抱孩子。
4.请孩子也效仿你的做法,当孩子发现你有做对的事情时,也要赞扬你。
5.教孩子欣赏自己的特长。无论你的孩子聪明与否,他都一定有自己的特长,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也许你的孩子不爱说话,但他很细心;也许你的孩子过度活泼,但他能及时发现问题……这些都是孩子的优点,作为家长,一定要告诉他,教他学会欣赏自己,增强自信心。
6.教孩子欣赏自己的能力。教孩子欣赏自己的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信心,当家长欣赏孩子的办事能力的同时,也要引导孩子欣赏自己。
7.教孩子欣赏自己所处的环境。不论你们的生活环境是好是坏,都要正向地引导孩子。比如,你家的房子很大,你可以告诉孩子,大房子宽敞、明亮;如果你家的房子不是那么大,你同样也可以告诉孩子,这房子光线很好,很凉爽,爸爸妈妈都很喜欢它。
8.带上你的真诚。赞美不是恩赐,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就可以随随便便地应付,也不要以为自己是家长,就可以用居高临下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思想,也能感受到家长的话有几分是发自内心的。所以,赞美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带上自己的真诚,比如,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蹲下身来和他交谈。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赞美孩子并非毫无原则,有些家长就是这样,毫无原则地对孩子的种种言语和行为都加以赞美,殊不知,这容易使孩子形成是非不清、骄横跋扈的不良心理。“过犹不及”,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一个“度”。
激励孩子趟过失败的河
天下为人父母的,往往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不得将全部心思都用在孩子身上,从孩子入学的那天起,就整天在孩子耳边念叨:“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争取第一,不能掉队……”到了考试的时候,更是表现得比孩子还着急,不厌其烦地嘱咐孩子一定要考好,不许失败。这样的心情我们都可以理解,但对孩子来说却有害无益。
其实,每个家长都应该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而不是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对孩子说:“我真是拿你没办法了”之类。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谁能时时、事事都成功的,对于孩子来说,任何事情也不是一次就能做好的。
其次,父母也应正确看待孩子的失败。人生不能缺少磨炼,失败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挫折,有一天,当他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时,就会惊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而适当地承受一些失败则是很必要的,孩子失败以后会获得一种“痛苦的体验”,逐渐也就会知道如何去避免重复的错误。同时,这也给了孩子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契机,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锻炼的过程,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因此,父母一定要具备“失败即教育”的意识,鼓励孩子去尝试做一些事情,并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失败的可能,失败并不可耻,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不敢去承担,去面对,去改正不足之处。
最后,父母一定要激励孩子趟过失败的河。一旦发现孩子有面对失败的消极情绪时,就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孩子,激励孩子,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告诉孩子,失败并不是一种静止的局面,它还会发生变化,面对失败,如果孩子的态度较为端正,就可以反败为胜,如果在失败面前一蹶不振,那就会受到更加沉重的打击,并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另外,在挫折面前,父母应当把自己看成是与孩子在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支持、理解孩子,帮助孩子顺利战胜失败和挫折。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无用的感慨上,体会痛苦,只能使之加深,而不能消除,更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贻误时机,带来更为可怕的后果。最为正确的做法是,现在,立刻想办法重塑孩子的信心,告诉孩子:“你是很优秀的”,让孩子懂得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或想要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