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远离刺激源
父母应该注意使孩子远离不必要的性刺激。比如说,房间里头的温度不要太热,晚饭不要让孩子吃得太饱,孩子的衣裤不要穿得太紧,给孩子准备一套宽松的、棉质的睡衣裤。如果孩子发生遗精的时候,父母要给孩子准备一条小单子,或者一条干净的内裤,放在他的枕边,再有就是准备一些手纸。晚上的时候,不要让孩子太兴奋,这些都可以预防孩子频繁遗精。
也怪我和亮亮的妈妈一直操心工作,没发现孩子出现了遗精,从而让孩子变得担惊受怕。现在我知道了,就要告诉他:遗精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现象,它不仅不丑恶,而且还是男孩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只有孩子能够认识到这是个正常现象,那么,他才不会每天都想这些事,给生活带来压力。
§§§第六节青春期的烦恼——我自慰,我内疚
大硕今年16岁,是一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平日里,大硕喜欢踢踢足球,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这一天,大硕突然很神秘地把母亲拉到一旁,满脸通红地说:“妈,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下面怎么流水了。”大硕的母亲一开始也没弄清楚大硕到底说的是什么,过了好半天终于明白了儿子的意思。大硕的母亲或许是没在意,或许是也有些不好意思,随口对大硕说道:“你净瞎想什么呢,准是看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才会这样的。”
就这样,母亲把大硕打发走了。不过尽管如此,大硕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法。大硕悄悄地问了班上的同学,同学故作神秘地对大硕挤眉弄眼,把他拉到一个网吧,上了一个黄色网站。
赤裸裸的画面使大硕看呆了。从此,大硕每天都回去网吧浏览色情画面,回家之后就关在屋里不出来。大硕的母亲起初还以为大硕是在那里用功学习,直到有一天,母亲撞见了大硕正捧着色情读物躲在屋子里自慰。大硕的母亲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儿子会“变坏”。
站在妈妈的面前,大硕羞得连脸也不敢抬起来,只是在心里不断地嘀咕:“对不起妈妈,我不想变坏的,可是,我总感到身体里有什么东西在乱动,它搅得我浑身非常难受。尤其是看到那些色情网站时,我的那种感觉更加严重了。我不想让自己难受,所以,我只好选择自慰,因为只有那样,我才能感到舒服。妈妈,我现在彻底沉迷在那份快感里了,我是不是有罪啊?可是,我真的没办法!”
在青春期,随着少男少女们生理发育的逐渐成熟,产生性欲望、性幻想、性冲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并不意味着不道德或者是“变坏”,这是一个人生殖系统发育开始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繁衍后代的本能反应。所以,大硕有这样的心态,其实是“无罪”的。只是妈妈没有合理地引导,才让他感到了自己的行为是“罪恶”的。
前面说过,孩子自慰,这说明他长大了,已经有了性冲动。青少年有性冲动、性欲望是正常的现象,所以,自慰这件事,并非真的如同他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件罪恶。父母必须要让孩子了解到这点,这才是化解他们心结的关键。
事实上,自慰并不是一种坏的、脏的行为,而是一种正常的宣泄性冲动的途径,和道德无关。许多家长认为的是坏孩子的“专利”,好孩子就不会这样做,实际上这只是家长的主观臆想。一些家长之所以认为自慰的孩子是坏孩子,只不过是因为孩子自慰这种行为本身,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接受能力。在这里要告诉家长朋友,不要简单地把自慰看成坏事,因为性和吃饭一样,是人体必需的。对青少年来说,在不能进行性交行为的情况下,自慰是唯一可以采取的性行为。
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对自慰缺少了解或存在着错误认识,导致自慰使自己产生很重的心理负担,觉得自己的行为很可耻,认为自己比别的同学“脏”,怕家长责罚、同学耻笑。此时家长若站出来以否定批判的姿态来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无异于告诉孩子他们的错误认识是对的,这不但不利于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而且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了沉重的“犯罪”感和“堕落”感,使他们感到恐惧、惊慌、自卑、精神负担沉重,甚至使孩子否定性欲,对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反过来,从心理特点上来讲,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叛逆的时期,青春期的孩子对一切未了解的事物都充满好奇,而且越是遭到禁忌的东西,他们就越愿去冒险尝试。家长对待自慰“严堵”,只会导致孩子愈发想尝试。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真正了解这种行为,并给其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如果孩子能够以充沛的活力迎接每一天,并能以坦然的态度接受这种行为,家长就可以顺其自然,只要不过度,就不必强迫他们戒除。此外,广泛流传的“自慰危害论”的说法,也是家长站出来对孩子的自慰行为进行“严堵”的原因。其实,只要注意卫生,并注意节制,自慰行为并不会带来什么危害,那些视自慰为正常行为并能理智地掌握自慰频率的孩子,就不会出现什么异状。所以,青少年发生自慰的行为,父母不要大发雷霆,要明白,这是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后的一种正常的表现,它说明青少年具备了产生性冲动的心理和生理条件。身为父母应该去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在这里给父母们提几点建议。
1.对孩子的性冲动表现不要大惊小怪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意识产生,性器官发育成熟,性激素急剧增加,自然会出现性冲动。现代科学认为,自慰是排解性冲动的一个安全途径,对健康无害。只要不是自慰无度,就不会带来其他副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或多或少都有过自慰行为,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所以,家长对于孩子自慰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应认真对孩子的性教育负起责任
父母应首先承担起对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责任,不能只依靠学校和社会。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也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同时,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最方便的,因此,父母要首先破除陈腐的性观念,勇敢地承担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责任,这样才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3.要消除诱发孩子性冲动的因素
一个人的性冲动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潜伏状态得,只是在受到了一定诱因的影响或者是在一定的时期才会表现出来。因此,家长应该尽力去消除种种可能是孩子产生性冲动的诱因。具体的做法有:不要让孩子穿紧身三角裤衩儿睡觉,以减少对阴部摩擦;睡觉时室内要通风,被子不宜太厚;睡觉时最好不要总采取仰卧姿势,而要侧卧入睡;睡前不要看带有性暗示的电视、书刊或谈论有关性的问题。
我和医生朋友进行了沟通,这才知道,孩子手淫不是什么大事,这在青少年群体中很普遍,并且,也属于正常行为,根本不值得我大呼小叫,更谈不上认为孩子变坏了。当然,孩子总是浏览色情网站,这我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就是因为我的教育不当,才让他沉迷其中。今后,我一定不会再对性这种事情遮遮掩掩了,我会和孩子主动进行沟通,这样,他才能一步步走向健康的生活!
§§§第七节我的未来是个梦
小智家最近出了一件大事,引得街坊邻居议论纷纷。
一天中午,小智的爸爸因为有东西落在家里,所以急忙从单位赶回。当他刚进屋时,突然闻到了一股奇怪的味道。他屏住呼吸,在屋里走了一圈,这才发现,原来厨房的煤气不知为什么被打开了,屋里全是浓浓的煤气味。小智的爸爸吓坏了,赶忙关好煤气、打开窗户。然而接下来的事情更出乎他的意料:他在主卧室的床头柜上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几行字:“爸爸,我活得好累,没有一点儿力气了。儿子对不起你,先走一步了。小智。”
看完这张纸条,小智的爸爸吓得险些瘫倒在地上。他急忙踹开了小智的房门,发现他已经昏迷不醒。爸爸急忙打电话给医院,经过10多个小时的抢救,小智的命这才算保住。
躺在医院里,小智依然不开心,他只是冷冷地看着窗外,想着自己的心事:“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要救我?对于这样的世界,我真的一点儿兴趣也没有了。学业、考试,这些压得我喘不过气,而你们却又对我寄予如此多期望;爱情也丢失了,我那么喜欢的女孩,却因为我没钱和我分手了。生活里还有那么多的烦心事,没有一件能让我高兴。爸爸妈妈,这就是成长的代价么?如果生活真的是这么痛苦,那么,我情愿放弃生命!”
小智的极端表现,在同龄人中当然是少数,但是这种现象却也不容忽视。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常见诸报端,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正值花季年龄,为何要走上绝路?仔细分析起来,原因千差万别,根据国内学者库少雄先生的研究成果,在这里对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诱发青少年自杀的因素
库少雄先生经过了很多年对青少年的分析,从分析中得出结论,影响自杀的危险因素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类:生理危险因素、心理危险因素、认知危险因素、环境危险因素。
表面上看,这四种因素分别指向了孩子的不同状态,但是,它们之间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一旦综合作用达到了个人承受能力与应对技能的极限,自杀意念就有可能产生。当自杀意念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可能以预警信号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可能因触发事件而得到加强,最终导致自杀行为。
下面,专家针对这四种因素,作出了相应的分析:
1.生理危险因素
所谓生理危险因素,它包括遗传因素和个体的生理因素的差异。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传递物质也许是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从而成为自杀的间接原因。
2.心理危险因素
综观目前青春期少年自杀现象,由心理危险因素导致的自杀行为占有很大的比重。心理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抑郁的情绪、绝望和无助的感觉、不良的自我概念、不良的自我防御机制与应对反应,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怀疑。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需要引起父母以及老师的格外关注。这其中尤其需要家长关注的是青少年的绝望心理,青少年在生理、心理的各方面都尚不成熟,他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必须受家长和学校的约束,受同辈群体的压力,必须寻求社会的接受并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必须努力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有时,他们的努力会遭遇严重的挫折,这可能让他们绝望——一些在成人看来并不严重的问题却足以使青少年感到伤心绝望,这些令他们绝望的因素中又以繁重的学业(特别在父母过高的期望下)、情感问题(往往缺少父母老师的指导以及与自己的沟通)居多。
3.环境危险因素
与心理危险因素相比,环境危险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会非常大。
一般来说,环境危险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成长环境,例如,特殊的消极的家庭经历可能会使青少年产生自杀的意念与行为。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
至于第二类环境危险因素,它主要指的是消极的生活事件。例如,考试失败、落榜,亲人与朋友得重病或不幸去世。对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来说,受到这样的打击——特别是当它们接踵而至的时候——就可能彻底摧毁其生存的勇气而成为自杀的触发事件。像案例中小智的情况,就是由这类心理危险因素造成的。
4.认知危险因素
这四种因素中,最复杂的当属认知危险因素,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青少年对生命的意义认识不准。他们有时甚至没有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逆转的。
第二个方面来自于青少年认识以及适应外部环境的方式,也可称之为“自我谈话”。消极的“自我谈话”可以导致青少年对环境不能很好地适应,而积极的“自我谈话”有助于青少年对环境的适应。有些青少年倾向于不断进行消极的“自我谈话”,这会加强已经存在的悲观思维方式,从而加速自杀意念的产生。
(二)如何防微杜渐
父母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培育,终于将孩子带到成熟的年龄。可是孩子突然选择自杀,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无法接受。
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孩子走上绝路?
1.指出孩子自身的优点
要想孩子没有自杀的心理,那么就要让他获得自信,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因此,父母就应当经常谈论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例如,表扬孩子举止文雅、乐于助人、努力工作、待人诚恳、活泼开朗,等等。
父母不要总不愿表扬孩子,因为,想自杀的孩子很可能只看到他自身不好的一面,而忘记了自己优秀的一面。
2.不要在生与死的问题与孩子发生争论
当孩子十几岁时,总会对生命这类问题表现出好奇心,父母在作指导时应尽量避免就生命与死亡的哲学问题与孩子争论。同时也应避免说一些陈词滥调,例如“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在等着你,你的生命才开始”等。这种说话方式会使孩子觉得你是在泛泛而谈,而非真正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有心结的青少年最需要的是客观的、设身处地的、充满感情的理解和支持。
3.帮助孩子获得资源
对孩子最有力、最具体的支持就是帮助他得到想要的东西。因为想自杀的人一般说来比较孤独。因此,家长要帮助他们获得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和睦的家庭和真正朋友,还包括帮助孩子去见一位他想见的老师、电影明星或心理医生。最终,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提供长期的关心和帮助。
4.抓住想活下去的愿望
就算孩子萌生了轻生的念头,他们的内心也会有很多的矛盾,一方面想死,另一方面还想活下去。因此,父母应当发掘并紧紧抓住他们想活下去的愿望,这对把孩子拉离悬崖是非常有帮助的。
5.帮助孩子获得客观的态度
一个被各种问题和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很可能无法冷静、客观地评价自己和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并帮助孩子尽可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
6.保持镇静
当孩子在与父母交流中表现出了一些厌世的情绪时,父母千万不要表现得惊慌失措。孩子需要一个理智、温柔帮助他恢复理智和客观,而不需要一个本身就情绪不稳的人来帮助他。
小智的行为把我吓坏了,我怎么也想不通,原本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怎么会突然要选择走上绝路?我和他妈妈商量了好久,决定为他请一个专业的心理医生,让他经过专业的治疗后一点点恢复元气。当然,在这个阶段,我们还是要先让孩子的身体逐渐恢复健康,然后不断鼓励他,让他看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我相信,他会回到曾经那种快乐的状态的!
§§§第八节我不想做“丑小鸭”
晶晶从小就是个大大咧咧的女孩,穿戴风格就像个“假小子”,可是自从进入高中后,她却变得和过去不太一样了。每个周末,她都会缠着妈妈,让她带着自己去商场买衣服,不仅如此,每隔几个月,她还要去专业的美发沙龙做头发,并照猫画虎按明星的样式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