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孩子不合群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与人亲近的机会,想和同伴玩儿又没人理他,他心中不满,于是就会采取回避他人的行为。
此外,由于家教方式和家庭环境不尽相同,孩子的自尊心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无论是过强还是过弱,这些孩子在集体中都会感到不适应。自尊心强的会看不起别的小朋友,缺乏自尊心的孩子则会胆小、懦弱,缺少与小伙伴交往的信心和兴趣,即便勉强在一起也常是不欢而散。
除了这些直接原因外,有些孩子不合群,是由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1.心理压抑
如果孩子总表现出缺乏自信、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特点,那么他就极有可能会出现不合群的心理现象。
2.依恋成人
每个人都需要安全感,而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比成人更大。小孩的安全感通常都来自于父母,每次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地到依恋目标那里寻求保护和安慰。然而一旦这种依恋关系受到威胁,孩子就会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甚至哭闹,不肯离开父母。这种过分的依恋,使他们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进而出现不合群的现象。
生活中,很多孩子过分地依恋父母,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他们通常会哭着闹着不肯去幼儿园,或是到了幼儿园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是一个人待着。这样的孩子甚至到了亲戚家里也不与其他小朋友说话、玩耍,总是与父母形影不离。如果家长不设法纠正这种心理障碍,长此以往孩子就有可能会形成孤僻的性格,影响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3.环境束缚
环境束缚,这是孩子不合群心理形成的首要原因,它主要归咎于家人的行为。例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保护过严,甚至不准孩子逛街串门。这样,孩子就长期失去了与人交往的机会,变得很胆怯,一见到陌生人时态度就不自然,更不会主动去找小朋友玩耍。
更多的独生子女则是因为受到家长溺爱,而养成了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不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总之,孩子不合群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精神因素或心理原因造成的。但无论是哪一种,它们的共同点之一就是缺乏交际的机会。所以,为了防止孩子的不合群,父母就要想尽办法激发他活泼的天性,让他有一定时间和伙伴们玩耍。对于胆小的孩子,更应当为他创造机会,鼓励他多与人接触。父母要记得,一个不合群的孩子是很难适应以后的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
孩子不合群,这已经成为很多父母共同关注的问题。的确,这是一件让父母十分忧虑的事情,但家长要了解到,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不仅仅是出于胆小或者羞怯,而是与家庭密切相关。所以,父母应当进行积极的引导: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想让孩子活泼开朗,首先应当让他感受到家庭的其乐融融。因此,全家人应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体谅,给孩子一个祥和、安全的家庭交往环境。尽量不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暴露父母双方的分歧甚至争执,避免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
2.转变养育观念,改善养育方式
让孩子感受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和权利,这同样对孩子的不合群症状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因此,父母应当避免包办、代替孩子的“工作”。首先,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摆脱依赖思想。接下来,就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自己的家人,注重家人的感受,防止他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希望独立做事,那么这时父母就不必再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旁。要有意识地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独自做事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探索、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坚实的自信心。只有当孩子具备了坚实的自信心时,他才能有勇气主动与他人交往。
3.让孩子感受到爱
孩子不合群,很多时候是因为感受不到爱。如果孩子从小缺乏母爱或父爱,那么他对爱的渴求就会得不到满足,这是造成幼儿不合群的重要原因。
所以,父母要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爱。尤其是当孩子感到别人都不理解他时,父母要足够体贴他、关心他,站在他的立场倾听他的心声。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爱,那么他自然地很快就会跟你亲近起来,并且改变态度。在温和、亲密的环境里,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心理就会逐渐消除。
4.营造真实的交往环境
想让孩子能够与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那父母就应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与他人交往,让他们享有接触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自由。
当然,在积极引导孩子主动与同伴交往的同时,父母不要忘记在旁进行辅导。如果孩子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父母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指导,让孩子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努力结交到好朋友,发展初步的友谊。
5.让孩子参加群体活动
要想矫正孩子的不合群,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参与到其他的小朋友之中。比如,父母下班回家后与孩子一起散步时,可以带着他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而小鸡当然要其他小朋友扮演了。于是就可以让他去邀请别的小朋友,孩子是非常热衷于做游戏的,不知不觉就会融入小朋友之中。
9.宝贝的“最爱”和“次爱”——孩子的“冷热脸”心理
“上星期孩子还跟妈妈玩不够呢,现在他就只想整天腻着爸爸。”不少妈妈会有这样的抱怨。可是妈妈们也感到很奇怪、很莫名其妙,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个晴朗的下午,妈妈和2岁的齐齐玩得很开心。他们讲故事、搭积木。可是当爸爸下班进门之后,妈妈就好像成了上个星期的剩面包——被冷落一旁,齐齐嚷着、追着爸爸,让他喂饭,让他抱,只跟爸爸玩。妈妈呢,瞬间就被挤“出局”了!
到了晚上,爸爸希望能哄齐齐睡觉。可是几乎每个晚上,他都会跳出爸爸的怀抱,奔向妈妈,嘴里还喊着:“我要妈妈!”父母都非常奇怪,齐齐到底喜欢跟谁玩呢?
在父母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总会感到孩子一会儿“最爱”、一会儿“次爱”,这让自己找不到方向。实际上,这是孩子情感和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标志,它能帮助孩子去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去了解那些关系亲疏远近的奥秘。
可以说,孩子的这种行为,能够使得他在与父母的交往中锻炼自己与人保持距离的能力,还能够帮助他逐渐真正地认识到什么叫自己的独立性,并且如何更好、更适宜地表现它。
但是,孩子为什么会表现出“最爱”和“次爱”的心态?这是父母最为关心的。
其实,这个问题并非没有答案。事实上,当孩子出现这种要谁不要谁的状况时,正是他表现出与父母感情深厚的时候。一位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告诉父母们:“这说明孩子很自信你们任何一方都是很爱他的,并且他知道,他真的知道,即便是他‘抛弃’了你们谁,你们依旧还是会以永恒不变的温柔怀抱来期待他的。”简而言之,孩子自己心中已经明白:父母都是爱他的。所以,如果孩子像家里唯一的“老板”那样喊着:“走开!我只要妈妈”的时候,爸爸们千万不要气恼,他的话绝对不带任何的人身攻击性。
“孩子有时离开一个人,有时候又黏住同一个人。这就说明,他在向父母展示自己:他已经有能力和其他的个体发生各种特别的关系。并且他还意识到,如果单独和父母的一方待在一起,他就会得到这一方全部的、绝对的关注。”美国一位发展心理学家这样解释,“同时,孩子在学着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要求,学着自己作选择,他们努力着希望把自己的影响施加到周围的环境中。这一切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所以,父母不要对此现象过于忧心忡忡,要认识到,这正是孩子成长的表现!但是,在此期间父母还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否则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孩子出现了“冷热脸”,父母该保持何种心态?该如何去处理这时的家庭关系?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如果在这个阶段,你的“出牌”技巧越高明、越合宜,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就会越亲密、越良性。
1.父母看淡点儿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丢下自己,像个跟屁虫一样缠着另一方的时候,首先不要难过或者不舒服。这个时候,父母应当有这样的心态:把这看做是他和另一方(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这样你也许就会舒服很多。被离弃的一方可以如此开导自己:“我终于可以有一点空闲的时间做自己的事了,难得!”
如果孩子对你说了一些过激的话,比如“不喜欢你”之类的,你需要让孩子知道,他这么说会让你难受,但也仅仅停留在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不要使得孩子因此而感觉难受或难堪。当孩子再次“爱上”你时,你一定要像个忠诚守候的情人一样,永远对他敞开温暖的怀抱。
2.提出一些“三个人”的建议
即使你被孩子冷落,但事实上你也可以积极地应对。例如,这个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必须三个人一起做的活动,如捉迷藏、赛跑或者玩儿打仗等。
如果你的热情邀请依旧遭到孩子的冷淡拒绝,那么也不要一气之下摆脸色。这时,你可以和他们在一个屋子里,看着他们玩儿,或者拿份报纸或杂志看,关注着他们。如果孩子邀请你了,那就要快乐地加入他们。
3.给孩子一些适应的时间
现代人的生活、工作都非常忙碌,有时候爸爸或妈妈有可能出门了一段时间后,回来就发现孩子对自己明显有所疏远。这个时候,你首先不要过于着急,而是需要给孩子一些时间来熟悉自己、适应自己,因为孩子大多还都是慢热的。
同样,你还可以同被黏住的一方商量,让他偶尔、适时地消失,给孩子和自己接触、玩耍的机会。
4.父母各有自己的角色定位
要想让孩子与父母双方都有良好的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父母双方各自具有特别的角色定位,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不只是总跟一方黏在一起。例如,爸爸可以成为故事大王,妈妈是哄宝宝睡觉的温柔怀抱;再或者,妈妈是个洗澡高手,爸爸则是午后神奇的积木工程师。两三岁的孩子十分忠于日程和规律,他们习惯每件事情都按照每天的样子进行,而不愿意搞乱它们。这样的话,父母各有自己的角色“分工”,就会避免出现孩子从早到晚整天只黏住一个人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