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真正本质是什么
只要具备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以作为货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便随着商品交换应用而生。总体而言,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对于货币本质的分析,有下面这些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
第一,货币就是贵金属,在财富最开始,货币就是普通的商品。
这种看法认为,货币必须具备实质价值,它们的价值是由其金属价值决定的,货币的实体必须要以贵金属构成。这种理论的源头就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朴素金属学说。在十六、七世纪的时候,曾经出现了一种重商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这种思想的早期特征就是“重金主义”或“金属主义”,该观点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真正财富的唯一东西就是金银。
第二,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这种观点是马克思提出的,他通过对货币起源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了这个结论,具体含义有两点:
1.货币具有商品的属性。马克思的观点认为货币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而且货币是在人们的商品交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般等价物。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提出的时候,全球大多数国家普遍都用金铸币作为流通货币。因此,马克思将黄金看作货币的最高阶段,而黄金本身就是价值十足的商品。根据这个结论,可以做出进一步的推论:在商品交换中充当货币的东西其实首先就是商品,他们和普通的商品一样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如果没有这种和普通商品的共性,那么货币就不具备和商品进行交换的基础,也就不可能在市场流通。
2.货币与普通商品有本质的区别。总体而言货币就是一种商品,可是它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它有特殊性关键并不在价值方面,而在使用价值方面。当黄金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被作为货币以后,它的使用价值就被“二重化”了,也就是说它不但具备以其自然属性所决定的特定的使用价值,比如可以用于装饰、制作器皿等,同时还具有以其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一般的使用价值——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手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黄金以第一重使用价值出现时,它其实就是普通商品,当它以第二重使用价值出现时,这才是货币。
综上所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这是商品交换赋予它的属性,其实这与货币材料是否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关系。普通商品的意义就是通过交换来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方面的各种需要,而货币的意义则是不同的,它在交换过程中充当的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和交换手段,它是为商品交换服务的。这就是货币和普通商品的最大的区别。
不论采用什么物品来充当货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否则就不是货币了。
货币供应量的M指标体系
什么是货币供应量?其实这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间点所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这个总额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货币供应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数,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多与少、量与度对国民经济的运行速度有很大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M指标体系共有四个层次,这是央行根据国际通行原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划分的,具体如下:
m0,指现金或流通中的货币,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历年货币发行总额。2010年底,我国的m0余额达到了4.46万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7%。
m1,指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集体存款。这也被称为狭义的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可以表现出居民和企业资金的松紧程度,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指标来观察到经济的周期波动情况。
m2,指m1+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建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也被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
就以上几个基本概念而言,m1的流动性极强,它是国家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
m3,这是指m2+债券、财政存款+其他金融机构存款+货币银行同业存款。因为m3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在当前情况下,我国还没有将其纳入经济测算行列。
央行推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央行的宏观调控方向也就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要从原来的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并重转向以总量操纵为主。所谓操纵总量,就是指央行要操纵整个银行系统的货币供应量。要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和经济增长相适应,这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究竟某一阶段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是否合理,就应该与当时的经济增长幅度相联系,与货币流通速度相联系。一般情况下,要衡量货币的供应是否均衡,我们可以通过物价水平是否稳定来衡量,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是衡量货币供应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这就表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如果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小,这就表明货币供求处在平衡状态。
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多与少、量与度,可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速度,可以决定我们手中货币的币值。
【小贴士】
截至2011年11月末,我国M2余额为82.55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2.7%,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28.14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7.8%,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4.73万亿元,同2010年同期增长12.0%。其中,M2的增长速度连续5个月出现了下滑。
针对M2的下滑,专家认为这一方面因为2011年11月份人民币总存款同比减少2626亿元,增速从2011年10月的13.6%下降至13.1%。另一方面,预计11月新增外汇占款不足1000亿元,这个数据要远低于过去5年平均2750亿元的增长。可是11月的财政存款减少3763亿元,年末财政存款开始出现符合历史规律的投放,于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M2继续探底的趋势。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
可能很多人并不明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事实上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也称为金融宏观调控,这是指央行为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其他宏观金融变数而掌握的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然后再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达到其政策目标和各种重任的完整体系。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不论他们采取何种社会制度和何种经济管理体制,而且各国中央银行调控力度和广度也有一定的不同,但就各个国家所采用的调控体系都具有一个一般模式,具体可以分为直接型、间接型和混合型这三种类型。
第一,直接型调控模式
如果一个国家对本国的宏观经济采取直接管理的体制时,那么该国的中央银行所进行的金融宏观调控方式和就只能是运用指标管理和行政命令的调控形式来进行了,这时该国的中央银行会通过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直接控制现金流通量和银行系统的贷款总量,用这样的方法来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在国际上,曾经使用这种方式的国家有前苏联、东欧的一些国家,我们国家在1979年以前对经济的管理也是采用这种模式。
当今国际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前都采用过这种模式。从本质上说,这种模式和高度集中型经济模式下以实物管理为主的直接控制的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在这种体制中,中央银行在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始终处在主导地位,于是就造成各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有很强的依附性。
所以,使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控制货币的供给量通常会取得比较好的预期效果。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就是因为当指令性计划制定出来以后,中央银行就会动用行政手段来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