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的耳朵保持清洁,喜欢给孩子掏耳朵,这样看起来比较卫生,但是对孩子的耳朵是有害处的。有些父母不但自己喜欢掏耳屎,喜欢给孩子掏耳屎,甚至告诉孩子:“经常掏耳屎,可以保持耳朵清洁。”殊不知,掏耳屎这一细节不利于耳朵健康。
一天王女士和儿子在院子里晒太阳,儿子坐在王女士身边,把头靠在她的大腿上,眯着眼睛,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忽然王女士发现儿子的耳朵里有很多耳屎,于是对儿子说:“孩子,你耳朵里可脏了,妈妈帮你清洁一下。”儿子就答应了。
于是王女士拿出耳勺,认真地帮儿子掏。儿子对王女士说:“妈妈,掏耳屎真舒服,我的耳朵被弄得痒痒的。”王女士说:“乖,别动啊。”掏完之后,儿子用手指掏了掏耳朵,感到特别舒服。
那一次掏耳屎的经历让王女士的儿子知道:掏耳屎原来是这么舒服的事情,而且还能清洁耳朵。此后,他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掏耳屎。有一天,儿子说耳朵不舒服,然后王女士带着他去医院检查,发现耳道发炎了。医生告诫王女士:“耳道不必人工清洁,掏耳屎是不利于健康的。”
为什么掏耳屎不利于健康呢?把耳朵里的污垢掏出来不是有利于耳道保持清洁吗?掏耳朵不是很舒服吗?其实,这是很多人的误解。
耳屎又叫耵聍,对耳膜有保护作用,它能防止异物及小虫直接侵犯耳膜。另外,耵聍含有油脂,能保护外耳道的皮肤。在正常情况下,干的耵聍所形成的小块耳屎,可随着开口说话、咀嚼以及头部的活动而自行掉到耳外。有人曾经做过相关实验,发现耳道有自洁的功能,能将异物向外搬移。当然,这个速度是比较慢的,和指甲生长的速度差不多。
耳屎还具有隔音、减振的作用,对鼓膜的保护十分有益。耳屎把守着外耳道的大门,在鼓膜的前面,当声波从来时,耳屎首先会对声波做一次“处理”,将声音缓缓的传导进入,避免声波直接冲击鼓膜造成伤害,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人的听觉能力。耳屎还有防水、保持耳道干燥的作用,防止由于耳内进水引起的耳朵发炎等症状。这就是耳道不需要人工清洁的原因。
可是,不少家长还是喜欢给孩子掏耳朵,这样做的坏处是很明显的:掏耳朵时,孩子可能会嬉笑、活动,甚至打闹,这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的皮肤;用于掏耳朵的工具如果不干净,可能会引起急性外耳道炎,或外耳道疖肿,给孩子造成很大痛苦。
另外,给孩子掏耳时,如果照明不好,很可能将外耳道口的耵聍推到里面,压迫耳膜而引起耳痛、头晕、咳嗽以及头痛等症状。孩子的外耳道既小又深,家长给孩子掏耳,很难把握掏耳的深度和力度,极容易造成由于一不留神而捅破鼓膜的事故,使孩子丧失听力。
所以,父母最好不要给孩子掏耳屎,还要提醒孩子不要自己去掏,让孩子知道耳道具有自洁功能,完全不必担心耳道的卫生问题。
指甲藏污纳垢,让孩子勤修剪
一个孩子是否讲卫生,看看他的手指甲就知道。身为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这方面的卫生细节,让孩子经常修剪指甲。
如果孩子意识不到指甲过长的危害,父母可以告诉孩子:
(1)指甲长了,在和人玩耍、打闹的时候很容易抓伤别人的皮肤,尤其是脸面、耳朵。
(2)长指甲容易藏污纳垢,婴幼儿喜欢吮吸手指,喜欢直接用手拿东西吃,手指甲缝里的脏东西吸进嘴里后,会引起消化道疾病和寄生虫病(蛔虫病等),影响身体健康。
(3)长指甲容易劈裂,引起手指尖出血,指甲过长,在穿衣服时容易钩住毛衣或线衣的线。
由此可见,指甲过长对孩子是有危害的,让孩子养成勤修指甲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年纪稍大的孩子,父母可以教育他们:“如果你不养成勤修指甲的习惯,指甲里就很容易藏有污垢,当你和别人交朋友的时候,伸出脏兮兮的手,别人会被吓跑的。”让孩子知道不讲卫生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
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没有独立修剪指甲的能力,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完成这项工作。这样能让孩子从父母那里认识到修剪指甲是好的行为,以后他们就容易养成修指甲的习惯。
一般来说,孩子的手指甲的生长速度较快,建议1周内修剪二三次;而脚趾甲生长则慢得多,一般1个月修剪一两次。指甲的合适长度是指甲顶端与指顶齐平或稍短一些。
在帮孩子修剪指甲的时候,有些孩子往往不配合,让父母无从下手,一不小心就可能伤到孩子。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父母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1)0至1岁:建议在孩子熟睡时进行修剪。因为熟睡中的孩子对外界不那么敏感,父母就可以放心地帮孩子修剪指甲。
(2)1至2岁:熟睡后当然还是一个好时机,但这个阶段的孩子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父母可以尝试在孩子喝奶或安静的时候为其修剪指甲。
(3)2至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领会大人的意图了。父母不妨告诉孩子修剪指甲的好处,并让孩子配合,在剪完后给予鼓励和表扬。不要在孩子情绪不好时强行剪指甲,以免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帮孩子修剪指甲时,要选用合适的工具,不要用剪刀。专用指甲钳是个不错的选择。这种指甲钳专门针对孩子的小指甲而设计,安全实用,而且修剪后有自然弧度。指甲钳顶部是钝头设计,即使宝宝突然动作,也不用担心会被戳伤。
具体操作方法是:
(1)姿势要正确。让孩子平躺床上,你可以靠在床边,握住孩子的小手,要求最好能同方向、同角度(这样不容易剪得过深而伤到宝宝)。或者你坐着,把孩子抱起来,使其背靠你,然后也是同方向地握住孩子的一只小手。
(2)握手的方式。把孩子的五指分开,重点捏住要修剪指甲的指头,修剪好后换下一个。最好不要同时剪几个指头的指甲,以免孩子突然活动手指,力大不易控制,容易误伤其他手指。
(3)修剪的顺序。先把孩子指甲的中部修剪好,再修剪两边。这样比较容易掌握修剪的长度,避免把边角剪得过深。
(4)修圆的工作。修剪的时候,可能会把指甲剪出尖角,务必要把这些尖角再修剪圆滑,避免此尖角成为划伤孩子的“凶器”。
(5)“肉刺”的处理。当你发现孩子指甲旁边出现肉刺时,千万不能直接用手拔除,以免伤及周围皮肤组织。正确的做法是将肉刺剪断。
(6)清洗污垢。对于指甲里的污垢,最好在修剪后用清洗的方式来清理,不宜使用坚硬物来挑。
在给孩子修剪指甲的过程中,你可以轻声地对孩子说:“宝宝乖,修剪指甲可以让你的小手变得更干净,等你长大一点,你要自己修剪指甲。”让孩子从这些话里明白,修剪指甲是一个好习惯。
刷牙不必太用力,让孩子温柔一点
刷牙是每天的必备“功课”,可是在刷牙的时候,有些孩子陷入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刷牙越用力,刷得越干净。对于这个细节,可能很多家长也没有认识到。
刘军告诉爸爸:“我刷牙的时候总感觉没有刷干净。”爸爸说:“那就用力刷,不用力怎么能刷干净呢?”于是刘军按照爸爸说的,用力地刷牙。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这会使孩子的形象增色不少。但有些父母不了解正确的刷牙方法,教孩子用力地刷牙,似乎认为只要这样,附着在牙齿上的牙垢才能统统被刷下来。那么,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口腔科王主任解释说,刷牙的力量一定不能太大,否则不但不能保护和清洁牙齿,反而有可能使牙齿受损。牙齿的表面包裹着一层牙釉质,它对牙本质起到保护作用。但是牙根处的牙釉质比较薄,如果孩子经常用力地刷牙,就很容易造成牙根和牙本质的暴露,还有可能损伤牙龈。
日本医学界有一种说法,刷牙只需“六两力”,这就谈到了刷牙的力度。虽然我们无法把握六两力到底是多大的力气,但它起码告诉了我们要控制刷牙的力度,否则对牙齿不会有好处。
生活中,有些孩子在刷牙的时候,像拉锯一样,在牙齿上用力地左右横刷,这样不但不能起到彻底清洁牙齿的作用,时间久了,还会在牙齿的颈部“锯”出一道道横沟,也就是被称为“楔状缺损”的一种牙齿损伤,这也是造成牙齿酸痛甚至牙髓炎的原因之一。
有的孩子认为要把牙齿刷得更干净,除了加大刷牙的力度,还要延长刷牙时间。其实,这样做不仅对牙齿没有好处,反而有损伤牙齿的可能。刷牙时用力过大而且时间长对牙齿的健康生长并没有任何帮助,这样并不能除掉更多的牙垢,严重的还会破坏牙齿上的保护膜。科学的刷牙时间应该是两分钟,如果超出这个时间,就有可能得不偿失。
有的孩子觉得靠里的牙齿常常刷不干净,其实还是由于刷牙不到位造成的,即使是最靠里的牙齿,也是完全可以刷干净的。有的孩子在刷里面的牙齿时,常会有恶心、想干呕的感觉,于是有意无意地回避那几颗牙,其实只要不碰软腭,多刷几次就能把里面的牙齿刷干净。
一天刷两次牙,即早晚各一次,每次刷两分钟,要注意刷干净牙齿的几个面。
外面:将刷毛放在牙齿与牙龈边缘呈45度角,斜向牙龈,轻柔地来回刷,然后将牙刷顺着牙缝,从上往下、由下至上地刷;
里面:用上述同样方法刷每颗牙齿的里面;
咬合面:将牙刷平放于咀嚼食物的牙齿面,来回的刷。
另外,最好选用直三排、横六束的牙刷,每支牙刷在使用了二至三个月后,应该更换一支。
让孩子懂得饭前便后要洗手
“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是孩子从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教给他们的,虽然孩子对这句话烂熟于心,但是他们却不容易做到。这与他们没有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有关,饭前孩子迫不及待,他们才不愿意去洗手呢?麻烦死了。其实这源于孩子不懂得洗手是一个健康细节。
李冬有个坏毛病,就是不愿意洗手。
妈妈经常唠叨:“饭前便后要洗手!如果不洗手,手上的细菌会吃到肚子里去的,那样会肚子疼的。”可是只有当妈妈在旁边的时候,李冬才好好洗手,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敷衍了事,不是沾湿一点,就是用毛巾擦一擦。
有一次,李冬正在玩橡皮泥,到了吃饭的时候,李冬跑进洗手间,把手稍微擦了一下,就迫不及待地跑到餐桌旁,拿起一个鸡腿啃了起来。
看到李冬手上还有残留的橡皮泥,妈妈对李冬说:“看看你的手,快回洗手间把手洗干净。”李冬只好放下鸡腿,重新去洗手。
受到认知能力发展的限制,孩子缺乏对卫生、细菌、疾病等相关概念及因果关系的认识,加之病菌特殊的存在方式,导致孩子对手部卫生不够重视。他们常嫌洗手麻烦而不认真洗,经常敷衍了事,随便擦擦就完事,他们认为手上没有泥土就很干净,所以不用洗。其实这对孩子的健康是很有危害的。
近年来,发生在儿童身上的传染病,比如手足口病、肠道传染病等,都与孩子不注重洗手有关系。如果孩子从小就接受父母相关的健康教育,懂得饭前便后要洗手的重要性,养成勤于洗手的习惯,那么就很容易避免很多疾病。
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第一,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洗手。
孩子不愿意洗手,可能是没有认识到为什么要洗手。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小,跟他讲洗手的道理他也不懂,于是只要求孩子洗手,而不解释原因。孩子不知道手上有哪些细菌,因为细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孩子就觉得不用洗手了。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告诉孩子如果不将双手洗干净,手上的细菌就会随着食物进入肚子,他们就会因为吃进不洁的东西导致生病。如果有条件,父母可以带孩子通过显微镜,认识和了解洗手的重要性。
第二,经常提醒孩子洗手。
有的孩子贪玩、性子急,有时忘记了洗手,有时不认真洗手。对此父母应经常耐心地提醒孩子洗手,不要因孩子不愿意洗而采取迁就的态度。
第三,教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
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父母还应教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建议如下:
(1)让孩子打开水龙头,把手淋湿,然后关上水龙头,往手上打香皂或抹洗手液。
(2)搓手,让孩子把手心手背都搓一搓,十指交叉搓一搓。
(3)打开水龙头,把手上的泡沫冲洗干净,然后关上水龙头。
(4)让孩子把手轻轻甩一甩,甩在水盆中。
(5)最后用毛巾把手擦干。
在洗手的过程中,要让孩子注意清除指尖、指甲缝、指关节等部位的污垢。另外擦手的时候,要让孩子避免与他人合用一条擦手巾或干脆在衣服上擦手。一定要用干净的个人专用毛巾、手绢或一次性消毒纸巾擦干双手,并勤换毛巾。如果用脏毛巾或脏手绢,甚至用衣服擦手,手会再次被污染。
总之,让孩子学会注重健康细节,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因此在家里,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洗手的习惯。
别让孩子和宠物太亲热
现在很多家庭都养宠物,独生子女由于缺少玩伴,经常与宠物形影不离,这样培养了孩子对动物的爱心,使孩子学会了与动物相处,但另一方面,由于孩子和动物过分亲热,甚至吃住不分,结果为“人畜共患病”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合适的温床。
邢女士的儿子林林过10岁生日的时候,姨妈给他买了一条黑色的小狗作为生日礼物。林林非常喜欢,每天都跟它一起玩,一起睡觉,吃饭的时候经常把小狗放在腿上。一个月之后,林林觉得眼睛特别痒,最开始以为是被蚊子叮了,也没太在意。后来,痒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到医院检查。医生仔细检查林林的眼底后,竟然从其结膜囊内取出一条近2厘米长的白色线状成虫,当时线虫正在眼内爬动。医生确认这条虫子是结膜吸吮线虫,多寄生于狗、猫结膜囊内。
医生告诉林林的爸爸:“这种病的发病原因是因为人和宠物接触过于亲密,用手揉眼睛后感染的,此虫一般寄生在眼结膜囊内。如果没有及时把虫子取出来,会导致眼睛过敏,并对眼睛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最后医生提醒林林的爸爸,养狗虽然是一种乐趣,但也会带来危害,因为它可能引起多种疾病,因此要注意和狗保持距离,不然很容易患病。
生活中,许多孩子把宠物当成了朋友,甚至家人。于是乎,共同食宿似乎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了。但事实上,目前世界上已发现人畜共患病200多种,我国已发现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150多种。
“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可引发肺炎、心内膜炎等,甚至造成个别患者死亡。动物与人类的最大不同,是它们无法自行使用药物,确保身体健康,所以存在体内的病毒甚多。医生表示,在接触家庭宠物后,要勤洗手,如果出现类似感冒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毫无疑问,宠物导致的疾病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也不必对宠物感到害怕,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平时多注意与宠物相处的一些细节,就能很好地预防宠物传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