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勇敢的孩子
要间或故意地使他们受点痛苦,不过要当心,这要在孩子高兴,而又知道使他受到伤害的人对于他们原是怀着好意去实行的。实行的时候,一方面不可有愤怒或不高兴的痕迹,另一方面也不可表示同情或后悔;而且所施的痛苦要使儿童忍受得住,不可弄出怨恨,不可使他误会。对于儿童要永远地照顾他,爱护他,使他知道你纯粹是爱他,然后他就可以逐渐习惯于从你那里忍受极痛苦的事情和粗暴的待遇,不会畏缩,也不会怨诉。孩子越柔和,就越要找机会实施这种锻炼。
——洛克
孩子的胆量有很大一部分是后天养成的,它与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有直接的关系。安全感强的孩子,就会表现得很勇敢,而且安全感越强的孩子就会表现得越勇敢。相反地,安全感差的孩子,相对来讲表现得比较胆怯。那么,怎样才能增强孩子心中的安全感,培养出一个勇敢的孩子呢?
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哪里?当然来自于父母,父母对孩子进行什么样的传授,孩子就会吸收什么样的知识。如果父母告诉孩子黑屋子里会有吃人的蝙蝠,孩子一定会害怕不开灯的黑屋子,如果父母告诉孩子只要和陌生人说话,就会被陌生人带走,然后把身体的器官全部割掉,再把孩子杀死,那么孩子见到陌生人就会害怕,每天都要惶惶不可终日。
那么,父母要怎样掌握一些安全知识的传授方法呢?这个尺度没有固定的标准,需要父母用心去掌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某一类知识帮助孩子设立一个底限。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尝试。比如教孩子学习游泳,就可以告诉他,只要抓紧游泳圈,就会安全地漂在水上,就算是不小心从圈里钻了出来,爸爸妈妈也会立刻把他抱起来的。让他一点都不用担心。但是,他一定不能不用游泳圈就往水里跳,因为他还不会游泳。也不能随便地就离开爸爸妈妈身边,到很远的水里去玩儿,那样会发生危险,因为离大家太远的话,出现意外身边没有人能及时救他。若是在海里就更可怕了,跑得太远还会有可能被某些生物袭击。孩子知道了一个安全范围,那么在确定安全的范围之内,他就会表现得很勇敢,而且很有分寸,并且绝对不会超越到安全范围之外。
除此而外,父母自身的勇敢表现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如果父母本身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孩子也会有胆小孤僻的性格。所以家长有必要克服自身的这些问题,首先学会坚强而乐观地面对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勇敢者的好榜样。
父母的爱也是帮助孩子增强勇气的催化剂,对于一些性格胆怯内向的孩子,父母要从多生活细节上关心他,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无处不在,从而产生强烈的安全感。
在必要的时候,父母不妨对孩子承认一下自己的胆小,比如告诉他自己曾经特别害怕什么东西,原因是什么,但现在已经不怕它们了,因为你已经有了制服它的办法,根本没有什么可怕的。这会让孩子明白大人也有害怕的东西,但可怕的东西都是可以被人消灭的,这样想想,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了。
让孩子多与小伙伴一起相处
城市的楼房越盖越高,孩子们的天地却越来越小。父母每天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带孩子外出玩耍,更多的孩子只能自己在家里玩儿。但是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伙伴的,没有伙伴的童年,只能培养出孤僻内向的孩子。如果有条件,在选择居住环境时,应该尽量选择活动条件相对比较方便的处所,平时要尽量抽时间陪陪孩子,并且为孩子创造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比如邻居家、朋友家、同事家的同龄孩子,大家要经常聚一聚,让孩子们凑在一起玩一玩,这有助于让孩子摆脱孤僻胆怯的性格,变得勇敢、开朗起来。
要知道孩子到底在怕什么
孩子胆子小,经常会以无理取闹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需要爸爸妈妈细心地观察孩子平时的言行,有必要的话要想办法引导他说出自己害怕的事,这样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比如有一个小孩子,每次家里吃饭的时候,他都哭着要妈妈给他煮面条、包饺子。父母不理解他的想法,以为他只是在耍赖皮,很严厉地告诉他必须和大家吃一样的饭,这时他哭得就会特别凶。这是为什么呢?细心的妈妈通过几次观察,发现孩子怕的是米饭,如果吃的是米饭,他一定会哭闹,但如果吃面食,他就很高兴也很踊跃。但米饭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天妈妈就花了点小心思,引诱孩子说出了实情。原来,邻居家的小姐姐对他说,大米里面有稻壳,如果把稻壳吃到肚子里,肚子就会疼啊疼,如果想不让肚子疼,就必须去医院开刀,把装着稻壳的那段肠子割掉,再接上一段狗的肠子,这样才能解决问题。难怪孩子会怕成这个样子,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话题啊。了解了这些,妈妈就很慈爱地告诉他,这件事情根本不会发生。现在的米都非常干净,一袋米里也不一定会有一个稻壳,即使是有,妈妈做饭的时候也会把它挑出去的,即使是吃到肚子里一粒稻壳,也不会发生那么可怕的事。告诉他小姐姐讲的只是一个编出来的故事,事实上爸爸妈妈每天都吃米饭,可是从来都没有出现过问题,这足以证明,米饭是非常安全的。孩子可能还会将信将疑,那么你就很诚恳地望着他的眼睛,很严肃地告诉他你说的是真的,爸爸妈妈不会骗他。
千万不要在发现孩子害怕的真实原因之后,对孩子进行错误的评价,甚至是给予处罚,这无异于火上浇油,会严重损害他的自信心,并加重他的惧怕心理。
比如在带孩子打针时,孩子可能会怕得直哭,这时你不能呵斥他,强迫他把嘴闭上,不准出声、不准哭,命令他必须勇敢地做男子汉,必须老老实实让阿姨给他打针。你越是这样逼迫,他就越是害怕。你完全可以告诉他,这一针必须要打,因为打了这一针,就不会生其他的病。打针的时候,不可能一点儿也不疼,但疼得不是特别厉害,就像平时不小心被针扎了一下一样。还可以告诉他,打针的时候,哭也是会像针扎一样疼一下,不哭也会像针扎一样疼一下。但如果他哭的话,打针的阿姨就会有点紧张,因为很关心他,所以不能聚精会神地打针。但如果他不哭,阿姨就可以很认真地打针了,这样可以打得特别快,疼的时间特别短。孩子自己权衡一下利弊,会很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地面对打针的。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要鼓励孩子克服对大人的依赖,经常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鼓励他们亲自去面对一些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很简单的道理,但父母做起来难度却特别大,这是由于父母不相信孩子能够完成一些事。这需要父母首先树立起信心,相信自己的孩子,并愿意给他克服困难的机会。在这种有意识的独立性锻炼的过程中,孩子会越来越勇敢,以至于你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过多的害怕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使他成长为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甚至是有某些心理障碍或病态性格的人。所以平时必须认真观察孩子,把他的“怕”都找出诱因,并逐一攻破。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能口无遮拦,想说什么说什么。尤其是在生气的时候,要尽量避免错误的语言表达,如下的一些话最容易破坏孩子勇敢自信的性格,希望家长们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