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代书画鉴赏及收藏
2359100000008

第8章 开源节流述书画发展(1)

一、书法是我国特有的艺术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随着汉字的产生和广泛使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特殊的传统民族艺术。早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已可看到书法的萌芽。在武丁时期的大字刻辞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字群的布局错落有致,前后协调;构字均称、平衡、讲求体势美;总体风格质朴、古雅、自然。从西周到战国,书法随着汉字形体的演进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现存的大量铜器铭文上看,西周书法的体势风格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有雍容大度、雄奇挺拔的《大盂鼎》、《大保鼎》;有圆润工整、柔和健美的,《静毁》、《墙盘》;有端庄质朴、遒劲自然的《大克鼎》、《毛公鼎》;等等。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乱,书法有所衰落,但也还有一些好作品传世,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秦国的石鼓文,它气度雄浑、刚健奔放、体态大方、独具风神,受到后代许多墨客骚人的赞美和歌颂,被誉为“千古篆法之祖”,对后世的篆书书法影响极大。

秦始王统一六国以后,将石鼓文一类的传统文字稍加省改,用以统一六国的文字。后人把这种字体称为小篆,而把秦以前的字体相对称为大篆或古文。秦代小篆著名的作品有传为李斯手笔的《泰山刻石》、《琅砑刻石》等。

秦汉之际,汉字的形体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由象形表意结构的篆书演化成了纯点画结构的隶书,于是产生了隶书书法。隶书有古隶(秦隶)和汉隶之分。古隶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这一段时间,是初创阶段的隶书。古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篆书的结构,书写比较便捷、自由,但笔道形态变化不多,行笔没有大的起伏,体势严密沉着,稚拙天真,依然保留着较多的篆书意味。入汉后开始出现了故意拉长的波捺,使篇幅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情趣。七十年代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和长沙马王堆的初汉帛书,即是古隶的典型。汉代中叶以后,文化人在古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进一步美化,逐渐形成了一种体势趋扁、波磔雄健、超拔挺秀的独特书体,这就是汉隶,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隶书。汉隶除了一般的横竖依然采用与篆书相近的线条用笔以外,新增加了点、掠、波磔等特有的笔道形态,行笔明显具有藏锋、露锋、中锋、偏锋和抑扬顿挫的技法讲究。字的结体则完全打破了篆书内聚环抱、圆润均称的格局,特以分展外拓、独愤一笔(突出波磔或掠)取势,使点画的长短、伸缩、正斜、聚散等形成明显的反差。从表面上看,好象破坏了字体的均衡,但实际上是外散其形而内聚其力,注意了点画之间和部分之间的呼应关系,并没有失掉字的重心,反而能取得在参差中有整齐、从不平衡处求平衡、从险绝中见平正的艺术效果,使字的体势变得摇曳多姿。汉隶的章法也很特殊,多采用上下字距大、左右行距小的字群分布法,虽是直行却取横势,整齐而疏朗。优秀的汉隶书法,多保留在为数众多的汉碑中。例如法度严谨、秀丽多姿的《曹全碑》、《史晨碑》,方整厚重;沉着雄浑的《张迁碑》、《乙瑛碑》;瘦劲挺拔、凝练典雅的《礼器碑》;豁达大度、奇趣逸宕的《石门颂》等等,即是流传至今的汉碑书法的代表作。今人习隶,仍然以这些优秀汉碑为楷模。

从东汉到魏晋,是书法至臻完善并开始独立为一门独特艺术的时代。随着汉隶的广泛流行,又很快演化出几种新的书体,这就是章草、楷书、行书和今草。章草是对汉隶有条理、有法则的潦草写法,是当时日常用字为求趋速急就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汉隶快写体,所以它带有隶书的笔调。楷书(也称今隶、真书)是汉末在汉隶的基础上改变和增加其点画用笔的形态而演化出来的一种规范字体,在体势上它比汉隶显得更为方正、庄重、清新,从魏晋开始取代汉隶的地位而成为官方的正式字体,至今未变。伴随楷书的流行,又产生了行书和今草。行书是“真书之小讹”,即写楷书时为求便捷,点画稍事省变或联缀而形成的一种活泼、流畅的习用书体。今草则是利用章草的草法(结构)而运用行书的笔调来书写所形成的新草体,后世将它与章草相对而称之为今草。现今一般的所谓草书即是指今草。唐代以后,一些书家故意把今草写得非常狂放不羁,于是又有所谓狂草。总之,书法到汉魏两晋时代,真、草、隶、篆等各种书体都已具备(往后只是书风流派的不同,而书体却再没有大的变化)。同时,书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修养,它已和文章、辞赋一样为广大文人学士所重视,因而开始出现了一批以书法著称于世的名家,并有不少人的作品作为后世的楷范一直流传至今。例如钟繇的楷书《贺捷表》、《荐季直表》,皇象的章草《急就章》,索靖的章草《月仪章》,陆机的草书《平复帖》,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十七帖》,王献之的行书《廿九日帖》、楷书《洛神赋》,王殉的行书《伯远帖》等等,都是受到历代文化人推崇的著名法书。在魏晋众多的书家中,王羲之的造诣最深,影响也最大,被后人尊为书圣。魏晋书法与所谓魏晋风度相一致,多具有自然、洒脱、流美、清新的气韵。

从南北朝到隋,社会虽多动乱,但书法仍承魏晋而继续有所发展,流传下来的作品多见于造像、碑刻、摩崖、墓志铭等石刻文字(详见后《碑帖》一章),墨迹也有二些,其中最能继承二王书风,传播也最广的,要数智永的《真草干字文》。智永是王羲之的后裔,出家当了和尚,传说他专志于书艺,数十年不下楼,光是《千字文》他就写了八百本散施给浙东诸寺庙,现在尚有一本真迹在日本,笔致十分精妙。

唐代是书法最为兴盛的时代。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喜爱和提倡,又有考试制度作保证,在国力雄强的盛唐时期,书法与诗歌、绘画等一样,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名家如雨后春笋,名迹似群星灿烂。以楷书而言,初唐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四大家继往开来,奠定了唐楷的坚厚基石。中唐以颜真卿为巨匠,将唐楷推向最高峰。颜氏远承二王传统,近取初唐四家特长,博采魏晋之风,又得张旭亲授笔意,再加上他学识的渊博和忠烈的胆气,所以在书法上能融会古今,锐意创新,独成大家。他的书法沉雄厚重,端庄宏伟,纵横有象,气势开张,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新书风,对后世的影响几齐于二王。其代表作有《多宝塔》、《颜勤礼碑》等。晚唐柳公权则集古今楷法之大成,结字严密,用笔刚劲,体势清雄,成为与颜真卿并称于世的大家。流传下来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唐楷之有颜、柳,犹唐诗之有李、杜,极为后世所崇仰。唐代的行草也继魏晋传统而有新的发展,增加了豪迈的气概。其中又以草书的成就为最大,孙过庭的《书谱》墨迹、张旭的《肚痛帖》、怀素的《自叙帖》等,即为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怀素的《自叙帖》,至今仍为狂草的最高典范。从总体上看,唐代的书法多表现出一种磅礴宏达的气概、开拓进取的精神。

宋代的书法与宋代的文章和绘画相比,显得逊色一些。宋初盛行帖字,虽能尊重古法,继承晋唐书风,但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象徐铉、李宗谔、王著、李建中、林逋、文彦博等人,尽管传统的功底很深,也能自有气象,然而总觉得冲不破前人的束缚,缺少大家风度。直到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三大家出现,宋代书法才为之一振,形成了宋代特有的书风。苏、黄、米三家既重视学习传统,由唐溯晋,又不为古人所囿,善于创新。苏东坡以其雄才大略,作书似不经意,能将法度隐于自然,而逸气出于天真。他的字肉丰而骨劲,浓郁而气清,往往于平淡之中见神奇,耐人寻味。《丰乐亭记》、《寒食帖》、《前赤壁赋》等,是他的代表作。黄庭坚最精于行草,多以侧险取势,外纵内敛,纵横奇崛,自立高标。传世佳作有《松风阁诗》、《李太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寒食帖跋》等。米芾的师法极为广远,上至周秦金石文字,下至晋唐名家墨迹,无不研习,并很善于吸取和消化前人的精华,“取诸长处,总而成之”,运笔于法度之中,得意于传统之外。他篆、隶、真、行、草诸体兼通,尤精于行草。其结字用笔,神出鬼没,奇逸超迈,变化无穷,气象万千。连苏东坡都称赞他“当与钟、王并行”。他的得意之作有《蜀素帖》、《研山铭》、《苕溪诗》等。苏、黄、米三家之书可谓盛极一时,代表了宋代书法的最高成就。三家之后,趋逐权贵之风盛行,没能再出现可与三家抗衡的书家。较为著名的有蔡京、蔡卞、赵佶、赵构、陆游、王升、张即之等。

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立国前后不满百年,汉文化及其书法虽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等种种原因,使得从南宋已开始衰微的书法未能得以振兴和发展,所以元代著名的书家为数很少,其佼佼者只有赵孟頫、鲜于枢、张雨、倪瓒、康里巎巎、柯九思等十数人而已。成就最高的数赵孟顺,他是元代尚古尊帖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宗法晋唐诸贤,略参宋人笔意,以清秀婉丽见称于世,人称“赵体”,对元、明、清三代的影响很大。他的传世墨迹很多,比如《胆巴碑》、《仇锷碑》、《洛神赋》等,即是有代表性的作品。

明代的书法,比于元代是有很大进步的。明初即有宋濂、宋克、解缙、张弼等人崛起而有所创新。自祝允明起,更出现了中兴的气象。董其昌、张瑞图、王铎等继其后,将明代书法推向一个新的境界。明人虽也重帖学,但并不泥于帖字,许多书家敢于冲破“馆阁体”的束缚,取法高远,大胆创新,展示自己的独特风格。例如张弼草书的狂书醉墨,祝允明行书的风骨烂漫,文征明小楷的玉质仙骨,董其昌楷书的圆劲苍秀,王铎行草书的磅礴气势,等等,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超越了前人而自有独到之处的。从总体上看,风格多样,个性特出,当是明代书风的特点。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虽然曾定满文为国字,但也不敢轻视汉族文化。顺治、康熙、乾隆等几位皇帝都以研习汉字、喜好书法为风雅。上行下效,清代习书之风还是很盛的,可惜取法不高,多所偏颇。清初,康熙喜欢董其昌的书法,于是海内皆以董书为尚;乾隆酷爱赵孟頫的字,于是“香光告退,子昂代起”,倾朝习赵成风;嘉庆、道光之后,又出现了尊碑鄙帖的倾向,或重唐碑,或重魏碑;有的人为市场价格所左右,专投盐商巨贾之所好,抛弃传统,等等。因此,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象唐之颜真卿、宋之米芾那样,综合历代诸贤之精粹而自成大家。成就较高、个人风格较为突出的有查士标、高凤翰、张照、郑燮、刘墉、梁谳、王文治、永煜、何绍基、赵之谦等。清代书法中草书最为薄弱,而篆隶的成就却很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严重的文字狱迫使相当一批文人学士专志去搞金石考古。随着古器物的出土增多,摹拓日广,古文字书法也随之兴盛。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字书家有邓石如、张廷济、吴熙载、胡澍、杨沂孙、吴大澂、吴昌硕等。同时隶书也出现了唐宋以来未有过的昌盛景象,郑簋、金农、桂馥、黄易、伊秉绶、陈鸿寿等人的隶书各具特色,功力和造诣都很深。从某种意义上说,清代书法的振兴,主要表现在篆隶两种书体上。

二、绘画是起源最早的艺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