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州人凭什么发财
23597600000028

第28章 经营手段解密(3)

其实,温州人在上海的投资还涉及到很多的领域。2001年,温州一批接着一批的“温州人上海购房团”,在申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购房热潮。上海多家媒体都相继作了报道。上海许多新建的豪宅的业主,大部分是温州人。据报道,上海着名的楼盘――世茂滨江花园,温州人在此置业的占总置业人数的10%到13%,与美国人、香港人的比例相近。

据资料显示,温州人在上海创办的企业有4000多家,人数达20万人。温州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家,都青睐上海这片投资热土,有的把总部迁来上海,有的在上海开设窗口,“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决心以上海为依托把企业做大做强。他们中有:以“胆大包天”着称的均瑶集团总裁王均瑶;有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有建桥投资公司董事长周星增;有吴泰集团董事长吴敏;有华东电器集团董事长郑荣德;有中发集团董事长南民等等。

这些温州人能够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力度,体现了温州人干事业、图发展的雄心壮志。均瑶集团不仅在浦东康桥置地270亩,投入3亿元,设立集团营运中心、人才中心、科研中心,还在上海黄金商圈徐家汇,以3.5亿巨资收购了上海久事公司35层写字楼,拟命名为“均瑶国际大厦”,为公司迈向国际化经营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红蜻蜓集团与锦丽斯集团公司合作,在上海置地上千亩,进军房地产业,把企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以教育投资为主体的建桥投资公司,不仅创办了目前上海投资最多、教学质量最好的民营建桥学院,而且投资房地产、酒店、文化传播等行业。

此外,以投资工业房地产见长的吴泰集团,不仅在浦东成立了工业园区,近期又与青浦白鹤镇签约,拟建二平方公里的大型工业园区,这个项目实施后,将成为温州企业在上海最大的工业园区。

不仅是在上海,温州人的借势手段早已伸向了全国甚至世界。这无不说明了温州人的精明与睿智。

解密箴言

温州人的聪明在于,能够利用现有的模式来扩大自己的经营领域,他们可以借用他人的地来完成自己的创富计划;他们可以借用别人的生产模式开发自己的独特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来领跑市场。

用别人的钱给自己创益

(引言):

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最好是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刘长乐

说起做生意,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字眼儿便是“钱”。“钱”也就是资本,是创业之初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做生意需要资本,没有钱,怎么做生意?正缘于此,“没有钱”三个字也成了懒汉推脱责骂的盾牌。

要创业,手里却没有钱,这一问题从前同样也曾摆在温州人面前。怎么办呢?似乎没有任何问题能难得住温州人,似乎没有什么困难是温州人解决不了的。对此,他们自有高招,这便是“取之于民,谁投资难受益”。张远亮就是这样一个人。

张远亮出生在温州农民家庭,有5个兄弟姐妹,张远亮是老大,家里当时的贫穷现在想起来依旧让人心酸。当时,许多邻里和同乡开始外出做工赚钱,强烈改变生存状态的愿望使张远亮毅然地加入了这场外出的淘金之旅。

张远亮开始在温州城的一家店里跟人学裁缝,后来给一家家庭作坊式的服装店做小工。1985年,张远亮随一位朋友去了法国巴黎,在罗马火车站出口附近的一家温州人开的皮包店做工。张远亮之所以选择巴黎纯属朋友的介绍。那时张远亮满脑子都是赚钱的欲望,既然有朋友牵线,巴黎就巴黎,哪里都不是为了赚钱和生存?这种简单的念头竟给了张远亮超常的勇气。

张远亮那批去法的温州人很多,身份也各异:工人、会计、农民、手工业者、个体商人。那时几乎要借钱买机票的境况,注定了张远亮们无一例外地要从皮包厂和餐馆的苦工做起。这是当时华人仅有的两档生意——规模不大,但经营状况良好。

因为以前没做过皮包,开始不会用机器,张远亮便从粘胶水开始学。在这个只有十来个人的小皮包店里,许多新来的同事都和张远亮一样,一切从头学起。在那段艰辛日子中,张远亮很快就学得一副绘图、剪裁的好身手。到后来张远亮做皮包速度之快,在巴黎温州同乡里出了名。

几年之后,因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张远亮搬到了塞纳河边的“寺庙街”,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小店——飞天皮包厂。张远亮的创业在当时看来顺理成章。在所有人都有了小小的手艺和资金积累之后,温州人最乐于称道的群体抱团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最初小老板的起步资金几乎不需要很久的积累,有人要开店,亲戚朋友都会解囊相助。张远亮记得很清楚,自己最早开工厂时只有10万法郎的存款。六十几万的投资都是朋友们凑来的。慢慢赚了钱,张远亮再一点一点地还回去。

张远亮初创业时租的就是那种最便宜的顶层小阁楼,30平方米,一台机器每天转,再加一张桌子,晚上用来睡觉,白天用来做工。工人是回乡找的亲戚朋友。来巴黎的温州人几乎都是这样:不断从家乡找来兄弟姐妹一起做,所以很多人出来的时候单身,回乡探亲时已经是妻儿亲戚十几口人。张远亮起初甚至捡来犹太人扔掉的布头或碎皮,做成小钱包出售。同样一条皮包,别人卖25块,张远亮卖20块。压低了成本和价格的货品,很快在市场光亮起来。

在整个欧洲经济快速发展、皮包生意红火的时期,几乎所有温州皮包厂走的都是中低档产品的路子,获利丰厚,张远亮自然也不例外。那时普通收入的女顾客也要隔段时间换个新包用,这成了张远亮不间断的客源。20世纪80年代末生意最好的时候,工厂的订单像雪片一样,早晨出了货,中午还有电话来催货。怕的倒是你没力气。

张远亮就这样通过借来的钱开始了自己的生意,滚雪球似地,不但越做越红火,规模也不断扩大。几年下来,借钱起步的张远亮的总资产达到了数千万的规模。

解密箴言

成功的创业者们常常这样说,借债并不是好的运营手段,它是一把双刃剑,你如果善于运用它就会使你致富,你如果运用不好就会使你掉入深渊回力艰难,甚至家破人亡。借债的失败,造成的损失很大,但关键还是要看你借的是什么债。如果是用来消费的,那么的确应该避免贷款,俗话说:有多大的财,就用多大的力,应根据财富的多少而进行消费。但要做投资用,借贷款就会产生另外的情况。事实上,不少白手起家的富翁没有不借债的,因为他们深谙借钱、贷款的力量,加上这些富人们善于经营,擅长运用这笔钱进行投资,从而获取进一步的成功。

灵活多变的商业战术

寻求超额收益

(引言):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俗语

作为一名商人,要想于商海千帆竞渡中拔得头筹,就必须具备战略家的思维和胸怀。只要你眼光独到,总能发掘出别人从未发现的机会,从而获得令人羡慕的财富。眼界准,就能把握机遇,在经营中不走或少走弯路;眼界宽,就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以小见大,看得全面透彻;眼界高,就会追求无止境,才寻求超额收益。

当初温州人外出打工就靠三把刀:菜刀(厨师)、剃刀(剃头匠)和剪刀(裁缝)。虽然别的地方也有靠三把刀行走天下的传说,而且比温州人做得更专业、更出名,如扬州理发师和宁波裁缝都闻名全国,但最终富甲天下的却是前者。究其原因,至少有三点值得思考。一是温州人总在寻求超额收益,不大愿意停留在只剩下平均收益的行业,只要发现有新的行业可以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而进入壁垒又不高,率先进入新行业的往往是温州人。

“休闲服大王”美特斯·邦威成功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周成建原是从妙果寺服装批发市场起家的小老板。当市场正在兴旺之时,他便已觉察到无序竞争将带来市场的衰退。市场上的模仿、跟风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只有拥有紧跟市场发展的服装才可能占有市场份额。当时他居安思危,冷静思考,敏锐地从市场上发现,风雪衣和夹克衫具有兼容性,市场空间极其广大。休闲类的服装将与西服一样,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

周成建马上组织生产休闲服装,果然投放市场一销而空。1992年,一股风雪衣和夹克衫的流行旋风从东南席卷全国。当其他温州老板步其后尘之时,周成建已遥遥领先了。1993年,他成立了以休闲服装为定位的凯莉莎制衣厂。1994,又投资400万元,成立了一家具有全新设备和运作方式的服装公司——美特斯·邦威制衣有限公司。

休闲服装的准确定位,为周成建抢占市场赢得了先机。然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却有赖于他塑造品牌的成功策划。他放弃了“凯莉莎”这一与外国品牌易混淆的品牌名字,“凯莉莎”更容易令人联想到女人时装而不是空间更大的休闲服装。他取了一个洋味十足的品牌名“美特斯·邦威”,然而在品牌广告语中却作了民族性特强的诠释:“美丽、独特集中在这里!”“扬邦之威,扬中华之威。”

为了完成“扬邦之威”的目的,美特斯·邦威设计了一款“美”“特”风衣——式样最新颖、最美观又最独特的风衣,其“独特”之处在于巨大,竟有10米之长,足足有三层楼高,这真是一款“东方巨人”所穿的风衣。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采访组也闻讯赶到温州,把10米巨型风衣和邦威老板搬上了荧屏。继而,上海“大世界古尼斯大全”也收入了这一创纪录的杰作。周成建被媒介冠以“风衣大王”的称号,邦威风衣也成了市场的“名牌”。

当然,广告效果只能刺激顾客的购买欲,而真正占有长期市场份额则是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美特斯·邦威休闲装款式设计新潮、时尚,并且做到了价廉物美。其《名牌战略宣言》便允诺消费者:凡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海外品牌与美特斯·邦威价格同等的,美特斯·邦威的质量要高于对方;在质量上同等的,美特斯·邦威的价格低于对方。

美特斯·邦威休闲装市场份额逐渐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发展的“瓶颈”。他们又顺势而过,搞虚拟经营,建立特许连锁网络,把重心移到了市场。美特斯·邦威总部的五大功能,即品牌运作、产品开发、质量监控、营销管理和物流管理。无不是以市场为核心的。邦威立足市场,发现市场百点,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虚拟经营扩张其生产能力,从而达到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其净资产增加了四五倍,并带动了社会近5亿元资金的资本运作,被称为休闲服装业的一匹“黑马”。

此外,温州人比中国所有地方的人走得更远,更具有全球视野。早在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人就已经在新疆、西藏、甘肃等西部地区谋生。原因很简单,在计划经济时代,那些地区都属于八类地区(全国最高工资级别),没有工资收入的温州农民,当然要到那里寻求超额收益。

温州人并不满足在国内打工,当发现国外人力资本的报酬远高于国内的时候,便通过合规和不合规的途径远涉重洋去谋求超额收益,目前欧洲的华侨中温州人肯定是最多的。

同时,即便打工这样一个最简便的经济行为,温州人也比其他地方人的时机选择能力更强。例如,在中国还没有出现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之前,温州人已经遍迹全国了;在大城市人还没有借出国学习为名去日本、澳大利亚打工的时候,温州人已经向欧洲迁移了。正是处处领先一步,才保证了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加快了资本积累的速度。

解密箴言

对于企业来说,它不仅想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利润,而且也想永远占有这种超额收益。但是一般的企业没有核心能力就不可能达到,超额收益与其说是一般竞争的结果,不如说是核心能力达到一定层次的客观表现。

炒作是自信的表现

(引言):

不管我们踩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布莱希特

有了优质产品,还要注重宣传。温州人也许是最早从国外企业学习到了这一点,要不就是经营实践中的自我感悟。对品牌形象代言这一招式,温州人炒作得淋漓尽致。

温州在品牌形象代言人方面拥有的人数之多、档次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如“法派服饰”舍得投资上千万元巨资,聘请“国际影帝”梁家辉和“玉女掌门人”张柏芝为形象大使。港台及大陆一些大腕明星大多被温州人打造品牌所用,温兆伦、钟镇涛、胡东、周华健等者出任过温州产品的形象大使,这些宣传举措自然已经成为温州商人的经典案例。

此外在宣传方面,美化企业形象、美化商品形象、借助代销商形象、加强销售诉求等,也是温州企业肯下功夫的要点。

另外,炒房更是温州人自信的表现之一。

温州人北上组团购房,北京自然不是他们的第一站——早在2001年上海人就已领略了这股“温州旋风”的爆发力。2001年从8月到年底短短四个月,温州人曾8次组团、近千人次到上海购房,参观楼盘41个,成交房子237套,总成交额达到1.78亿元。统计数字显示,每年上海售给温州人的房产达63亿元。与此同时,温州人又到近水楼台的杭州大量买房置业,杭州许多地段一流的房产,几乎都有温州买主的身影,有的甚至是整栋整单元地购买。

在温州人眼里,北京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房产增值空间巨大,出租回报率高于其他城市,因而丰富的购房经验和明确的购房目的,很容易使温州人创造成功与财富的神话。北京的房价虽然偏高,而租售价格也相应偏高,在整个市场运作中仍处于平衡状态。在首都置一套房产,即便没有北京户口,也有半个北京人的感觉。而且,北京的文化中心的地位也令人羡慕,由于大环境的优越,富裕之后的温州人当然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在这里接受更高的文化教育。这种梦想将随着在北京投资置业的成功而成为现实。

因此,调查发现,世纪之初的温州人正在把北京当做置业投资的首选之地。无论是家庭理财、投资商住,还是买断高档楼面自用,在温州人看来都非常合算——有钱的温州人热心于北京CBD商圈、南城广安大街、奥运村和中关村等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中高档楼盘购房,这里的楼价每平方米最高达上万元,均价也在7000多元左右。而购房团的成员多是温州地区的私营企业主、其中约有80%意在投资,期待通过出租、交易等形式在若干年后获取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