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州人凭什么发财
23597600000003

第3章 个性解密(2)

1993年6月份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干快上,到处都在盖房,似乎只要盖了房,钱就来了。惠阳县一家房地厂公司在看了林立人他们一大堆买房资料之后,对他们非常看好,很多实力比他们大得多的房地产公司他们都置之不理,坚决要和林立人他们合作,他们出地,我们建房,利润三七分成。

他们计划在今天的惠阳市政府的斜对面盖一个26层的大楼,叫“温州大厦”,仍准备卖给温州人。没想到,林立人他们刚打了地基,6月份,中央开始宏观调控,到9月份,银根紧缩,为他们建房的建筑公司本来是垫资做的,这时候贷不到一分钱。他们的“温州大厦”最终成了个烂尾楼。

尽管林立人的钱又赔个尽光,但他还不死心,仍谋划着可能让他东山再起的一个新机会:

1994年,林立人没做成什么事。到1995年,他连1000元也拿不出来了,生活没有着落,不得不寻求谋生之道。1995年林立人在这里的一个柜台买了一台寻呼机,很便宜,然后,试着在街头贴一个小广告:寻呼机转让。没想到,不到1小时,就有人来买,林立人赚到了几十块钱。有了这个尝试之后,他就花了200元,在报上登了个分类广告。前前后后,我接到了300多个电话,向林立人要寻呼机,他再次到统建楼那个柜台拿货,这样,林立人就做起了寻呼机小买卖。由于他经常向同一个柜台要货,就可以比一般的买主拿到更便宜的货。慢慢的,他和这个柜台的主人赵女士成了朋友。

林立人注意到一个现象:越是便宜的寻呼机,需求量越大,而这种便宜的寻呼机,一般都是二手机改频的。林立人琢磨,要想发财,必须找到二手机的货源,同时,必须找到技术人员,懂得改频。幸运的是,他碰到一个台湾商人,专门在日本收购二手寻呼机,更幸运的是,林立人又找到了几个懂得改频技术的工程师。

有了这两大资源,林立人不再做零售了,改做批发。到1998年,林立人的事业达到一个顶峰,好歹也算是个千万富翁了。

此时的林立人决心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抛弃过去想依赖一两次机会迅速暴富的心理,脚踏实地练好基本功,一点一点积累做起来。

2002年初,在朋友的帮助下,林立人将剩下的资金投资入股了位于西乡的一家叫伟伯的数码像机生产厂,这一次投资比较成功,到现在他的本金已全部收回来了,股权也增值了。这一年下半年,依托这家数码相机厂,他的公司开始经营九九加一牌的数码相机。考虑到自己的资金实力、产品定位以及数码相机具体的市场环境,我们没有做那种大投入的市场推广,也没有搞什么连锁加盟,而是集中做电子商务。

林立人的目标是:做最优秀的网商,依靠我们的诚信,在网上将销售量做上去。

解密箴言

中国有句古话,叫“创业难,守业更难”,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不存在守业,只存在创业,最好的守业就是不断创业。曾经的挫折给人带来了不断创业的经验,这是林立人最大的财富,他的成功,永远蕴藏在下一轮更高层次的创业之中。

知进退,善权变

(引言):

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组织合并和避免无谓的竞争。

——约翰逊

温州人进退有度,善于权变,在他们看来,条条大道通罗马,不必死凿一个卯,更不用非走死胡同。一个办法行不通,就换个思路干。

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曾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温州企业家黄建峰接手改造了当地的老糖厂,许多人都觉得他的投资风险非常大,但是,在投产第一年,市场上糖价上涨。黄建峰的糖厂生意非常好。但是,三年后,随着糖价的下降,黄建峰毅然转产马铃薯淀粉,从而依然保持良好的利润。当他被问到有什么经商的诀窍时,他说:“我从不做没把握的买卖,确定项目前我已经关注了市场的长期变化规律,到了市场饱和期之前我就提前调头转产。商人要懂得适时进退,能进能出。”

当年温州筹建大型体育中心,规划耗资8100万元,可财政的拨款仅为3000万元。杯水车薪难济于事,怎么办?“鬼灵精怪”的温州人灵机一动,妙计生出:先把灯光球场以1800万元的价格出让lO年的经营权,再将一楼邻街门面卖出1500万元。剩下1800万元的缺口也自有办法:有人出招,卖座集资。单位5万元、个人2万元即可买断一个贵宾席——据此在10年之内,体育中心的每次演出或比赛的头场,均可以凭此证免费观看。此招一出,果得大效,不仅资金很快落实,而且还收得一徒——上海大剧院师从温州的这一做法,如法抛卖剧场包厢,也解决了融资的大问题。这可谓是灵活变通精神的发扬光大。

温州人一直认为,做事要善抓机遇,看见绿灯应该赶快走,遇到红灯就绕开走。凡事不能太死。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是变化的,以不变应万变行不通。变则通,通则活,活则兴,深谙此道的温州人说,摸着石头过河,聪明就聪明在不让石头挡住道路撞伤脚趾,而是利用石头指点路径。当年,当私营、个体经济尚不被国家政策认可,甚至被各地歧视时,政府则把他们大量挂靠在集体经济上,给他们戴上红帽子,让其继续发展。当有的地方把个人股份制企业定位于私营经济时,头脑灵活的温州人却创造出“非驴非马”的名称——股份合作企业,结果后来成了全国效仿的榜样。

温州人常有出其不意的逆向思维。前有为求生路、另辟蹊径的古人,后有为请财富、迂回作战的来者。当代温州人得益于古人的基因,又发其精髓,终得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商场中大演不守成规的灵活变通招术。

上世纪90年代初,温州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皮鞋生产基地,而这里所有鞋厂使用的几乎全部鞋机都是从台湾和意大利进口,进口成本相当高,服务又不及时。精明的大隆人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作为后发企业,他们选择了“分部标杆瞄准”的战略。大隆第一个瞄准的目标是当时占温州约九成鞋机市场的台湾鞋机。1994年,大隆从台湾进口了一批鞋机配件,仅用3个月时间,便仿制出了自己的前后帮机,各项技术指标几乎与台湾产品持平。此举引起了台湾人的重视,很快便有台湾鞋机企业主动要求与大隆合作。两年的合作期内,大隆学到了关于鞋机的生产设计技术、关键的生产工艺及市场需求规律等经验,也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利润。在对台湾技术消化的基础上,大隆人进行自主创新,开发了全自动鞋前、后帮机、真空加硫定型机等核心设备,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创立业内知名的“大隆”品牌。大隆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专业生产全自动鞋帮机的高科技企业。但大隆人并不满足于此,很快又将目光投向高档鞋机——意大利鞋机,结果又是“青出于蓝”。

温州人因熟知穷思变、变则通的道理,故而从不囿于一山二水三分田的窘境。正是灵活善变的素质,让温州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找到了“走出群丸小地”、“走出山野蛮荒”的蹊径。也正是通权达变的另辟蹊径,让昔日的“井底之蛙”拥有了成为翱翔四海的雄鹰的机会。

石井食品公司是一家生产冷冻食品的大型企业,它的冷冻家常菜在日本的超市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但从前年起它却宣布停止向超市和便利店提供冷冻家常菜。据统计,由于停止生产这类冷冻食品,石井食品公司去年的销售额下降了9.7%,并失去了15亿日元的利润。

该公司总裁石井健太郎在解释为何要从获益丰厚的冷冻家常菜领域撤离时强调说,因为“它已不符合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了。”

石井公司起步于20世纪中期,最初是一家生产熟菜的加工厂,那时的生产理念是“以廉价的原材料生产出美味的菜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品质和安全性,要求的是不施农药的蔬菜和不含抗生素的肉类。

“只有是消费者信赖的安全的食品才能卖出高价。现在早已不是什么特色都没有的生产商也能维持生计的时代了。”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石井公司从1995年起重新检视用于制作本公司产品的原料、生产工艺,并开始停止使用食品添加剂。原料大部分是低农药蔬菜,保证不含抗生素。这样一来,虽然原料的进价提高了,但石井公司通过调整各个生产环节来压低成本,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将损失减到最低限度,倒也能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现在,石井公司在销售额占80%的肉食品加工领域不断开发新产品,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利润。“石井的食品不含任何添加剂”已开始被消费者认可。

解密箴言

世上所有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这是绝对的,市场也是如此。产品和市场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市场的变异始终处于动态之中,产品依存于市场这个动态过程。因此,温州人的这种“知进退,善权变”才是企业的经营之道。

温州模式就是没有模式

(引言):

“力量”是内发的,不是外来的。做你自己的人!顺你自己的个性!

——罗杰·马尔腾

人们历来对模式比较崇敬,似乎有了模式,做事才有依据。但温州人却不喜欢固定的东西,他们认为模式缺少变化,很容易导致僵化。温州经济能飞跃式发展,恰恰是在体制、机制上能与时俱进。所以,曾任温州市委书记的李强说:“如果说有温州模式,那这个模式就是没有模式。”

温州的民营经济本身就是在不断地演变发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征。早期的温州模式是,是以家庭企业为基础,以供销员为纽带的小商品大市场。温州人正是从开个小店走向自我创业之路的。南京温州商会会长章庆洪介绍说,在温州,大规模的工业性工厂很少,基本上都是一家连着一家的小店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温州地域小、人口多的地理条件。温州商人从小店铺着手,再将小店铺合并做成大市场,从而开创了一种和其他地区商人不一样的经营之道,并取得了成功。温州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除了个体工商户、家庭企业外,它最典型的就是温州的所谓的股份合作企业。90年代以后,则进一步发展到股份制企业、公司制。

有位着名经济学家指出:温州模式是我国目前最有活力的经济模式,不妨将之称为“小狗经济”,其最显着的特征是分工明确,各个击破,最后以少胜多,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总的说来,温州的“小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别处捡的,而是温州人自己培养的,是闯市场闯出来的。这个模式的形成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的一句能抓老鼠都是好猫的话,一下子激励了温州老板们,他们家家办工厂,户户搞经营,个个不管黑天白夜,使劲浑身解数,自己不够拉来亲戚朋友,大家一起闯市场。在全国和世界各地当游商,拉订单。教育部门的校徽征订单被他们拿来了,邮电部门的各类信封订单被拿来了,香港警察警徽的订单被拿来了,甚至连美国海陆空三军的军徽订单也被他们拿来了。敢拼敢闯加上可怕的凝聚力,使温州家庭快速成了一个团体,一个人性化的团体。温州“胆商”们,凝聚了家族人员,邻居们一看好赚钱,又拉来其家族人员,就这样,一加一,二加四,温州整体规模起来了,够成了现在全国知名的“温州模式”。

2003年4月辞职下海前,时任温州市副市长的吴敏一曾认为,“温州模式”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民营经济或“老百姓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家族企业是企业起步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二是生产经营的产品大多是附加值不高但面向国际市场的小商品;三是区域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块状经济”或产业集群特征,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四是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市场开拓意识是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五是政府是“小政府”。温州模式早期解决的是既没有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又没有人才、技术优势的地区如何发展经济、如何保证老百姓吃饭的问题。在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后,过去那种“传统经济+温州人创业精神”的温州模式已随着时代变迁,显现出“传统经济的提升+新经济的发展+温州人的创新+现代文明”的新特征,可以称之为“新温州模式”或者“后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深圳模式合称中国经济目前的三大模式,温州是以民营企业为主,苏南以集体企业为主,而深圳则以对外贸易企业为主。随着国有企业的国有模式消失,21世纪注定是要以“温州模式”这种民营经济体系来唱主角。

在新的世纪,温州人的模式在发展,WTO的进入,使中国的经济进入全球市场的大经济圈中,国家对一些国有企业,特殊行业进行了相对应的保护,而对“温州模式”下的民营企业所做的轻工行业,基本全面开放,这样,加速了温州企业直面竞争国际企业。当温州人在国内竞争时,大家比拼的是产品的价格。而“狼”来时,人家比的是品牌与服务文化,这些一下子冲破温州企业的企业文化底线,在此情况下,温州人的思维、温州的模式有必要进行改革更新,温州人有智慧,将用他们的传统智慧融合“国际狼”们的思维,西为中用,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生命力更强的新的温州模式。

解密箴言

温州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他们庞大的销售网络,就是他们的四“千”精神(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用“小狗经济”抑或“狼群经济”这些称号来为温州经营模式下注脚,的确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与众不同的金钱观念

弯下腰去捡起一枚硬币

(引言):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勤俭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要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记得有一个叫“勤俭”的故事。在古时候,一个老汉家有块题有“勤俭”的牌匾,老汉对牌匾爱若珍宝,将它悬于高堂,严格按“勤俭”二字持家,老汉和他两个儿子的生活过得富足甜美。多年以后老汉年老,在临终前将两个儿子叫到床前,教育儿子在他死后一定要按牌匾上的“勤俭”二字去做。老汉去世后,两个儿子开始分家,分完财产分牌匾,老大分了“勤”,老二分到了“俭”。两个儿子没有忘记老汉的话,都按照牌匾上的字去生活。但老大知“勤”不知“俭”,老二却知“俭”不知“勤”。这样,时间不长,老大、老二的家都败落了。最后,老大老二把分开的牌匾合起来,二人勤俭持家,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李嘉诚说:“我认为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有极大的关系。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温州人素有勤俭持家之风,这是历史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抓住机遇,发展经济,走上了富裕之路。但他们仍然过着节俭生活,把钱用在扩大再生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