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961年或1960年,正当所谓被“苏修”卡紧了我们的脖子的“困难时期”,全国大饥馑,饿死人。饿不死的一天顶多分配到八两粮,肚子还是瘪,这时候,再喊阶级斗争,斗不起来了。只好休养生息,容许老百姓养几只鸡,搞点子副业,半明半暗地包产到户,集市贸易也渐渐恢复了。政治上也少了点严峻,说是“患难与共”呀,“风雨同舟”呀。文艺上也少了点捆绑,又说起了“百花齐放”呀,“无益无害”者也可以有那么一点呀……这可以说是大跃进严重挫伤后的一次复苏的机会,而且确实出现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复苏景象。一个社会只要多一些生存空隙,那里就会出现生存的活力与智慧。有个年过古稀的老头子也发现了自己还有着余光、余热。他肚子里有点文墨,便到处搜罗古旧字画、线装书。这些东西那时都被一些人家堆在阴暗的角落,留之无益,弃之可惜,见有人收购求之不得,省得自己拖板车去废品收购站了。于是小城出现了一个旧书店,只占用临街的半间房子,跟摆摊差不多,除了古旧书、画,还有古旧的小摆设、小玩意,这位老人多少赚几个,也就很满意了。我是这店里的常客,只看看,不买。的确有好东西,有人在这里买到了郑板桥画的墨竹、金农的砚台、董其昌的行书册页等等。我没有收藏癖,再珍贵的文物古董,都不动心。有次见到一幅楷书立轴,纸裱,很古旧了,但无缺损,楷书极难得,这一幅字大如《颜氏家庙碑》,笔墨端庄厚重,似带蔡襄笔意。原来是王澍手书自己的一首七言绝句,我曾从一本什么书上——也许是《艺舟双楫》见过这名字,约略知道他是明朝金坛人,官至吏部侍郎,当时书名甚高。便向店主问价,老人伸出了三个指头,我问:“三十?三百?”他笑了:“三元!”然后又说,“我都不好意思说这个数了!”王澍手书的诗作竟然不值钱到这地步,我若漠然视之,不但对不住王澍,也太对不住有明至今那五百年一去不返的韶光了。于是我慷慨解囊,掏出三元人民币,买下了这件故明之墨宝。但,它只在我宿舍的墙上悬挂了几天,又被我送给了一位朋友。“文革”后我问这位朋友,这幅字还安然无恙否?他说,抄家时被抄走,生死存亡两不知了。
写在这幅立轴上的那首七绝,就有着前面我所说的今天忽然想到的那句诗,那句明白如话而我一直弄不明白的诗。
前几天有位朋友跟我讨论处世之道。我说,我的经验是:让路!千条大道让给别人走,我只管走我的独木桥!这独木桥,一歪脚就掉下水,谁也不会跟我争。没有争的,独木桥之风骚由我一人独领,走起来也很宽畅了。强似在阳关大道上,千军万马拥成一堆,定会有被踩死踩伤的。今天忽而想到我这“独木桥安全论”,并非我之首创,那位“吏部天官”的王澍,早说在我的前头了。他手书的那首七绝,末句便是:“独木桥上好结庐。”当时我觉得这话很怪,陶渊明诗“结庐在人境”,这位王澍怎么会想到结庐在独木桥上呢?这句诗说得明白无误,却使我百思而不得其解。所以前三句早已忘却,这末句始终难忘,今天忽而又想到它,而且使我惊奇地发现,在对于独木桥的透彻理解上,我逊于王澍先生远甚。首先,他的眼力好,我还只觉得在独木桥上可以安步当车地从容行走,而王澍先生却欲结庐其上。那根独木,岂不是个广阔的天地吗?再者,我还只是个独木桥上的赶路人,而他却要在那里安营扎寨。这糟糕!他是要拦住桥口收买路钱吧?难道今后连独木桥都有了霸主,我可真正要走投无路的了!
我以为现在我总算弄明白了那句我一直不曾弄得明白的诗。是不是?请坦率地相告,我现在是不是明白了一点呢?对于人,对于我自己,对于这个社会、时代等等。一笑。
另:再告诉你一个想法,我也打算找个地方修炼一番。秋来,山中红叶如花,可惜山中我无一门亲戚可以投靠,所以我说你是有福的,且是清福,得享就享,何必匆匆归去呢!现在我似乎可以向水乡泽国走,那里还有几位朋友,今年春时相遇,即向我发誓赌咒今秋定请我去吃螃蟹。现在螃蟹正上市,妻报告行情,大些的蟹已涨到150元一斤了。这样我也就明白何以至今未接到朋友们实践诺言的请柬。然而,我实在眷恋那“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观。且想想看,到哪里去,既能得到个不花钱的小憩之处,又得免企图吃蟹揩油之嫌。你也替我想想,去哪里为好?
七
外出了几天,参加了一个座谈会,很无聊,没有什么可说的。回家后才读到你的信,复迟了。
蒙垂询近时有何题画佳句,这使我有点伤心了,为何不问近时有何佳画呢!你以为我的画注定赶不上诗吗?我却信心十足。你应当知道我今年春秋六十有七,自六十五岁那年春节,才有志于绘事,至今一年零八个月而已,我还想“八十岁学吹鼓手”呢!绝非戏言,等着瞧吧!
芸女士旧居茸修,焕然一新,索画补壁——看,人家就要画不要诗!感谢她眼力非凡,不但给她画了,还额外奉送上了诗。一画一题,共四题,抄如下:
题牵牛花
红拂翠绕理还乱,
白沙汀上时曾见。
花妍未合云鬓近,
蔓长却随幽梦远。
题八哥
白沙翠竹花似燃,
澄波碧影云卷天。
枇杷垂金樱颗紫,
忽来山禽黑似仙。
题荷
二十八年蝶梦轻,
犹记东郊荷花风。
独立水畔人不识,
叶底一枝别样红。
题梅
北地梅花少似仙,
偶得一枝益可怜。
绿萼二度花开日,
一别故乡五十年。
还要解说几句。《题牵牛花》,像是代打不平的。牵牛鲜丽非凡在画中却往往只放在闲花野草的位置,作陪衬和小点缀。到了齐白石,才竭力将它扶了正,扶到了篱笆上,获得与“花之隐逸者”的菊同样的地位了,但菊不仅常与高士为侣,且兼与美人为伴,“人比黄花瘦”,则几乎成为美人的化身了。洪亮吉曾叹息菜花道:“花香不上美人头。”牵牛花在这一点上与菜花是同命运的,故而我也为她叹息道:“花妍未合云鬓近。”牵牛花有蓝、有紫,花形舒展大方,只是过分鲜嫩易萎,为美人欲拈而未敢也。然“蔓长却随幽梦远”,这苦涩,便只好留给牵牛花独尝,谁叫它千丝万缕,横生出那许多烦恼根苗呢!
《题八哥》,“赤黄橙绿青蓝紫”,还有白,都写到了,于此诸般奇光异彩中,飞来了的这只八哥,无疑是一位黑色天使,这是我献给黑的一支颂歌。
《题荷》,“二十八年”之谓,你该知道这是指我居真州小城的时限,回首恍然一梦,幸而尚不荒唐也。我在那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梦轻如蝶,而当时则迈步如铁,沉重多于轻松,所以我深深眷念着那方水土。出来走了一圈,晚年还想重归旧地,自结三椽之庐,作真州老居民。乡先贤王渔洋、孔尚任、宋荔裳,皆在真州留有名篇,后生小子敢不于生活了半世的旧地继扬先贤之芬芳乎?况吾母系先祖姜踩先生,曾为真州令,先生明之遗民,奇节瑰行,吾幸得埋葬于斯土,功二必“魂兮宜其为鬼雄”也!
《题梅》,乃吾忆旧之作。绿萼,梅名。先父曾为盆栽,数载后,始见花。二度花开之日,即我长别故园之时,迄今已五十年,抚今追昔,人世沧桑,为之唏嘘再三矣!
这次,且就谈到这里。我的题画诗,往往寓有本事,不说不知道,但说出亦多属思想之冒险,以今之读者视之,仍无多少可读性的!
八
前次说到诗有明白如话,而很难弄得明白的;再补充另一种情形,诗亦有看似已经弄得明白,实是并未弄得明白的。如孟浩然的一首十分着名的诗,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
这首诗大概是最明畅不过的了。我没听到有谁说过读不懂,然而,我恰恰就是读不懂它的一个。关键是后三四句。近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对此解释说:“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这样就将全诗归结到“花落知多少”一句。见花开喜,见花落悲,这也是人之常情,以常情推论诗人意趣所在,上述解释应是无可指摘的,也会是读者对这首诗的普遍理解。我也未尝不曾作此想,但又觉得总有点不对劲。“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语调太舒缓,它所透露出的诗人的心境太平静了,即便花儿落了许多许多,也看不出诗人会有什么“对花木的担忧”的心情。好像无所谓,花开花落都是春之景色,都足以令诗人怡悦。诗人春眠刚醒,故而设此一问,问得正是时候,若走出门去,一看就明了,还用得着问吗?其实在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正是以哲人的眼光看待春色的,“花落知多少”处,正不知有多少花开也。有着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才能更入微地体贴物内的情趣。《春晓》将诗情与哲理打通合一,这才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哲理诗呢!
老实说,我年轻的时候,曾因这首诗的惜花之心写得不够浓重,而怀疑它是否够上号称一流之作,到老来,荣枯看淡、看破、看通,才知道孟夫子正是从枯处看到了欣欣向荣也!
我设想李清照也看出了这首诗的奥秘,且看她的词——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有人认为李清照的这首词是从韩偓的诗变化出来的,韩诗是这样写的——
昨夜三更雨,
今朝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
侧卧卷帘看。
从外部看,是这样。但这是躯壳,骨子里却流动着孟浩然《春晓》一诗的那种宁静。“雨疏风骤”而后,海棠岂能依旧?卷帘人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地对答,这本来无须问也无须看,便知道海棠必是在变着,变得“绿肥红瘦”了!
“绿肥红瘦”,是李清照的名句,红瘦了,绿却肥了。事物互为盈亏消涨,结果仍趋于平衡、和谐,仍是美的。这同孟浩然的呼唤着“花落知多少”似的,是怡悦,不是惋惜。
到了曹雪芹则又从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一语,撇开了对事物盈亏消涨的关注,单单摘取了视觉的感受体验,就成了“怡红快绿”,绿也好,红也好,都是生命的葱茏勃发状态,无往而不自得也!
好了,诗就谈到这里,下次换个题目,谈谈画吧。你不引发我谈谈对画的一些想法,会是一个遗憾呀!
(原载199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