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琦
一
乐颠颠又扯回一块准玄色的亚麻布,忙不迭地又去找我的老搭档、专门缝纫师小席。
大襟褂、立领、身长二尺二、腋下走直线、右襟角走圆要小……见小席背得滚瓜烂熟,我只好朝她白白眼、傻笑笑,无话可说。
也难怪。自打前些年我忽地开窍,彻悟穿了几十年的衣服,竟都是“衣不符人”的瞎胡闹,真正适合我的却是咱老祖宗的唐装——我指的是那种没走味变异的正宗大襟褂时,就与小席黏石黏磁铁地结下了衣服情缘。
起初她做大襟褂很是不得要领,总把在农村老家给大表婶们做糙活的那一套搬来对付我。比方领子开得又土又塌,胳肢窝一个劲往下斜,弄得十件衣服八件穿不成,剩下两件能凑合的,还不是领子立不住,就是右襟恨不能斜到姥姥家。
丧气得多了,逼着我不得不对大襟褂死心研究起来。我发现相对于现代各式目迷五色的时尚服装,大襟褂看似简单实质简而不单。由于它没有任何花哨,简练朴实得就看领子及右襟的功夫,因此对做衣人和穿衣人都是一种朴素的挑战。又由于中国人是“曲线思维”,能圆则圆,能走弧线尽量走弧线,特别在做大襟褂,在右襟角处,更是本能地将棱角圆活化扩大化,并尽可能地把那右一抹,往右腋下抹狠些、斜些、下坠些。殊不知这一来,衣服亦整体性地往下斜,站不起来。除非真正的高手——如那些影视剧的职业服装师,或许能洞察出此中破绽,不含混地裁出棱角,该收住时即收住。
不能圆,要横平竖直,右襟拐角弧度要小,胳肢窝要走直线……这些几乎成了我总结出的做大襟褂的定律,也成了小席必须遵守的准则。但习惯势力是可怕的。小席起初很是阳奉阴违。仍是该直的却圆点,该少斜些偏夸大。为此我没少花冤枉钱,让她在我的衣服上可着劲操练。后来失败多了,返工得不耐烦了,她才痛下心来遵循“王氏定律”。果然就少出纰漏和废品了。
二
说到我的大襟褂情结,就不能不提到十年前我的道缘。它既可理解为一个人在俗世混不下去了,也可看成是不想被彻底异化。总之,一个人胆敢明火执仗地把自己的人生定义为求道人生,他骨子里肯定做好了一切决绝的准备。世间玩什么的都有,就没听说有玩道的。一沾上道,别说你玩它了,首先你就被它限制死,就得无条件地皈依在它的铁律下。我的最终选定道袍样的大襟褂为毕生正装,正是基于对道方方面面的边际制约和考察后才定夺的。
说大襟褂是中国人的老国粹、传统服装,大约不会有人反对。不仅中国历代高真道人,而且晚近文人及乡俚村夫村妇,似乎都以此为国服唐装。它的素朴与宽大,不仅符合我的自由天性,我近年习拳炼丹的方便需求,同时在深层审美上,它还既合宇宙普遍的全息美,又有自己的特殊美。它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胸前衣襟连成一片,从脖颈到腋下再到腰际,流线型蜿蜒缀满了扣子。特别那些美村姑们穿它时,用纤纤素手从左往右一路细腻体贴地扣下去,那做派、那韵致——那轻轻柔柔撩人地往右一抹,是个人都被迷晕,都由不得不想起故乡河对岸的小方、翠花,想起歪脖树下那痴痴望断二狗子的三妮子……
在过去的年月里,大襟褂对男人来说,是宽余,是潇洒,是有头有脸的君子风度,对女人来说,却是含蓄,是内敛,是小媳妇受气包的象征词。那包裹得密不透风、严丝合缝的胸怀,与她们被封建文化牢牢罩住的一生何其相似乃尔。
较之现代女人的对襟褂——扣从胸前开——不,从后背开,从脐下开,这个世界虽说少了许多对女性的压抑与践踏,却大大增加了杀人不见血的“服装毒药”、肉欲味和堕落味。
三
但凡地球人都明白,衣服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使用功能,更有衣服之外的文化与身份的附加功能。但这是有前提的:你的文化品位与实际价值必须与你的衣服成正比才谈得上美感。惜乎现代人在自身实际价值上做工太少,在将服装作为符号道具、礼仪工具上下工夫太多。由此引发的盲目追波逐流,以及邪恶的侈糜风,既败坏了人性,还潜在地威胁到社会的道德秩序:许多人极尽奢华,瞎穿盲戴一辈子,自以为风光露脸,“我酷故我在”,其实一辈子只是个“服装盲童”,在假自我假道具中混了一生。企图用服装为自己“立名定义”的人,恰如妄图用名利权势金钱达到自私目的的人一样,其结果都是空忙一场。
摒去浮华的表象,还是那些真纯本色的东西更有力量、更感人恒久。不论是人是衣,万事万物都逃不脱时间公正而严厉的考验。如老庄、大襟褂,如太极拳、周易八卦……越是那些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和事,往往越是恒长不衰,越是能被一代代的后人证实为真实受用。连现代城市都精通: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底蕴。真谛何在?概言之,内里更合道,更合宇宙全息审美法则——也即是现代自然科学的美学定律:简单、对称、和谐、统一。符合这些定律与法则就是美,就具有永恒无限的性质,反之则相反。
这其中,简单又是第一要素。无论老子用中国传统式的丹功冥想发现了大道至简不繁的奥义,还是西方现代科学用推理实验证实了大自然本性简赅的真理,光走最短的路,造物在最基础层面,用的是一个最节能节约的对称法则——甚至只用几种力、一些数和微粒子创生创世,却是真实不谬的。
人类一切活动,其本性都可概略为以最小值,去追求最大能;以最少的形式,去概括最多的内容。尤其作家艺术家的艺术审美更不能脱离由简单派生出的简洁真朴这一圭臬:那就是高度的语言概括和精练的以简造型。用复杂造复杂,用金钱出效果,以耗能产功能都不难,难的是用无生出有,用一个虚的法则造出万物,那才叫本事、叫神力。
如此比照,那些动辄投资几个亿打造的所谓“巨无霸”影视,就算能挣个盆满钵流,赚回多少廉价吹捧与喝彩,却在老根底上输光了。起码它不合道,不经济节能,不合宇宙审美的第一原则:简朴。也因此,依我看,贫帽还未脱尽的中国,最急需一项艺术节能奖。谁能用最俭约经济的成本,拍出最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谁就是最牛气的大腕大师。
宇宙间,没有任何事物不带矛盾,不受限制,没有前提。权势越大越需自律,名声越高越需谦卑,金钱越多越需俭慈。越是艺术大师,应当越有能力实践并坚持全息审美原则,越能在哪怕区区几个铜板,一些边角料上,玩出、创造出美的奇迹、美的真谛、美的绝活来!
概言之,宇宙的本性,就是艺术的本性,人的本性。一切艺术,绝不能在外向的、物质的层面求拓展,而必须在内在矛盾的对立中找到反差性的美,协调互补的美——平衡和谐的临界奇异之美。
四
美是酷难的。当美仅仅在低维度上表现个性之美,表达个体的冲突矛盾,诠释一己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时,需要的是智慧和才华,但还称不上是大美,也不具有美的真本性。一到要表达和谐,有能力揭示人性矛盾统一的更深刻本质,启迪出方向与活路时,需要的就不单是智慧和才华,更是战胜自我、超越升华的勇气和意志了。因为这已超出认识论,涉及到方法与实践——来不得虚的了。
当我一旦明白我的文学和人生绕不过的终极使命是求道悟道证道,最后将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时(是否对人有用那由不得我),我也就明了我一生“没好日子”过了。
说穿了,就是用真实的一生,去换虚无的道。在超越社会实用层面后,还要担当超越所带来的必然的“幸福的受难”后果:孤寂、节俭、不被理解……以及在家出家、住世出世等准教徒的生活。
不错,这的确显得很不自然很不人性很不自由——整个人都快成了道的工具了。然而生命的辩证法就是如此无情:为了生存,必先放弃生存;为了成为真我,必先成为非我;欲取必舍;欲有为必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工具本身,而在什么样的工具,谁的工具。世人皆把服装、豪宅、语言、科学,乃至他人都当成工具,实际上人才是造物、宇宙上帝的真正工具。道生人,天育人。人只有主动当好道的工具,而后才可全人全形。虽则作为“道具”的人前半生必然受难,但后半生肯定圆满无憾。反之,一旦沦为他人或外物的工具,尽管前半生风光无限,但基本就没后半生——或准确说:后半生就不像人了。全看人取哪一极。
人间任何人为的工具都不足以让我们留恋争取,用宝贵有限的资源——一次性生命去交换。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不管多牛多硬)必须成为、异化为任何人与物的工具!
五
常人服饰,动机不外两点:一为自己,二为他人。对自己要有实用价值,对他人要有审美功能。倘再添个第三:为了合道,取悦老天,人不说你吃错了药,是超级弱智才有鬼。
这个弱智就是我。更严重的是我早已养成“天人反馈”的神经机械系统(用农村我大舅的话:已上规模了)。屁大的事也要联上道,联着宇宙规律。常有人问我活得累不累,我说该反问你们自己。你们时时面临矛盾选择,一次次要在“两堆干草”中权衡徘徊、反复作难,那不更累更要命?而我乍看找道过程虽难,可一旦得道有道,甭提多省心,自有现成的方向和最真的价值,再不用自己走心走脑,便能以一代万,用一次性选择,一个法则——一条道走到“黑”了。
就拿我选定大襟褂为主旋律来说吧。几乎不用再想,接下去的路数肯定是:色要素(即佛教说的“坏色”、中性色),式样以无点缀洗练为本,料质更自然须以“廉价物美”的棉布亚麻布为主打。说来不怕见笑,为了购到理想的布料,我曾不吝花一千多元,亲自跑到伟大文学泰斗鲁迅故里的布匹批发市场,购回价值人民币二百来元的老布。
遥想十年前无道之时,我才人届四十就开始糟蹋自己。成天灰头土脸,弄得像武大郎的亲妈,还不忘找出过硬理由:我都半老婆子了,我还打扮给谁看?
十年后不意竟人生两重天。绝望中的我不幸而又万幸地找到了道,并冥冥中得到暗示,又练起了道术中最具生命科学的太极拳、内丹功。如今不仅老病一把抓,且在化学层面、分子细胞层面(恕我保密略去),不可逆地返老还童。更神的是,由于丹功内功在身,我的太极拳太极剑也快打化,已由昔日的女文人变为“女武人”,并被一些太极大师称为“真正的太极拳理论家与实践家”。
人说,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我就天天体验到这幸福,每时每刻都有“与道合真”的形式之美与内容之美相融的快感。也正如此,我才下定要为道活,为道穿着打扮的决心。真的,我个人的形象已不重要,要紧的是用自身的实例证明道的伟大神奇。
美确实是世间最酷难的了。随着我的体悟越深,我对美的本原也了解得更深。难就难在人不幸有个臭皮囊,这臭皮囊不幸又有个上帝的脑子;难就难在个性与共性的冰炭难协,却又必须相协;难就难在那个终极美,是包含了真与善的理念后的感性外化。
文学艺术成天架在内容与形式上扯皮,照我说,它们其实是个两面币。当形式无内容时,形式确实无意义,内容也确实就如空心球。一到形式具有内容的本质,手段具有目的的功能时,形式就不只是形式,手段也不单是手段,其实就是内容与目的本身。内容的纯粹需要形式的纯粹;目的的高尚需要手段的高尚。正如爱因斯坦总结的那个着名的质能转换公式:质能互转。在超常情况下(临界状态),质能确实是既守恒又不守恒、互逆互转互动的。
惜乎真理总被蒙蔽歪曲。内容与形式绝不可分裂——就这么简单——却又这么酷难!
六
近年不论私下修炼还是公开登场,我都是这身行头:素色大襟褂、肥裆扎脚裤、足套运动鞋、后脑勺一把马尾松。
有人叹赏:有股英气、奇气(我原先的琦字就不带王字旁)、仙风道骨之气;
有人戏谑:这身道袍,像个八卦婆、王道婆……
我当然知道,这身打扮太适合我、只适合我。有眼馋又很靓的林妹妹、林姐姐们也想试试,不想全被拉下:一个个活像半吊子巫婆、神婆——不光神散,形也散了。
这又暗合一条天律:越是原始质朴的东西,对人越苛求,越具有选择性挑战性。
不客气地说,老布衣、大襟褂,穿的就是那么丁点儿灵气,那股子超尘脱俗的劲儿。恰恰那看似最虚的灵气、超脱之气,又是最不可复制与克隆的。因为它既是老天先天给定的,又是人后天修持出来的。
我不会愚蠢地认为只有我配穿大襟褂,只有我穿上大襟褂才形神俱妙。但我真的认为,一个女人倘最终能找到与自己风格气质相媲美的服装,并且这服装不管是无意或有意,都既合道又能反映“我是我的标致”,那就是大幸运了;一个作家倘最后能回答怎么写,写什么,不仅用笔,更能用人文统一的实践向世界说话,那就是天之骄子了。
倘两样都齐全哩——差不多就是个在世的神仙爷了!
七
本文结束前,要揭露个关于大襟褂的小秘密。
我们说大襟褂是美的,它最动人风韵处就在那从左往右再往腋下的那一抹——那流线型弧形线条上。但何以如此,它的依据何在?为何是从左往右而不是从右往左,为何中国古人要说阴阳雌雄、男左女右,而不说阳阴雄雌、男右女左?难道事物不多是左旋的吗?向上的东西不都是左升右落的吗?其实这正是造物的狡计。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自然界虽一切物体都是由左而右地旋转,但结果必须要“右合”,才是一个完整的循环。右,既是事物的始端又是终端。所以才有“右利手、右利脑”、女性更具有向心力、包容性之说。
大襟褂正好符合这一规律。但守恒之中有不恒。诚如古希腊俗语:人们都说你太左,但我知道你一直往右。这是指人一生的气血都是从左往右螺旋旋转的。正常情况下,衰亡也先从右半身、特别右脚的动静脉不利索开始的。
中国古人的大襟褂,不仅早窥破个中奥秘,且在衣服上试图解决这一宿命。除了干脆将衣服从左拉到右,更在右襟处留个小拐角:一个不易觉察的“角动力”。可别小瞧了它,它正是人的命根子。有了它,就有了可持续再循环、再参与宇宙大化的可能。
这也是我一再提醒小席大襟褂的拐角不能全抹,不能走大弧圆的道理所在。在我无形中的“言传身教”下,在一次次的拨乱反正下,小席竟也道行猛长。常挂嘴边的脱口秀是:哪怕是块老布,咱也得力求完美合道,别让老天以为咱不孝敬它不尊重它了。
大襟褂那右一抹是美妙神奇的。参破它,却是无限复杂困难的。
(原载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