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莉
有天晚上,家中停电。书与电视都看不成了,我们似乎一向正常过着的生活被临时中断了下来。
我和家人坐在沙发上,在黑暗中聊了会儿天。但不久,我们的话题也归于沉寂。黑暗,似乎有种剥夺人之间的联系的特权。
突然,我说,我们去商场买只收音机来听吧。一只收音机,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度过一个黑暗的无聊的夜晚。
在一部早已忘记名字的欧洲电影里,在一家慈善机构上班的独身女人,白天做的是给失业者、流浪汉施舍饭食与衣物的活。到了晚上,女人回到空洞的家,她挂好和生活一样刻板的制服,漠然地换睡衣,侧身躺下。想想,她又起身,借着月光打开床头的收音机,侧耳聆听一个民歌手唱某支深情之歌。
临睡之前打开一只收音机,好像有个人在身旁一样——这已是她的某种睡眠习惯吧。
我突然感到,一只收音机,是她贫乏、沉默的生活里的某种赐予。
收音机,似乎总是这样与人们外在的或内心的黑暗联系在一起。在《心是孤独的猎手》里,孤独的小女孩米克·凯利总在夜晚躲到有收音机的人家的窗下,等待着贝多芬的交响乐。当音乐响起的时候,米克总激动得发抖。对于她而言,整个世界就是收音机里传出的那首交响乐。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存在。
女孩成长,是卡森·麦卡勒斯这部小说的重要命题之一。身体在成长,内心世界的自我却迟迟得不到发现与认同。只有音乐,无论流行音乐或是交响曲,可以在这样的身体里奔跑,在这样的内心里奔腾。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这样懵懂着,犹如于黑暗中摸索一样,长大的。
在那些黑暗岁月,一只收音机,能够让你的生命发出多么炫目的光亮啊。
有很多盲人,喜欢听收音机。至今,我还喜欢看他们将收音机举到耳边的样子,就像是在听人对自己的耳语,私密,带着一种自给自足的怡然。
我爱坐出租车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每一辆的士上一定有收音机。我很喜欢那种司机只是专心开车,乘客则默默想着心事,车里只有收音机在轻轻回响就像背景音乐一样的感觉。哪怕路程长一些,我想也是可以忍受的。
有时我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天气预报,交通路况,以及流行歌曲,甚至都舍不得下车。
因为在家里我总是听不到这些事情。现在猛然一听,觉得,呀,真是新鲜有趣,长见识!
有个邻居老人,七十多岁了,出稍远的门就要撑一只三个脚的拐杖。但是他喜欢给电台主持人写信,开头总是这样:尊敬的主持人,我是一个七十八岁的老人了,一直收听你们的节目……
他总是能收到主持人的回信。有些主持人几乎都把他当朋友一样彼此通信了。他把那些信收在一起,有时候他会把信拿出来,大声地念着其中的一封,给院子里另外几个老人听。
有一天我去给他家送一张水费单子。我远远地看了一眼他的收音机。那是一架老“红灯牌”收音机,总有几十岁了。他用块小红布蒙着,估计要调频的时候才把布揭开。
我觉得他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他的行动范围已经很小了,可是凭借这只小小的收音机,他建立了自己不俗的交际圈。
拥有一架“红灯牌”或“熊猫牌”或什么牌子也不是的收音机,曾经是一个时代里所有家庭的梦想。
我尚记得小时候,有个小叔叔喜欢自己动手装收音机。我父亲出差的时候,他会写张清单交给父亲,上面写着他需要的零部件如扬声器、螺丝什么的。
他一天到晚照着一张图纸,拼凑、焊接那些零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战”,最后他把几节电池捆到一起,装进收音机里,往往收音机会突然发出一种乱糟糟的声音,就像磨牙或是现在的塑料薄膜相摩擦,让初听的人心里发麻。
一下子,我们这帮把头围成一堆打算帮他验收的小孩子四散而去。而那个热爱动手的人,却总是兴奋得大叫起来:“有声音了!有声音了!”
——他制作的收音机初次发出的声音,实在太难听了。而在他自己的耳朵里,却不啻于天籁之音。
让收音机成为一个深刻象征的,是美国作家约翰·契佛。在一篇名为《巨大的收音机》的短篇小说里,他让韦斯科特夫妇得到了一架功率极大,极善于接受周围杂音的收音机。一打开那台收音机,就能听到整幢公寓里各户人家发出的声音。经过几天的收听,韦斯科特夫妇发现,所有那些人家的声音都是一样的:琐细、庸俗、自我封闭与虚伪。
要么钱,要么性。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那是整个空虚的中产阶级的声音。
自从有了那只魔鬼般的收音机后,韦斯科特夫妇连争吵也要压抑起来。因为,收音机会听到,而后,邻居们会听到。他们一向维持的良好的夫妻形象就要大打折扣了。
真是疯了!谁会希望拥有一架韦斯科特夫妇那样的收音机呢?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医院看望一个重病人。我们不知道送什么东西才好。我说,要不去买个小收音机给他,这比送水果什么的也许要强。他已经很难随意吃想吃的东西了。
朋友起先是同意了,可是沉吟一会儿,他说,还是不要送收音机吧。现在收音机里全是药品广告,病人本身就敏感,听多了这类信息恐怕心情更不好。
我的这位朋友,对现在收音机里传达的内容、风气,进行了婉转而细心的批评。
我觉得收音机里传出的应该是蔡琴、腾格尔、邓丽君,传出体坛消息、唐诗鉴赏,传出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老年保健指南以及求职信息。在深夜时间有夫妻性生活以及与人的精神健康有关的讨论话题。
传出更多的友善与爱意。
那样的话,人人都会梦想有只收音机,能在黑暗中打开。
怀揣植物的人
那一幕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那天傍晚,我买菜回家。家门前的石阶沿上坐着一个中年男子。他衣衫褴褛,眼神有些涣散,一望可知是个精神有问题的人。
他安静地坐着,对眼前的车流与人群都视而不见。
我就要从他身边穿过去了。突然,我看见他有点诡秘且天真地笑了起来。他的笑,就好像是偷了件宝物却不能示人的那种欣喜。
也许是看见了我手中的青菜的缘故,他解开一个衣服扣子,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棵小树苗来。
那树苗尺把长,根上尚留有不少黄泥土,只是捂在他怀里太久了,泥已有些板结。而树苗本身,也已呈现出枯萎的征象。叶子稀落得只七八片,光剩下一些枝枝杈杈了。
他双手捧着树苗,瞥瞥我和我手中的青菜,似乎要和我比试,谁手中的植物更强。
然后他感到这毫无可比性——他的植物比我的要强一万倍。他不再管我,只是盯着那树苗,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看不够的样子。
很快,他就完全沉浸到他和手中植物组成的“二人世界”里去了。这条街上的人们总是用一种喊话的方式说话,车铃也哗哗响个不停。这一切却完全不能够干扰他。
他手捧植物的样子,几乎就是一幅画。如果我来命名,那也许可以叫做《植物,或爱》。
我心中是受到很大震动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神志已失常,终日在大街上流浪的人,独独这样珍爱着一棵植物。按说,这植物实际上已死了,于他却虽死犹生。他是把自己的生命当做了那植物的土地,一块四处漂泊的土地。
在他与这植物之间,曾经有过怎样铭心的故事?
也许,这植物是他与从前的爱人一起种的,后来她离开了他?也许,他把这植物完全当作他死去或远走高飞的某个孩子?也许他感到冷,感到这世上只有植物犹可相依?
这一切都成了谜。
眼前的情景就是:当世界都遗弃他的时候,还有一株树苗在陪伴着他;或者说,当他连这世界也遗弃的时候,他却不忍遗弃一棵植物。
这一幕令我有种泪湿的感觉。那一刻,我对他怀中,乃至整个世上的植物,充满了感激与温情。
植物,慰藉了多少人的心。即使是这样一个有精神疾病的,在世界之外游离的人。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精神尚健全之时,一定是个植物爱好者。就像我身边的许多人,就像我。
一位退休老同事,腿脚不便,是个狂热的植物爱好者。有次闲谈,他偶然听人提到,在江西南部山区,有一种奇怪的树,那树栽种时,旁边必须要同时栽下另一种树作陪。当这树成活以后,陪伴的那棵树却一定会死去。
一棵树要陪着另一棵树生,并且要先于它而死。它的命运如此古怪,甚至悲壮,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成全他人。
从此,老同事心心念念要到那座叫“阳岭”的赣南山中去。他请那个告诉他这个信息的人给他画地图,留当地向导的电话号码。有次,他告诉我,他甚至某个晚上做梦梦见了那相临的两株树。“可惜,我一醒就再也记不起它们的样子了。”他充满憾恨地说。
那位古代的伯牙,千山万水,只为听一曲钟子期。在我看来,我的这位植物爱好者同事,就像植物们的伯牙。
人们热爱植物的理由形形色色。我的一个朋友说,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做到令身边十个人愉悦的人已经不多。植物,却几乎令所有人愉悦。
而在我看来,从一株植物那里,我们可学的东西,也并不比向一个人学习到的要少。
有一次我在郊外,看见一棵受伤的老槐树,齐腰处的树皮被人凿去了完整的一圈,露出了本白色的树身。我想它是肯定活不长了。等下次我再经过它旁边时,我看见它的上半部分的确是死去了,但是在挨近地面的地方,它的叶子重新又暴发出来。绿而茂密,像围了一圈冠冕。
生命是如此顽强。这树又活了。
在电影《杀手莱昂》里,不与任何人往来的杀手莱昂,只穿黑风衣,每天只买两纸包牛奶,只坐在沙发里睡觉。每杀完一个人,他必换一个地方。
身无长物,他只携带一盆叫做“绿萝”的植物。不杀人的时候,他给绿萝浇水,擦去每片叶子上的灰尘,随时为它追随一个有阳光的所在。
直到他遇见十二岁的玛蒂,他破了戒。在一个孤独的杀手与一个小孤女之间,微妙的情感发生了:他们相依为命,泪笑与共。
最后,他为救小玛蒂送了命。临别一刹那,他把绿萝塞在女孩怀中。死亡与温情,产生了令人心碎的张力。
整部电影里,莱昂的沉默就像那盆绿萝一样,根本没有语言的陈述,一切都渗透在善良的沉默中。
一个人,与一种植物,如此互为映照,再没有比这更艺术、更完美的事了。
有时我出门散步,最喜欢做的,就是抬头看人家的阳台。如果有人家用植物把阳台围成绿色的一圈,我总是很高兴。下次路过一定记得再看一眼,好像在心里已经把那家人当成朋友了。我辨认着那些花草,就像在人群中辨认一个人。
城市,往往给我一种繁华之中掩不住荒凉的气氛。而养了植物的城市人家,荒凉气是要少一些的。
看见一株植物,总是想知道它的名字,而我总是无处可问。这几乎成了我最大的遗憾。连我自己养的七八种植物,也有一半是我不知道名字的。我向人谈起它们,只能说,“那盆叶子像散开的孔雀尾巴的”,或者,“那开了两朵背靠背的花的”。
植物的名字,是先天而神圣的,我不能够贸然赋予它们一个。
就像一个陌生人的名字总是带给我更多的想象一样,我喜欢想象那些名字奇特的植物:雷公根、桫椤、鸭脚木、地涌金莲……
也许我早已经见过它们了,只是对不上号而已。这倒更好。
有时我拿一本植物图谱,看着看着却昏昏欲睡。我感到这太隔靴搔痒了。植物,是必须和它面对面的。
了解一种植物,你能够做的只有呼吸它、触摸它,感觉它的气场。如果它不在你身边,那么四季不断地去看望和观察它。你真正热爱上一株植物所花的时间,绝不能够比你交到一个知交朋友的时候要少。
你永远也无法从一本图谱里真正认识一种植物。即使那是一本权威的、世界上所有植物学家都必备的某本百科式的书。
我曾听说,世上有一种树洞,濒临绝望的人们如果能找到它,就可以对着它述说那不可说的心思:思念、伤害、挣扎,以及欺骗……说完之后,用草封存那洞,人就可以重新开始生活。
这样的一种植物,是谁派到世上来的?谁,又不需要这样一个树洞?
如果你想快乐一个月,就去旅游;想快乐一年,就去结婚;想快乐一辈子,就去和植物做朋友。
是的,在一朵比小指甲盖还小的花,一茎比针还要细的春草里面,你照旧能够发现到生命的美与秩序。你看见它们为生命的努力,比你在一个人身上看见的还要多。你从来不会看见一棵植物偷懒,你也从来没有听见一棵植物说——它活不下去呀。
如果连植物也不爱,也许,这世上真就没有什么好爱的了。
我总是想起那个怀揣树苗坐在我家门口的人。人们都说,他是精神失常了。
但是他真的精神有问题吗?
在我看来,他手捧植物的样子,就像一本启示录。只是那启示录是完全关闭着的,没有人知道,里面究竟写着些什么。
(原载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