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23607400000063

第63章 玉屑集(2)

古人诗中的音乐,常和乡愁相连。弹琴如此,吹笛也一样。李白也描写过笛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题为《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并没有直接写笛声,只是“暗飞声”三字,却传神地写出了笛声的哀怨婉转。夜色中隐约飘来的玉笛声,吹奏的是故乡熟悉的曲子,触动乡愁,是极自然的事情。中唐诗人张祜有绝句《听简上人吹芦管》,也是一首写音乐的佳作:“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此诗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是玉笛,一是芦管,却都是回旋在夜色中的思乡哀曲,而且都隐约朦胧,一是“暗飞声”,一是“耳边声尽”,在玉笛声中生出的“故园情”,和在芦笛声中引发的“碧云心”,意思也是相近的。

谈到古诗中的音乐,不能不提一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箜篌何物?这是古代的弦乐器,现代人已不识其面。不过,读一读李贺的诗,可以想象它奏出的奇妙音乐:“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天上人间的奇景幻象,纷纷出现在诗中,凤凰叫,芙蓉泣,香兰笑,老鱼跳,瘦蛟舞,这些声音,谁也没有听见过,李贺这样写,看似荒诞,却把音乐的奇美和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

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清照是一个刚烈女子,这是因为她那首只有二十字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此浑厚而有气势有风骨的诗,出自一个纤柔女子之手,实在让人惊叹。这首诗,表面上是赞扬项羽,其实是批评当时的朝廷在外敌侵犯时偷安南逃,没有骨气。和她同时代的男诗人,有几个能写出这样血气方刚的诗篇?

其实,李清照的诗词中,更多的是愁绪,千回百转,都是凄楚愁苦。这和她生活的时代有关,国破家亡,使她难得欢颜,即便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撩动于心的,还是一个愁字。且看那个“愁”字,如何出现在她的词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醉花阴》);“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梦断漏悄,愁浓酒恼”(《怨王孙》);“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生,人远天涯近”(《生查子》)……

古代诗人中,作品中“愁”字用得如此频繁,很少见。她的很多作品中即便没有出现“愁”字,然而通篇都是愁绪。如《好事近》中“梦魂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清平乐》中“采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李清照写愁绪,不是无病呻吟,家国身世,都使她心情郁闷,把这种情绪转化为形象的文字,是真正的艺术。心怀愁绪的诗人,在夜间更感觉孤独无助,且读《如梦令》,这是一个孤苦诗人的自画像: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

上面这阕《如梦令》,在明代前曾被认为是李清照的作品,后人在编《乐府雅词》时,署名作者为向镐。不过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把它当做李清照的词,觉得这是一个女诗人的感受。

李清照的词,最脍炙人口的,是那首《声声慢》,词中那种孤寂愁苦的心境和气氛,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她作品中的那些叠字,成为宋词中独特的景观,而叠字的运用,成功地渲染出她作品中浓郁的愁绪。李清照是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不仅文字美妙,诗词中的意象,也常常新意叠出。她曾将自己的《醉花阴》寄给丈夫赵明诚,其中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相思之苦,将人比黄花,异想天开,满纸愁绪。赵明诚也写了五十首词,把李清照那三句夹在其中,请一位名诗人品评,那诗人读后评价:“只有三句最好。”

蛙鼓声声

儿时背诵的古诗中,有宋人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国人熟悉这首诗的前面两句,因为诗人用最通俗明白的语言,描绘出乡村初夏最常见的景象,人人读了都会有共鸣。江南夏夜的蛙鸣,是美妙的天籁之声,记得童年到乡下,曾经被蛙声震惊。白天玩得疲劳,晚上倒头便入睡,夜间做梦竟到了战场上,只听见枪炮噼啪,金鼓齐鸣,震天动地的声音将我惊醒。醒来,那巨大的声音仍在我耳畔回响,一阵响似一阵,如万人擂鼓,轰鸣不绝,整个世界都被这声浪填满。这是青蛙的大合唱,是生命在天地间发出的奇妙呼喊。年轻时也曾在城乡交界处住过,初夏时也夜夜听到蛙鸣,现在回想依然觉得美妙。

古代的诗人当然不会忽略了这大地上的奇妙天籁。在我读到的古诗中,凡出现蛙鸣,大多是美妙的声音,如唐代贾弇的五绝《孟夏》:“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吴融的《蛙声》:“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周朴的《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来鹄的《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风急岭云飘迥野,雨馀田水落方塘。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还有很多写到蛙鸣的诗句,读来都让人感觉余韵不绝,如“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何处最添诗兴客,黄昏烟雨乱蛙声”;“昨夜蛙声染草塘,月影又敲窗”。

贾弇在诗中把蛙声比做“管弦”,虽然有想象力,但其实有点勉强。古人称蛙鸣为“蛙鼓”,那才是形象的比喻。宋人王胜之有佳作:“蛙鼓鸣时月满川,断萤飞处草迷烟。敲门欲向田家宿,犹有青灯人未眠。”蛙声确实如擂鼓,而且常常是万鼓齐擂,颇有声势,难以想象是由这些小小的青蛙发出的声音。

写到蛙声的古诗,除了“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最脍炙人口的,大概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辛弃疾夜过江西上饶农村沿途的感受,在稼轩词中,这是写得很优美的一首。乡村的丰收景象,引发了诗人的好心情,这样愉悦的情绪,在他的作品中很难得。辛弃疾的词,更多的是苍凉,是蕴涵着凄楚的刚健,出现蛙声,未必都这样优美,他在《谒金门》中写到蛙声,就是完全不同的心情:“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以万鼓齐擂般的蛙声表现这样的激昂悲愤,也很自然。

齐白石晚年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是作家老舍为他出的题目,取自清人查慎行的诗句。这是一个难题,画笔如何描绘蛙声,而且是“蛙声十里”。白石老人不愧为大师,用很简洁巧妙的构思,完成了这个命题,他画了一条流动的山泉,水中只有几条活泼的小蝌蚪顺流而下,留给读者幽远阔大的想象空间。

已经很久没有听见蛙声了,此刻时值初夏,不知在江南的乡村之夜,是否还回荡着那响彻天地的蛙声。

能饮一杯无

二十年前韩国诗人许世旭访问中国,我陪他去杭州和绍兴。许世旭是韩国着名的汉学家,不仅精通汉语,还能用汉语写诗歌和散文。那次,是许世旭第一访问中国,一路上,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他说,无数次梦游唐诗宋词的故乡,现在身临其境,恍如梦游。那几天,他随身带着一瓶酒,走到哪里都会喝上一口。在西湖畔,他喝了一口酒,说:“我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诗。”我问他哪一首,他马上就低吟出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是白居易的五绝《问刘十九》,也是我喜欢的唐诗。我曾经奇怪,这么简单的一首诗,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惊人之句,为什么却让人回味不尽。诗中描绘的是喝酒的情景,也是对友情的讴歌和回忆。此诗又题为《同李十一酔忆元九》,是诗人在喝酒时回忆起一位叫刘十九的朋友。红泥小火炉上炖着热气腾腾的美酒,屋外虽然是就要下雪的寒夜,但和知心朋友在温暖的炉火前对酌,那是令人心动的景象。最后一句“能饮一杯无”,尤其让人感动,这不是强制的或者无节制的劝酒,而是带着关切的心情,轻声询问:你是不是还能再喝一杯?全诗随着这句询问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悠长的回味和联想。

《唐诗三百首》对这首诗有评价:“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唐诗评注读本》中评论:“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说得有理。

此诗中的“绿蚁”,现代人已不知何物。最初这两个字的意思,是酒上的绿色泡沫,又称“碧蚁”,后来则被作为酒的一种代称。晋代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中有“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之句,吴文英《催雪》中有“歌丽泛碧蚁,放绣箔半钩”之句,都是指酒。“红泥小火炉”,也是令人神往的意象,简朴中透露初亲近和暖意。许世旭回国时,我送他一把宜兴紫砂壶,他捧在手中端详了一会儿,喃喃说道:“这就是白居易诗中的‘红泥小火炉’吧。”白居易诗中的火炉,当然不会是宜兴的紫砂壶,不过许世旭的感觉没有错,紫砂壶的古朴和简洁,使他联想到白居易的诗中的情境和意象。

去年冬天,我受邀去韩国谈中国文学,许世旭来机场接我。当天晚上,在首尔热闹的明洞步行街,他找了一家风格纯正的韩国餐馆请我吃饭。餐馆里灯火幽暗,一个小火炉上,煮着一锅热气腾腾的面条,两个人举杯对酌,一杯接一杯,很自然地回想起二十年前西湖畔的往事。许世旭笑着问我:“能饮一杯无?”我们相视一笑,岁月的隔阂消逝得不见踪影。杯影晃动之间,分明有一个飘然的身影陪伴左右,那是白居易。

(原载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