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时40分,护送杨利伟的车队在晨曦中向着发射塔缓缓驶去。杨利伟的身后,是无数双满含热泪与期盼的眼睛,以及此起彼伏的激动人心的口号声:“杨利伟,我们盼着你胜利归来!”“杨利伟,祝你一帆风顺!”
5点58分,护送杨利伟的专车直接开到发射塔下。杨利伟下车,进入防爆电梯,身后是教练员和随行医生。李继耐、胡世祥、王永志、张建启、戚发轫、袁家军、黄春平、刘竹生等与杨利伟作最后的告别,他们纷纷对杨利伟说:“利伟,祝你成功!”“利伟,祝你凯旋!”
站在电梯里的杨利伟一脸微笑,说:“放心,明天北京见!”
就在防爆电梯快要关闭的时候,大总师王永志像父亲一样伸出手臂,拉住杨利伟的手,没有任何语言,眼睛却分明在说:去吧,小伙子,没有把握,我们是不会送你上天的。由于杨利伟穿着航天服,不能正常握手,两人的手只能紧紧挨在一起,直至防爆电梯开始自动关闭,才慢慢、慢慢松开……这是杨利伟上天前与大总师在地球上的最后一次“握手”。
防爆电梯将杨利伟徐徐升至近六十米高的飞船舱门前,杨利伟走出电梯。按照程序规定,杨利伟离进入飞船的时间还有十五分钟。也就是说,杨利伟要在飞船的舱门前等待十五分钟。此刻,在六十米高的发射塔上,在飞船的舱门前,一共只有五个人:杨利伟、教练员、随行医生以及专门负责关闭飞船舱门的两位师傅,而绝对没有一个记者。所以后来见诸各种报刊、书籍的关于杨利伟进入飞船前向人们挥手致意的照片,均是记者们(也包括我在内)三天前“导演”的作品,而绝非杨利伟当日上天前的留影。由于这一时刻非常特殊,也非常微妙,五个人坐在那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说话。毫无疑问,这一时刻对杨利伟来说是一个非常难熬的时刻,就像一个人被悬在了空中,大家都在看着你,看你什么时候升到天上,或者落在地上。而对其他四人来说,同样也是一个多少有点尴尬的时刻——与杨利伟说话也不是,不说话也不是。说了,觉得多余;不说,又不放心。
片刻,有人说了一句,给杨利伟说个笑话吧。
说这话的人是想缓和一下气氛。结果笑话还是没人说,连提议说笑话的这个人也不知说什么笑话好。后来,是一位负责关闭飞船舱门的师傅和杨利伟聊起了天。这位师傅对杨利伟说,听说苏联的加加林第一次上天的时候,也有两位师傅负责为他关闭飞船的舱门。后来,其中一位师傅退休了,另一位师傅当上了苏联国家航天博物馆的馆长……两人正聊到这里,指挥控制中心传来“航天员进舱”的指令。于是,杨利伟在教练员、医生和两位师傅的协助下,缓缓爬进了飞船返回舱。而就在两位师傅即将彻底关闭飞船舱门的最后一瞬间,杨利伟一回头,微笑着向刚才与他聊天的那位师傅开了一句玩笑:“‘馆长’,明天见!”这是杨利伟上天前留在地球的最后一句玩笑话。
清晨8时,鲜红的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
这一天,戈壁滩上的天气出奇的好。没有风,没有雨,更没有沙尘风暴,只有阳光洒满千里戈壁,戈壁一片灿烂金黄!高高耸立于蓝天之下的发射塔,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个顶天立地的伟岸汉子,站在大西北的地平线上,随时待命出征!而千古荒凉的戈壁滩,这天仿佛也突然变了模样,容光焕发,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给人以神奇伟大、妙不可言的感觉。
的确,这是一片神奇而伟大的土地,这是一片多情而壮阔的土地,这是一个注定诞生神话与英雄的地方。默默流动的沙海勾画着历史的千年足迹;缓缓移动的驼队咀嚼着岁月的无尽沧桑;千年不倒的胡杨树撑起的是生命不朽的天空;高高的发射塔则延伸着人类从远古到未来、从陆地到太空的漫漫旅程。蒙古族人称这片土地为额济纳旗。额济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北端,东临巴丹吉林沙漠,西与新疆哈密相通,南与甘肃酒泉紧邻,北与蒙古国接壤。这里曾经古树参天,草木葱茏,流水潺潺,遍地牛羊,早在原始社会便有人类生存栖居、繁衍生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杰作:胡杨树千年不倒;弱水河长流不断;居延海烟波浩渺;“沙漠王”享誉世界。千百年来,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血淋淋的历史大剧,也留下了无数神奇的传说与迷人的故事。老子在此骑牛西游,苏武在此牧羊十九年,霍去病在此攻打河西,马可·波罗在此秘密探险。自秦汉起,这里便是北方民族与中原王朝血火拼杀的战场。骁勇彪悍的蒙古族土尔扈特人数百年来也一直游牧、抗争于此,这个马背上的部落在1630年还西征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在那里创建了威震四方的土尔扈特汉国,其领土扩展至俄国乌拉尔河与顿河、察里津与高加索之间。令人痛惜的是,18世纪中叶,百折不挠的土尔扈特人东归故国时却代价惨重——离开伏尔加河时十七万之众的队伍,东归抵达故土时仅剩几万条性命!而且,这里还是中华民族梦想飞天的地方,距此不远便是飞天圣地敦煌莫高窟……漫漫黄沙,萧萧长风,历史的脚步走到了上世纪1958年,新中国的第一个导弹靶场落户于此,十万航天大军秘密开进大漠,在此安营扎寨。于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同胞把最好的草原让给了共和国第一个发射场,而自己则北迁一百二十多公里,重新开垦拓荒,建立了新的额济纳旗城镇。从1958年到2003年,共和国第一支导弹发射部队在冰雪风沙中一路走来,走过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四十五年,熬过了极其艰难的岁月。他们如同戈壁滩上不倒的胡杨,深深扎根于此,完成了一千多枚导弹火箭、三十四颗卫星、四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发射,为共和国创造了波澜壮阔、震惊世界的十个“第一”——第一枚导弹从这里发射;第一枚核弹头从这里升空;第一颗人造卫星从这里起飞等等。而后,走到了今天。
今天,历史再次选择了这片土地。中国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用自己研制的火箭发射自己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中国人要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离开地球飞向太空!这片神奇的土地,能再现神奇吗?
说来有点离奇,此次“神舟五号”的发射,无论火箭还是飞船,自进入发射场后,便一路绿灯,一帆风顺,不像前四次发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而且每个问题都能把人吓出一身冷汗!
但是,7时49分,就在大家为这次的一帆风顺而暗自庆幸时,一个万万没想到的故障还是发生了:“01”发射指挥员郭宝新突然听到火箭系统指挥员王学武报告,火箭利用系统测试电源出现掉电!
郭宝新的脑袋里“嗡”地响了一声。因为这个电源的供电时间最多为三十分钟,即是说如果在三十分钟内不能排除故障,就意味着今天原定9时发射的计划就必须推迟!郭宝新当即下令启用应急方案,王金安总师立即带领配电抢修小组赶到现场,火速排查!
发射系统的人们焦急地等待着排查结果。十五分钟后,掉电故障终于排除!郭宝新的额头一片虚汗,发射系统的官兵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8时15分,紧紧搂抱着火箭的发射支架像一双巨大的手臂,开始缓缓展开,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自己乳白色的身姿完全袒露在阳光映照的蓝天之下,于是“中国航天”四个大字显得格外耀眼夺目。如果说飞船是飘扬在高科技的珠穆朗玛峰上的一面旗帜,火箭就是将这面旗帜插上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运动员。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先后研制出的各种火箭有二十三个系列、二百零八个型号,但拥有能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的国家,只有中国、美国和苏联。中国的“长征号”系列火箭从1970年至今已有过近百次的发射纪录,而“长征二号F”火箭则是“长征号”火箭家族中可靠性最高、安全性最好、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它全长近六十米,起飞推力六百吨,可将八吨重的飞船送上太空!
这时,胡锦涛一行来到发射塔下,与即将升空的火箭、飞船作最后的留影纪念;在香港的参观大厅,凤凰卫视台的新闻频道正播放着一条消息:伊拉克又发生一起爆炸事故,二十名驻伊美军遇难,布什总统火速召开紧急国事会议;而在日本东京,国际宇航员会议开始不到十分钟,会议主持人便临时宣布暂时休会,于是中国即将发射的“神舟五号”和杨利伟的安全问题成了会议谈论的主题。
8时45分,总指挥李继耐与飞船里的杨利伟通话。双方声音清晰,悦耳动听。
李继耐说:杨利伟同志,再过十几分钟,你将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飞向太空,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即将实现!……希望你沉着冷静,坚定执著,按照预定的程序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我们信任你,全国人民期盼你!
杨利伟说:感谢首长的关心!我在舱内感觉非常好,请首长放心。我一定不辜负首长和全国人民的重托,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我向祖国和人民保证,坚决完成任务!
8时50分,“01”发射指挥员下达了“十分钟准备”的口令。坐在飞船里的杨利伟向地面报告:“舱内初始状态检查完毕,设置正确。”这是杨利伟上天前在地球上作的最后一次报告。
接着,胡锦涛主席一行登上基地试验指挥楼的楼顶平台,把目光投向了即将起飞的“神舟五号”。发射场附近,直升飞机、搜索车、救护车等快速出动;一百多名记者携带“长枪短炮”,争先恐后地纷纷抢占了有利地形;成千上万观看发射的战士、家属、老人、儿童以及当地百姓全都注视着发射塔;在距离发射塔两百米远的戈壁滩上,十几匹骆驼也驻足引颈,一起抬头仰望……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指挥控制中心大厅,观看发射的中央领导人以及中央各部委贵宾也已就位,目光全部集中在了大屏幕上。在北京南苑火箭研究院的一间小屋里,一位火箭专家的妻子正盯着电视屏幕。每次发射,这位专家的妻子都要看,不管成功与失败,就像球迷看球赛不管输和赢。久而久之,她总结了一个小小的经验:每次发射前如果家里吃饺子,发射就成功;如果家里吃面条,发射就失败。于是为了这次发射成功,这天她从凌晨五点就开始包水饺,本来胃不好的她,居然一口气吃了六十六个水饺!她说,六六大顺啊!还有一个发射军官的妻子,此刻也坐在了家中的电视机前。每次发射她都看,每次看发射她都习惯在茶几上放点水果,边吃边看。有一次她吃的是西瓜,结果发射成功了。有一次她吃的是梨子,结果发射失败了。从此,她再也不吃梨子了。可有一次她分明吃的是西瓜,发射还是失败了。所以这天她不知道该在茶几上放什么水果才好,一个早上都在家里转来转去,最后决定又放西瓜又放梨子。结果,从早晨六点她就守候在电视机前,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她一会儿拿起梨子,一会儿拿起西瓜,虽然早就又饥又渴,却什么也不敢吃,一口也没吃——不是不想吃,而是怕吃错了!
“五分钟准备!”发射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此刻,距离发射塔一千五百米远的基地指挥控制大厅里,看似十分平静,实则每个人心里都暗自怦怦跳个不停。谁都没注意,就在这时,总指挥李继耐侧了侧身,轻声问了大总师王永志一句:“带了吗?”王永志点了点头,并用手摸了摸衣兜。由于每次发射都惊心动魄,如履薄冰,所以几十年来不少航天专家都患上了一种职业病——心脏不好。久而久之,每次发射前带上一盒救心丸,便几乎成了专家们的一种习惯,或者说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在火箭点火前几分钟,他们彼此总会提醒一句:带了吗?王永志心脏不好,发射前医生给他和好几位专家都准备了救心丸。李继耐担心他忘了,所以问了一句。仅有三个字的这句话,听起来是那样的简单、平凡,而且与发射毫不相干,但局外人哪里知道,这三个字透露出专家们承载着多大的压力啊!
而此刻火箭系统的总指挥黄春平和总设计师刘竹生,两人脸上的表情更是分外凝重。再过两分钟,火箭就要点火起飞了,两分钟后能成功点火、顺利起飞吗?尽管为了一个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发射的成功,他们大胆突破原有设计理念,采用了五十五项新技术,攻克了故障自检处理系统和逃逸救生应急系统两大世界性难关,并对火箭三百零九个质量问题和一千多个插头,全都进行了重新检查,其可靠性已达到了工程总体要求的百分之九十七。百分之九十七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年初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第二十八次飞行时爆炸,他们计算了一下,其可靠性就大致相当于百分之九十七。而可靠性是一个随机性的问题,二十八次中失败一次,这一次有可能是第一次,有可能是第十八次,也有可能是第二十八次。面对这样一个百分之九十七,谁能保证这一次绝对成功?万一那个百分之三偏偏就出在这一次呢?因此,在火箭点火前一分钟时,黄春平还是伸手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衣兜——衣兜里和王永志一样,同样装着救心丸。而刘竹生的老毛病早就犯了——手心已经沁出一大片细汗!
“十,九,八,七,六……”发射进入读秒倒计时。
这时,基地指挥控制大厅的大屏幕上清晰地传出一幅图像:杨利伟举起右手,向全国人民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这是杨利伟上天前留在地球上的最后一个军礼!
“……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
随着“01”发射指挥员一声令下,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火箭一声长啸,腾空而起!霎时间,烈焰熊熊,雷霆万钧,山呼海啸,天地动容,指挥大厅和方圆十几公里内的人群一片欢呼雀跃!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火箭在熊熊烈焰中徐徐上升。火焰紧紧包围着飞船。飞船里的杨利伟此刻承受着巨大的超重压力,耳边不时响起火箭升空时脱离箭体的碎片的“嘎嘎”爆裂声,但他依然目光炯炯,神态自如,从天上传回的各项生理参数显示:他的身体状况一切正常,而且心跳还是每分钟76次!
“一、二级火箭分离!”
“火箭、飞船成功分离!”
9时9分50秒,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从这一刻起,杨利伟终于挣脱地球的束缚,冲破地球的引力,成为第一个离开地球的中国人、第一个叩响宇宙大门的中国人!
9时33分,随行医生与杨利伟通话,询问杨利伟感觉如何,杨利伟回答说:“我现在感觉良好!”这是杨利伟——一个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传回地球的声音。
9时42分,总指挥李继耐正式宣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的第一次载人飞行,全世界的第二百四十一次载人飞行;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进入太空,全世界第九百五十二人次进入太空!
上天入地李鸣生
刘元举
是前几年吧,出版社组织了一拨作家去神农架,其中军旅作家和地方作家差不多半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