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你的,大大的坏:远离标准答案的影评
2362200000014

第14章 跋

我把自己经常写的电影类文章分成几大类:第一类是就片论片的电影评论,主要收集在《四面楚歌》和《好莱坞现场报道》两书中;第二类是大型工具书中的简评,共有三册,均以《碟中碟》命名;第三类是介绍电影工业运作的文章,原创性不强,但颇受业内人士推崇,喜欢八卦的读者也非常鼓励,书名叫做《好莱坞启示录》;第四类是拿电影来谈更宽泛的题目,从文化到社会到政治到经济,不一而足。这最后一类是我自己最放肆的写作,也最没先例可循。2007年的《莎乐美的七层纱》便是这个套路,而如今这本其实是《莎乐美》的续集。

电影评论不是我的正职,即我不是以此维生。我的职业跟新闻有关,我评论的话题通常属于文化及社会范畴,但因为那方面的写作以英文为主,故读者群跟我影评的读者群极少重叠。最多的时候,我一年做过百多个新闻时事的评论,包括文章和电视节目。评新闻,有过瘾的地方,因其与当下密切相关;也有不利之处,那就是很容易过时,当需要结集出版时,拿出来再读,总觉得时过境迁,只好把最初发表的日子写上,以说明它的时效性。但是,当我用电影来评论时事政治,我可以跳出来,捕捉事件的广泛意义,同时赋予其跨越一时一地的色彩。还有一个好处是,有些新闻事件不便直抒胸臆,但通过一个类似的电影情节来讨论,不仅规避了陷阱,反而可以直指事情的症结。

这或许不是多数影迷习惯的影评,而我的观影也未必像其他影迷的观影。但我觉得电影好就好在,它提供了一个延续思维的平台。对于电影,我不是一个钻得最深的影迷,但我愿做一个铺得最宽的影迷。如此反“专业”的做法,一定遭到传统学者的猛烈抨击。但那又如何?谁说欣赏电影必须按照某种既定模式?最佳模式,一定是最适合个人的模式。我把这种个人化的思路呈现出来,跟其他影迷分享,内心的想法是,既然大家都是影迷,只要说的是真心话,总能找到知音。

周黎明

2011年8月26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