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样一个最大、最成功、最赚钱的公司,创造了不少先进的商业理念,影响了商界一批又一批的人。希尔斯罗巴克也因此而被誉称为“零售业的科学院”。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最大、最成功、最赚钱的公司,在墨西哥开设了一个分公司,即希尔斯墨西哥公司(Sears. Roebuck de Mexico)。这个分公司也因为总公司的善于管理和经营而一度兴盛过。
不过,到二十世纪末期,希尔斯罗巴克墨西哥分公司不情愿地步入了衰落期,仿佛一个青壮年逐渐进入老年期,身体越来越衰弱一样,希尔斯罗巴克墨西哥分公司的经营越来越不景气,公司利润越来越少,渐渐到了步履维艰的地步。
为什么一个拥有“三最”称号的大公司的分公司会突然之间步入衰微?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个公司的管理人员均是由美国总部派来的,这些管理人员并不熟悉墨西哥国情,更不了解墨西哥人的真正的需求。
他们按照美国的模式来经营开设在墨西哥的分公司,与墨西哥的国情格格不入,不能引起墨西哥民众的青睐。希尔斯墨西哥的业绩因此不得不一降再降。
到一九九七年时,希尔斯罗巴克总部终于按捺不住,决定召开董事会讨论墨西哥分公司的去向问题。
也就在这个时候,卡洛斯出马了。
希尔斯罗巴克的高层们很重视卡洛斯的行动,但他们绝对没有想到卡洛斯想成为希尔斯墨西哥分公司的大股东。
在希尔斯罗巴克一百多年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让别人成为大股东的先例,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子公司的大股东,也绝不让别人抢去。
但是,现在的卡洛斯却出乎意料地要成为希尔斯墨西哥的大股东。这让希尔斯受到了震动,高层领导们感觉到难以接受。
但是,希尔斯墨西哥公司的前途问题确实又离不开卡洛斯,因为卡洛斯拥有Sanborn Hermanos百货公司,如果希尔斯不与他合作,最终的结果将是希尔斯墨西哥被Sanborn Hermanos排挤出墨西哥。如果合作,希尔斯墨西哥还有机会继续在墨西哥发展。
希尔斯需要卡洛斯,却又不愿接受卡洛斯。这一矛盾使双方坐到了谈判桌前面。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日,双方在美国芝加哥总高四百四十二米的希尔斯大厦内开始了合作谈判。卡洛斯很强硬地抛出自己的条件,那就是要成为希尔斯墨西哥的大股东,而希尔斯的首席执行官阿瑟·马丁尼很不愿接受这样的条件。双方你来我往,经历了许多个回合后,卡洛斯仍然固执己见,而希尔斯方面也毫不让步。
谈判最终破裂。不过在离开时,卡洛斯并不沮丧,因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收购计划。
卡洛斯回到墨西哥后,Sanborn Hermanos公司很快在墨西哥各地建立了子公司,让希尔斯墨西哥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他的手下们已经做好了希尔斯墨西哥的价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