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因为健康所以幸福
23653600000015

第15章 健康是“养”出来的(2)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咕吟至微,秋毫在目。

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郗,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

整体观是指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人体自身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各自的功能活动及与外部组织的联系构成了人体机体内以五脏为主体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即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这五个系统之间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维持着机体相对的稳定状态。构成了生命活动的整体。

可以说,整体观是中医学中的第一哲学观。中医认为“天人一理”、“人身一小天地”;《黄帝内经》里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中国古代医家反复强调的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后世渐渐成为中医理论中的精髓。两千年后的今天,人类慢慢了解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关系,也意识到人类的健康长寿要从自然中获得。

现代科学研究人由大自然孕育而出,并遵循自然规则行事。《黄帝内经》认为,天地有三阴三阳六气,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之气;天地有五行之气,人体也有五脏之气;天地间有金木水火土,人体五脏也分金木水火土。如果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扰乱了人体五脏之气的协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内经发现了某些人类疾病与自然现象有关。如高温环境会使人的注意力、精确性、运动的协调性、反应的速度降低;气压降低可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含量降低,令人感到胸闷不适;干热的大风天气可引起头痛、眩晕、烦躁、抑郁、激动等症状,使人反应速度减慢,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时,心肌梗死发病增多;日食发生时,高血压病人血压会升高,通过心电图观察可以发现心肌缺血加重;满月时会使具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容易发生出血症状。

《黄帝内经》中蕴涵着多种多样神奇的理论,只要认真研究,就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老年人出现肾虚腰痛的症状,如果不及时进行补虚调理,那么就会影响到“肾系统”中的膀胱、耳及骨,表现为夜尿增多、耳鸣、听力变差、骨软无力、容易骨折等;中年人工作繁重、压力过大,容易导致脾气虚弱,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胃部消化不良、身体消瘦、肌肉软弱无力、口中无味、食欲不振等。

《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对于预测疾病的演变及发展,及早预防疾病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5.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健康法则:要维持好身体的阴阳平衡。

古人云:“生之本,本于阴阳。”健康的关键在于预防,在于养生,而养生的关键则在于“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提出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总规律,自然万物普遍存在着阴阳,生命活动不能超越阴阳的规律。人的生、长、衰、亡和疾病的变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阴阳的运动。阴阳的划分有一定的规律,如人体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人体后背为阳,胸腹为阴;人体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阴阳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当属阴的一方消减时,属阳的一方得不到资生和促进,因而也随之消减;当属阳的一方消减时,属阴的一方得不到资生和促进,因而也随之消减。如人在青壮年时期,脏腑之气逐渐旺盛,精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不断化生而逐渐充足。等精微物质充足,又促进了脏腑之气不断旺盛。

阴阳之间又是相互制约的。当属阴的一方消减时,就会使属阳的一方增长;当属阳的一方增长时,就会使属阴的一方消减。如体内属阴的精血津液等物质化生和补充时,必然要消耗属阳的脏腑之气即能量;而脏腑之气的产生和增长,必然要消耗属阴的精血津液等物质。

养生的核心是维持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失,精气乃绝。”这段话的意思是:阴阳调和的关键,在于阳气致密而能护卫于外,阴气固守于内而不失其位。阴阳二者若不平衡协调。就会出现阳盛阴衰或者阴盛阳衰现象。人的阳气过于亢盛,阴气就会竭绝。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二者必须平衡协调,人的生命才会健旺。中医认为生命阴阳平衡的含义是脏腑平衡、寒热平衡及气血平衡。阴阳协调,实质是阳气与阴精的平衡,也就是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阴阳平衡是维持生命的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本体的健康标志。

但是阴阳平衡不是静止的,而是相对的。阴阳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消长转化的辩证关系,即对立统一的关系。阳极则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长;阳主热,阴主寒;阳主动,阴主静。自古以来中医治病就是通过辩证施治,纠正人体阴阳盛衰,使阴阳达到平衡而治愈疾病的。阴阳失衡就会影响人体健康,就会产生种种疾病。阴阳轻度失衡可导致长期亚健康状态;阴阳中度失衡导致疾病、早衰;阴阳重度失衡导致重病,阴阳离决则生命终止,即死亡。由此可见,阴阳必须维持平衡,所以养生的核心就是阴阳平衡。

如何维持阴阳平衡,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改变饮食结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膳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膳食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养生之道,莫先于食”。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平衡饮食阴阳,也能减少疾病促进健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明显增多,人们的起居、生活条件大大改善。饮食结构中肉食多了,粗粮少了,有相当一部分人整天大鱼大肉,烟酒不离,缺乏运动,生活极不规律,这样一来,身体阴阳失衡就在所难免,一些富贵病也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增多,诸如高血压、心脏病、脂肪肝、糖尿病等,严重危害了人体健康。所以,必须从改变饮食结构入手,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中医名家的意见,因人、因病、因时来调解平衡饮食,一日三餐合理搭配,来减少疾病的发生。

(2)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养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人们选择养生方法的空间很大,但什么样的方法适合自己?这就要看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要因人、因病、因时而选择,尤其是疾病缠身的人,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养生方法。中医名家提倡的“四季养生法”适合大众养生,比较受欢迎,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欢迎。所谓“四季养生”,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热、温、凉、寒变化来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通过季节养生调整人体的阴阳,使人体顺应四季阴阳变化,不违背天时阴阳,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春、夏季节是阳气最旺的时候,适合养阳气;秋、冬季节是收、藏季节,适合养阴气。这对人体生命活动非常重要,反之就会导致阴阳失衡。积极推广“四季养生法”,指导大众养生很有必要,应多宣传,让“四季养生法”走进大众的生活中。

(3)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是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人或是习练健身气功,或练太极拳、剑,或游览山水、研习书画、茶道、欣赏音乐等来陶冶情操,养心、养神、养气,调节心理,以此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保持身心健康。

(4)适量运动

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通过运动来调控自身的阴阳平衡,使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

6.养生就是养气血

健康法则:养生就是养气血。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有云:“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由此可见,养生就是养气血。西医说人体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元素,而对于中医来说,人体最需要的就是气和血。可以说人体就是靠气血在供养着,气行血行,气滞血淤。气血充足,运行通畅,人就会健康长寿,否则人就容易得病。

中医所推崇的阿胶、红枣、当归,留传千古的四物汤等都是补血的;而气功、太极拳、六字诀等都是用来调气的,只要气血和顺,人体自然不会出问题。所以我们说,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养气血。

养气血就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补,通过睡眠、药物和食物等来补充足够的气血,气血充足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二是运,光把气血补足了不够,还得把它们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否则还是徒劳无功。这就相当于我们开工厂,先要投资(买药物和食物),然后生产出成品(经过脾胃消化成气血),然后再运输出去(气血运行),前面都是辅助工作,最后才是产生效益(身体健康)的关键。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说“气血流通为贵”也是这个意思。如何补足气血呢?现在的人物质条件充裕,第一方面也不用格外强调。反倒是第二方面一直以来被人们忽视,似乎吃进去了东西,就等于补充了营养,身体就健康了一样。其实不是这样的,自然界的风寒燥火,人的喜怒哀乐,都会对气血的运行产生影响,会干扰本来正常运行的气血,使之偏离正常的轨道,从而导致脏腑得不到该有的滋润而出现病变,所以中医说“怒伤肝,恐伤肾”。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气血顺畅运行,不出现逆转呢?这个就得从经络来说了。我们知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经络,气血如果运行不畅,就会堵在那里,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将堵塞的经络打通。所以,中医最强调的一个词就是“疏通经络”。在我们人体内有12条正经,8条奇经,气血运行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不定在哪个地方就淤滞了。

一般来说,淤滞的地方按压会疼痛,这也就是中医说的“痛则不通”。这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这些痛点上以按摩的手法轻轻揉按,揉到不痛了,问题也就解决了,这就是“通则不痛”。身体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反映在经络上,哪里出了问题,就在对应的经络上敲敲揉揉,找到痛点,揉到不痛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但是,这些痛点如果不按、不理会的话,我们一般是感受不到的(除非淤滞到一定程度)。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跟我们的身体“对话”,洗澡时、睡觉前,在身上多捏捏、多按按,这就好像公司的高层管理一样,没事要多去公司的各个部门走走,这样才能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掉,免得留下后患。不过,凡事要因时因事而异,我们不可能同时走遍三山五岳,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照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所以,当心情郁结的时候,要想着可能肝经有淤滞;一顿不小心吃多了,或者油腻了,饭后两小时想着推推脾经;工作累了,压力大了,晚上想着好好地揉揉心包经……就像对待自己的爱人一样,让它操劳了一段时间,总得想办法好好慰劳一下才好。这样,身体才会心甘情愿地为我们服务。

7.养生要遵守的四大原则

健康法则:养生要有原则,遵守原则不得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之道。养生理论和方法非常之多,归纳起来,养生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平衡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

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是否平衡,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所以,养生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的意思是说维护了阴阳的平衡,人们生命就会健康长寿;阴阳失衡了,必定导致疾病。阴阳平衡对健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都必须不断地维系着平衡,我们养生就是不断地来维护这个阴阳的平衡。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阳气和阴精,避免不必要的损耗,从而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2)顺应自然原则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要顺应四时气象调养五脏之气,顺应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达到人和自然和谐统一。人只有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使生活起居、思想行为等随时适应自然界各种变化,保持体内外的协调,才能防病保健,有利长寿。

(3)运动原则

形体内的精、气、神,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形体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肤、血脉筋骨、脏腑组织等均有抗邪抵外的功能。因此,养生防病须重视形体的调摄。《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了动形以防精气郁滞的道理。运动形体还能增强脾胃机能,有助于气血的化生。

(4)调节正气原则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是气与神的物质基础,阴精阳气是健康长寿之根本,中医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盛衰和运行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强弱寿夭。如生活起居违逆了四时的变化,可引起气的耗散或气的运行障碍;劳累过度、性生活不节可导致气虚;久卧久坐等过逸行为,则往往造成气行郁滞;饮食不当也会伤气;情志失常则最易损气和滞气。所以,要从形体和精神上调节气,才能达到颐养天年、防病抗衰、益寿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