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读的书多了,就能长知识,增见识,开胸怀,懂科学,明事理。遇到什么事情,善于排解自己,安慰自己,能够想得开,提得起,放得下,在生活中不至于为了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为了那些虚名物欲而累身烦心。读书,不仅能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升华,还会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健康年轻,这难道不是一剂促进健康长寿的良药妙方吗?
喜欢读书。尽管不是博览群书之人,但一生能手不释卷,当是莫大的享受。尤其喜欢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书,那时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再酌香茗一杯或清酒一盏,更是悠然自得不慕仙了。而读书,不仅仅是益智,更是对身体健康有百利而无一害。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各种利益竞争激烈,人际关系也复杂莫测,价值取向更是多元化,再加上城市污染、噪声、环境恶化,容易造成人们烦躁不安、心理紧张、焦虑易怒,因此各种心理疾病也时有发生。其实各种心理疾病不能单纯地靠“生物医学模式”治疗就能奏效。常言道: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医疗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读书疗法”。
对于“读书疗法”之功效,古人早有论述。汉朝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愚就是心智不开,狭隘蛮愚而懵钝,唯有读书,能启蒙心智,增长知识,开阔胸襟。人一旦知识多起来,境界自然就高得多,凡事看得开想得通,不去患得患失、忧虑成疾,也就能及时化解各种忧思愁绪,保持健康开朗乐观的心态,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功效。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脍炙人口的“读书祛头风”的故事。说的是曹操读了陈琳写的《讨曹檄文》惊出一身的冷汗,竟因此使久久折磨困扰他的“几至不堪”的“头风”病一下子就好了,由此可见读书有时候真是一服灵丹妙药。《唐诗纪事》甚至记载某人因读杜甫的诗把疟疾都治愈了,一时传为笑谈。
读书的好处很多。常读书自然耳聪目明,博闻强识,启迪心智,开发智力,使思维活跃,脑细胞更新得更快。更主要的是读书能使人沉静下来,摆脱世俗的一些纷扰,能集中精力去想问题。而当各种忧愁侵袭时,读书可以转移注意力,平复情绪,疏解心头的郁结,从而让人保持和恢复恬静乐观的心境,心平气和,这有利于舒经活络,使体内的各部器官功能正常,运作畅通,从而达到了弃疾祛病长寿的目的。
曾有人挑选了16世纪以来400名欧美的伟人,看看其中哪类人的寿命最长,结果是读书人居首,其平均寿命为79岁。我国也有人曾对秦汉以来13088名著名知识分子的寿命进行过统计分析,他们发现其平均寿命为6518岁,远远超过其他行业人的平均寿命。因此自古便有了“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之说。
读书何以能够静心,首先在于它能使人知识渊博,明辨是非,懂得科学,趋利避害。
《韩诗外传》载:春秋时,鲁国有个名叫闵子骞的人,去拜孔子为师。开始时,他脸色干枯,等过了一段时日,渐渐变得红润起来。孔子注意到了这一变化,觉得很奇怪,于是问其原因。闵子蹇说:我生活在偏僻乡下,到老师门下学习做人治国的道理,心里十分高兴,但看到达官贵人坐在华丽的车上,前后龙旗飘舞,又很羡慕,两种情形在我脑子里打架,因此,寝食不安,脸色干枯。如今,我受老师的教化,精读做人治国之书,懂得的道理日渐多了起来,因此能辨是非、知美丑了,对于那些“龙旗”之类的东西,再也不能打动我的心了,因而我的心情变得更加平和了,脸色也就红润起来了。
读书可以静心,还在于语言文字本身具有调节情感、解除烦恼、淡化抑郁的功能。
我国自古便有杜甫诗能除病痛的传说。现代国内外的医学专家发现,精神刺激可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德国的病人图书馆,请那些慢性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及心理疾病的患者,阅读带有积极情感色彩的书刊,病人康复得很快。美国心理学家勒纳倡导“诗歌疗法”,认为吟诵诗歌能改善心理和情绪状态,有益身心健康。在意大利,医学家和诗人联袂成立“诗药有限公司”,出版具有不同治疗功能的诗集,供患有不同心理疾病的病人对症选用,由此可见“开卷有益”非之一斑。
读书,特别是阅读那些出自大师之手的书籍,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即便你不能完全理解,也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人的心灵成长是一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心灵的成长需要读书来滋养。
4.旅游,移情易性
健康法则:旅游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
旅游就是简单的行走,以一种淡然的方式,换一些空气,找一方净土,重新审视自己……
有人说旅游是一种享受,有人说旅游是一种经历,有人说旅游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同样是旅游,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注解。
旅游是一个很亲切的字眼,许多人有过旅游的经历,或近郊,或长线;或与家人,或与朋友前往。旅游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俨然已成了一种热爱生活、展现活力、体现精气神的方式。如果说前几年旅游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仅仅是一种口号的话,今天的这种趋势已是滔滔江水,不可阻挡。
人活着就是要追求一种心灵上的体验和经历,读游记、看电视都不能满足你对某个地方的兴趣和渴望,一定会想亲身感受,哪怕你在这个过程中就在想,这里多么像我看的某篇文章中的描写段落啊,但所得到的体会却是自己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相反如果没有带着心去旅游,恐怕那就是一种浪费了……
旅游是一种时尚也好,是一种健身也罢,它只是放下自己,放松自己,让自己投入到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滋润心灵,淘冶情操的一种精神享受而已。况且,人在旅途中不仅能尝到乐趣,也能饱览名山大川,了解各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以此开阔眼界,增加知识。
旅游也是一种心境,在寂寞与疲倦时旅行,去看看清风明月,行云流水会让你忘记忧虑与痛楚;在愉悦和幸福时远行,即使骑了自行车浪迹天涯,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在旅途中享受愉悦,获得心灵的喜乐。所以,你不必过分地在乎旅游的结果,不必眼红别人的奢华,不必羡慕别人淘宝的潇洒,不必惊讶于别人隐居的淡泊,也不必佩服别人的“副业”成就。旅游就是简单的旅游,简单的行走,以一种淡然的方式,换一片空气,找一方净土,重新审视自己……
旅游,应该是一个寻找美、发现美、感知美、享受美的过程。无论是跑马观花,还是浮光掠影,无论是专注于一朵花的静放,还是留恋一只鸟的婉鸣,旅游带给我们的快乐,是任何一个足不出户的人永远也无法感受到的。
旅游,旅游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大自然风光对人的心理有着积极作用,这早已被古人所认识。唐诗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旅游能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某种意义来说,旅游是缓和心理紧张、增强心理健康一种有效的心理卫生方法。有的国家把自然风光优美的地区建成“森林疗法”园地,使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此游玩。观赏自然风光,呼吸清新空气,使人心旷神怡,促进身心健康。
旅游的人们漫步在碧波荡漾的湖畔,使人心情恬静;面对波涛滚滚的大海,使人想到迎击风浪;登上耸入云霄的高峰,使人想到奋发向上。在大自然美景的熏陶下,使人消除忧愁与烦恼,使人情绪得到改善,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旅游地点的选择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有一定关系。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与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教授指出,旅游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年高的,泛舟水中,怡然自得;年轻的,攀山登岩,历练意志;新婚夫妇,静舍小憩,蜜月更甜。”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选择适当的旅游地点,对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关系。陈从周教授认为:“多血质者应去名山大川,直抒胸臆:胆汁质者则游游亭台楼榭,静静心境;抑郁质和黏液质者则以观今古奇观和起落较大的险景胜地为上,改变抑滞。”
旅游能脱离造成抑郁的恶劣生活环境,使人获得心理学上所谓“移情易性”的效果。在旅游生活环境中,将使你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尽情地宣泄胸中的积郁,感到身上轻松愉快。能使人不由自主地开阔胸怀,产生无限的美感。愉快的美感是心理平衡的最佳境界,能使不佳的心情趋于平静。
5.钓鱼有益于身心健康
健康法则:钓鱼有助于健康。
钓鱼是一项高雅、充满乐趣、静心静神静气,有益健康的活动。
一是自然而然的健体活动。钓鱼出发前整理钓具,制作钓饵,准备野餐食物;继之,天不明起床,身背钓具,或步行,或骑车,有的甚至跋山涉水;垂钓过程中不断地抛竿投食,或蹲,或站,或坐,经常改变姿势,使全身各部位的机能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些锻炼是在钓鱼的兴趣诱惑下,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活动,这是其他下意识体育运动所不能相比的。
二是宁静致使人心旷神怡。钓鱼不仅需要环境安静,尤其需要心情平静。在青山绿水,薄雾朦胧之中,抛竿投竿于湖塘池沟,眼睛紧盯着浮漂的动静,此时你必会自然而然地排除杂念,精神高度集中,什么人间的烦恼,生活中的不如意,统统忘之脑后,达到静心怡神,陶冶情操和磨炼意志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