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常言道“人活一口气”,气,是生命的能量,而经络则是气在人体内的运行通道。
有人曾这样比喻:经络好比电缆,它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气就像运行在电缆里的电流;穴位就像调节电流的电阻。
这个比喻虽然形象,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生命存在,经络就存在,生命终结,人断气了,经络也就消失了。所以,西医解剖尸体根本找不到经络。有了经络,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经络,人就是一堆零部件的组合。
经络存在吗
中国人应用针灸方法消除或减轻各类疼痛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采用灸法治疗各类病证的记载。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之一,但“经络”到底隐于人体中的何处?
1963年,一个名为金凤汉的朝鲜科学家宣称找到了经络,并将之命名为“凤汉管”,并刊出其30余幅插图与照片。这个发现轰动了当时的国际学术界,各国的新闻媒体也立即在其报纸的第一版作了报道。
日本随即组织了大批的科学家进行经络的研究,扬言在十五年内解开经络之谜。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邀请了十几位解剖学、组织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顶级专家,在竺可桢的主持下召开座谈会,专家们对金凤汉的报告提出了质疑。中国科学家投入很大力量重复金凤汉的实验,其结果都无法支持他的结论。
接下来的几年,全球科学家不断要求朝鲜公布研究成果,朝鲜却始终不肯公开。最终金凤汉由于拿不出具体的证据而跳楼自杀,此事不了了之。
金凤汉学术造假事件后,全世界对针灸的关注热情暂时冷却了下来。
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问中国,为中美关系的破冰做准备。
随团采访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斯·雷斯顿得了急性阑尾炎,经药物麻醉后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术后第二天,他因腹痛又接受了20分钟的针灸治疗缓解疼痛,据其自述效果非常好。
这种奇特的疗法让基辛格大感兴趣,他在全世界瞩目的新闻发布会上特地提及此事。几天后,雷斯顿又在《纽约时报》上撰文介绍了他的这段奇遇。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再次被神奇的针刺麻醉手术惊得目瞪口呆。于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医药学顿时大放光彩,于是又形成了风靡欧美的“针灸热”。针刺麻醉的成功,让经络又成为了热点。
针灸是神奇的,也是神秘的。以目前科学的发展程度,对一些人体现象并不能做出解释。因此,一些“唯科学主义者”对针灸嗤之以鼻。而另一些同样治学严谨的学者,对针灸的态度则非常开明。
例如,行为金融学专家、数学博士、畅销书《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博士就曾在其作品中表达过这种观点:中医针灸是神奇的,比如某个人有头疼的毛病,中医师在他脚上针灸几下,头疼就好了。你不能因为西医无法解释,就信口雌黄说针灸是巫术,因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极其有限的。
人体经络系统
中医认为,经络系统是由那些内接五脏六腑,外连体表的经脉和络脉组成。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犹如网络一样,把我们整个身体联络起来,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主要分为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及络脉三类。这些经络的分布,请参见本书附赠的《全彩标准人体经络挂图》。
十二正经
十二正经分为六阳经和六阴经,分别是:
上肢: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下肢: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正经的命名原则
(1)内为阴,外为阳
阴阳看似玄奥,其实只是一种古代哲学概念。在这里,内为阴,外为阳。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
“阴”又可细分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分别指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
相应地,“阳”又可细分为三阳:阳明、少阳、太阳,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
(2)上为手,下为足
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这些经脉系统地分布在身体的两侧,每一类中的一根沿着上肢走,而另一根则沿着下肢走,也有的沿着背部和躯干的两侧走。十二正经中的每一根经脉都与一个脏腑器官相关,并流向一个内脏器官。
肺手太阴手次尖端商阳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鼻孔旁迎香穴足大趾内端隐白穴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
足少阴足小趾端至阴穴足太阳手太阳手少阴内眼角睛明穴心手小指端中少中、少泽胸中手厥阴手无名指端关冲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外眼角童子足大趾外端大敦穴肺十二正经衔接走向图。
奇经八脉是储藏精气的地方,如果把十二经脉比作江河,那么奇经八脉就是湖泊、水库。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枝,水平或倾斜地贯穿全身,分布也比经脉更加贴合体表。
人体十二经穴
经穴沿着经脉在人体分布,根据经脉的长短,每条经脉上的经穴也有多有少。
肺经(手太阴经)肺经上有11个穴位,它们沿着上臂的内侧分布。
肺经上的穴位用于治疗下列病候:肺部胀满、气喘、缺盆穴处胸痛、臑臂部痛、掌中发热、肩背痛、怕冷、少气。
肺经上的一个穴位特别重要,叫列缺穴。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这个穴位是三经交汇的地方。《四总穴歌》曰:“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其中“头项寻列缺”,就是说经常按摩列缺穴可以治头和颈部的毛病,还可以清肺热、补肺气,治感冒、气喘、咳嗽等。
列缺
大肠经(手阳明经)大肠经有20个穴位,对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痤疮、牙疼等疾病有治疗效果。
大肠经有一个叫合谷穴的穴位,位于虎口的位置。《四总穴歌》
中说“面口合谷收”,意思是脸口的病症都可以通过合谷穴来取穴扎针,比如牙齿疼、面瘫、面部痉挛等。
胃经(足阳明经)胃经上有45个经穴,其适应症为:胃痛、偏瘫、时常打哈欠、听大声易惊吓、心跳动快速、发狂、腹胀鸣叫、温邪犯肺、感冒、发热寒、流清鼻涕、流鼻血、口歪、唇生疮、颈肿喉痛、易饥饿、胃中寒胀满等。
刺激胃经上的天枢穴,可增强肠道的蠕动功能。对于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具有很好的疗效。
脾经(足太阴经)脾经共21穴,对应疾病以胃肠疾病为主,有下列病候: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痛、腹胀、嗳气、便后或屁后腹中宽舒、身体粗重、面目身发黄、强迫久立则股膝内侧肿胀。
脾经足的人往往食欲旺盛、大便正常、面色红润。脾经不足者,大多面色发黄、胃部常有不适感。忧思过度的人往往食欲不振,关键在于忧思则气结而伤脾,脾又影响到胃。
脾经上最着名的穴位是太白穴,该穴位于脚的内侧面,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处,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是脾经的原穴。激此穴,对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胀以及便稀等脏腑疾病的治疗效果最佳。
此外,脾经上还有一个穴位叫三阴交,中医认为,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三条经络的交汇处,是治妇科病的特效穴位,刺激此穴在治疗痛经、月经不调、脚底肿胀、手脚冰冷等疾病方面,均有明显效果。但孕妇最好不宜刺激此穴,否则会有流产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