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医的“六邪致病”理论,概括了人体致病的自然因素,其中很多地方与西医相映成趣。
但中医与西医毕竟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即使在推行“中西医结合”的今天,也很难把中医疾病的概念简单等同于西医疾病,或把西医疾病简单等同于中医疾病。
导致人体生病的六邪
南宋医家陈无择首次把引致百病的外因分为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反常气候变化。
风、寒、暑、湿、燥、火本是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黄帝内经》称为“六气”。六气的不断运动变化,决定了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即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对六气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发病。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机体不能适应,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当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风、寒、暑、湿、燥、火乘虚而入,导致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才会被称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
风为百病之长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意思是风邪是自然界致人生病的首要因素。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故风者,百病之始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可见,风邪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而其他五邪往往是依附于风邪来袭击人体的。
风邪有的来于外部,有的生于内部。所以,“风”又分为内风和外风。
外风多为自然界之风。外风之邪终年皆有,一年四季都可伤人。
风为春季的主气,因此在多风的春天更要防止风邪致病。外风导致的症状有发热、汗出、头痛、鼻塞等,脉象浮缓。
内风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病变中出现震颤、强直、眩晕的一类症状,属内感风邪。中医讲到与内风有关的疾病有很多种,有“善行、善变”的风疹、荨麻疹,有“风盛则动”的眩晕、震颤、头颈僵痛、口眼歪斜以及四肢抽搐、多动,还有容易向上、向外发散的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
内风与人体的循环系统有关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人体内的风会造成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风。
内风,多与人体的循环问题有关联。
拿疑难病白癜风的病因来说:
西医认为,白癜风病因主要是某些理化因素造成体内血液中缺乏铜离子和酪氨酸酶使肌肤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运走,导致表皮真皮交汇处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系统的功能丧失,因此就减缓甚至阻止了黑色素的生成,加上外界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白癜风的发生。
中医则认为,白癜风多由七情内伤、肝经失调、肝气郁结、经脉不畅、气血运行受阻复感风邪、搏于肌肤,日久则气血失和,血液不能充分地营养肌肤,肌肤缺养从而形成白斑,由于风性善行数变,所以发展较快。此病初起呈白色斑点,久而蔓延成片,发无定处,影响人体美观。
西医和中医的共同点在于,都承认白癜风这种病与血液循环有着重要关系。
感冒≠伤风
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中医古代典籍中并无“感冒”一词,“感冒”一词源出官场。
南宋时期,朝廷开设一种学术机构叫馆阁,设有轮流值班制度。当时值班阁员开溜成风,开溜的借口大家约定俗成,一般在签到簿上写“肠肚不安”。
一位名叫陈鹄的大学士,他开溜时,却标新立异大书“感风”二字。
陈鹄之所以发明出“感风”这个新奇用语,自有客观原因。在很长时期内,中医对病因的表述都不规范明晰。陈鹄对他的同时代人陈无择的新学说显然已有了解,故而在开溜时能够卖弄学识,随手借来六淫之首“风”,并前缀以“感”,也就是遭受的意思。
这种说法在陈鹄的同僚中流行开来,成为约定俗成。到了清代,又发生突变。
清代官员办毕公事请假休息,例称请“感冒假”。“冒”就是透出的意思。大意是,本人在为公务操劳之际,已感外淫,隐病而坚持至今,症状终于爆发出来!故而不得不请假将养。
在中医看来,六邪皆可导致感冒。“伤风”只是中医感冒的一种,系因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外感性疾病。病情有轻重不同,轻者俗称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临床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风寒或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表现。
从西医的角度看,感冒是指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为流行性感冒,由其他病毒(多达一百多种,以鼻病毒、冠状病毒最常见)引起的为普通感冒。
本病四时皆有,尤以冬春两季为多见,秋季也高发,一般数天即愈。一般数天即愈。如果病情较重,引起广泛流行者,又称为时行感冒,西医称之为流行性感冒。
从西医的角度看,感冒被列入“世界十大疑难病症”。这是因为感冒病毒已经达一百多种,而且种类越来越多,要想完全认清这些病毒是不可能的,所以彻底消灭感冒也是不可能的。
感冒还容易引起其他疾病,如喉炎、气管炎、肺炎、肾炎、心肌炎等。可见,中西医虽然施治机理大不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
治疗感冒,辨证用药
最常见的感冒,是由风邪引起的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是那种“不治也能好的病”,只要多喝开水、注意休息就可以了。
由于四时的气候不同,风邪的侵袭往往挟有不同的时气,遇到挟暑、挟燥、挟湿等,就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症状。
有些人一感冒就自作主张,服用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金银花茶、凉茶等。但病症并没减轻。关键在于没有辨证用药。
某年秋天,小李办公室里六个人已经有三人先后感冒。所以,小李喉咙一开始发痒,他就到附近药店买来感冒茶。谁知喝了两天后,不仅没有见效,反而开始发烧、头痛、腹泻。
小李非常困惑,就去请教一位着名中医。问明情况后,中医告诉他,不该喝感冒茶,原因是当时天气干燥,他的感冒是风燥型的,应该祛风润燥,而他饮用的感冒茶则是清热利湿的,根本就是“反了症”,所以越喝越严重。
不同类型感冒症状与应对
风寒感冒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所致。症状为:
口不渴,薄白苔。
身感发冷较重,穿很多衣服或盖厚被子才觉舒服。
后脑强痛,就是后脑袋疼,连带脖子转动不灵活。
无汗,四肢疼痛。
鼻塞不流涕,喝点热饮则流清涕,鼻涕白色或稍微带点黄。
咳嗽,痰白清稀,甚至无痰,只是感到喉咙或气管很痒。
风寒感冒主治方是《伤寒论》首方桂枝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6枚,水煎服。
治疗风寒型感冒的关键是出汗,中医术语叫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桑拿、热水泡脚都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农村有土法用鲜姜切碎和葱白一块煮水,趁热喝下,微汗出,风寒感冒即可自愈。
风热感冒多因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舌苔黄或薄黄。
浓涕,通常黄色。
身热,口渴,心烦。
头涨痛。
咽喉肿疼,咳嗽,痰黄稠或带黑色。
便秘。
宜宣肺清热、辛凉解表,可选用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或感冒清热冲剂口服。传统中药的代表方剂是桑菊饮——桑叶2.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苇根6克,水煎服。
暑湿型感冒因为人体感受了夏季湿热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热为风寒所遏,疏汇受阻,因而发病。症状表现为畏寒,发热。
口淡无味。
头痛、头涨。
腹痛、腹泻。
此类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治疗应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可选用藿香正气水、银翘解毒丸等药物治疗。
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
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是轻症,休息几天就会痊愈。普通感冒多数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只能用抗病毒药物。如果不太严重一般不必服药,只需多喝水多休息,过几天一般都会自愈。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是预防感冒最好的办法。
寒邪可导致炎症
炎症分为两类:“感染性炎症”和“无菌性炎症”。
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和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时,引起的渗出、坏死和增生等炎症反应叫做感染性炎症;而理化因素引起的人体产生渗出、坏死和增生等的炎症反应叫做无菌性炎症。能够让我们的身体产生无菌发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寒邪”。
元旦这天,刘女士邀请了诸多同学和亲友聚会,在风中等待良久,见一位同学抱了个大礼盒过来,赶忙上去接过,没想到盒子很沉,她猛地抱起后,突然就感到右胸部刺疼。之后,只要手臂动一动,右胸处就感到疼痛,深呼吸、咳嗽时剧疼。她本来就有高血压,亲友们怕她冠心病复发,赶忙将她送进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说,可能是病菌引起的胸膜炎,也可能是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但因为典型症状都没有出现,所以尚不能确诊。于是只能先当胸膜炎治着。
也是在冬天,胡先生有一天晨起,棉衣没穿就出门取报纸,一不小心把钥匙给掉在了地上,捡了之后猛地起身,腰就不能动了。弯腰剧疼;深呼吸、咳嗽时剧疼;浑身不论哪个部位用点劲,腰部臀部的肌肉就抽筋般疼痛;回屋想躺着休息一下,也是感觉着剧烈疼痛。
后来经确诊,刘女士患的是急性期肋筋膜炎;胡先生患的是急性期腰筋膜炎。
这两人的炎症,都可能是因为冬天不注意保暖,染上了“寒邪”引起的。中医认为,寒邪可以致病。当寒邪侵袭人体时,会导致人体微循环不畅,人体某些部位需要的能量供应不足,就会生出各种炎症来。
寒冷的天气,会造成人体微循环受阻,人体组织收缩、舒张时受到的阻力增大。此时猝然运动,甚至仅是猛地咳嗽,都会引起局部肌肉纤维及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引发无菌性炎症。
组织内渗出的黏液刺激末梢神经,还会引起肌纤维痉挛。肌纤维痉挛,肌肉兴奋性增强,肌肉总是处于收缩状态,导致腰背僵直,无法动弹。
不管是无菌炎症刺激还是肌纤维痉挛,都可以引起疼痛。
正在上大四的学生小蔡,因为就业的压力,在寒假的时候没有回老家,在校外租了间没有暖气的出租房。这天,小蔡缩着脖子坐在屋内打电脑,打着打着,突然肩膀到颈部之间痛得不行,动弹不得。后经医生诊断,认为是肩颈固定姿势太久,再加上天气太冷,筋膜更加紧绷,筋血不畅,导致局部营养及循环障碍,造成了脖颈筋膜发炎。
还有一位刚上班不久小陈,办公桌靠门,空调暖气吹不到,过堂风却吹个不止,他日日端坐上班,前不久颈肩、腰椎部疼痛,到医院就诊检查,也被确诊为无菌性炎症。后来小陈特别注意加强保暖,疼痛也就慢慢消失了。
寒邪内侵
过敏性鼻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主要症状是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这些症状虽然和感冒有些类似,但是并没有咳嗽、发烧、头痛等感冒的症状。
而在中医看来,所谓的过敏性鼻炎是由“感受寒邪”所致,形成的原因是“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寒邪凝滞,津液内停,流涕不止”。
在西医看来,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变态反应。发作的原因是过敏源,如花粉、尘螨等引起。最确切的证据就是在北京有很多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每年八月中旬开始犯病,一过“十一”,就戏剧性地消失了。如果查这类患者的过敏原,应首先考虑豚草,因为每年犯病的时间和豚草花粉的成熟期一致。
对于过敏性鼻炎,西医更擅长速效的解决办法。西医认为,过敏性鼻炎处理的第一步是进行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比如避免房间飘进花粉,外出戴上医用口罩等。轻度的过敏性鼻炎,可以口服抗组胺药,如开瑞坦、仙明特、氯雷他定等。对于中度至重度的持续性鼻炎,可以合并使用抗组胺药和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如伯克纳、辅舒良等。
中医可以通过“冬病夏治”,改善鼻炎,也可以通过调理过敏性体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理念,可以在不发病的时候,用中医的方法排除潜伏在体内的寒邪,也可以通过中医手段改善体质。
过敏性鼻炎发病期间,为避免并发症(如中耳炎、过敏性哮喘、鼻窦炎等)的出现,可用第二代抗组胺药,严重者可以同时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在缓解症状的同时,将副作用降到最低。
湿邪探微
中医湿病可见于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和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元·朱丹溪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之八九。”而其治疗向来棘手,缠绵难愈。
湿邪入侵的途径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大量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诱发都与外界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而空气相对湿度则是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水湿之邪侵入人体的途径大致有三条:
通过呼吸由口鼻进入人体,先影响人体的上焦,进而影响到中、下焦。
通过肌肉皮肤渗透进入人体,先暂留于肌表关节,进而阻碍经络,最终深入脏腑。
湿邪中伤脾胃。人体脾胃受“湿邪”的影响最大。很多南方人一到梅雨季节会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委靡、嗜睡、身体乏力、不想喝水、舌苔白腻或黄腻等,中医叫做“湿邪中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