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幸福人生必备的9项修炼
23655800000016

第16章 修炼之四:锻造才智(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又恢复了新的和平。遭受战争创伤的日本人民,在新的和平环境里又重新燃起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睿智的松下幸之助又“超前”地看到“新文明”将带来世界性的“家电热”。对于“松下电器”,既是一次发展壮大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艰巨而又严峻的挑战。

松下幸之助正是凭借着“稍微走得快了一点”,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构调整和技术改革,从而使松下电器在新的挑战前景下得以长足发展。

20世纪50年代,松下幸之助第一次访问美国和西欧时发现:欧美强大的生产主要基于民主的体制和现代的科技,尽管日本在这方面还相当落后,然而这一趋势将是历史的必然。

松下幸之助正是把握住了这一超前趋势,在日本产业界率先进行了民主体制改革。政治上给予产业充分的自主权,建立了合理的劳资体制和劳资关系。经济上他改革了日本的低工资制,使职工工资超过欧洲,接近美国水平,并建立了必要的职工退休金,使员工的物质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劳动制度上实行每周五天工作日,这在当时的日本还是第一家。

松下幸之助认为:这一改革并非为了单纯增加一天休息,而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产品的质量,更好的休息才有更出色的工作效率。只有这样,生产才能突飞猛进,效益才能日新月异。

“时势造英雄”,被改变了的环境就是一种新的时势、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地理环境、交际环境,还是职业环境、人文环境,每一次改变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经验证明,许多创造性的想法是在不经意时就如黎明前的曙光一样突然产生,使自己的思想焕然一新。不过,开始时如果没有有意识的思考,创造性的思想也不会自动降临,这些事实证明了一个结论:为了接受“灵感”或“预感”,一个人必须对这个特殊的问题给予关注,或寻求解答,有极端的兴趣。在这个问题上尽力收集所有的资料,并考虑所有可能的行动,而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遇到问题,要想得到圆满的解决,就必须尽力想各种方法,焦急、暴躁、忧虑都是无济于事的,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在找不出问题的答案时,总是躺下来小憩片刻,而非坐立不安。

达尔文告诉我们,当他写《物种起源》时,努力地思考几个月也想不出一个问题,其后,总会有一个直觉突然闪进脑际。他说:“我还记得,当我坐马车在路上走时,突然有一个令人兴奋的答案自动跑来找我。”

罗素说:“我发现,如果我要写比较深刻的题目,最好的方法是努力地加以构思,尽我所能地用几个小时或几天来构思,最后再命令自己不去想它,任它在暗地里自行滋长,几个月后,当我再想这个题目时,却发现文章的内容已经全部完成了。以前我没发现这个办法,老是因为没有进展而连续忧愁几个月。忧愁并不能解决问题,那几个月的忧愁等于白费。现在我可以将这几个月用在想其他的问题上了。”

从旧模式到新模式的转换,意味着用全新的视角、全然不同的新方式来思考原有的问题。要转换成为新的模式,就要改变以前对工作的看法。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相信休闲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事,和我们以前所从事的任何工作一样有价值。纯休闲的生活并不一定一点好处都没有。休闲并不意味着就孤独地锁在家里,在充满了无聊的电视肥皂剧生活里虚度。在休闲的国度里,我们的生活其实可以变得很有意义。

生于春天的松鼠没有经历过严冬,但一入秋,便会匆匆忙忙地囤积果核,准备冬天时食用。小鸟不用教就能筑巢,不用教就能飞行。候鸟能飞行数千里,甚至飞过汪洋大海,它们没有报纸或电视的气象报告,也没有先驱者或探险者的经验指引,然而它们却知道寒冬何时来临,甚至也知道数千里外温暖气候的正确地点。

经过分析后,发现这类动物的“本能”可以成功地帮助它们对抗环境。因此可以简单地说,动物有“成功的本能”。

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人类也有成功的本能,而且比动物的更加神奇,更加复杂。

上帝并没有虐待人类,相反地在很多方面特别赐福人类。

动物对于目标不能任意加以选择,它们的目标(自保与繁殖)可说是既定的,它们的成功机能也仅局限于这类既定的目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本能”。相反,人类拥有动物所没有的东西——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万物之中,人类不仅是物,而且是造物者。惟有人类才能利用想象力去导引成功机能。

我们经常认为,只有诗人、发明家等才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其实,做每一件事时,我们的想象力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为什么想象力能推动创造机能呢?历代伟大的思想家都无法找到答案,但他们皆承认这一事实,而且能加以利用。

拿破仑说道:“想象力可统治整个世界。”

格林·克拉克也说过:“人类所有天赋之中,最像神的就是想象力。”

想象力这种天赋,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最大源泉,也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毁坏了这种天赋,人类将停滞在野蛮的状况中。因此,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全归功于他能建设性地、积极性地利用想象力。

8.既能统观全局,又要明察秋毫

成功者既能高瞻远瞩,又能明察秋毫。

“百智之首,知人为上;百谋之尊,知时为先;预知成败,功业可立。”这是成大事的首要条件。

所谓知人,就是善于了解人,有知人之明。

所谓知时,就是善于洞察世事,能够掌握做出决断的条件。

所谓知成败,就是能够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对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做出预测,并同时为取得最好结果而积极准备。

《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可谓是古往今来战争经验的总结。

“知彼”的情形十分复杂,包括对对方的将帅、士气、作战能力、所处形势等所有方面的综合了解。

如果说“知彼”难的话,“知己”就更难,所谓“当局者迷”,人们往往很难对自己做出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如果既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又能全面地了解对手,那么就会无往而不胜了。

但在“知彼”的诸多方面中,了解彼方主帅的性格、谋略、为人、心态、志向等因素恐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只要能吃透对手,对他的意图了然于胸,那主动权也就牢牢在握了。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他们往往有如神算。实际上,他们也是平凡普通的,只不过善于根据社会形势、人事去分析得失成败以及各种力量的对比发展罢了。所以,高瞻远瞩就成了统治者必不可少的素质。

因此,中国在政治预测方面的智慧是相当发达的,但具体的世事变化之后,总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把握了规律就能有正确的预测。从人在社会中的生存来看,不外乎社会发展、形势变迁、人事转化三个方面。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可谓有知人之明,亦有政治家的才干。他在派大将钟会和邓艾伐取蜀国时,做了一番细致独到的分析,可谓把钟会和邓艾紧紧地捏在手心里,不论二人反与不反,都逃脱不了司马昭的控制。

当初司马文王(司马昭)想派遣钟会征伐蜀国,下属邵悌求见文王说:

“臣认为以钟会的才能不能担任征伐蜀国的重任,更不可让他统率十万军队,否则只怕会有不测,请您再考虑考虑别的人选。”

文王笑着说:“我难道还不懂得这个道理吗?蜀国给天下兴起灾难,使黎民不得安宁,我现在讨伐它,胜利如在指掌之中,而众人都说蜀不可以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