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23663000000018

第18章 成语、俗语(6)

但是,新搬的地方隔壁是个铁匠铺,小孟轲又学着铁匠玩起打铁来了。于是,孟母又一次搬家。而这次,她干脆把家搬到了郊外的荒野之处。她人为,这样单独居住,儿子便能专心念书了。可谁想到,清明节一到,荒野里又一下来了很多上坟的人。于是小孟轲再次从家里逃出来去观看上坟人。

孟母不得不第三次搬家,这次她把家搬到一所学校边,而且正是把儿子送到学校拜师读书。可是枯燥的学校生活让小孟轲又忍耐不住,他又开始了逃学。这次孟母自己也忍不住生气了,她把儿子拖到织布机旁,拿了把剪刀“咔嚓”把自己织的布全剪断了,说:“不愿读书的人将来长大了就与这剪断的布一样是没用的东西。

小孟轲震惊了,他下决心不再辜负母亲对自己的希望,发奋地读书,最后终于成了战国时的大学问家,世人尊称他为“孟子”。

卧薪尝胆

吴国和越国是春秋后期长江下游崛起的两个国家,都想征服对方,因而发生过很多战争,双方互有胜负。

公元494年,吴王夫差大举进攻越国,在会稽山上大败越军,越王勾践不想亡国,便向吴王请罪投降,表示他和夫人愿做吴王的臣仆和奴妾,夫差骄傲起来,不听谋臣的劝告,答应了勾践的要求。

在吴国时期,勾践为夫差牵马、喂马,守墓;在夫差生病时,他甚至帮他尝粪便来辨别病情。三年以后,勾践因为取得了夫差的信任而被放回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立志雪耻,发愤图强。他每天晚上睡在柴堆上,并且在柴堆上面挂着一个苦胆,在每天早晨起床穿衣时,总要去舔一下苦胆,尝尝它的苦味。他一边卧薪尝胆,磨练他的意志,一边又在国内努力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并且在太湖之中秘密训练军队。在此同时,他还把越国的两名美女西施与郑旦献给吴王,让夫差整天荒淫无度,沉醉于美色当中,不再理朝政。

经过十年,越国集聚了雄厚的力量,终于转弱为强,打败了吴国。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负荆请罪

春秋战国时期的蔺相如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政治家,他出身卑微,原是赵国的一介寒士,赵惠文王时,因秦国向赵国强索“和氏之璧”,蔺相如奉命怀璧入秦,当廷力争,使原璧归赵。

后来在渑池会上,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使赵王免遭屈辱。他的大智大勇,举国钦佩,因此赵王十分器重他,一下子将他提升为上卿,位子与老将廉颇持平。

当时在赵国任大将军的名将廉颇看到赵王对蔺相如如此厚爱,便恼羞成怒,说:“我为赵国攻城夺地,战争沙场、出生入死,大小数百战,屡建大功,才做了上卿。而这个蔺相如,出身低贱,什么才能也没有,光凭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竟跟我平起平坐,叫我这张老脸搁到哪里去·”他还到处扬言,如果碰到蔺相如,一定得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了,就处处避开廉颇。他怕上朝碰面,就推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在大街上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驰来,他连忙命人掉转车头让进小巷里。

蔺相如的部下看见主人对廉颇一再退让,也觉得面上无光,便相约要告辞而去。蔺相如劝他们不要走,问他们:“廉将军同秦昭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当然是八面威风的秦昭王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回答。蔺相如微笑着说:“对啊,就是这个威慑天下的秦昭王,我都敢当廷斥骂,羞辱他的满朝王臣。难道我会害怕廉将军吗·”

他目光炯炯环顾众人,又说:“我只是想到,强秦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如果我们两虎相斗,赵国就危险了。我的一再退让,是把国家安危放在前头,把个人恩怨放在后面。”

后来这话传到廉颇耳中,他又羞又愧,深受感动,于是就脱光上身,背着一条带刺的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他一进门就“扑通”跪在地上,请求蔺相如狠狠鞭打他这个狂妄无知的人,蔺相如急忙上前扶起廉颇。从此,廉颇和蔺相如建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将相和”的故事也成为了千古美谈。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受到迫害,流亡在外,后来逃到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作贵宾,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重耳十分感激,对楚成王说:“如果我能回过的话,愿意和贵国和平相处,在两军相遇时,一定退避三舍。”(古时行军,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公元前636年,流亡19年的公子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恰逢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像晋国求救,于是晋军和楚军在战场上相见了。

楚军气势很盛,主动向晋军逼近,晋文公为了信守诺言,连续后撤。晋国一口气退了90里,到了城濮这个地方才停下来,并布置好作战的阵势。骄傲的楚军一位以为晋军害怕,就轻率得发动了进攻,结果被晋军打得大败。

晋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确立了自己强大的地位。晋文公后来也成为中原有名的霸主。

狡兔三窟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人。他很好客,天下很多有能力的人都投奔他的门下。这时,有一个穷人叫冯谖,听说孟尝君的好名声后,就过来投奔他。

冯谖见到孟尝君对自己很好,于是决定报答他。这时,孟尝君要派人到封地收债,冯谖说:“让我去吧!”可是,冯谖到达封地后,不仅没有向欠债的老百姓要钱,反而当众烧毁了借据。

孟尝君听说了冯谖的所作所为后,很生气,可事情已经发生了,也只好这样了。

不久,孟尝君被罢官了。他只好回自己的封地居住。当他走到封地时,却看见那里的百姓倾城而出来欢迎他。这时,他才知道,冯谖当众烧毁借据,的确是为了让自己赢得百姓的爱戴啊!

孟尝君向冯谖表示感谢,可冯谖说:“这只是第一个洞穴,只有在营造两个洞穴,您才可以高枕无忧!”接着,冯谖要求孟尝君给他准备马车和财物,然后他就带着这些东西到各国拉关系去了。没多久,孟尝君就接到国君的道歉信,信上说:“我不该罢你的官,我现在请您回来接着做我的大臣吧!”这是第二个洞穴。

在冯谖的建议下,孟尝君请求国君,允许在他自己的封地上,建立宗庙,古人很重视宗庙,这样孟尝君的地位也得到了巩固,这就是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第三个洞穴。

果然,孟尝君后来当了几十年的高官,却没有招来一点灾祸。这全是冯谖的功劳呀!

“狡兔三窟”的成语便是由此而来的。

指鹿为马

秦始皇死后,秦王朝内部较为混乱。宦官赵高想乘机篡夺大权。他先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假传圣旨让皇长子自杀,扶持年幼的皇次子胡亥当皇帝。随后,他又杀害了丞相李斯,自己坐上了丞相之位。不仅如此,他还想篡夺皇位。为了试探百官的态度,他想用了“指鹿为马”之计。

早朝时,当文武百官到齐后,赵高牵着一头梅花鹿,对秦二世说:“这是臣下刚得到的一匹好马,特来献给皇上!”秦二世虽然年幼也分清马和鹿啊,于是说:“丞相别开玩笑了,这明明是头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不紧不慢地回答:“如果皇上不信,就请大臣们说说,到底是鹿还是马。”那些为了讨好赵高的官员们都赶快回答是马,一些不愿说假话的官员,则默不作声,而那些刚正不阿的大臣们则说是鹿。

赵高把说实话的大臣记在心间,后来以各种借口将他们杀害。不过,赵高最终被秦三世所杀。

后来,“指鹿为马”就成了混淆黑白、颠倒事非的代名词。

破釜沉舟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他建立的秦朝,是一个庞大的帝国。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胡亥当了皇帝,而胡亥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秦朝在他的统治下,使得人民无法生活,最终,人民决定发动起义,推翻黑暗的秦朝统治。

这些起义的农民组成一支支抗秦大军,当他们占领一些地区后,就纷纷建立了一个个小国家,赵国、楚国就这些小国家中的两个。

秦朝不甘心失败,就派章邯前去攻打赵国。赵军根本不是章邯的对手,章邯将赵军围困在了一个叫做巨鹿的小城里。赵军危在旦夕。于是赶紧派人跑到楚国求救。楚国立即命令一个叫宋义的将领,带着楚军去救赵。这支部队的副总指挥名叫项羽,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宋义很胆小,他知道章邯的厉害,于是,走到半路,就命军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这一呆就是40天,项羽见宋义按兵不动很生气,就劝他赶紧前进,但宋义不听,于是项羽就杀死了宋义。

项羽带领楚军继续前进。大军渡过黄河后,项羽命令将船全部凿沉,每个士兵只准带三天的干粮。项羽说:“我们现在没有退路了,也没有粮草,我们惟一的出路就是:拼死向前,打败秦军。”

这些没有了退路的楚军个个英勇,拼死战斗。最后,楚军打败秦军,解救了赵国。“破釜沉舟”这一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人们用它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闻鸡起舞

东晋时,司马睿把国家建在江东,头等大事是北伐中原,北方百姓痛恨“胡羯”的统治,也希望东晋政府可以北伐,而东晋统治者热衷于江南的庄园经营,内部争权夺利,无心北伐,仅有少数人进行北伐活动,祖逖就是其中之一。

祖逖是北国范阳世家大族,曾经和刘琨同为司州主簿,两人“共被同寝,闻鸡起舞”,并且志向宏愿。中原大乱时,祖逖在淮河流域坚持斗争,十分有效地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从而使东晋政权得以存在,这就是祖逖的历史功勋。但是东晋朝廷内部纷争愈演愈烈,到了大兴四年(公元321年)晋元帝派戴渊出镇合肥,防备王教,因此,祖逖也要受到限制。东晋内大规模的内战阴云密布,从而使祖逖感到志向难以实现,于是忧愤成疾;可他依然修筑城堡,坚持不懈,最终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终年56岁。他死后不久,河南地区又被石勒占领,北方的成果也被断送了。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在东汉末年,曹操独揽大权,汉朝的荒地变成了傀儡。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裔,他一心想消灭曹操,来恢复汉朝的江山。而要完成这样重大的事业,更需要一个能够出谋划策、坐镇指挥的军师,刘备便到处寻访,终于找出了两个人才——司马徽与徐庶。司马徽不肯出山;徐庶虽然来了,但不久又让曹操骗了去。可是司马徽与徐庶两人都竭力地向刘备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隐居隆中的诸葛亮。

刘备因求贤心切,便备好了礼物,很隆重地带着关羽、张飞,三次去隆中的卧龙岗去聘请诸葛亮。他第一次走了很多曲曲弯弯的山路才赶到了诸葛亮所住的茅屋之前,可小童却说主人出门了。刘备一行吃了个闭门羹。

刘备并不灰心,过了些时候再次前去造访。这时正值隆冬时节,天气异常寒冷,半路上忽然风雪交加。张飞打起了退堂鼓,刘备却非常坚定,顶着风雪艰难地跋涉着,没想到千辛万苦地赶到后,却被告知诸葛亮和朋友一起出门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第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这回诸葛亮倒是在家,但不巧的是正在睡觉。刘备见此情形,没有叫醒诸葛亮,而是静静地站在门口,耐心等着诸葛亮醒来。谁知,这一站足足站了两个时辰,直站得双膝发软,浑身无力,诸葛亮方才醒来。听书童说刘备已等候多时,诸葛亮连忙穿戴整齐,恭敬地将刘备迎进屋中。诸葛亮和刘备纵论天下大势,给刘备提出了一个统一中国、恢复汉朝的宏图大略。刘备佩服得五体投地,很虔诚地请诸葛亮下山,做他的军师。自此,诸葛亮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建立了蜀汉政权。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演义》,孔明用奇谋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有一次大将军司马昭请刘禅吃饭,并且演出四川戏助兴。跟随刘禅来洛阳的蜀国人,看到家乡的戏,心情都很悲伤,惟独刘禅谈笑自若,快乐得很。司马昭便与身边的贾充说:“人没有感情怎么竟然达到了这种地步!这样的人即使诸葛亮活着,也是无济于事的,何况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遇见刘禅,就问他说:“你思念蜀国吗·”刘禅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此间快乐极了,我一点也不想念蜀国!”这时有个叫郧正的人,听到了刘禅的话,便去找他,告诉他说:“以后司马昭若再问您这话,您应该哭着回答:‘祖先的坟墓远在陇蜀,我的心十分悲痛,没有一天不思念它!’然后你就闭上眼睛。”

第二天,果然司马昭又问刘禅:“思蜀否·”刘掸按郧正的话答了,并且还流了几滴眼泪。可是司马昭却哈哈大笑说:“这是郧正的话呀,哪是你说的呢·”刘禅惊恐地答道:“就像你说的那样!”旁边的人听了这话,哄堂大笑。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七擒七纵

三国时期,相传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就在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汉族中有很多人也很钦佩他,就决定把他争取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