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23663000000024

第24章 成语、俗语(12)

亮光是太阳光照射在大气层上,经过大气层中的空气分子和漂浮在空中的尘埃的作用散射而形成的。所以说,如果没有大气对光的散射,我们就永远看不见亮光,人所看到的周围太空呈一片漆黑就是这个道理。

地球上的空气分子和尘埃分布是不均匀的,靠近地面的空气分子和尘埃比较多,在高空则稀少。天亮以前,太阳光射在3万千米的天空,那里空气稀薄,散射作用微弱,所以这时天还没“亮”,人们只能看见星光闪闪。随地球转动,当太阳光渗入到2000~3000千米高空时,那儿会散射出很微弱的亮光,即使这些亮光不能射到地面,也已经可以把星光冲淡、淹没。这时,最初的一点星光也没有了,地面又没有亮光,于是变得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所以黎明前一刹那比起夜里其他时间更黑暗。

夏夜的星星比冬夜多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一年的时间。而整个银河系有很多很多颗星星,它们大致分布成一个椭圆形。夏天地球转到银河中心与太阳之间,银河系的最阔、最密、最亮的中心部分正好是夜晚出现在我们的天空里。而在其他季节,这段最亮的部分,有的在白天出现,有的在黄昏出现,有的在清晨出现,有时在靠近地平线的地方,这样就不容易看到它。尤其是冬天,地球转到银河边缘与太阳之间,白天才能看到银河的中心部分,但由于白天里阳光强烈,我们看不见星星,晚上我们看到的是银河薄薄的边缘,那里的星星就特别少了。所以夏夜我们看到的星星比冬夜多。

不明飞行物——UFO

UFO是英文“UnidentifiedFlyingObject”的缩写,就是不明飞行物的意思。这种不明飞行物外形多数像盘子,所以又称为“飞碟”,古今中外关于UFO的记载很多。

飞碟的第一次报道是在1947年6月24日,那天,美国商人阿诺德驾驶私人飞机途经华盛顿雷尼尔山上空时,突然看到了9个发光的物体像碟子一样呈编队快速移动。这件事在美国产生了轰动,一名记者在报道中把这些物体称为“飞碟”,于是“飞碟”的传说不胫而走。这是现代人研究UFO的开始,但这并不是人类第一次看到不明飞行物,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山海经·博物志》中已有有关记载,以后历代史书都有这类UFO记载。19世纪沙俄的科学院也有详细报告。此外,很多国家的史前遗迹、建筑、岩画中也都有关于UFO的记载。1942年,一个外国人在天津街头拍摄了一张UFO的照片,这被专家认为是人类最早的一张UFO照片资料。但是UFO到底是什么·这还需要人们继续艰苦探索和研究。

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和太阳照射是分不开的。地球的热量都是来自于太阳,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地形不一样,有的是浩瀚水面,有的是崇山峻岭,有的是广阔平地,因此所受到的热量不均匀,而且不同地形的散热快慢也有差别。这样就造成了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热的地方,空气的密度就小,气压也就低;冷的地方,空气密度大,气压相对就高。空气总是容易从气压高、密度大的地方,流向气压低、密度小的地方,这样就形成风。

在海边,白天陆地受热比海水快,所以海面的气压比陆地高,风就不断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陆地的散热也比海水快,那样海面的气压就没有陆地高了,风就从陆地吹向海面,所以在海边总有有风吹动。

天文台

天文台是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的机构,主要工作是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星。地球被一层大气包围着,天上星星所发出的光,必须穿过大气层才能到达天文望远镜内,而大气中的烟雾、尘埃、气体分子等,都会对天文观测产生影响。尤其在大城市附近,城市中的灯光,会照亮空气中的微粒,使天空带有亮光,妨碍天文学家观测较暗的星星,因而使得观测更加困难。

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尘埃和烟雾较少,对观测的影响将减少,可是影响依然还是不能避免的。但是,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尘埃和水蒸气越少,影响就越小。除此之外,高山的建筑物少,视线角度大,气温比地面低,使空气下沉从而减少了空气的密度差,观看星空时产生的光的折射就少,增加精确率。而且精确的仪器在气温底的情况下保养更好,观测更准确。所以,世界各国天文台大多设在山上。

利用星星辨别方向

在野外迷失方向的人都知道,白天可以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晚上则可以利用星星来帮助估算位置。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北斗七星,它是北面的天空大熊星座中的七个比较明亮的星星。这七颗星星在天空中排列成一个长柄勺子状,指示着北方的方向。北斗七星的斗柄春天指向东方,夏天指向南方,秋天指向北方,冬天指向北方。只要人们找到了北斗七星就基本上能够确定方向了。

在小熊座的尾部,距离北斗七星的勺头部不远的地方,有一颗亮度和北斗七星相近的星星,悬挂在北部的天空中,就是北极星。北极星由于正好处于北极的位置,差不多正好对着地轴,漫天的星星就是围绕着这颗星星旋转,从地球上看去,它在正北的位置就几乎是不变的,这就为地球的人们指示了方向。

月到中秋分外明

“月到中秋分外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把农历的八月十五作为中秋节了。人们以为中秋节的月亮是一年当中最大最圆的。但是从天文学的角度上看,中秋节的月亮并不比其他时候更亮更圆。

由于月球是在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上运行的,它离地球的距离是时近时远的。中秋节这一天,月亮时常不在离地球最近的地方,所以说,八月十五的月亮并不是最亮最圆的。

我们在地球上看见的月亮总是有圆缺变化的,从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平均大概需要30天的时间,这就是一个朔望月。朔就是每个月的初一,15天以后就是“望”。只有当“朔”发生在初一,“望”才会在十五晚上,这是非常罕见的。一般都是望月不是刚刚发生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因此中秋节晚上的月亮往往还没有十六晚上的明亮。

人们长期以来以为中秋节的月亮分外明,是一种主观感受,另外还与季节有关。因为春天天气比较冷,人们不习惯观赏月亮;夏天的月亮比较低,月光比较少,不适合观赏;冬天比较冷,没有人会出外聚众观赏;而秋天正好不冷不热,月朗星疏,非常适合有观赏价值。

月球上“一天”的时间

众所周知,在地球上的一天是24个小时,那么,如果我们去月球上旅行,月球上的一天又是多长时间呢·假如我们着陆的地方正好是黑夜的开始,我们就需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见日出,这段时间有多长呢·大概是地球上的15天。月球上的一天等于地球上的29.5天。

地球由于自转形成了黑夜与白天的交替,它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每当白天和黑夜交替一次,就是地球上的一天。

月球也是在自转,和地球上的一样,面对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背对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不过月球的自转比地球慢得多,需要地球上的27.3天的时间,所以月球上的一天比地球上的一天的时间就长的多。

月球的一天不是等于地球上的27.3天,而是29.5天,这是由于月球不仅自转,还要绕着地球公转,而地球又绕着太阳公转。当月球转了1周以后,地球也在绕着太阳的轨道上走了一段距离,此时,月球原来正对着太阳的那一点现在并没有正对着太阳,还要再转过一个角度才能正对着太阳,这段时间是2.25天,把原来的27.3天再加上2.25天,是29.5天。月球上的一天也就是相当于地球上的29.5天的时间。

天上的星星知多少

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颗,没有人能够数的清,因为它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人类肉眼大概能看见的星星是3000颗左右,其余的星星我们就不能看见,也就没有办法数清了。就是这3000颗星星要像数清楚了,没有一点技巧,只是拿着手指在一个一个地点名,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可以先把看得见的星星分成许多区,再用想象中的线条把每一个区域的星星都用线条联系起来,构成天文学上的星座,就比较好数了。北斗七星是一个星座,她有七颗星星组成。这样一个区一个区,一个星座一个星座地往下数,这3000颗星星就可以数的清了。

但是数完了这3000颗星星可不是把天上的星星数清楚了,因为我们看到的星空只是整个星空的一半,还有另外的一半我们没有看见,也就是说至少还有一半的星星没有数呢。即使我们能够把另一半的星空的星星也数完,还有一些星星接近地平线,它们若隐若现,很难看清楚,也就没有办法数的清。

地球上一天的时间

一天是24个小时,这是没有人会怀疑的,但是美国航天局研究发现,现在地球上的白天时间平均延长了1/1400秒,1昼夜平均延长了1/700秒。这样累积起来,每年延长了半秒钟,过120年每天就会长1分钟,若干世纪以后,一天的时间就会超过24个小时了。

其实地球的运动是变化的,而且极不稳定。科学家分析了许多珊瑚虫化石,从上面的年轮和生长线得知,在3.7亿年前,地球上的一天是395天,当时一天的时间仅为23小时。4亿年前,一年有405天,一天只有21.5小时,6亿年前,一年不少于425天,一天仅为20小时。

科学家们以为1昼夜的时间变长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的原因。大多数的学者以为是由于涨潮产生摩擦力,使得地球自转的速度逐渐变慢。日本学者以为,涨潮的摩擦力的大小与大陆分布有关,5亿年前至3亿年前的大陆是沿赤道方向排列的,涨潮产生的摩擦力较大,地球的自转减慢较为迅速;2亿年前以后,大陆按照南北方向排列,涨潮产生的摩擦力相对减少,地球自转的速度就变缓了。

星星的位置

在晴朗的晚上,我们如果经常观察星星,就会发现星星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虽然看上去所有的行星之间的位置是相对没有比变化的,但是整个星空的位置就是在缓慢地不断地变化着的。所有的星星都是围绕着北极星打转,这个周期与昼夜周期比较接近,但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每天都提前一些。如果第一天晚上10点在征南方看见天狼星,到第二天就会在晚上的9点56分在同一位置看见它,一年以后,就会提前整整24小时。

众所周知,地球每天都在自西向东自转,我们却不能感觉到它的自转,只是感觉到星星在由东向西作圆周运动。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在公转的过程中地球在轨道的不同位置上看见的星空也不相同,地球的公转方向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在这两种运动和在一起,我们看见星星就是每天提前4分钟了。

寻找北极星

在漆黑的夜晚,航空、航天、测量、地质勘探等经常在野外工作的人经常需要利用北极星来辨别方向,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也是不可或缺的知识。那么,在茫茫的星空之中,怎么寻找北极星呢·

通常有两种方法可以寻找到北极星。第一种是找到大熊座,也就是北斗七星,这七颗星星在北方的天空中形成一个勺子形状。将勺口的两颗星星连成一条线,并向前延伸5倍,在延长线的终点有一颗和大熊座亮度相当的星星,就是北极星了。北斗七星每天绕北斗星转一圈,但是它的勺口总是对着北极星。另一种方法就是找到仙后座。仙后座是有5颗星星组成的,形状好像字母W。将W的两条边向后延长相交于一点,把这个点与仙后座中间的星连成一条线,并向前延长5倍,在延长线的终点就可以找到北极星了。

找到了北极星,其他方向就很容易确定了。面对着北方,背后是南方,右边是东方,左边是西方。北极星在地平线上的高度近似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因此知道了某地北极星的高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纬度了。

北京时间

我们会经常听到“北京时间8点整”的时间报告。

北京时间其实不是从北京发出的,而是从我国授时服务中心——陕西天文台发出的。这座天文台的原子钟房里有国际先进的铯原子钟和氢原子钟。这两种钟能长久地保持着高精度的标准时间,30万年才会差1秒钟。

陕西天文台将特殊的方式将时间传到广播和电视等全国各媒体,媒体按收到的时间将自己的石英钟调好,每天整点就准确地向外报告。

大气层

为了更好地研究大气,科学家人为地吧大气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对流层:这一个层次从地面向上,直到10千米左右的范围,是大气层的最底层。在这层里,大气活动异常激烈,风、云、雨、雪、雾、露、雷、雹也多发生在这个层次里,所以也有人称这层为气象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向上到55千米附近。平流层中臭氧比较集中,在25千米高处臭氧最多,形成了所谓臭氧层,臭氧能强烈地吸收紫外线,它对地球上的生物非常重要。

中层:从平流层顶向上,也就是从55千米到80千米这个范围被命名为中层大气,简称中层。在这里,温度随高度而下降,大约在80千米左右达到最低点,约为-90℃。

热层:从中层大气向上,也就是从80千米到500千米左右的范围,这里温度随高度迅速上升,可达到1000~2000℃。所以称为热层。在这里空气高度稀薄,而且多处在高度电离状态。

逃逸层:500千米以上是外大气层,这一层顶也就是地球大气层的顶。在这里地球的引力很小,但总的说来,逃逸掉的大气是很少的一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一层温度极高,但近于等温。这里的空气也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电离层:除了以上的分层外,科学家根据大气电离状态,又将6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称为电离层,电离层在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无线电波借助于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的多次反射而传播,实现了远距离的无线电通信。人们形容电离层为“一面反射电波的镜子”。

磁层:在大气科学中有时还将5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称为磁层。太阳风与磁层之间的边界即为磁层顶,顶以外即为星际空间。因此也有人认为磁层顶才是大气圈的顶。磁层尽管离地球表面很高,但对人类确实能起到保护作用。如果没有磁层,威力巨大的太阳风会把臭氧层吹掉,甚至还会把整个大气层统统吹走。

露水的形成

春秋季节的早晨,在田间野外,我们会发现树叶、草丛之上有许多晶莹的小水珠,这就是露水。

露水四季都有,秋天特别多。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热量散失很快,气温也会随着迅速下降。温度降低,空气所含水汽就附在草上、树叶上等,并凝成细小的水珠,形成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