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之际,安徽宣城的笔质量极佳,也最为有名。据说,蒙恬改良毛笔就是在宣城完成的,他创造的新毛笔就是最早的宣笔。后来,许多品质优良的毛笔出现,如三国的韦诞、唐朝的铁头、北宋的诸葛高等,宣笔不再是一枝独秀了。
宋元以后,浙江湖州(今吴兴)成为全国制造毛笔的中心城市。湖州生产的“湖笔”,与安徽宣城的宣纸、安徽歙县的徽墨、广东端州(今高要)的端砚起,被称为文房四宝中的极品。
湖笔的特点是笔锋尖锐、修削整齐、丰硕圆润,书写起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元代笔工冯应科与陆文宝一起研究出一套制笔技术,他们的绝技世代相传,使湖笔的品质越来越好,名扬中外。现在,湖笔已发展为羊毫、兼毫、紫毫、狼毫4大类共250余种。
中国古代有许多书法家和画家,运用毛笔创造了优秀的中国书画艺术。从王羲之那“飘若游龙,矫若惊鸿”的书法,到顾恺之、吴道子那精美绝伦的绘画艺术,无一不是得到优质毛笔的帮助而完成的。
039墨汁的由来
墨汁是古埃及人发明出来的。大约在公元前3200年,埃及人在植物胶水溶液里混入灯黑,制成了最早的黑墨。后来,他们又以红色氧化物为原料来制造红墨,还用氧化铁的一种固色剂来制造各种墨。可是,古埃及人并不用这些墨来书写文字,而是用它们来染亚麻布。墨汁在古埃及与染料并没有两样。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人就开始制造墨了。而且,那时的中国人就懂得利用墨汁来写字、画画。
传说在周朝时,有一个擅长吟诗作画的人,名叫刑夷。一天,刑夷正在河边洗手,忽然看到河面上漂过来一种黑糊糊的东西,他捞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块尚未燃尽的松炭,便顺手丢回了河里。
刑夷突然发现,自己一双刚刚洗干净的手染上了黑黑的颜色。“松炭既能染色,是否可以用来写字呢?”刑夷不禁陷入思索之中。他追到下游,又把那块松炭捞了起来。
刑夷把松炭带回家,用砖头将它捣碎,研成粉末。然后,他将黑粉末撒在麦粥碗中。他拿起筷子,在碗里蘸了几下,冲墙上不住乱划,墙上出现了一道道黑色的痕迹。
从此,刑夷便用松炭粉末调成的液体写诗作画,这种写诗作画的方式也渐渐在读书人中传播开来。这种液体就是我国最原始的墨汁。
后来,中国人又将漆树的树液进行加工,制成一种清漆,然后将它与硫化铁混合起来,制成了优质的墨。这种墨一般被做成长方形的扁平块状,有的还被制成长的圆柱形状,用的时候加水研磨成墨汁,然后用毛笔蘸着书写。公元500年,中国人把色土和灯烟加到墨水里,在雕版印刷时使用。现在,中国的墨以安徽歙县出产的徽墨最为出色,也最为有名。
印度墨水是一种碳色素墨水,比中国墨要稠一些。由于这种墨水内添加了虫漆、肥皂、阿拉伯树胶和其他材料,所以性质更加稳定,主要作为绘画之用。
古罗马人使用的墨略呈紫色。还有一种乌贼墨汁深受罗马人的喜爱,这种墨汁呈深棕色,是将乌贼的墨囊在阳光下晒干,然后打成粉状加工而成的。
公元7世纪,一种铁胆墨水在欧洲出现,它的原料是胆和铁盐。可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容易褪色。17世纪,欧洲引入了一种新的书写墨水,它是从树皮中提炼出来的丹宁酸和铁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混合物。
现在,人们常用的蓝墨水使用了与过去相似的配料,还加入了一种蓝色的染料,使颜色逐步加深。其他颜色的墨水也就是再添加一些其他颜色的染料而已。圆珠笔使用的墨水则比较独特,主要是要添加一种油质固色剂。通过这样一道工序制成的墨水从笔芯流到笔尖,就会非常容易。
19世纪中叶,一种“隐显”墨水出现了。1857~1858年间,印度人民因为不满英国的殖民压迫,起来进行反抗。英国殖民者为了保密,写书信时就采用牛奶和柠檬汁制成的一种溶液。这样一来,信件在平时空无一字,遇热就会显现出很多字来。后来,又出现了各种隐显墨水,比如用大米水写字,一加碘,字迹就会显露出来。
油墨主要用于印刷。起初印刷时采用悬浮在水溶液中的墨,这种墨虽然很容易被木版吸入,但在金属版上就不容易上墨。后来,人们终于想到解决之道,就是用亚麻子油做固色剂,将墨细细熬煮,使它逐渐变得像胶一样,然后把它加入被磨成粉状的灯黑中。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使用这种方法,只是又将一种干燥剂加入到溶液之中。一开始,必须把印湿的纸从印刷机上拿开,放在绳子上晾干。后来人们采用热定型墨水,自然加快了印刷的速度。
现在,人们用机器大规模生产墨水,导致各式各样的特殊墨水问世。墨的使用范围不断被拓宽,人们对墨的认识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040砚的由来
1980年,我国考古学家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的一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用来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块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有数块黑色颜料。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年龄已超过5000个春秋。
1975年,人们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秦墓中,发现石砚和研石各一件,是由鹅卵石加工制成的。这时的砚与后世的砚相差不大。
汉代由于纸的发明,使制砚工艺得到较大发展,砚台上甚至出现了雕刻纹饰。从此,砚台步入传统书画艺术的行列,品种日益增多,至魏晋时期就有瓷砚、铜砚、银砚、漆砚、铁砚等。
唐代,有端石、歙石等精制宝砚。宋代雕砚工艺又进一步发展,宋人把端砚、歙砚、洮河砚以及红丝石砚列为四大名砚。后因红丝石停采,于是澄泥砚便被列为四大名砚之一。
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由于皇帝的喜爱和推崇,砚的雕琢更加精巧。
041印章的由来
印章也被称做印信。据《史记》记载:战国时代,纵横家苏秦曾佩戴过六国相印。这一材料说明那时候佩戴官印已形成一种制度。近年来,周印不断出土,更把印章的可考历史向前推进了几百年。
秦代,秦始皇为了增加皇帝的威严,规定了严格的印信制度:皇帝的印信称为国玺,大臣的印信称为章或印,不能混淆。
到了汉朝,印章的制作技巧有很大提高,成为一种艺术创作。有的将军死后,他们随身携带的印章也被一起埋进土里。所以通过文物出土,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古代印章。宋朝以后,印章的应用和书画联系起来,人们在书画上题款盖印已成为习惯。
造印章的石头,最出名的当推浙江青田出产的青田石和福建福州市郊出产的寿山石,成分是凝灰岩、流纹岩等。它们品种繁多,大多以产地为名,也有的以形状或色泽定名,例如“青田冻”石质莹翠而透明如冻,寿山“田黄”色黄如熟粟,似枇杷。
传说印章石在宋朝时就已被开采,元朝时很多人开始用石制印。清朝光绪年间,印章石开始远销海外。印章石除被用来镌刻印章外,还可以被制成工艺品、珠宝等等,造型古朴、高雅。
042鱼钩的由来
原始人类的早期食物,不但有野果、动物和少量的粮食,还有鱼。原始人捕鱼时,叉、钩、网当然是主要工具,但有时候会用石头砸鱼,有时还会不借助工具,亲自下水摸鱼。这些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得到一顿美餐是不成问题的。
鱼叉是最早的捕鱼工具。人们往往在岸边苦苦守候,等到鱼儿游近时,就举起鱼叉往下扎。可是,原始人逐渐感到,这种方法的效率太低。于是,他们通过细心的研究,终于发明了鱼钩。
在黑海和亚德里亚海之间的勒平斯基维尔河岸,人们发现了最早的鱼钩。可是,鱼钩并不是从某一地传到全世界,而是在各地区分别出现的。这一点说明,鱼钩的发明是世界性的。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惊奇。
在10000年前,中东的巴勒斯坦有人开始制作鱼钩,原料很简单,不过是一些弯曲的骨头,而非洲的苏丹有了用尼罗河牡蛎的壳做成的鱼钩。古代中国人和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亚土着居民喜欢采集贝壳作为制作鱼钩的材料。在多瑙河下游的博伊文化遗址中,公元前3800年的用铜丝做的鱼钩被考古学家发掘了出来。
可是,那时候的鱼钩还不完备,连倒钩都没有。最初所用的是一种小绳针,两头尖尖的,绳针就在诱饵旁边被紧紧拴住。钓鱼者希望鱼在吃诱饵时会将鳃卡住,这样鱼就会轻易地被钓上来。时至今日,爱斯基摩人使用的鱼钩,仍然是一根两头尖的碎骨。而鱼钩不设置倒钩,使咬钩的鱼增加了逃脱的机会。
后来,在欧洲出现了有倒钩的鱼钩。5000年前的巴尔干半岛西部居民,就已开始使用这种鱼钩。
后来,人们又发明出钓竿上的绕线轮。据说,绕线轮的发明人是中国人。欧洲和别的一些地方,直到17世纪以后才将这种绕线轮用于钓鱼。这个发明的意义还是蛮大的,这个绕线轮一旦装到鱼竿上就可转轮收线,用力均匀,既保险又省事。
后来人们发现,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的是渔网。可是,用鱼钩钓鱼不但便利,而且用不了多少成本,还能增添情趣,所以也就沿用到了今天。
043瓷器的由来
在中国人的一系列伟大发明中,瓷器无疑是一项独创性成果。历史上的瓷器早已在全世界得到较多的赞誉,一直到今天,英语中的“中国”和“瓷器”,依旧使用同一个单词——China。
制作瓷器首先要制作泥胎,而制作泥胎使用的原料必须是白色高岭土(瓷土),表面要用上好的玻璃质釉涂上厚厚一层,然后在1200℃左右的高温下进行烧制。瓷器的质地非常坚硬细致,如果用器物敲击,则会发出清脆的声音。瓷器的颜色是由釉中所含的金属元素决定的。
青瓷的釉中有为数甚多的铁元素,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化亚铁。氧化亚铁的含量在5%以下,釉是青绿色的。随着氧化亚铁含量的增加颜色由淡到浓,含量超过5%,颜色就会呈现暗褐色,甚至黑色。白瓷是一种单纯的石灰釉,釉中的铁含量越少越好。还有红色的瓷器,它的颜色是由胶态单质铜的呈色作用所造成的,而青花瓷器的釉所包含的成分有钴元素。
在商周之际,人们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发现具有瓷器特征的器皿,表面光滑亮丽,有鲜艳的色泽,这种瓷器就是原始瓷器。瓷器烧制工艺是在公元l世纪的东汉初年开始出现的,经过唐宋直至明清的持续发展,瓷器的制作工艺不断创新,日益完善起来。
制瓷的工艺流程有选土、粉碎、淘洗、配料、制胎、修胎、绘制花纹、上釉、装窑、烧窑等。瓷器的装饰包括画花、刺花、锥花、堆花、暗花、嵌花、粉彩、青花、镂雕等,反映出一个五颜六色、种类多样的瓷器的艺术世界。
在瓷器的各种类别中,青瓷和白瓷始终占据主要地位。青瓷是中国早期制瓷业的主流产品。由于中国古人推崇玉器,所以,瓷器出现之后,所上的釉很多采用与碧玉相仿的颜色。
青瓷的代表作是浙江越窑烧制出来的佳品,质地细腻,如水般纯净,莹润似玉。白瓷的代表作在唐代则是河北邢窑烧制出的器皿。宋代以后,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渐渐引人注目,江西也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人们非常喜欢景德镇的瓷器,将该镇誉为“瓷都”。
044漆器的由来
顾名思义,漆器就是在木器、竹器之上涂有一层漆的器皿。如果在器物上涂一层厚厚的漆,漆中所含的漆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在器物的表面形成一种薄膜,这种薄膜被形象地称做“漆层”。如果在漆中加入不同的颜料,一层彩色漆层就自然形成,漆器就会变得非常美观。
制作漆器大多要在漆中掺入一些桐油。桐油膜与漆相比,亮度会大一些,既能使漆的性能得到改进,又可起到稀释作用,还能使成本大大降低,节省资源。
中国的用漆历史已有4000多年。春秋战国之际,人们觉得漆对器物可以产生防腐作用,又能装饰器物,产生美化环境的效果。在车辆、几案、乐器、棺椁、日用器具、兵器把柄、房屋建筑中,漆器得到广泛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漆器的制作工序可以分为作胎、上漆、描绘油彩花纹、雕刻铭文、修整等几个过程。漆器的胎质又有木胎、皮胎、麻胎等多种类别。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又在麻胎的基础上发明出脱胎漆器,突破了传统工艺的限制。
制作脱胎漆器先是要用木骨、泥模雕成底胎,然后在外面贴上好几层麻布,做成一个布胎;紧接着在布胎上上漆,进行彩绘;阴干后再把底胎除去,就制成中空的脱胎漆器。至此可谓大功告成。脱胎漆器的出现是漆器制作技术的重大革新,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045青铜器的由来
人类在运用铜的方面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000年,人们已经用铜来制作器具。后来,人们在铜里加入少量的锡,就产生了铜合金。这种铜合金原本是金黄色的,可是生锈以后大多是青铜色的,因此被人们称为青铜。
青铜比起一般的铜来,质地显得更为坚硬,更容易加工和铸造。人们非常喜欢青铜,用它来制作对生活有益的工具和锋利的武器。
公元前1700年,欧洲爱琴海沿岸的人们开始用青铜器取代一般的铜器。人们发现,青铜可以被用来进行冷锻,它能被敲制出非常快的锋刃。在特洛伊城附近,人们发现了公元前1600年前后的铜合金,含锡量为10%。欧洲人认为,从这时起,青铜器时代才正式开始。
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青铜已普遍被用来制作工具、武器和铸造物,包括被用来铸造新修的埃及底比斯神庙的大门。
在中国的古代,青铜器也受到很大的重视。那时候的青铜武器,无疑是青铜器中的优秀代表。
早在商周两个朝代,青铜器就已经普及开来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全球的学者把那个时代命名为中国的青铜时代。最晚从公元前1500年起,青铜器铸造技术就在中国出现,那时的工匠们利用纹饰精细的模子,铸成气势宏伟的青铜大鼎。
在这些青铜大鼎中,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也是最宏大的。它有875公斤重,器形庄重,花纹瑰丽,即使放在世界铜器大家族中,它也是罕见的珍宝。
046喇叭的由来
喇叭是一种把电波转变成声音的设备,它的最后完善经过了几代人艰苦的探索。
1874年,维尔纳·冯·西门子通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喇叭发明的专利权。在此之后,福里斯特和埃德温·阿姆斯壮联合攻关,对喇叭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改进。1912年,他们创造了增强信号的方法,使这种设备能够适用于各种公共场合。可是,在成功之后,两人都觉得自己的贡献比对方大,于是展开了长期的专利权之争。
1924年,通用公司的切斯特·赖斯和爱德华·凯利在电线圈周围环绕了一块与框架中的锥体或膜片相连的磁铁。这种设备在当时非常有名,有“无喇叭扬声器”之称,它借助了膜片内的微小运动。
1929年,哈罗德·布莱克在喇叭中装入了不同频率、不同大小的锥体,使声音失真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