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万事由来全集
2366500000070

第70章 医药·卫生(3)

19世纪末,人们发明了双耳听诊器。这种听诊器安装了两条能弯曲的橡皮管,可以接到医生的耳朵上。现代的双耳听诊器,是将两根小管设置在一个钟形物的上端,医生诊治时须将两根小管通向自己的耳朵,与原来的听诊器相比显得更加灵活。

014注射器的由来

从医学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注射器出现的最初形态是灌肠器。

我国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阳明全篇”中写道:“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随后,在“猪胆汁方”一文中又明确指出:“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陈醋少许,以灌谷道(肛门)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接着,他对“灌谷道”的解释为:“以小竹管……内入谷道中。”这种小竹管就是灌肠器——注射器的雏形。

14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人体的组织结构,纷纷进行尸体解剖。为解决尸体防腐问题,意大利着名解剖学家欧斯达狄士等借助“注射器”,将防腐剂注入尸体的血管里进行防腐。

1851年,法国医生普拉威茨研制了一个金属注射器。在同一时期,爱尔兰医生德林也用自己制造的金属注射器给病人注射镇痛剂。

1896年,德国科学家路尔成功地制造出第一个玻璃注射器,并从此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015体温表的由来

体温表是临床医生常用的医疗器械之一,也是许多家庭中常配备的医疗用品。它是由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的。

在古时候,人们没办法知道病人体温的具体情况,有时会使诊治受到影响。这使医生们非常头疼。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人们找到物理学家伽利略,请求他创造一种能准确测出体温的仪器。

当时的伽利略正在威尼斯一所大学讲学,他对医生们的这一要求很感兴趣,于是一口答应下来。但他一时又难以找出解决之道。

一个非常偶然的事情,使伽利略的思路豁然开朗。那天,伽利略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他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水的温度升高,特别是达到沸腾的时候,为什么会发生水位上升的情况?”

有个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因为水达到沸点,体积增大,水就膨胀上升。水冷却,体积缩小,就会降下来。”

伽利略听到这番话,眼睛不由得亮了起来,脑海中顿时浮想联翩。他想到: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体积也与以前不同。反过来,从水的体积的变化,不是也可以测量出温度的变化程度吗?

在实验室里,伽利略将试管底部紧紧握住,使管内的空气越来越热,然后把试管上端倒插入水中,再把握着试管的手松开。他发现,试管里的水被慢慢吸上去一截;而当他再握住试管时,水又渐渐下降。这说明,从水的上升与下降,对试管内温度的变化能够有所反映。

1592年,伽利略在进行了多次试验之后,制造出一个体温表。他将水倒入一根很细的试管里,然后将管内的空气排出,再把试管封住,并在试管上刻上刻度,以便掌握水上升的程度。这样,世界上第一个体温表就诞生了。

当时,体温表又叫“测温器”。可是,这种体温表的缺点也很突出。进入冬天时,试管中的水会结冰,导致试管体积膨胀而被撑破。因此,它作为医学工具,局限非常大。

过了半个多世纪,伽利略的学生斐迪南在1654年发现酒精具有不怕寒冷的特点。于是,他用酒精取代水,制成了新的体温表,使体温表在冬天也能使用。

1654年左右,托斯卡纳的公爵费迪南二世和美第奇的卡迪纳尔·利奥波德,分别研究成功一种新体温表,这种体温表是用玻璃制成的,而且具有密封的特点。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体温表如果开口,就会受气压的影响,导致显示数据不准确。

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又用蒸馏酒精代替了酒精,使封闭体温表更加完美。

1657年,意大利人阿克得米亚通过研究,发现水银在银白色金属中,是在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物质,在零下38.89℃凝固,它特异的物化性高于酒精。于是,他用水银代替了酒精,使体温表的制造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摄氏温度计产生于1742年,它是把一个大气压下水的冰点定为零度,沸点定为一百度,中间分为一百格,每格一度,这就是我们常用的摄氏温度。

1867年,一个名叫奥尔巴特的英国医生对体温表进行改进,使它更加精巧、方便。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医学界的广泛欢迎。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体温表还是保持着老样子,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它仍旧是一根装有水银的玻璃管,末端安装一个玻璃囊,囊头非常狭窄,以阻止水银柱上升后自然返回,好让使用者读出准确的温度。

016血压计的由来

血压是衡量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基本指标。如果人的血压不处于正常的范围,表明人的循环系统出了问题,可能出现冠心病、内分泌紊乱等疾病。

血压计就是测量人体血压的仪器。它的发明前后足足经历了100年的时间。

约在18世纪初,英国学者哈尔斯用一根长达2.7米的玻璃管与铜管连接,并将铜管一端插入马腿动脉内,血液在垂直的玻璃管内上升到2.4米的高度,即测出了马的血压。这种办法很粗劣,却是用仪器测量血压的开始。

此后,法国医师普塞利提出,为了便于测量血压,可事先在测量血压的玻璃管内装入水银。于是,在此基础上,测量血压的方法又出现了一些变化。

1896年,意大利人里瓦·罗克西发明了不损伤血管的血压计,其构成主要包括打气球、橡皮囊臂带、装有水银的橡皮管以及玻璃管四部分。测量血压时,将橡皮囊臂带围绕手臂,对打气球进行捏压,观察玻璃管内水银柱跳动的高度,就可测得血压数值。

不过,这种血压计只能测收缩压,如果想测舒张压,它就无能为力了。

1905年,俄国医师尼古拉·科洛特科夫再一次改进了血压测定法,即除了血压计之外,还需要一个听筒。

首先,他将听筒置于橡皮囊臂带下的动脉处,然后将听筒所听到的第一个脉搏声时水银柱的高度,及其后脉搏声音突然减弱时水银柱的高度,分别定为动脉收缩压与舒张压。此方法的效果非常理想,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肯定。他发明出的这个工具第一次获得了“血压计”这个名称,这种测定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对血压计越来越不满意,因为它太不方便了。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很多新型的血压计问世,有横式的,有竖式的……现在新出现的电子血压计不但方便,而且测量速度相当快。不过,从原理看,电子血压计与科洛特科夫当年发明的血压计并无二致,只是不用听筒,而是采用了先进的电子仪器。

017X射线的由来

1895年11月8日,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伦琴教授像平常一样,进入自己的物理实验室。可是,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

那一天,他先给阴极射线管接通电源,然后把开关打开。突然,他发觉距离他2米远的荧光板上出现了一丝微光,就顺手想把荧光板放近一点,结果把他吓得不轻:一个完整的手骨影子在荧光板上显现了出来。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经过多次试验,他得出结论:那只阴极射线管,不但能产生阴极射线,还能够产生一种新的射线,它的穿透力非常强大,能从人体穿过,将手骨显示在荧光屏上。

说来也巧,这天伦琴夫人非常想念丈夫,来实验室看他。伦琴的兴致很高,用这种神奇的射线对妻子的手骨进行拍摄,留下了这种射线的第一张照片,还用代数中未知数X来命名。这就是X射线。

1895年12月28日,伦琴在德国维尔次堡大学作了一次X射线的学术报告,不久就震动了整个世界。为了祝贺伦琴的这一重大发现,有人建议将这种射线命名为“伦琴射线”,但伦琴却说:“我还没有彻底解释这种射线的发生现象,还是把它称为X射线最恰当。”

伦琴发现X射线的论文发表后,马上惊动了威廉二世,请伦琴进宫表演,而且全世界都为之震惊起来。一时间,对X射线的研究成为物理学界所讨论的热点。1901年,伦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了全球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20世纪初,伦琴的发现在医学领域中得到应用,医用X射线透视机问世。它的构造非常简单:生产X光的物体是一个较大的阴极射线管,当X射线从人体穿越而过时,因人体各器官的密度不同,X射线被吸收的量也不同,就会在荧光屏上出现浓淡不同的现象,用底片代替荧光屏,就可以成功地拍成X光片,进而了解体内病变的情况。

进入20世纪初,X光只用于拍摄人体的骨头、肺部等,而对胃肠等平滑肌则不起丝毫作用。30年代的科学家发现钡剂是使胃肠显影的物质,于是选择了溶解度极微的硫酸钡做胃肠摄影,使医生对胃肠的病情能够做到及时了解,进而对发生溃疡的程度进行判断。

趣味链接:CT的诞生有什么不寻常的遭遇?

CT是英文ComputerizedTomography的缩写,原来的意思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它的诞生有一段不平常的遭遇。

1957年,美国电子技术专家柯马克为一家医院服务,担任理疗科的临时技师一职。在工作中,他看到了很多癌症病人在痛苦中煎熬,心情很不平静。

他想,如果病人能及时了解体内产生癌的情况,早进行手术,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样会使很多人的生命得到挽救,至少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他进一步想,能不能把电子计算机与X射线摄像机联合起来,将X射线影形重叠的缺点消除,从而使人早一些发现癌症呢?

于是,他认真地开展研究,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无巧不成书,远在欧洲的英国,有一个叫亨斯菲尔德的电子学工程师,同样也对这个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两位素不相识的科学家各自研究,最后殊途同归,都取得了成功。

1972年,他们二人的研究终于结束,世界上第一台CT机问世。

CT机的构造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包括X射线发生器、接收器、显像控制器;另一部分指的是电子计算机。CT可围绕人体进行360°连续扫描,把人体需要检查的部位拍摄成数以千计的点,然后,X线显像管大显神通,清晰地显示出人体组织中5~10毫米包块的横断面。它不仅能查清楚人体异常组织的肿块、异物、包块,还能够对肿瘤究竟是恶性还是良性进行准确的判断。

CT机问世后,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在1979年,柯马克和亨斯菲尔德这两位科学家同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018助听器的由来

很久以来,人们就想了各种办法,试图改善人的听力。经过了多次挫折,助听器应运而生。

在18世纪和19世纪期间,助听器总是做成号角的形状,具体式样则有很多种类。这种工具可将声音放大,使半聋的人或听力有困难的人能够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听力不佳的人都把助听器当成宝贝。但是,这些装置非常笨重,携带起来非常不便,用起来也不太好使。

1819年,伦敦赖因公司制造出一种助听器,是助听器中的最大者。该工具提供给葡萄牙国王约翰六世。但它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大臣跪在地上,向空心扶手上端的狮子嘴巴陈述意见,声音传入共鸣箱,再通过一根管子使国王清晰地听到。

当时,助听器虽然各种各样,但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用一两根管子与耳朵相通。值得一提的是,妇女所使用的助听器要显得更加别致。比如有人创造了一种羽毛助听帽,把接收器伪装成一种头饰。还有的伪装成扇子、女用网格拎包等。此外,还出现了一种弧形扇,能够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扇骨传进听力不强者的耳中。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是着名的科学家。他对助听器非常感兴趣,想借助电子技术发明一种全新的助听器。可令人想不到的是,他最终却成功地研制出扩音器和电话。这真是科学界中的歪打正着。

扩音器在生活中非常实用,因为它能够捕获声音,并使它变成可以扩大的电压。类似的装置又可以将电流还原成声音。只是设备较大,电源又不可靠,所以由个人携带的助听器仍然没有发明出来。

1923年,马可尼公司研制出一种原型助听器,可以用电子管进行控制。但它的重量非常大,必须装在一个重16磅的盒子里。到了30年代,由于电子管的发展特点是小型化,电子助听器可以做得像盒式照相机那么大,重4磅。

可是,人们还是嫌它大了一点。1935年,科学家阿·埃德温·史蒂文斯研究出一种电子助听器,可以戴在头上。他通过安培利沃克斯公司将这种助听器投向市场。这种工具的重量很轻,只有2.5磅。

20世纪50年代,由于晶体管的出现,助听器越变越小,完全可以放在耳朵里。工具的形体虽然变小了,但传递外界声音时,却依然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019云南白药的由来

在我国,云南白药是家喻户晓的良药,其神奇的疗效深得百姓信赖。相传,云南白药是云南江川人曲焕章研制出来的。

曲焕章20岁时,开始在家乡独立行医。由于滇南地势险恶,常有人被猛兽伤害,于是他潜心钻研止血活络、接骨生肌的药物。在一位百岁老人的指引下,他找到一种专治刀枪伤的草药。

由于曲焕章平时善于观察和思考,他看到有些动物具有自我疗伤的本领,使他受到很大的启发。于是,他有意识地进一步去探索这方面的奥秘。

曲焕章曾见过断蛇吞食一种不知名的野草后,能将断端接上;受伤的老虎吃了一种野草后,伤口很快止住血。因此,他将这些草药采集回家,经过实验,发现治疗损伤效果奇佳。

后来,曲焕章经多方搜集和整理民间有效的草药,结合自己的经验,反复筛选配制,于1914年正式生产出“曲焕章白药”,当时也称“百宝丹”。现在,云南白药已经成为我国一家着名的股份公司,老店在新时代焕发了青春。

020人丹的由来

康熙年间,苏州有个叫雷允上的郎中,用蟾酥、麝香等六味药制成药丸,声称是经神仙指点而制成的,故取名六神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