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面耳手足自诊自查自疗
23704500000005

第5章 面诊,察颜观色知健康(5)

裂纹舌

舌面上出现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的裂纹、裂沟,为裂纹舌。裂纹舌的基本病理主要是由于阴血或津液亏虚,致使舌体失养所致。其形成原因有四方面,一是热盛伤津,致使舌体失于濡养,从而导致舌红绛且有裂纹;二是阴虚火旺,致使阴液不足,舌体失于滋润,从而导致舌红绛、干瘦且有裂纹;三是血虚,致使舌体失于濡养,从而导致舌淡白且有裂纹;四是脾虚湿盛,致使舌体长期被湿邪浸渍,也可导致裂纹舌的出现,其特点是舌淡、胖嫩、有裂纹。

望舌态

舌态是指舌的动态。舌体屈伸活动灵便自如,为正常舌态,是生命活动正常、气血充沛、经脉通畅的表现。病理性舌态主要有舌体痿软、强硬、颤动、歪斜、吐弄和短缩。

痿软舌

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屈伸,被称为痿软舌。主阴虚和气血虚衰。特别是在热病后期,阴虚火旺、邪热伤阴、肝肾阴液大伤或内伤久病,均可导致阴液不足,致使舌体筋脉因失养而松弛,从而使舌体红绛、少苔而痿软。另外,久病者气血亏虚,也可导致舌体筋脉失养而松弛,但舌体会呈淡白而痿软。此舌态常由重症肌无力症、神经系统疾病等所致。

强硬舌

强硬舌的特点是舌体板硬强直,转动不灵,屈伸不利。主热入心包,高热伤津和风痰内阻。

舌为心之苗,热入心包,生命活动被抑制,舌头无法被控制而失去灵动,因而凡高热神昏者,其舌体常呈红绛且强硬状。同时高热还会损伤机体的津液,致使舌体筋脉失养、舌体转动不灵,因而高热神清者的舌体常呈红干且强硬状。

如果中老年人舌体逐渐或突然转动不灵,板硬强直,言语謇涩,常为舌体脉络受风痰阻络所致。多见于中风先兆、中风和中风后遗症。

因此,若患者有肝阳上亢的病史,无论是突然出现,还是逐渐出现舌体转动不灵,板硬强直,均为中风先兆,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治疗,以免发生中风。

颤动舌

伸舌时,舌体颤动不止,且不能自主,被称为颤动舌。主气血两虚、动风、阳虚,也可见于酒精中毒患者。

因为气血两虚和阳虚,易使舌体失于温养和濡润,从而导致舌质淡白,并且在伸舌时舌体会微微震颤不止。

由于风的性质是轻扬而且活动性强,风动则容易引起收缩痉挛等现象,故无论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肝阳化风,均可出现舌体颤动。高热,舌红绛且颤动为热邪过盛而生风之兆;阴虚动风,多见于热病后期,低热颧赤,盗汗,舌红绛少苔而颤动;肝阳化风,眩晕,总是感觉要摔倒,头摇动,脖子僵硬,舌红而颤动;血虚生风,眩晕,面色苍白,肢体麻木震颤,舌淡白而颤动。喜欢喝酒的人,易导致酒精中毒伤肝,肝主筋,筋脉失养则容易痉挛,故可致舌颤。另外,伸舌时,由于心情紧张,亦可致舌体微微颤动,这并不是病态。舌颤动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重症神经衰弱等。

歪斜舌

伸舌时,如果舌体偏向一侧歪斜,被称为歪斜舌。主风痰阻络和痰瘀阻络。由于肝阳化风,肝风夹痰阻滞了舌体的一侧脉络,故伸舌时舌体偏歪于一侧。若痰浊和瘀血相互作用,阻滞舌体一侧的脉络,也可导致伸舌时舌体偏歪于一侧。

故歪斜舌多见于中风先兆和中风后遗症。

吐弄舌

舌体伸出口外后不能立即回缩,称为吐舌;如果伸舌微露出口,立即回缩,反复不停,或舌不停地舐口唇,称为弄舌。吐舌、弄舌的主要病因是心脾热盛。吐舌多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多见于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短缩舌

舌体卷缩、紧缩而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

短缩舌主气血两虚,寒凝筋脉,热盛伤津,风痰内阻和肝肾之阴欲竭。短缩舌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受机体气血两虚的影响,舌体筋脉易失于濡养而出现痉挛,从而导致舌淡白而短缩;受寒性收引影响,易使舌体筋脉收缩痉挛,从而导致舌呈淡白色或青紫色,且湿润而短缩。以上两种原因所致的短缩舌,常见于心肌梗死的急性发作、肝病昏迷、脑病昏迷等症。如果机体内出现热盛伤津的情形,同样也会导致舌体筋脉失于濡养而绌急,从而导致舌体短缩而呈红绛色。如果机体内的风痰阻滞到舌体的脉络,则会导致脉络不利而使舌体短缩,并使舌体呈淡胖苔腻状。

望舌苔

《辨舌指南》云:“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医门棒喝》曰:“观舌质可验其正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邪之寒热浅深。”从上属引文中可以看出,察舌质,主要是观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及其运行情况,而验舌苔主要是辨别病邪的深浅及其性质。

古代医家认为,舌苔系胃气上蒸舌面而成,故舌苔亦可反映胃气的情况。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厚均匀、干湿适中的。在有疾病时出现的苔色和苔质的变化,能反映出疾病的轻重和病变位置。苔色即舌苔的颜色,不同的疾病在不同时期,苔色会随之发生变化,即由原来的薄白苔变成白苔、黄苔、黑苔等。

白苔

白苔主表证因邪气在表,尚未入里,故苔仍为薄白状。苔薄白而润,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多见于表热证或燥邪袭表;苔薄白而滑,多为外感寒湿或表证夹痰。

白苔主里热证多见积粉苔和白燥裂苔。若苔白厚如积粉,扪之滑利不燥,为积粉苔,常见于温病,由热毒与秽浊之气搏结而成;若苔白燥裂如沙,扪之糙手,为白燥裂苔,亦多见于温病,因温病内热暴起,舌苔未及转黄而津液暴伤所致。

白苔主里寒证多见于实寒证和虚寒证。寒邪内侵,阴寒内盛,故舌苔为白润;阳虚寒盛,水液不化,则舌淡胖嫩而苔白滑;白苔尚见于湿浊、痰饮、宿食停滞,此三者均属里证,其特点是苔白厚腻,因湿浊、痰饮、宿食内停,湿浊之气上泛于舌所致。

此外,苔白少津而光亮,如雪花散布于舌面上,为雪花苔。《辨舌指南》云:“舌起白苔如雪花片者,俗名雪花苔,为脾冷而闭也。”《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又云:“热痢伤阴,直至呃逆不食,白苔雪花,病势危险。”可见雪花苔既可见于脾阳不振,又可见于热痢伤阴。亦多见于初病、小病,一般愈后良好,如上呼吸道感染等。

黄苔

黄苔系热邪熏蒸舌面而成,故主里证、热证。一般舌苔越黄,说明里热越重,如果舌苔呈淡黄色说明较轻,如果舌苔呈深黄色则说明热重,而如果舌体为焦黄色则说明热邪较重,而且存在于身体的时间较长,应及时调理。

临床上常常结合舌质及舌苔的厚薄、润燥、腐腻等苔质变化来判断黄苔的具体主病。黄腻苔,即苔黄而质腻,主湿热内蕴、痰热、痰火、痰饮化热、食积化热;黄糙苔,即苔黄而干燥,质地板硬,望之如沙,扪之糙手;黄瓣苔,即苔黄燥结而有裂纹;焦黄苔,即苔色黄黑相兼,如烧焦的锅巴。三者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黄滑苔,即苔淡黄而滑润,多伴舌淡胖嫩,为阳虚痰饮,久积化热或气血两虚,复感湿热之邪所致;薄黄苔,苔薄而淡黄,外感病多见于表寒证,寒邪入里化热不甚或风热表证。亦可见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心肺病、尿路感染等疾病。

灰、黑苔

灰为黑之渐,黑为灰之甚。故灰苔和黑苔的形成原因和临床意义基本相同,无本质的区别,只是其代表的意义有病情轻重之分。灰苔多病轻,黑苔多病重。若舌苔由灰变黑,常提示病情加重;反之,则预示病情在逐渐好转。

灰苔和黑苔主病皆有寒热两个方面,其主要鉴别点是苔质的润燥,苔灰黑而润者为寒;苔灰黑而燥者为热。

灰苔主病有虚实寒热之分。苔灰而干者,属里热证,外感病见于热盛伤津,多由黄燥苔转化而来,内伤杂病见于阴虚火旺;苔灰而润滑者,多由白润苔或白滑苔转化而来,主要见于寒湿内阻、痰饮内停和阳虚湿盛。

黑苔主病也有虚实寒热之分。若苔焦黑甚至燥裂,提示热极、津液大伤,或因风热内传,或寒邪入里化热,火热炽盛,致使津液大伤,从而导致舌红而苔焦黑;若阳明腑实、燥热内结、腑气不通,则苔焦黑且起芒刺,此类黑苔多由黄燥苔或灰干苔转化而来。

总之,不同苔色的临床意义各不相同,同一苔色亦主不同的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