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2372000000020

第20章 你喜欢舒曼,还是勃拉姆斯?(2)

但现实是,结婚不到两个星期,他们就吵翻天了,互相吃醋,翻旧账。舒曼不让克拉拉出门演奏,克拉拉抱怨没有足够的时间练琴,琴艺退步。很快他们有了孩子,她被孩子拉扯着脱不开身,还得负责开音乐会赚钱养家,舒曼倒是坐在那里悠哉写他的“仙子”。有时候闹得不可开交,还得门德尔松出面调解。音乐史上德艺双馨的模范夫妻,也一样要面对烟火油盐,职业音乐家的日子尤其艰辛,克拉拉这样顽强能干,全仗维克老爹从小的超女训练。

两个太有锋芒的人,在一起难免互相刺伤,但也摩擦生电。音乐是他们的火花和纽带。

克拉拉和舒曼曾一起写了一本歌集出版,人们几乎分辨不清谁是谁的灵感。克拉拉的曲子,一半抒情,一半在模仿舒曼。舒曼的《八首幻想曲》op.12里面有一首温柔的《在夜里》,后来克拉拉也写了一首类似的《在海边》。两首乐曲都是关于同一个古希腊神话,赫洛与勒安德洛斯的故事。勒安德洛斯每夜游过大海,去和情人赫洛相会。她的呼唤自水波中传来,深情而悲凉,他跃入大海,踏浪穿波,心力交瘁,只为与她在月光海岸边紧紧拥抱。赫洛夜夜等待,每夜看着他上岸,每天凌晨告别在地平线上……也许长久的爱情需要距离与错失。好在有音乐,为他们推开了世俗,他们之间的精神默契始终不曾被日常琐碎磨损。

舒曼说,我和克拉拉一起过了16年“花与诗的日子”。他们一起演出、交友,旅行,和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去柏林、哥尼斯堡、俄国,后来移居德累斯顿,也一起走过1849年的德累斯顿暴动。那一天,卫兵搜捕到他家,舒曼是公认的自由主义者,只好带着克拉拉和女儿玛丽从后花园逃走,将其余孩子先留在家中。他们搭火车,徒步行走,后来藏身在马克森的朋友家中。舒曼一坐下来就忙着继续写歌,克拉拉独自挺着大肚子在枪林弹雨中出发,去接家中的孩子们。她带回孩子,一路上还惦记着舒曼的不安。

直到他们落脚在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直到1853年,舒曼突然中风,出现语言和听觉障碍。直到他被送入精神病院,昏厥,完全疯狂,不再认得眼前的这个女人。

六月的傍晚和七月的白昼

德国小城杜塞尔多夫。

那天是玫瑰星期一,狂欢节的第二天,1854年。暴雨倾盆。

莱茵古桥上,站着一个苍白的中年男人,目光涣散,身上只穿了一件绣花睡袍。他好像听见了什么,循着声音从家中出走,失魂落魄地来到桥上。是什么声音,在水中那样温柔地召唤他。

兰德勒舞曲还在回旋,温柔的音调,之后低音轰鸣,钢琴声,女高音的尖叫…曲调被打断、挤碎,声音的漩涡,各种声音切割着他的神经,头痛欲裂。多少回梦见这条大河,开阔静穆,波浪沉缓而凶险,在日光下泛起浑浊的神秘绿光。他听见这声音的深处,河水的深处,黑暗中一片静寂。漩涡吞没了亡灵的嘶叫私语。水声淙淙,自记忆中传来。16岁时,姐姐投河自尽,这条河从此让他魂牵梦系。被宠坏的少年,时常威胁母亲,再逼我就去跳莱茵河了。灿灿绿光中,河里竟流过一具具浮尸,越来越多的苍白浮尸。死亡,他听见死亡的气息,让他恐惧又着迷。

《莱茵交响曲》当年不被看好,五个乐章缺少组织。他只学到贝多芬的样子:短促的动机,温柔的慢板曲调。诗人天生容易走神,管不了大乐队的纪律,奇思异想象热带植物一样在小节线之间野蛮生长,满满溢出来。他的内在节奏太快了,思绪纷乱。现在听来,每一小节、每一句都得放慢,细细品尝,才能咂摸它的秘密与芳香。其中有不少迷人的段落,像第二乐章的“莱茵河上的清晨”,没有绘景,仅一段歌谣,自由古老的风格。一条河,如一支歌。还有第四乐章,来自莱茵大教堂的圣歌,庄严悠远,忧郁如凌晨浅梦。

从桥上翻身入水的声音,惊动了远近渔人。当他湿淋淋地被拖上岸的时候,已经虚弱地说不出话。可是人们认出了他,这是杜塞尔多夫的音乐指导,著名音乐家罗伯特·舒曼。

此后的日子是在疯人院渡过。1850年9月初到杜塞尔多夫的时候,这附近的疯人院就很扎眼。预感总是那么准。先是出现幻听,一支忧郁而销魂的曲调日夜折磨他,他以为是灵感催促,不敢懈怠,从床上爬起来,来不及记录,伏案疯狂记谱,乐谱一张一张飞得满屋都是。有时候美如仙乐,有时候像风暴来袭,直到听见所有曲调搅在一起狂响,撞裂神经,才知道那是来自地狱的诱惑。

童年的忧虑终于发生了。小时候,他看着祖父一天一天发疯,惊恐得躲在角落里,对自己说,要学着条理分明,要把自己忙着,不要胡思乱想,以为这样就不会失控。但亲人一个接一个失常,哥哥抑郁,姐姐跳河。青年时代的“大卫同盟”,两个虚构的人物,弗洛雷斯坦和约瑟比乌斯,他心里挣扎的两个自我,已预示了他的精神分裂。

浪漫主义是什么?没有定论。以赛亚·柏林论及浪漫主义的根源,讲起来如一篇激动得语无伦次的滔滔演说,排比句、形容词和关键语整整发挥了两页,以至于给浪漫主义下定义变得很荒诞。连浪漫主义者自己都在各说各话。司汤达说浪漫主义是现代的有趣的,歌德说浪漫主义有病,尼采却说浪漫主义不是病,是药;海涅说这是基督鲜血中萌发的激情之花;泰纳说浪漫主义是1789年之后资产阶级对于贵族统治的叛乱,是新兴暴发户的能量;“青年法兰西”说,浪漫主义是革一切的命;浪漫主义先驱施莱格尔说这是人类可怕的遨游无限的欲望;德国批评家说这是德国人的思乡病。有人觉得是纯洁美人,有人觉得是堕落天使,有人觉得是欢乐的田园牧歌,有人认为是革命的风暴,有人说是健康快乐的智慧,有人说是撒旦的狂欢魔鬼的笑声。它是战争又是和平,是顽强是脆弱,是生也是死,最重要的,它是一个真挚的充满诗意的灵魂,它听从灵魂的召唤去生,去死。如此复杂,也许正说明了它是一个真实复杂的生命,有好人的坏,坏人的好,性格的双面,命运的幸与不幸。它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而我觉得,这个人说的不正是舒曼?

如果要在音乐家中选一位浪漫派代表,一定是非舒曼莫属。他的敏感狂热,他的沉迷自我,他的忧郁与诗意,他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精神狂欢,他本人就是一件“浪漫主义”的作品。他的“浪漫主义”语感非常醒目,无论是《a小调钢琴协奏曲》,还是《幻想曲》,《交响练习曲》,钢琴音流如旧日的风尘扬起,一个逝去的时代扑面而来。家族的精神病遗传给他一份脱离常态的迷离气质,疯狂基因根植血液,疯狂冲动滋长在灵魂。艺术中的酒神精神与精神疾病仅隔一层薄纱,或许正是精神疾病给予他灵感。这在他的音乐中早有预示,在浪漫语感之外,我们嗅到了危险的精神隐疾的气味,如暴雨来临之前的窒息感。无论是他的钢琴小品或交响巨著,都带着与世隔绝的寂寞与窒息中才会出现的美妙幻觉,如茂盛雨林,封闭式的神秘花园,如心灵的深海。

血液里的躁动注定他没法过自律生活,没法学法律。在莱比锡上大学的日子,仿佛只剩下凌晨与黄昏。彻夜不眠。坐在钢琴边上抽雪茄,分不清是被自己的灵感还是给雪茄熏得一边流泪一边奋笔疾书。写不下去的时候,出门旅行,畅游瑞士意大利。想象自己像歌德笔下的威廉·麦斯特那样坐在山巅给情人写信—“我的生活注定了要游历四方,我必须执行一个漫游者的独特使命,经受人生对我的一切考验。”艺术与生活水乳交融,狂飙突进的自由者渴望回归自然,拥抱热腾腾的生活。他爱精神也爱物质,爱艺术,也爱葡萄园,橙子的香气和南方的花朵。他以回归人性和鲜活的生命经验对抗前辈的古典主义一切陈规。在米兰他又害了相思病,到威尼斯终于病倒在床上。

翻读舒曼的传记,跃然眼前的是我们的青春。他也有弱点,他也挣扎过,一样心血来潮,一样自负又自卑,像个压缩弹似的一触即爆。他变成一个可亲近的大师。不像天生完美姿态轻盈的门德尔松。这个人的天才一直很打击他。那时的作曲家几乎都身兼钢琴家。钢琴家是饭碗,作曲家是志向。20岁才想起来做钢琴家,他自己心里没谱,连12岁的克拉拉都鄙视他那两下子狗刨式琶音。想想人家都是十几岁成名,常常心灰意懒,颓废几天,有时候灵感如泉,他又雄心勃勃地想做舒伯特,于是没日没夜练琴作曲。这样冷冷热热,反复几趟,无规律的练琴把手给弹废了。上帝关上一扇门,又打开另一扇窗。他生性敏感,想象力超人,其实作曲和写作才是他的前途。虽然起步有点晚,内心深处却是极自负的,他知道如果给他时间和机遇,他绝对不会输给门德尔松或舒伯特。

但舒曼不是小资文艺青年,在《春天交响曲》和《a小调钢琴协奏曲》中,都可听见他的鸿鹄之志:贝多芬式的乐句组织与发展模式。在《莱茵交响曲》中,他将交响曲拓展至五乐章,取消序奏,开门见山亮出交响曲的庄严明朗。但如今听来,那交响曲的气场足够,却缺乏深层的内在冲突,只有音乐色彩的交替。他和门德尔松等浪漫主义者一样,交响曲中遍布浓重的浪漫主义口音,太美好,太抒情,如千篇美文连缀,灵感应接不暇,稀释了音乐中的动力,难有戏剧冲突和交响曲的逻辑力量。抒情小品即使穿上一件交响曲的外套也仍是抒情小品。浪漫主义作曲家总是满怀激情地膜拜巴赫贝多芬,踌躇满志,而他们依然是为美而死的浪漫诗人。在这一点上,肖邦是明智的,他只写钢琴曲。

无论舒曼当年多么雄心勃勃地写交响曲,写歌剧,如今被看作他的代表作的,主要是他的音乐小品,像《童年情景》、《蝴蝶》、《狂欢节》和《交响练习曲》。在小品中他无比自由,探索和声去留之乐、复调隐现之谜,捕捉精湛的不可取代的乐思。在有限的空间内才有无限的自我驰骋。这些乐曲的旋律、和声与复调的各种交织已登峰造极,值得各个角度的分析把玩。

浪漫主义者首先要打破一切界限。舒曼喜欢把钢琴曲写成诗,把乐评写成戏剧,热衷跨界。《蝴蝶》在他的作品中编号op.2 ,是他最早的成熟作品。全曲由12首小曲和一个短短的序曲组成。浪漫主义时代出现了这种“钢琴套曲”体裁,也就是现在的“钢琴组曲”。钢琴套曲的代表作除了舒曼的《蝴蝶》、《狂欢节》,还有后来的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等知名作品。

《蝴蝶》的十二首曲子,分别叫《化装舞会》、《巴尔特》、《布尔特》、《假面》、《维娜》、《布尔特之舞》、《交换假面》、《招供》、《愤怒》、《卸装》、《急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乐曲之间似有隐伏的情节片断,一个围绕一场假面舞会发生的故事。音乐较文字曲折,让这情节暧昧,人物迷离,像一组叙事诗一般唯美且情感饱满。最后,标题中的几个人物因某事大闹一场之后,各自摘下假面散场了。

这和“蝴蝶”有什么关系呢?舒曼说,这里的灵感来自让·保尔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年月》。小说的最后一章叫“幼虫之舞”,写了一场假面舞会。书中的情感纷纷涌来,如千万只蝴蝶破蛹而出。后来他总是写到蝴蝶和假面舞会。假面与蝴蝶,斑斓神秘的激情,映照着舒曼热烈而梦幻的心灵。这支曲子并非描写蝴蝶成群翩繾,这里只有一只蝴蝶,一个孤单灵魂,一缕脆弱甜美的气息,在幻觉般的光芒中独自起舞、寻觅。也许他无意识地捕捉到了蝴蝶这个意象,也许他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蝴蝶。在19世纪的欧洲工业化进程中,生活像蒸汽火车一样忽然被提速了。在过渡的时代,人们的理想、情感、信仰和观念,都像蝴蝶一闪而逝,不可捕捉,人们都很忙,正如他所说的,“不是逃离就是追逐”,一片慌乱。艺术家至少还可以追逐消逝中的完美,幻觉中的美妙。这种心理状态至今如故。

《狂欢节》op.9是舒曼的“浪漫主义钢琴曲”的开山之作,写于1835年,他25岁。它的全称叫《狂欢节—四个音符的小场景》,这四个音符是“ASCH”,据说来自一位他爱过的女子的芳名。《狂欢节》几乎是《蝴蝶》的加长版,共写了21曲。“前奏曲”之后,人物出场,有“皮埃罗”和“阿尔列金”,此时有一场舞会,奏“高贵的圆舞曲”;接着出场的人物有“约瑟比乌斯”、“佛罗列斯坦”和“妖艳的女子”;接下有“回答”,“蝴蝶”,“跳舞的字母”,他写标题如写诗,意象能指交叠;“齐亚琳娜”据说是克拉拉的小名;真实人物“肖邦”“帕格尼尼”登场,之后又穿插古老的“阿列曼德圆舞曲”,在“倾诉”“散步”和“休息”之后,来了最后的主题曲,“大卫同盟进攻凡夫俗子的进行曲”。像一幅幅肖像画,又像一场虚构角色与真人秀的混合派对。舒曼从小就擅长在钢琴上模仿各种人物,这里的“肖邦”和“帕格尼尼”几乎以假乱真。“约瑟比乌斯”和“佛罗列斯坦”是舒曼写乐评时的两个笔名。约瑟温柔害羞,弗罗热情奔放,他性格中的两个对立面,时常撕扯着他的心。这部《狂欢节》节奏热烈,气氛哄闹,疾速的内在节奏叫人应接不暇,其和声与音乐组织的茂盛与深邃已成境界。此时他的个人风格已全面成熟。

同时期的《交响练习曲》也是舒曼的代表作,因这个低调的标题给遮掩了光芒。1834年是舒曼蜕变的一年。他因练琴用力过猛将手弹废了,这一绝望倒是激发了他的作曲才能,写出了他的杰作《交响练习曲》和《狂欢节》,并开始在《新音乐杂志》上以新锐乐评人的姿势亮相。《交响练习曲》这个标题流露了他的雄心:他即将挑战交响曲。如今看来,“交响”在此指音域宽广,效果类似交响曲的意思。浪漫主义者舒曼、肖邦、李斯特的练习曲几乎都是为了调侃“练习曲”,它们的优美令情歌夜曲黯淡失色。这部练习曲也一样。它的主题来自某位男爵,曲调平庸,舒曼辅以考究的和声。说是练习曲,其实这是一部变奏曲的典范之作。浪漫主义时代的变奏曲,除了勃拉姆斯的,就数舒曼的这部练习曲最为经典。它由一个温柔的主题和21个变奏组成,在每一变奏中都有“练习”的目的和管弦乐性格,织体能量丰沛,音域色彩丰富,曲风开阔,各种织体的贯穿自如而澎湃。舒曼的节奏强迫症、精心的和声、对位思维等等都被钢琴音流冲刷出了圆润曲线。与《狂欢节》一样,《交响练习曲》始终沉湎于内心,像疾速音符与斑斓和声深处的神秘花园,一种喧嚣却沉默的封闭性成了舒曼的印记,也成了疾病的不详预兆。

接着舒曼就动手写大型钢琴曲了,像op.17,贝多芬奏鸣曲风格的《幻想曲》,还有如今演奏频率最高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op.54。舒曼的作曲道路几乎随性而至。30岁之前,他像肖邦一样,是一位钢琴诗人,一心扑在钢琴上。写了十年钢琴曲之后,他迷上了艺术歌曲,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写了一百来首,直接写成了舒伯特的接班人;后来他开始挑战交响曲。舒曼的交响曲一直不大被看好,惨淡的首演总是叫他丧失斗志,但他短暂的一生也写了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