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计划要考虑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有些孩子是“夜猫子型”的,而有些孩子是“百灵鸟型”的。曾经有一个孩子说:“我每天吃过晚饭就马上睡觉,第二天凌晨就起床晨读。”别的孩子的作息方式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应该让孩子通过实践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计划要参照教学进度。
要让孩子的学习计划和老师的教学进度相结合,让计划对课堂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计划有多种:比如每日学习计划,可建议孩子为某门“拖后腿”的功课或某门感兴趣的功课多安排些时间;还可以制订单元或专题复习计划,有计划地学习和复习。
第三,学习计划要与学习内容相匹配。
学习的内容不同,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有些内容是需要记忆的,而有些内容只能靠推理演算。一般应避免连续两三个小时学习同一门功课,除非孩子很感兴趣,否则容易造成疲倦而降低学习效率。
第四,要时刻注意计划的执行情况。
在执行计划的早期,家长应该及时询问孩子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但不要对计划内容有过多的评论(包括好的表扬和坏的批评)。这种询问本身就是对孩子执行计划的一种鼓励,有利于孩子进一步完成计划。如果发现某些计划是孩子无法做到的,那么应该及时进行调整。例如,原先计划孩子十点半睡觉,但是孩子十点左右就困得不行了,那么就应当改变一下孩子的作息时间。
科学的学习计划是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行动路线,是帮助孩子迈向成功的有力助手。因此制订一份合理的学习计划,就等于为孩子找到了促进学习进步的金钥匙。
5给孩子更多鼓励,而不是金钱
很多年轻的父母常年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他们认为,自己好好工作赚很多钱,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给孩子好吃的好喝的,孩子就会听自己的话,会更努力地学习,但他们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和鼓励。
梦琪2岁的时候,就被父母寄养在姥姥家,4岁的时候,父母将其接到城里,开始上幼儿园。因为父母都是事业心极强的人,每天早出晚归,是典型的工作狂,因而他们把梦琪留给保姆照顾。父母觉得他们愧对梦琪,只好从物质方面给她满足,平常的零用钱是几百几百地给,玩具是一袋袋地往家买。爸爸妈妈经常对梦琪说:“爸妈对你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好好学习,争取获得优异的成绩。”
梦琪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开家长会,梦琪的妈妈好不容易抽出一天时间去开家长会,却得知女儿的成绩原来很糟糕,老师还反映梦琪在学校里“不务正业”,不认真听课,还经常给同学钱,让别人把作业拿给她抄。晚上,爸爸妈妈逼问梦琪:“你每次给我们的成绩单都是双优,你的成绩不是一直很好吗?”梦琪这才怯怯地说:“以前我都没有说实话,我撒谎了。”原来梦琪为了得到更多的零花钱,不是通过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而是修改成绩单来欺骗父母。
这就是忽视对孩子关注和鼓励的结果。如果家长认为给孩子物质奖励孩子就会认真学习,那就大错特错了。从小就习惯了给孩子金钱的父母,会让孩子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小年纪,就知道用钱买通同学,抄别人的作业。孩子会因为坐享其成而不懂得珍惜,认为父母有钱就算自己将来不上大学也不愁过不上好日子,于是他们就抱着高枕无忧的心态混日子。
其实,如果期望孩子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鼓励孩子。《成功的孩子们》一书的作者鲍威尔·菲尔德曼有一段肺腑之言:“作为家长,你是孩子生活中最为强大的力量。你可以通过给孩子以鼓励,并对他们所取得的一点儿成绩给予肯定和赞赏,来让孩子振作精神,拼搏进取,勇于创新。你不必总是对孩子的每种做法都表示赞同,但你应当让他们时时刻刻都坚信,你是他们前进途中的坚定支持者。”
以往,陶虹总是喜欢严厉批评儿子爱捣蛋,作业不完成,默写错误多。但是批评过后也总不见儿子有所改正。为了让儿子认真学习,陶虹和丈夫给儿子更多的零花钱,他们对儿子说:“如果你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我会给你更多的零花钱,那样你就可以买好吃的和卡通玩具。”起初儿子确实“老实”了很多,但是一段时间后,儿子发现“老实”的滋味也不好受。他宁愿不要那些诱人的零花钱,也要疯玩、调皮,不好好学习。
一次,儿子写作业的时候,陶虹在一旁看着儿子。儿子发现了妈妈在身边,写作业的时候异常认真,陶虹忍不住夸奖了儿子一句,并鼓励他保持认真学习的精神状态。儿子果然很听话,那天作业完成得特别好。从这件事里,陶虹认识到想让孩子听话、爱学习,鼓励是最有效的。
从那以后,陶虹和丈夫不再对儿子采取“金钱刺激”的教育方式,而采取关注和鼓励的教育方式。慢慢地,儿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学习中不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而是尽量做到最好,而且陶虹和丈夫对儿子的一句鼓励,就会让儿子兴奋好一阵子。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才会不断进取,在钱罐子里长大的孩子则很容易堕落。父母要给孩子提供积极进取的机会,然后肯定孩子的付出,鼓励孩子继续努力。例如,和孩子做些比较简单的游戏,或者给孩子买一些玩具,让孩子通过做游戏或玩玩具,亲身体验到胜利的乐趣。当父母和其他成年人聊天时,如果孩子在场,父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向对方夸奖一下孩子。这些鼓励会使父母和孩子产生情感联系,当孩子在学习或是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不会轻易退缩,他知道父母一直在默默关注他、支持他,这样他就更有斗志了。
与零花钱和玩具相比,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鼓励。心理学家说,鼓励就是孩子的“维生素”,也是营养剂。但是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说来容易做来难,鼓励的分寸应该怎么拿捏才会产生最佳的效果呢?
第一,鼓励要讲求具体,尽量不要用太抽象的言辞。
例如,对孩子说“你很好,你很棒”不如对孩子说“我刚才看到你做了某件事,某一部分(某一点)我很喜欢、很欣赏,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第二,鼓励点到为止,不要画蛇添足。
在语言鼓励方面,对孩子多说一些欣赏的话“你的毛笔字写得不错,继续努力哟”。孩子会感觉很受用。需注意的是,鼓励的话在精不在多,要避免画蛇添足。比如,孩子练书法,某一个字写得很好看,就夸奖他:“嗯,这个字写得真好看。”说到这里就行了。可有些父母亲会忍不住又添一句:“如果其他字也像这样就好了。”有的孩子钢琴弹得好,有的画画得好,父母鼓励他:“你这一曲弹得很流畅。”“你这幅画画得色彩很有特色。”没有必要再补上一句:“画是画得不错,如果读书也像这样就好了。”这就前功尽弃了,所以适可而止最重要。
第三,充分利用非语言的鼓励。
例如,拥抱、亲吻、注视他的活动、拍拍肩膀、握握手都能表达心中的赞许。父母可以在家里的墙上挂一个小黑板,有时孩子放学回来,爸爸妈妈还未下班,有什么需要交代的,就写在黑板上面,或者写一些正向的、积极的、鼓励的话语,这些话会让孩子感到父母时刻在关心和关注着自己,会给孩子进取的动力。
6让孩子明白成绩是用努力付出换来的
没有哪个孩子不想取得好成绩,让父母和老师高兴,让自己在同学面前有面子,但是有的孩子口口声声说要好好学习,却并没有付出努力。有的孩子对考了高分的同学不屑一顾,或是认为考了高分是通过作弊得来的;有的孩子则消极地认为自己不是学习那块料,怎么努力也不会取得的好成绩,因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亦寒从小到大,被父母骂惯了。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母嫌他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拿他与别人比较,这让亦寒变得越来越消沉。上初中的时候,他几乎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他的同桌成绩比较好,每次他考高分时,亦寒不但不羡慕他,反而冷言冷语地讽刺他:“我说了吧,你又走运了,考前复习的题目正好这次考了。”他不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取得好成绩,因为他曾经努力过,但成绩总是不理想,总是不能让父母满意,因而,也就放弃了努力。现在他只想早点初中毕业,早点结束自己的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