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尔曾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世界上惟一成倍增加幸福的办法是将其分摊。”在生活中,我们许多的失意和烦扰大都是在苛求时萌生的,如果你去做那个施人以爱、赐人以福的人,别人的精神愉悦了,而最终爱心和幸福又会回到你的身边。
1.博爱的人才能得到爱
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博爱的人才会懂得爱自己,也爱他人。生命就像回声一样,你播种了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了什么就得到什么。
用爱面对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心中就不会堆积烦恼,世间的纷争也会减少。天地虽宽,只要用无限的爱心去启发、引导,力量就不会间断。
爱惜自己,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之一,然而同时也别忘记关怀他人,让别人也能拥有幸福,让社会多点温情。因为,唯有相互关怀、体谅,才是创造人类共同富裕及幸福生活的力量。
唯有主动付出,才有丰盈的果实得以收获。别人站得远,我们就走近,距离便会缩短;别人若冷漠,我们待以热情,就会让彼此靠近。
生命中太多的障碍及低潮,皆是由于过度的固执与愚昧的无知所造成的。在别人伸出双手之际,别忘了,唯有我们自己也愿意伸出手来,别人才能够帮得上忙!放弃无谓的执着,伸出接受援助的手,是避免陷入困境的智慧选择。
慷慨无私地为别人着想,就像播种一样,总能看到收获,尽管这种收获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但是有良心、重情义的受益者终究会把爱的种子珍藏于心,直到永远。有这样一个被人称为“美丽的误会”的故事。在一家餐馆里,一位老太太买了一碗汤,在餐桌前坐下后,突然想起忘记取面包,于是她急忙起身去取面包。等她返回餐桌时,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坐着一位黑人男子,正在喝着自己的那碗汤。“这个无赖,他无权喝我的汤!”老太太心里气呼呼地想道,“可是,也许他太穷了,太饿了。我还是一声不吭算了,不过,也不能让他一人把汤全喝了。”于是,老太太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与黑人同桌,面对面地坐下,拿起了汤匙,不声不响地喝起了汤。就这样一碗汤被两个人共同喝着,你喝一口,我喝一口。两个人互相看着,都默默无语。这时,黑人男子突然站起身,端来一大盘面条,放在老太太面前,面条上插着两把叉子。
两个人继续吃着,吃完后,各自直起身,准备离去。“再见。”老太太友好地说。“再见。”黑人热情地回答。他显得特别愉快,也非常欣慰。
黑人走后,老太太这才发现,旁边的一张饭桌上,放着一碗无人喝的汤,正是她自己的那一碗。
生活就是这样纷繁复杂,人与人之间的误会、隔阂,乃至怨恨等,时常发生。只要心地善良,互谅互让,误会、怨恨也能变成令人感动和怀念的往事。生活就是这么有意思,人们在互相的善良中得到好处,在互相的帮助中不断前进,在互相的支持中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
人人都有需要救助的时候,伸手给危困中的人,可以让世间少一些悲剧。同情心是一笔财富,因为你看到别人的困难并努力去帮助别人时,你就会忘掉自己的不幸。能够付出的人肯定是富有的人,而能把自己正需要的东西送给别人则是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2.发扬儒家思想,让世界充满爱
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身居官位而不称职的人。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柳下惠是春秋中期鲁国大夫,他是自古以来人们很熟悉的人物。“坐怀不乱”的典故就由他而来。见色不动心,还只是他私德的一个方面,他真正的优点是侠义,是一个济困扶危的人。孔子这句话是在责骂鲁国大夫臧文仲,说他是个不称职的人,在高官大位上,不晓得提拔青年,也不晓得提拔贤人,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而没有起用他。孔子认为,做人不能像臧文仲那样,只顾自己荣达,而在帮助后来才俊只是举手之劳的情况下,也不肯拉人家一把,真可谓既无仁义之心,也无公道之理。
子贡问孔子:“假若一个人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先帮助别人站得住;想要自己过得好先帮助别人过得好。凡事如果能以自己作比,并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这是儒家的思想,同时更是孔子的思想之一,孔子不仅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损失非常大,但当孔子回家得知此事,第一句问的竟然不是马的损失情况,而是伤人没有。这说明,在孔子的眼中,“人”的价值要比任何财富包括马都重要得多。马棚塌了可以再盖,马损失了可以再买,但人没有了,就不容易再找了。孔子以其自身的言行,从而达到了“仁”的境界,堪称为圣人。
儒家虽然倡导仁,但能够达到“仁”之境界的却很少。在孔子心中,他所有的学生中,只有颜回算得上仁者。下面这则故事,或许能帮我们找到一些关于为什么说颜回算得上仁者的答案。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颜回三个人陪同孔子出游,一同来到了鲁国边境的农山。山下是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却没有耕种,长满了野草。由于鲁国国势衰弱,常常遭到强大的齐国、楚国等国的侵扰。农山下的这块土地正好是鲁国与齐、楚等国的边境,从这里出发可以到齐国、楚国,齐国和楚国也可以从这里入侵,进入鲁国。孔子看着肥沃的土地却因地处交界而荒芜,感到十分惋惜。他叹了一口气说:“你们三个人就前面这块荒地谈谈各自的想法,让我来听听。”
子路是一名武将。老师的话音刚落,他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道:“我愿担当起保卫鲁国的责任,敌人的军队若从这里侵入,我就穿上威武的军装,高举战旗,吹起号角,擂响战鼓,率领一支军队冲向敌军,夺过他们的帅旗,杀得敌人望风而逃。我再乘胜扩大鲁国的疆土,使鲁国强大起来。”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完毕后,还没等别人搭话,子路又自豪地说:“这只有我仲由才做得到。子贡和颜回,你们就跟在我后边立功吧!”孔子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淡淡地说:“真是一名勇将。”
接着子贡说道:“这块土地是一个很好的战场,齐、楚等国的军队会在这里摆开阵势进攻鲁国。鲁国的军队也将摆开阵势在这里迎战。战鼓已经擂响,军队互相对峙,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我穿上外交家的白色礼服,在齐、楚的阵营前游说,坦陈利害,使他们不战而退。只有我这样才能挽救鲁国。子路和颜回你们俩只要跟着我就行了。”孔子仍然平静地评论说:“真是一个口才雄辩的外交家。”
最后轮到颜回了,他却退到一旁不语。孔子再三鼓励后,他才说:“我希望鲁国有一个贤明的国君,让我辅佐他,实行教化,宣扬礼仪,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使鲁国强盛起来,与邻国和睦相处。不劳民伤财地建筑防御敌人的城池,把刀剑化为农具,让牛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自由劳作。永远没有战争,各家的男人也不会因战争而别离妻室儿女。子路的勇再也无用武之地,子贡雄辩的口才再也无处施展。因为那时天下已经太平。”
孔子听得呆了,早已沉醉于颜回描绘的美景中,非常感动。过了片刻,他才严肃地称赞说:“这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多么崇高的道德理想啊!”
在这个故事里,子路、子贡、颜回都表达出对国家的责任和他们的理想,孔子也都一一予以了肯定,但在这几个人的思想中,孔子最满意的还是颜回,因为只有他准确地理解了儒家的理论,这就是“仁”。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仁爱之人呢?
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宗旨;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心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