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信
23784800000016

第16章 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信是管理之法(1)

《论语》中记载: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即有足够的粮食;要“足兵”,即有足够的军队;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那么应该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做好管理又何尝不是呢?有一位外国学者曾经做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圣人的管理思想造就了世界当代的企业家。”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古代圣贤思想中以诚信为本的管理之道,让诚信帮助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1.民无信不立:管理者要取信于民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获得百姓的信任。”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之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之中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没有粮食不过是饿死罢了,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国学链接: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诸子之言:

在这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在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左传》亦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荀子在《荀子·强国》中也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以古代圣王禹、汤,因为讲诚信而使天下大治;暴君桀、纣,因为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的例子,来进一步阐释孔子“民无信不立”的思想,由此同样证明诚信是治国之本。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二》中也说:“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可见,信在治国齐家中是何等重要。

延伸思辨:以人为本才能取信于人

人本理念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进而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思想观念。儒家的管理哲学带有鲜明的“人学”色彩,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贵”。只有把人摆在第一位才能取信于人。

人是企业系统构成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而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本。所以,管理者要重视员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强调重视员工的自身价值并不是宣扬个人利己主义,而更多的是强调群体价值。管理者要善于把员工的个人价值转化为企业价值,善于选择贤才,通过公平、透明的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来锻炼员工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品格,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这样才能最终取信于人。

精彩典故:

周成王“桐叶封弟”

“桐叶封弟”出自于《吕氏春秋》,这个典故与周公旦有关。

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时,年龄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把它剪成了玉圭形,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信物送给你,我要封赐你到唐做诸侯!”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周公认为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于是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姬燮把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

“桐叶封弟”的典故告诉我们:当权者应言而有信。

齐桓公因信称霸诸侯

在公元前681年,齐国侵占鲁国,鲁军眼看着就要失败了。于是,鲁庄公请求献出遂邑来媾和,齐桓公就允诺,与鲁人在柯地盟会。将要盟誓之际,鲁国的曹沫在祭坛上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说道:“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迫于无奈,齐桓公就答应了。然后曹沫扔掉匕首,转身回到面向北方的臣子之位。事后齐桓公十分后悔,想不归还鲁国被占的领土还要将曹沫杀死。管仲说:“如果被劫持时答应了人家的要求,然后又背弃诺言杀死人家,这样虽然得到了一时的快意,但是却在诸侯中失去了信义,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这样做。”于是齐桓公就把鲁国三次战败所丢的全部领土归还给鲁国。诸侯闻知,都认为齐国守信而愿意归附。公元前679年,诸侯与齐桓公在甄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晋文公重诺赢得民心

春秋时代,晋文公在位时,曾率领晋军围攻“原”这个地方。在围攻之前,晋文公让军队准备三天的粮食,并宣布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就退兵。

三天过去了,“原”的守军仍不投降,晋文公便命令大军撤退。

这时,从城中逃出来的人说:“城里的人再过一天就要投降了。”

晋文公身旁的将领也劝说道:“我们再坚持一天吧!”

晋文公却说:“信义,是国家的财富,是取信于民的法宝。虽然得到了原,却失去了信义,我们以后还能向百姓承诺什么呢?我可不愿做这种得不偿失的蠢事。”

晋军退兵后,原的守军和百姓纷纷议论:“文公这样重信义,我们为什么不投降呢?”于是大开城门,向晋军投降。晋文公凭着信义,遵守诺言,结果不战而胜,不仅赢得了土地,也赢得了民心。

当代镜鉴:取信于人是基业长青的法宝

孔子认为统治者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同样,没有下属的信任,管理者就不可能成功地进行管理。可以说,孔子的政治思想也是很深刻的管理思想。

司马光说:“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同样,信也是管理者之大宝。当危机来临时,只要还有信任在,员工就可以接受缩减工资,接受职位的变迁,给予管理者以理解和支持,同管理者一起渡过难关。

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有对下属讲诚信,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支持与拥戴,这样企业才能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成就一番伟业。

美国的前总统林肯就是凭借着诚实而获得选民的支持,从而赢得总统选举的。

林肯没有钱,竞选时没有坐专车,而是按普通乘客买票坐车,每到一站,朋友们就为他准备好一辆耕田用的马拉车。他就站在马车上向选民们发表演说:“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大书架一个。架子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又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惟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林肯这些朴实而又真诚的话给选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们把林肯称为“诚实的林肯”,并纷纷把自己手中宝贵的选票投给了他。

林肯之所以能当选总统并且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排在历届总统之首,甚至超过了开国总统华盛顿,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真诚与诚实赢得了人们的认可。

林肯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为管理者只有像林肯一样,对待下属守信用、讲实话,才能取信于人,才能得到下属真心的支持,那么我们事业的根基一定会稳如磐石,一定会基业长青。

2.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对员工要以诚相待

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王通《中说·周公》

译文:

只要能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不用言说也会相互信任。

国学链接:王通其人

王通(584—617),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出身在官宦世家,王氏家学渊源深厚,所以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中说·立命篇》有“夫子十五为人师”的记载,可见王通少年时即精通儒学,学问极好。新、旧《唐书》中称其为隋末大儒。

诸子之言:

王通说:“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这是在对人们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处彼此真诚的重要性。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那么不用多说什么也会相互信任。

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则进一步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缺失的严重结果。他在《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中说:“自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自己对自己不诚实,是对自己内心的欺骗,如果与人交往没有诚心,那么则是没有道德的表现,并且还会增加别人对自己的不满与埋怨。

延伸思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真心

一些管理者觉得管理是一件劳心费力的事,很难取得成效,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以诚聚才”的道理。也就是说管理者缺乏“真诚”的心态,而是怀着“利用”的心理来管理下属。这样管理自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下属不是傻瓜,如果总是对下属怀着“利用”的心理,那么时间一长,下属自然就会发现上司的用心,这时,他们就会感到失望,觉得自己这样为工作卖命不值得,进而产生应付的心态来应对管理者。于是,他们在工作中就会表现得虎头蛇尾,碰到事情互相推托,遇到责任互相推诿,遇到荣誉争相邀功等等。这样下去,总有一天,管理者会面对无人可管的局面。

精彩典故:

燕昭王以诚揽才终成大事

战国时期,燕昭王即位时,燕国可谓是一穷二白,刚刚经过内乱又差点被齐国消灭。于是燕昭王四处招揽人才,但是燕国地小人稀、国力不强,有能耐的人都不愿意来。

昭王无奈,去请老臣郭隗出主意。郭隗问:“人家来你这里都有什么好处呀?”昭王说:“地位、金钱、美女,我早就准备好了。”郭隗说:“先把这些都给我,你就能招到贤才了。”昭王怒了:“就你!?凭什么呀?!”郭隗:“你别急呀,我给你讲一个故事。”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想要千里马。他派人到处散布想花重金购买千里马的消息,可是三年都没人给他送过来一匹。后来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说:“您现在又不缺钱,您缺的是马。人家听说您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果然,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君就得到三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你既然许给人才那么优厚的条件,就应该兑现它,以表明你的诚意,要是现在燕国本国的大臣待遇都很低,你怎么显示出你的诚意从而招到人才呢?要真想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如果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那么比我高明的人一定会被你的诚意所打动,从而纷至沓来的。”

昭王觉得有道理,就给郭隗盖了一栋大别墅并拜他当老师。消息传出,震动四方。不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国成了群贤聚集、智星灿烂的“人才高地”。二十八年后,燕以乐毅为上将军,率兵攻下齐国七十余城,破齐都城临淄。燕昭王在位的三十二年,是燕国最强盛的时期,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诸葛亮以诚待兵深得军心

三国时期,征战连年。有一回,蜀、魏两军于祁山对峙,诸葛亮所率领的蜀军只有十多万,而魏国的司马懿却率有精兵三十余万。

两军交锋时,蜀军原本就势单力薄,偏偏在这紧急关头,军中又有一万人因兵期将到,必须退役还乡,一下子少了许多兵力,对蜀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服役期满的老兵也都归心似箭,忧心大战将即,可能有家归不得。两相权衡之下,将士们向诸葛亮建议,让老兵延长服役一个月,待大战结束后再还乡。

这似乎是最好的办法了,但是诸葛亮却断然地否决道:“治国治军必须以信为本,老兵们已为国鞠躬尽瘁,家中父母妻儿望眼欲穿,我怎能因为一时的需要而失信于军、失信于民呢?”于是下令所有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返乡。

老兵们接获消息,感动不已,个个热泪盈眶,想到如果自己就这么走了,岂不是弃同胞和家国于不顾?

丞相有恩,军民也当有义,此时正是用人之际,于是,老兵们决定上下一心,打赢最后一场仗再走。

诸葛亮的诚意也打动了其他在役的士兵,大家士气高昂,奋勇杀敌,抱着必胜的决心,在诸葛亮的领导下势如破竹,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当代镜鉴:以诚对待下属,下属才能以诚相报

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提出:人是资源,而不是成本。只有人才能为一个

企业创造出无限的效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不是金钱,而是由每一名员工组成的人力资源。所以管理者只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才能更好地发展企业。

管理者只有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下属和同事,将心比心,多进行“换位思考”,才能与下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关系才可能持久,企业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团结和凝聚力。

汉高祖刘邦曾说过:“统领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筹集军粮,保障后勤,我不如萧何。我乃用此三人而一统天下也。”作为管理者,并不一定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是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对待下属要真诚,只有这样,下属才能以诚相报,管理者才能具有凝聚力。

李嘉诚是香港首富,其实他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字:诚。正如他本人所说:“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

李嘉诚在日常管理中也是以诚为原则:他总是及时了解下属的想法,并且认真对待。他把员工当成一家人,对他们表现出充分的信赖,在决定大事之前,他总是请有关人员一起研究,集思广益,从而减少了出错的可能。除了这些,他还十分关心员工的生活,一切以员工的利益为重,特别是在员工年老的时候,给予员工以绝对的生活保障,从而使员工有归属感。

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李嘉诚的下属对他也是忠心耿耿。身为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元老重臣局千和,至今仍追随在李嘉诚左右,继续为他出谋划策、共守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