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喜欢“言”在“行”前。豪言壮语,意气风发,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气势。但是,却常常有言无行,使人只听到“雷声”却不见“雨点”;或是眼高手低,不能行,落得个尴尬的结局,留下笑柄。这一类喜言少行的人可谓是爱好形式,不重内容或是自负自傲之流了。
但也有人常常是“行”在“言”前。他们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却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功德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
也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们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出必做。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
当然,还有一些人既不“言”也不“行”,他们毫无进取之心,冷眼观世界,陷于行尸走肉的状态中,消极沉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释。从一个人对待“言”与“行”的态度就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 “言”与“行”的关系,永远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精彩典故:
荀息至死不违诺
春秋时,晋献公病重,于是就对大夫荀息说:“我以奚齐为继承人,可是他年纪尚小,大臣们不服。我担心发生内战,你能拥立他吗?”荀息说:“能。”献公说:“你拿什么来验证?”荀息发誓说:“一定让您死之安心,好像还活着一样,让活人看到我的忠诚,不替我感到羞愧,来作为验证。”于是献公把奚齐托付给荀息。荀息担任国相,主持国政。不久,献公去世。大臣里克等人打算接回逃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做国君,想借助三公子(中生、重耳、夷吾)的势力作战。里克对荀息说:“三个冤家将要斗起来,外有秦国,内有晋国人民帮助他们,你将怎么办?”荀息说:“我不能违背先君的嘱托,必须立奚齐。”
一个月后,里克将新君奚齐杀死。那时献公还没有安葬,荀息准备去死,有人说:“不如立奚齐的弟弟悼子并辅佐他。”荀息于是又拥立悼子,并将献公埋葬。又过了一个月,里克在朝堂上杀死了悼子,荀息于是自杀殉难。
司马迁十分赞赏荀息,他曾说:“《诗》中说:‘白玉有污点,尚可以磨掉;人言有了污点,就没有办法了。’这话恐怕就是对荀息这样的人说的吧!他至死也没违背诺言。”
诸葛亮诚信俘孟获
三国时期蜀国的国君刘备死后,许多原来归属国的少数民族部落都发动了叛乱。公元225年初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去南方平息叛乱。
到了南方,诸葛亮打听到孟获不但打仗勇猛,而且在南方中部地区各族中很有威望,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能伤害他。
诸葛亮善用计谋。蜀军和孟获的军队交锋的时候,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人多,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孟获的军队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本人被活捉了。
孟获被押到蜀军军营,心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军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劝他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
诸葛亮也不勉强,陪他骑马在军营外兜了一圈,让他看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问他:“您看我们的人马怎么样?”
孟获傲慢地说:“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所以败了。今天承蒙您给我看了你们的阵势,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我们要打赢你们也不难。”
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咱们来个约定,如果我能抓到你七次,你就归顺蜀国,怎么样?”
孟获答应了。
孟获被释放以后,回到自己的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但是,他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第二次又被活捉了。诸葛亮二话没说,又把他释放了。
像这样六捉六放之后,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愿意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孟获,信守诺言,说到做到,待我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佩服,哪里能不遵守当初的约定呢?从今以后,我不再反叛了。”
孟获回去后,说服了其他部落全部投降,重新归顺蜀国。
当代镜鉴:言行一致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和成功
做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的态度和质朴精神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它要求我们不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日夜忙碌地追求财富和成功,一些人甚至不顾道义,在与人交往中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些人没有意识到,如果做人不能够言行一致,那么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最终不会再有人愿意与之共事,结果是争来的财富化为泡影,抢来的成功子虚乌有。所以,只有说到做到的人,财富、成功才会接踵而至。虽然在生活中,言行不一的现象很普遍,但是我们不能够随波逐流,说出口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办到,成为一个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君子。
1830年林肯21岁时,全家为了谋生,从印第安州迁到伊利诺斯州的纽萨拉姆小镇。初到时,林肯在一些小店里干杂活,不久镇上年长些的人,见林肯干活勤快,为人忠厚又老实,大家一致推荐他在新开设的邮政局里当局长。
说实在的,那时连邮票还没有问世,当时的“邮局”是可想而知的,设备极其简陋,连一张像样的办公桌都没有。林肯为了收藏钱和账本,只得用一双补过补丁的破袜子当“保险箱”,账本和钱都被放在破袜子里。林肯名义上是这个纽萨拉姆镇上的邮政局长,实际上只是个“光杆司令”。由于这个“邮局”生意欠佳,开张才两个多月后就关门了。
林肯接到上级停办的通知后,向上级承诺把账目理得一清二楚,等待上级来接受交差。但岂料,由于这个单位太小不起眼,上面迟迟没派人来结账。这下可把林肯急坏了,他左等右等,日复日、月重月,房梁上钱袋早已盖满厚厚一层灰,还是不见上面派人来。但是,林肯仍然没有忘记这件事,后来,大约过了一年多,有一次林肯终于在大街上偶然碰到了上一级的邮政局长,于是他连忙把这位局长拉到“邮局”,把账目和钱款一一交点清楚后,才如释重负。
纽萨拉姆镇上的人把林肯说到做到的事传了开去,从此“诚信的邮政局长——林肯”就这样出了名。
如果说林肯能够守信到底值得人们称颂的话,那么一个少年能够克服困难,做到言行一致就更加难得了。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
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来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让少年帮他们买十瓶酒,并给了少年很多钱,少年开心地说道:“保证完成任务!”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
原来,少年在附近只购得4瓶啤酒,他翻了一座山,蹚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不小心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了。
“自古修身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对于一个人来说,言行一致的诚信精神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和成功,甚至比财富和成功还要宝贵。只有做到言行一致、诚信为本,才能驾驭起生命之舟,扬帆远航。
3.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做人不讲诚信,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就像大车没有 、小车没有 一样,车子靠什么拉动呢?”
国学链接: 、 为何物
、 :无论大车小车,都要用车辕前端的一根横木套住牛马,而横木要靠金属的活销和车辕连接。大车的活销叫 (音ní),小车的活销叫 (音yuè),是巩固横木套住牛马、保证车辆拉动的关键部件。孔子用 作比喻,形容信用对人立身处世的重要。
诸子之言:
孔子在此将“无信”之人,比作“无 大车”和“无 小车”,而“ ”和“ ”是车的关键部位,所以“信”也就是为人的关键之处。人如果“无信”,就如同没有
”、“ ”连接的车一样,虽然有牛、马等动力来源,但还是寸步难行。所以说做人应该以诚信为本,自以为聪明的耍奸使诈反倒会让我们举步维艰,最终失败得很惨。
孔子关于“信”的思想得到了古代许多圣贤的继承和发展,亚圣孟子就对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进行了充分的诠释与发挥。他说:“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只有明白什么是善,才能做到真诚地反省自己;只有反省自己做到了真诚无欺,才能让父母高兴;只有侍奉好父母,让父母高兴,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只有被朋友信任才能得到长官的支持,只有得到长官的支持,才能治理好百姓。真诚而不能使人感动,是不曾有过的事;如果没有真诚,是绝不能感动别人的。”
孟子从为政、交友、侍奉父母、反省自身等方面充分说明了为人真诚、守信的重要性,与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脉相承。
延伸思辨:傻人有傻福
一个人聪明自然好,但是聪明不能过了头。《红楼梦》里说得好:“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话说的是王熙凤使尽了权术,聪明过了头,反被聪明所误,最终搭进了自己的性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概括出了那些“机关算尽”者的一个共同的逻辑:以害人始,以害己终。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与聪明人相比,傻人有傻福。“傻”并不是说智商低,而是指为人处世坦坦荡荡、老老实实、以诚相见、不存害人之心,即一言一行都够对得起“人”的一撇一捺。这样,在生活中就不必整天提心吊胆、忧愁顾虑。
精彩典故:
失策的周瑜
三国时,荆州地处西川与东吴之间,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初,刘备窘迫时,向东吴“借”荆州以栖身,后来,东吴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当然不会把自己的惟一的立足之地放弃,便以各种理由再三推托。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十分气恼,便想用计取回荆州。
周瑜请孙权假意把妹妹许配给刘备,骗刘备到江东,再扣下刘备,换回荆州。周瑜写好信,让鲁肃送给孙权。孙权看信后大喜,便让吕范到荆州去提亲。吕范到荆州和刘备说了亲事,孔明在屏风后偷听。刘备踌躇不决,不敢答应。便让吕范先行住下,日后再作答复。
孔明劝刘备答应这门婚事。刘备怕周瑜害他,不肯冒险前往江东。孔明大笑说:“周瑜的计策,瞒不过我。我有办法,既让主公娶得吴侯的妹妹,又保荆州万无一失。”孔明让孙乾去东吴说定亲事。
建安十四年十月,刘备带赵云、孙乾和五百人乘快船前去南徐迎亲。临行,孔明交给赵云三个锦囊,囊中各有妙计,让他到危急关头时依次打开解围。
船到了东吴,赵云拆开第一个锦囊,依孔明之计,命五百军士到市集上采购猪羊果品,并到处宣扬刘备和孙权妹妹结亲之事。刘备和赵云牵羊担酒,去拜见周瑜的老丈人乔国老,并告知刘备和孙权妹妹结亲之事。
乔国老于是向吴国太道喜,国太竟不知道这事。忙派人打听,才知刘备确实是来与女儿成亲的。
国太正在为这事发怒,恰好孙权进来,便气得拍着胸脯大哭起来。孙权说没有这事,这只是计谋。国太更加气愤,大骂孙权、周瑜,当下要在甘露寺与刘备相见,若不中意,就任孙权他们处置刘备。
孙权按母亲所言办理,却早早在甘露寺埋伏下刀斧手,以便在母亲看不中意时,捉拿刘备。不料吴国太见了刘备,心里很是满意,对乔国老说:“刘备真是我的好女婿啊!”吩咐摆上酒席,招待刘备。
不一会儿,赵云带剑进来,站在刘备身旁,告诉刘备房内有刀斧手埋伏。刘备跪在国太面前,请国太救他。国太大骂孙权,孙权却推说此乃贾华所为,国太便要斩了贾华,刘备和乔国老都为贾华求情,请国太手下留人。
乔国老受刘备的请求,请国太早日让女儿与刘备成亲。国太便择了一个吉日,让女儿孙尚香与刘备成亲。
孙权见事情弄假成真,便用周瑜的计谋,让刘备吃喝玩乐,尽情享受。刘备天天喝酒作乐,把荆州忘得一干二净了。
赵云看过第二个锦囊之后去见刘备说:“军师派人来报,曹操起五十万大军杀奔荆州要报赤壁之仇,事情紧急,请主公回去。”刘备说他自有道理,便令赵云先行。
刘备与赵云说的话,都被孙夫人听到了,孙夫人听刘备说了自己的心事,便决定随刘备回荆州。于是二人商定,假借元旦那天到江边祭祖,然后逃走。
元旦那天,刘备与孙夫人在赵云的护卫下,离了南徐往江边出发。
这时孙权因与众官喝酒,烂醉如泥。众官员把刘备、孙夫人逃走的消息告诉他时,已是第二天了。孙权急令陈武、潘璋火速带兵追拿。程普说他们见了孙夫人必不敢下手,孙权又将佩剑交给了蒋钦、周泰,令他们去取刘备和孙夫人的头。
赵云保护刘备与孙夫人行到柴桑地界,见后边有兵将追来,便将第三个锦囊拆开。刘备看完后便将周瑜、孙权用美人计之事告诉孙夫人,并请孙夫人解救。
孙夫人命人卷起车帘,大骂徐盛、丁奉、陈武、潘璋。四人连连赔罪,退至路边,让他们过去。
等蒋钦、周泰赶到,车驾已经走远。蒋钦叫徐盛、丁奉飞报周瑜,请从水路追赶,蒋钦则由岸上追赶。
刘备一行人马来到刘郎浦,见后面追兵将至,正慌乱间,忽见江边停了二十余艘商船。刘备与孙夫人上了船后,方才知道船中的商人,都是荆州水军,于是放下心来,待蒋钦等人马赶到,船已离岸很远了。
正在这时,只见周瑜领水军追来,孔明令船靠岸,周瑜也追到岸上。这时,关羽突然杀出,周瑜抵挡不住,急忙上船。这时荆州士兵见状齐声高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大怒,昏倒在船上。
反复无常的侯景
侯景是东魏丞相高欢手下的一员大将,是一个不讲诚信、反复无常的人。
梁武帝有一次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北朝的刺史、太守都来向南梁王朝投降。这当然只是他日思夜想造成的幻梦。第二天上朝,他就把这件事告诉大臣,说:“我这个人很少做梦,这个梦一定是个好兆头。”
过了二十多天,恰好西魏的大将侯景派人来,说他跟东魏、西魏都有冤仇,决心向南梁投降,还表示愿意把他控制的函谷关以东十三个州都献给南梁。
侯景本来是东魏丞相高欢手下的一员大将。高欢让他带兵十万,镇守黄河以南。高欢临死的时候,怕侯景靠不住,派人把侯景召回洛阳。侯景听到高欢死了,就不接受东魏的命令,带着人马投降了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也不信任侯景,一面接受侯景的献地,一面召侯景到长安去,准备解除他的兵权。侯景不肯上宇文泰的当,又转向南梁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