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五千年历史谜案大全集
2379000000035

第35章 风云莫测的战争疑云(2)

史籍中虽然没有确切的发生时间,但却有间接的天文现象泄露了“天机”。在《洪范篇》中指出武王伐纣时“岁在鹑火”,另外在《淮南子·兵略训》中提及,武王伐纣时部队向东方沿着木星的方向前进,此时空中出现了彗星,头向东,尾向西。这两种天文现象能够告诉我们一些有关武王伐纣时间的线索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专家的研究下,这层神秘的面纱被一步步揭开。首先,我国着名的天文学家张钰哲教授曾与助手张培瑜合作用电子计算机推算哈雷彗星回归时间,他们将时间上溯4000年,发现公元前1057~前1056年哈雷彗星的确有过回归。当时所说的彗星现象会不会就是这次哈雷彗星回归呢?另一方面,“岁”指木星,“鹑火”则为黄道十二次之一,相当于狮子宫,根据专家的推算,公元前1057年的确发生过“岁在鹑火”的现象。两方面终于相互印证,再加上后来通过碳14测年等方法将公元前1057年又后推12年,终于得到了一个确凿的答案: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45年。

知识链接

历史上流传的商纣王形象多是骄奢淫逸或是凶狠残暴的,“纣”这个名字也是后人封给他的。实际上,商纣王的真名叫子辛,也称为“帝辛”。虽然他作为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在统治策略上执行了非常错误的路线,加上专宠妲己,造成了商朝的灭亡。但商纣王也不是一无是处,正史中记载的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臂力过人,并且在对抗东夷的战争中带兵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如此说来,万人唾骂的商纣王还是有些许历史贡献的。

姜太公是哪里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歇后语几乎无人不知,而这句话的主人公便是历史上的着名人物:姜太公姜尚。姜太公在春秋时期是齐国的重要功臣,他是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和军事指挥,是齐文化的创始人,更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深远的韬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历代公认他为“百家宗师”。

于是,人们对姜太公的籍贯十分好奇,可是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却冒出了众多解答。例如冀州、河南汲县、东海东吕乡,都是历代史学家们给出的答案。可是姜太公只有一个,不可能分身数个地方,那么哪个才是姜太公的真实籍贯呢?

《孟子·离娄上》有云:“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后汉书》中的记载则是:“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博物志》中有“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之语。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又是“东海上人”。那么,“东海”、“海曲”和“东吕乡”到底是指哪里呢?这三者是指的一个地方吗?

在当代有关专家的考辨之下,谜底慢慢地被揭开。古代吕、莒本为一字。莒为周代国名,即为现在山东省莒县。东吕乡、东吕里在莒城东面,今属山东省日照市;而西汉时期的“海曲”也是现在的日照;再看“东海”,当时是指山东东部的黄海之滨,不也是指如今的日照地区吗?如此一来,对于“东海说”,虽然各种书籍记载的名称有所差异,但最后都指向同一个地方,那就是山东日照。而且相比于其他的说法,“东海说”也就是“山东日照说”具有更为翔实的依据,因此似乎更有说服力。

值得一提的是,4000多年前的山东日照是亚洲最大的城市,姜太公出生并成长在这样一个文化发达的地区,自然也合情合理。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的熏陶,造就了姜太公全智全能的智慧形象。

知识链接

姜太公的文治武略不仅造福周朝,还影响深远。他的思想理论更是博大精深。着名的《六韬》就是记载姜太公军事思想的传世佳作。就连“兵圣”孙武及其饮誉中外的《孙子兵法》,虽堪称兵法之集大成者,其中的军事思想也不乏借鉴太公谋略之处,足见姜太公的军事思想之神力。不仅如此,姜太公还提出了“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的仁义之道和“仁、义、忠、信、勇、谋”六守之理,不愧是一代思想大师。

蚩尤使用金属兵器了吗

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黄帝、炎帝和东夷的首领蚩尤打了一场着名的战役:涿鹿之战。在这场战役中,蚩尤率领的队伍不仅骁勇,而且他们运用了先进的武器:金属兵器。人们由此认为,是蚩尤最先发现了金属并发明了金属兵器。在距今遥远的炎黄时代,就有了先进的金属武器,这真的可信吗?

据说,蚩尤发现冶炼技术是在祭天卜民和烧制陶器时,发现葛卢山和雍狐山上的石头熔化后有铜,于是命令其兼并的81个氏族采矿石与水砂,冶炼金属制成戈、矛、剑、铠等。这虽然只是个传说,但也有许多史料证实了这个故事。《世木·作篇》中曾记载蚩尤“以金作兵器”。《山海经》、《管子》、《太平御览》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太平御览》中提到的“造冶者,蚩尤也”。就连很有说服力的《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是这样说的,看来蚩尤发明金属兵器的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

另外,还有一些史实能够证实蚩尤的确使用过金属兵器。一是蚩尤最先创制“五刑”,行刑时是需要用锐利的金属兵器的。二是蚩尤与炎黄联军对峙,能与联军相持抗衡,令黄帝九战九不胜,原因很可能是其武备精良、士兵勇猛,从侧面又印证了金属武器的存在。蚩尤虽然在涿鹿之战中战死了,但是对历史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直至秦汉时期,大战之前双方祭祀的对象都是蚩尤,他被尊为“兵主”或“战神”。《史记·封禅书》中也记载了祭祀蚩尤的壮观场景,刘邦还在长安建造了蚩尤祠。从历史记载来看,蚩尤虽是一个败兵之首,但后人对他的敬奉祭祀,一直延续到千年之后。究其原因,恐怕与他钢肠铁骨的王者风范以及发明冶炼制造金属兵器的伟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虽然在那时金属还未得到推广使用,但金属被蚩尤发现,并用于制造金属武器的事情是确实存在的,蚩尤的这一功劳没有人能够否认。

知识链接

蚩尤不仅是金属兵器的创造者,更重要的是他与黄帝、炎帝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你知道蚩尤是现今哪些民族的祖先吗?据考证,蚩尤是苗族的祖先,那个时代叫做“九黎”、“南蛮”等,《国语·梦语》中有云:“九黎,蚩尤之徒也。”此外,蚩尤还是其他一些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也是羌族的祖先。如今出现了一种更为令人惊奇的考证,那就是蚩尤更是汉族人的祖先,不禁令人惊叹。可见,蚩尤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战争方阵出现在何时

中国古代战争中常常十分讲究阵型,将步兵、骑兵、车兵等兵种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排列。从而形成或大或小的方形阵势。在作战时,这些方阵更是变化多端,收缩自如,令我们这些后人感到惊奇和神秘。那么,如此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战争方阵是从哪个时代开始运用,又是哪位豪杰发明出来的呢?

在炎黄时代,黄帝曾创制了一系列兵法,其中包括着名的“丘井之法”、“握奇阵”,这两个名称也许听着比较陌生,但原理却简单易懂。所谓“丘井之法”,即设立八家为一井,十六井为一丘。后来发展为“握奇阵”就更加具体了,操作方法是将一支军队分为八个小方阵,四正四奇总为八阵,按井字形、环形配置。大将居中掌握,称为“握奇”。这样的安排方式使得部队被分为八个区域,作战时可以达到一方受敌,其他区域方便救援的效果。后来诸葛亮发明的八阵图,据说也是根据黄帝的这种阵型继承发展而产生的。

不过,“握奇阵”虽然在记载中被描述得非常神奇,运用自如,但这毕竟只是个理论成果。在炎黄时期有没有被用于实战还是个疑问。

倒是后来《孙膑兵法》中的记载,让我们看到了真正得到运用的方阵形式。当时的排列方法是:由一些小方阵组成大方阵,并且安排时做到中间兵力少,四周兵力多,机动兵力安排在后的样式。真正成熟的方阵需要充分的条件来支持,一方面金属兵器要得到充分的运用,另一方面还需要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实质是力量的对抗。到了春秋时期,这两方面条件都在逐步发展成熟,因此也应该是在此时,真正用于实战的方阵才产生出来。加上春秋战国那段混战的岁月,更加有利于方阵的发展。

从“丘井之法”、“握奇阵”,一直到春秋时期的方阵,它们都是前后相继,不断发展的。即使是后来在春秋时出现的真正的方阵,也依然带有早期黄帝的研究成果的身影。这一点毋庸置疑。

知识链接

说到中国古代的阵法,不能不提一个在小说中常常被描绘得出神入化的阵法,那就是诸葛亮的八阵图。《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的八卦阵描述得可谓神通广大,屡试不爽。说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虽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么神奇,但诸葛亮的八阵图的确蕴含着丰富的黄老学派理论,并且影响深远。

庞涓指挥过马陵之战吗

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一场十分着名的战争,按照《史记》的记载,就在这场战役中,庞涓失策死在孙膑手下。《史记》中具体的描述是这样的:

公元前343年,魏赵两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于是派出田忌、孙膑两人率军攻打魏国。魏军首领庞涓看到齐军来袭,赶忙回头打击齐军。此时,孙膑想出行军灶之计,逐天减少军营中灶的数量,庞涓看到还以为齐军害怕了,于是只带领一些骑兵前来追赶,行军至马陵,看到树上刻着的“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方知上当。这时埋伏在附近的齐军一拥而上,借用当地险峻的地势,将魏军团团包围。庞涓知大势已去,于是自刎而死。

在《史记》的记载中,庞涓显然是这个队伍的总指挥,而且最终战败而死。既然《史记》中这么记载,按理说可信度是很高的。但颇具戏剧性的是,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中却冒出了与上述故事相矛盾的地方。那就是,早在马陵之战发生的11年前,齐魏之间另有一场战役——桂陵之战,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围魏救赵”。在这场战役中,孙膑就运用障眼法,让魏军首领庞涓以为齐军兵少人寡,滋生轻视之心,造成战败的后果,也使得自己被齐军俘获。这是孙膑自己的描写,造假的可能性就更小了。然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果庞涓在11年前就被俘获了,怎么可能去指挥后来的马陵之战呢?如果11年前孙膑就使用了类似的策略,庞涓为什么会再一次上当呢?

对比两份史籍,似乎有太多疑点。这其中能不能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释呢?也许一种情况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记载这两个战役的时候有所混淆;另一种情况则是,在这11年间,庞涓可能因为国与国之间调和矛盾等原因被释放回国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今的这一矛盾,看来还要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知识链接

孙膑与庞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峙两军的首领那么简单,他们早年便有一段难解的纠葛。孙膑与庞涓早年同为兵学家鬼谷子的门生,孙膑比庞涓稍年长,在才学能力方面也优于庞涓。后来,庞涓嫉妒于孙膑的才识,便借魏惠王之名邀请孙膑到魏国做客,却说孙膑来迟,怠慢了魏王。私下对孙膑执行了膑刑,剔除了他的膝盖骨,使孙膑丧失了行走能力。孙膑的原名虽然未被史籍记载,但他在经历此事后改名孙膑,说明这一奇耻大辱对他的影响之深。

纸上谈兵的赵括葬身何处

说起赵括,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发生在他身上的着名典故:纸上谈兵。相传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自幼便饱读兵书,讲解起兵法来滔滔不绝,但却不会活学活用。在秦赵对垒的长平之战后期,赵括代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帅,不想却因指挥失误造成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难逃一死。

如此看来,赵括应当是葬身在长平之战的发生地了。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1951年4月20日,在高平县釜山乡老背坡村发现了一只胸部有两处箭伤的男性骨骼和一把随身佩剑。高平县就是几千年前长平之战的发生地,如今当地还流传着许多有关长平之战的故事,连这里的地名也与这场战役息息相关。例如箭头村、围城村、参军村等,发现尸骨的“老背坡”相传就是因赵括中箭后被一个老头背到坡上而得名。有如此吻合的历史传说和赵括中箭而死的记载,我们已经很难否认这具尸骨不是赵括的了。

不过依然有细心的人们提出了疑问:赵括死前是承袭了父亲马服君的爵位的,按照赵括的身份,随身的佩剑上应当有“赵括”或者“马服君”的铭文,可是这把佩剑上为何找不到任何线索呢?另外,赵括埋葬的地方没有任何碑铭、墓志等标志性的记号,缺乏这些关键的标志,能确定埋在此处的人就是赵括吗?

通过查阅史书,及考虑当时的紧急状况,我们大概可以这样推断:赵括在死前刚刚承袭爵位不久,按照战国时期刻制铭文的惯例,王侯将相多是在政治上做出杰出贡献,有了自己的封地和长期固定的官爵后才会着手铸剑并刻上自己的名字,年轻的赵括显然不具备这种条件。从这个角度上看,赵括基本上没有资历和时间为刚刚承袭的封号专门铸剑。至于没有墓碑等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仍处于战役进行阶段,士兵们为了防止赵括葬地被秦军发现破坏,不敢放有任何标志,加上时间匆忙、全军覆没等原因,赵括便不得已长眠在此。

败军的首领在千年后重见天日,而秦国的雄霸而起和赵国的纷纷扰扰却永远留存在泛黄的历史纸张中了。

知识链接

长平之战在战国时期绝不是一场普通的战役,对秦国、赵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场战役,使得原本最有实力统一中原的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而秦国则借助这次战役的胜利一跃而起,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远远强于其他国家,从而加速了秦国统一全国的进程。不仅如此,长平之战还是中国历上史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有一种说法甚至认为在战役结束后,40万赵军惨遭坑杀。

长平之战真的活埋了40万赵军吗

作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长平之战至今仍然让人们难以忘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次战役伤亡异常惨重,《史记》中甚至有秦军坑杀了40万赵军的记载,着实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