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慈禧光绪出逃,宫中混乱不堪。这成为慈禧戕杀珍妃的契机。慈禧不想带走珍妃,认为那样很不方便,可又怕留下她会招惹是非,于是命太监崔玉贵将她推入乐寿堂后的井中溺死。这口井因此被后人称为“珍妃井”。这是传统的说法,据说当时的目击者也能证实珍妃坠井就是慈禧让太监做的。
不过也有人说,珍妃是自己跳井自杀。当时情况紧急,慈禧决定不带珍妃一起出逃。珍妃得知后请求慈禧带上自己,并说慈禧带上皇后不带自己是有偏见。慈禧听了很恼火,抬腿就走,不听她理论。珍妃跟在慈禧太后后面解释,表示“生是皇家人,死是皇家鬼”。慈禧火了,说“那你就去死吧!”。于是,珍妃一气之下,自己跳井自杀了。可是,当时同样是光绪帝妃子的瑾妃却随太后一起出逃,这不能不说是太后的偏见吧!珍妃在不被允许出逃的情况下,觉得生存无望而跳井。这与慈禧太后的偏见也是分不开的。
关于珍妃坠井的说法虽然很多,慈禧太后似乎都难辞其咎。不管珍妃是被推入井,还是自己跳井,慈禧太后都是有责任的!
知识链接
瑾妃,是珍妃的姐姐,也是光绪的妃子。相比而言,瑾妃的命运比珍妃好很多。虽然,她曾经因为珍妃得罪慈禧也被降为贵人,但一年后就恢复了妃子身份。与珍妃被软禁的命运不同,瑾妃自始至终自由居住在永和宫,直到去世。八国联军进逼北京的时候,她随慈禧太后西逃,后来安然回宫。光绪帝死后,瑾妃被宣统皇帝尊为皇太妃。此时的她拥有一定权力,得以将珍妃从最初的宫女墓地迁葬到光绪景陵妃嫔园寝。1924年,瑾妃病逝于永和宫,享年51岁,葬于光绪帝的崇陵妃园寝。
慈禧太后为何又称“老佛爷”
无论是在电视剧中还是在历史小说中,我们时常会遇到慈禧太后被称为“老佛爷”?历史上真的存在这种称谓吗?如果存在,那么慈禧太后为何又叫“老佛爷”呢?
从正史来看,慈禧太后确实是有“老佛爷”的特称。但“老佛爷”却不是从她才开始出现的称呼。事实上,清代的皇帝都可以被称作“老佛爷”。“老佛爷”是对皇帝的特称,也是专称,一般人是不能用的。这就好比,宋代皇帝被称作“官家”,明代皇帝被称为“老爷”。那么,为什么清代皇帝的特称是“老佛爷”呢?
清朝皇帝是满人,满人的祖先是女真族。女真族首领的特称是“满柱”。满柱是佛号“曼珠”的转音,意思是“佛爷”、“吉祥”之类。到了清朝建立之后,“满柱”被翻译为“佛爷”。“老佛爷”实际上是清朝皇帝沿用女真族首领的特称。由此看来,慈禧太后似乎还不够资格称为“佛爷”,但是她却是当时清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不称“老佛爷”,还没有第二个人敢称“老佛爷”。慈禧太后称“老佛爷”,也体现了她试图把自己比做皇帝,是别有用心的。
慈禧太后被称为“老佛爷”,据说是太监李莲英叫出名的。同治皇帝驾崩,光绪帝即位。此时慈禧想再次垂帘听政,却遭到朝廷有些人的反对。李莲英摸透了主子的心思。于是趁太后到大雄宝殿之际,当着众位文武大臣的面,称呼慈禧为“老佛爷”,并请求主子再次垂帘。文武大臣赶紧也跟着称呼慈禧为“老佛爷”,慈禧太后于是达到了垂帘听政的目的。之后,这个称呼很快传遍京城,于是“老佛爷”成了慈禧太后的专称。
知识链接
慈禧太后(1835~1908年),原名叶赫那拉杏贞,满族人,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慈禧是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1861年7月,咸丰病死在承德,她与恭亲王奕一起发动“辛酉政变”,设计杀害辅政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等人。从此以后,她掌握了清廷大权,成为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对内,她剿灭太平天国运动、扼杀戊戌维新运动、镇压义和团运动。对外,她奉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政策,受到后人的唾骂。1908年11月15日,慈禧病死,终年73岁,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慈禧太后遗体为何三次入棺
“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这是慈禧太后的名言。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位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太后,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她生前有着炙手可热的权势,没有人敢忤逆她的旨意。然而,就在慈禧太后死后不到80年的时间里,她的遗体却三次入棺,这本是违背皇室丧仪的举动,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1908年11月15日,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逝世。慈禧太后死后,被葬入河北遵化的菩陀峪定东陵地宫。这是她的第一次入棺。这次入棺,她带走了不计其数的珍宝器具,极尽奢华。当时的陵墓真可谓一个金碧辉煌的宝库!
慈禧太后万万没想到,正是这些金银财宝给她自己带来了耻辱的灾难,因为躺在棺墓中的她再也没有令人“终生不欢”的能力了。慈禧太后死后20年,即1928年,军阀孙殿英借剿匪之名,带领其部下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掠走了随葬的全部金银珍宝。为了掠夺慈禧太后的棺椁里面盛满的金银珠宝,慈禧太后的棺椁被撬开,慈禧的遗体被抛在了棺材外面。溥仪得知后,赶紧派人去东陵安排慈禧遗体重新下葬。他们把遗体重新抬回棺椁之时,慈禧的遗体已经在棺材外面暴露了40多天,身上都长了白毛。这就是慈禧太后遗体第二次入棺,这一次简直窘迫之极。
第三次入棺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的1984年,当时清东陵文物保管所要对慈禧陵进行清理。这一次非常慎重,国家文物局派来专家与保管所组成了慈禧陵清理小组。1月5日,慈禧棺盖再次被打开,小组成员将慈禧遗体抬出棺外,并往棺内洒了防腐消毒药。之后,小组成员将遗体再次入棺,一切保留第二次入棺的样子。
这就是慈禧太后遗体三次入棺的前前后后,至今慈禧遗体还安然躺在棺椁内。但是经过了盗墓贼的洗劫后,慈禧太后陵墓再也没有第一次入棺时的那种豪奢了!
知识链接
位于河北遵化的慈禧陵,就如慈禧生前所居的宫殿一样豪华、奢侈。慈禧陵的豪华程度在清朝皇后陵寝中居于首位,甚至超过了某些帝陵。慈禧生前先后向金井中放了六批珍宝。死后随葬品之奢华也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据当时人估计,不算私人的奉献,皇家随葬品入账的,就有价值5000万两白银。慈禧棺中的珠宝玉器不仅数量极多,而且种类多样,人称“珠宝玉嚣大全”。1928年6月,慈禧陵被河南军阀孙殿英带兵盗窃。为取出慈禧口中所含的夜明珠,慈禧太后的嘴被撬开,牙也被撬掉了。
赛金花有功于“和议”吗
“救生灵于涂炭,救国家于沉沦,不得已色相牺牲,其功可歌,其德可颂;乏负廓之田园,乏立锥之庐舍,到如此穷愁病死,无儿来哭,无女来啼。”这是写给乱世名妓赛金花的挽联。挽联的前一部分,正是描写了她在“庚子事变”之后帮助清廷达成辛丑和议的故事。那么,一个风尘女子真的有功于和议吗?
赛金花,清代名妓,初名赵彩云,幼年被卖到苏州为妓,后来被前科状元洪钧纳为妾。洪钧奉旨去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荷兰四国做公使,彩云陪同他行走欧洲四国。据说,她在欧洲期间,结识了后来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两人还产生过一段恋情。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她在北京“八大胡同”之一的石头胡同做妓女。当时,石头胡同正好归德国军队管辖,精通德语的赛金花通过德国士兵见到了当年的恋人瓦德西,一时成为德国司令部的座上客。凭借与联军统帅瓦德西的特殊关系,她劝瓦德西整肃军纪,制止了联军士兵对京城百姓的侵扰。辛丑谈判时,八国联军和议的条件很苛刻。当时因为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所杀,所以他们扬言要让“光绪赔罪,慈禧抵命”作为和议的先决条件。清廷非常为难,议和大臣李鸿章无计可施,只好让庆亲王请赛金花出面斡旋。于是,赛金花再一次对瓦德西施加影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成功地说服他们撤销了“慈禧抵命”的不合理要求,接受清廷为克林德竖立牌坊以示道歉的建议。在她的斡旋下,辛丑和议成功签订,八国联军退兵。赛金花因此被人称为“议和大臣赛二爷”。
事实上,关于赛金花参与议和史书上无据可查,很可能只是民间传说而已。而且,瓦德西出生于1832年,当时已经68岁了,不大可能和赛金花产生什么感情纠葛,至少不会对赛金花言听计从。但是从当时多数人的记录中看到,当赛金花乘车与欧洲人招摇过市时,并没有引起普通人的反感,相反“议和大臣赛二爷”倒是传遍京城。同时,学者还在瓦德西卫兵的日记里找到一些瓦德西与赛金花交往的细节。因此,传说可能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却很难判定赛金花是否真对议和产生过作用。
知识链接
赛金花一生的传奇经历使她成为当时文人青睐的对象。“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就是以赛金花为原型的。清末着名小说家吴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将她列入海上名妓中的“后二怪物”。另一部清末小说《九尾龟》里甚至还讲述了她为辛丑和议斡旋的故事。樊增祥以赛金花与瓦德西这段绯闻恋情为对象写作长篇诗歌《前后彩云曲》。着名诗人刘半农和学生商鸿逵合作,亲自采访赛金花本人,写成《赛金花本事》一书,畅销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