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安岳县志(1986——2005)
2380700000128

第128章 医药卫生(2)

1999年,县政府提出“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建好两个县级医院,20个农村卫生院,10个园林式医院和100个村卫生站”的建设目标。称卫生“二二一一工程”。争取到国家、省、市投人的多种项目建设资金共1565万余元。结合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和甲级村卫生站建设,推进工程目标实现。至2005年底,达到“二二一一工程”建设标准的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防疫站、通贤中心卫生院、龙台中心卫生院、永清中心卫生院、兴隆中心卫生院、镇子中心卫生院、通贤镇卫生院、长河煸乡卫生院、姚市镇卫生院、林凤镇卫生院、高升乡卫生院。达到“园林式医院”建设标准的有:县人民医院、县防疫站、永清中心卫生院、镇子中心卫生院、龙台中心卫生院、兴隆中心卫生院、通贤镇卫生院、长河谝卫生院、姚市镇卫生院、高升乡卫生院、顶新乡卫生院。达到“示范村卫生站”标准的100个。

(第三章)公共卫生

(第一节)疫情网络信息直报

全县所有医疗卫生单位一直坚持执行疫情报告制度。2003年,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卫生系统计算机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县卫生局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督导领导小组,启动疫情网络信息直报工作。2005年,县卫生局两次举办公共卫生疫情网络信息员培训班。学习计算机网络直报疫情信息的程序、方法等操作技术。

(第二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应急机制

2004年,国家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和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力度。2003—2005年,成立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任指挥长的非典应急指挥部、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应急指挥中心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县政府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卫生、畜牧检疫部门的职责、任务、工作纪律、目标考核和奖惩办法。

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3年春夏,全国性非典暴发。本县开展空前规模的非典疫病预防和监督监测工作。县委、县政府及时下发《关于切实加强非典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3个流行病学调查及消毒杀菌组、两个医疗救护组一个院外救护组。领导小组办公室24小时轮流值班制,随时掌握全县“防非”工作进展情况和县境内外的疫情动态,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全县城乡贯彻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堵、查、防、报、治五字方针。

1.堵

发动外出务工家属子女给亲友打电话、发短信息告诉在外地的亲友暂不回家,防止外出人员将非典病毒带回县境内;同时组织外出务工家庭双抢助耕组1140个,1.95万余人,助耕面积1454.67公顷。

2.查

加强检疫工作。全县设立11个交通检疫站,对进人县境内的所有车辆上的司乘人员和旅客进行检疫;做好返乡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对疑似病人实行隔离和上门服务制度;建立和规范“发热门诊”,加大对发烧病人的排查力度。

3.防

深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突击搞好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加强学校和高考、中考的防疫工作,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医疗卫生工作者等一线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救治非典病人的模拟训练,保障物资储备和供应。

4.报

彻查外出人员的数量、动向,及时上报县非典办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对发热人员登记造册并上报,组织有关人员跟踪观察,14天无异常者,予以注销;对有异常者,及时上报采取必要措施;各级非典办及乡镇以上医院设疫情值班电话,保证“防非”信息畅通。

5.治

按甲类传染病控制规定,及时对人民医院传染病区进行改造,建成非典救治病区,组建一支技术精良,工作过硬的医护队伍,做好治疗物资的准备工作。

县财政先后拨出“防非”专项资金334.9万元,准备专用车18辆、专用病床60张、隔离衣帽鞋842套、口罩2.93万只。在县城外白沙坡建立了医学留验站,20多个乡镇卫生院设立留验观察室。本县非典防治工作从2003年3月开始,9月结束,县境内无一病例发生。

(二)人感染猪链球菌病2005年6月24日至7月18日,资阳市境内陆续出现“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患者皆为接触病羊、病猪的农民。发病急、死亡快,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21小时,平均11.6小时,一种罕见的急性传染病。本县采取与防治非典相似的重大举措。卫生、畜牧检疫部门,按照国家《传染病防治法》和《动物检疫条例》有关规定,采取严密防控措施。县卫生局、县防疫站、县人民医院抽调人员组成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应急办公室和5个专业组,24小时值班,防止疫病传人,消除了人们对食用猪羊肉的恐惧心理。全县无病例和疑似病例发生。

(三)白喉1993年11月上旬,两板桥镇、忠义乡发生白喉病暴发流行。6例中死亡4例。为扑灭疫情,县、乡、村党政和卫生部门出动汽车45辆次,出动医务人员144人次,工作人员384人次,投人经费16.43万元。普查疫区学生咽喉部病变情况6573人,达100%。5.7万人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三联和二联类毒素应急接种,疫区学生6573人100%接种。疫区校园、教室、课桌、凳子、教职工宿舍全部消毒。病死者家庭及邻居住房内外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每天一次,连续6天。消毒房屋1.46万间,5.07万平方米。在疫区进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受教育15万余人。疫区以村民组为单位,口服中药牛膝大锅药共2.34万人次。半个月时间扑灭了疫病,现症病人痊愈出院,无新发病例。

(第三节)重点传染病防治

一、禽流感

2003年全球散在发生禽流感。安岳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县卫生局用办班和计算机远程网络对全县卫生人员开展禽流感防治知识培训。印发《禽流感防治知识手册》2700多册,在职卫生人员人手1册。县红十字会、县防疫站卫生人员到县城9所中小学举办禽流感防治知识讲座。县境内无病例和疑似病例发生。

二、肺结核

1988年,县卫生局完成17个乡的肺结核线索调查任务。并分别在10个区举办卡介苗接种技术培训班。治疗确诊为肺结核的病人。治愈336例。1990年防疫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全县结核病患病率比1979年、1985年分别上升了54%、42.7%。其中,在校学生患病率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为60.2%和51.3%。从1991年起,卫生部门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1994年,争取到世界银行贷款控制结核病项目,即“卫V”项目。2001年,“卫V”贷款支出111.7万元。其中免费治疗农村肺结核阳性患者的药品支出为4.27万元,设备支出30.51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35万元。2004年又获“卫V”项目基金10.84万元。2003年确定人民医院和防疫站为结核病治疗归口单位。人民医院负责对危重结核病人的抢救和住院治疗,防疫站负责对慢性结核病人的检查和门诊治疗。其余医疗机构发现结核病人及时向防疫站报告,由其统一管理。对其中阳性患者实行免费治疗。1995—2004年,防疫站接诊结核病9843例,确诊治疗3163例,治疗成功率98%。2005年,初治607例,治愈561例,初治治愈率为92.4%;复治114例,治愈103例,复治治愈率90.3%。

三、艾滋病

2002年,安岳县首次发现艾滋病4例。典型病例刘某,男,30岁,石桥铺镇农民。在云南打工期间,与卖淫女乱性,感染艾滋病病毒,回家传染给妻子(29岁)。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年10月化检证实,夫妻双方患艾滋病。10月25日妻子自杀身亡,次年1月23日丈夫自杀,留下一个7岁女儿。典型病例偏岩乡一83岁村民,因病到疾控中心检查,被怀疑为艾滋病感染者。2006年5月17日,省疾控中心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感染原因不明。6月7日患者死亡。

2004年5月19日,县政府成立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县长程启贵任组长,确定人民医院为收治危重艾滋病人的定点医院。院内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组。县卫生局、县财政局联合制发《安岳县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实施方案》,落实国家对艾滋病人免费咨询、检测、诊断、治疗政策。确定防治工作的总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现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截至2005年底,全县发现艾滋病毒感染者16例。

每年12月1日艾滋病日,县政府组织卫生人员上街向群众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卫生部门将机动车驾驶员,舞厅、桑拿浴按摩女性服务员定为性病、艾滋病高危人群,对其重点开展两病的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性病监测。1992—1996年,防疫站分期分批对全县驾驶员进行卫生防病知识培训,对9600多人次边培训边进行性病监测。2003年,安岳县争取到中英艾滋病防治项目资金。重点在县城女性高危人群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干涉活动。组织女性卫生人员到服务场所同高危女性开展面对面交谈,说服动员她们到防疫站接受免费体检,并为性病、艾滋病感染者保密。同时,向她们发放安全套。在宾馆、舞厅等场所设置固定的安全套自动领取箱。组织人员到看守所、收容所向嫌犯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2005年6月,防疫站正式建立中英性病、艾滋病预防门诊部,开展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查工作,扼制艾滋病迅速蔓延的势头。2005年4月27日,县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所长汪德强,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演播厅接受直播采访。8月25日,中央电视台一套、十套节目《直击中国艾滋病防治二十年》专题节目,报道了汪德强等一批中国卫生防疫人员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典型事例。

四、性传播疾病

2000—2005年,监测发现淋病302例,梅毒55例,尖锐湿疣363例,非淋菌性尿道炎430例,生殖器疱疹125例,软下疳35例。仅2005年发现7种性传播疾病383例。包括艾滋病7例,淋病117例,梅毒21例,尖锐湿疣93例,非淋菌性尿道炎122例,生殖器疱瘆21例,软下疳4例。前五种为6年来最高。383例中,男性216例,女性167例。14岁1例,15~20岁25例,21~30岁136例,41—50岁34例,50岁以上33例。文化程度分布:初高中305例,小学38例,大专15例,文盲及不详26例。职业分布:农民116例,个体商人102例。本县籍374例。婚姻状况:未婚102例,已婚281例。传染来源:非婚性接触312例,配偶传染56例,间接传染1例,血液传染2例,传染源不详12例。患者多有婚外性行为。

五、病毒性肝炎

据防疫站报告,全县传染病年发病率由1986年386/10万,降至2002年88.05/10万。病毒性肝炎是重点防治对象,1986年发病2373例,最多是1991年2886例,最少是2001年发病486例。2003—2005年平均年发病率居高不下。3年平均发病率为190/10万。卫生防疫部门、各医疗机构,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病毒性肝炎。

六、狂犬病

全县被狗咬伤人数,1979年628人,1982年2090人。这期间,被狗咬染狂犬病113人全数死亡。发病率4.15%,死亡率100%。1982年以后,采取严厉的“管(登记、注册和常规检测)免(注射兽用狂犬疫苗)、灭(对带病毒犬进行捕杀)”等防控措施,被狗咬伤人数和病死率均逐年下降。1986年,狂犬病发生20例,1993年1例,1994—2005年连续12年无发生。但农村家庭养犬和城镇养宠物犬增多,存在狂犬病反弹危险。2003年,登记在册犬只2.78万只。突击灭杀1.39万只。留下1.4万只中,1.29万只注射兽用狂犬疫苗,免疫率92.4%,限养区免疫率97.45%。对170只犬唾液测毒,15只被检测为阳性,带毒率8.82%。狂犬病防治指挥部坚持每年登记管理犬只,巩固防控效果。

(第四节)卫生监督与监测

一、食品卫生

1985年,全县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体户1102个,2005年5380个。从业人员分别是4 371人和7026人。卫生防疫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管理和监督监测上述单位和个人。卫生管理主要是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资格审查和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卫生监督监测,包括日常卫生监督和突击检查。从业人员每年一次健康检查,患有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皮肤病的人员,责令其限期离开食品生产经营岗位。依法查处生产销售腐败变质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以及在卤肉、火锅、凉粉中添加可卡因、罂粟壳等违法行为。1998年9月26日,协和乡、千佛乡、永清镇发生食用牛肉中毒事件。中毒99人,死亡3人。中毒者最小3岁,最大95岁。防疫站查明,99名中毒者均进食了同一加工店生产的凉拌熟牛肉,在10~30分钟内发生头昏、呕吐等中毒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这批牛肉中亚硝酸盐严重超过国家规定的每公斤0.33克卫生标准。事件原因是资中县农民李洪刚等8人,在安岳县城租用民房,非法隐蔽加工凉拌熟牛肉,加人严重超标的亚硝酸盐,在县内流动销售。事件发生后,资阳地区行署专员陈光志、县长谢乃文到现场调查。严令追查毒源,不许有毒牛肉继续销售,组织医务人员抢救中毒病人。中毒的96人经治疗均痊愈出院。次年9月3日,资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制造者黄必洲等6人,以“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罪”,依法判处无期和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

二、环境卫生

卫生防疫部门依照国家《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和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的监督监测工作。

1985年以后,随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卫生部门加大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力度,落实“门前四包”(包卫生、绿化、文明、秩序),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创建卫生单位活动,促进环境卫生质量根本好转。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期间,组织清洁卫生检查评比。定期培训公共服务场所从业人员,促使搞好环境卫生。2005年对旅店、美容店等506家公共服务场所进行卫生监督检查6172户次,对卫生设施不齐、卫生状况较差的,责令限期整改。